《勇敢地提问》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
栏目:班会教案这是《勇敢地提问》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是优秀的班会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说明】
秦淮川先生说过:“说中国孩子、中国学生不喜欢提问、不善于提问,绝非污蔑之词。”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深有体会。我们想通过班会课把这样一个现实呈献给学生们,并引领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唤醒他们的斗志,去努力塑造自己,改变自己。
十七八岁的孩子们是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的。我们要做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在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二是要督促落实。前者相对容易,后者就难了。不可否认,真正的功夫在课后。
这堂班会课主要是采用生成式教学法,先带领学生自我反思。“提问障碍”是大多数人都有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进入内心的情境,找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引领学生自主讨论与交流,剖析问题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总结出来的东西对学生来讲,容易接受且印象深刻,更容易唤起内心的动力。学生七嘴八舌、集思广益,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好的师生沟通的契机,不容错过。最后总结时,再次强调坚持的重要性。有个别同学,我们在课后要帮助其制定计划表,要配合督促落实,以改善其学习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说起“提问”,我们印象中更多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并且很多时候,咱们更多的同学喜欢沉默以对。今天我们讨论的不是“老师向学生提问”的问题,而是“学生向老师提问、向同伴提问”的问题。希望加上引号之后,不会引起歧义理解。
为什么会讨论这样的话题,主要是因为太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向老师或者学业水平相对较好的同伴求助。说白了,不爱“问”。这里确实有学习态度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能够克服自己的自身原因,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勇敢地去“提问”。
二、集体反思:
1.我们在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会及时寻求帮助吗?
2.如果寻求帮助,会寻找谁?
3.如果没有寻求帮助,你又会做些什么?
4.有没有某些问题就这样被你遗留下来?
5.某一学科的成绩不理想,有没有受到“不提问”的影响?
三、交流与讨论
思考一:我们为什么不喜欢“提问”?
大家不妨一起来分析分析,如果我们不爱提问题会是什么原因。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分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见闻来分析。(讨论之后自由发言。)
总结之后,原因如下:
1.无所谓
毕竟不是所有同学都会在意自己的学业水平,毕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和自己未来的金钱和地位挂钩。
2.没有回报和榜样
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会换来好的分数,也许你解决的问题考试没有涉及,或是不是学科的重点。还有,你大概也看到了张三很努力的提问,然而很遗憾,学业水平没有什么提升。
3.根本不知道该问什么
由于学业水平相对较差,对学科知识掌握较薄,有的同学在某一学科上基本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
4.惧怕心理
①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很简单,被同学笑话,或是被老师职责。
②害怕被同学们误解自己是在出风头,显摆自己多么好学。
③害怕打扰同学或老师休息,引起对方的不满,从而影响双方关系。
前三种情况是学习态度和水平的原因,要想解决,必须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培养更好的学习习惯。第四种则是心理原因,是更多同学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给这种情况起一个名字——“提问障碍”。那么,怎样克服由恐惧拖沓的心理而带来的“提问障碍”呢?我们先来讨论下面的两个话题。
思考二:勇敢地“提问”有什么好处?
先琢磨琢磨“提问”的益处,我们看到对学业水平有利的一面,就有了内心的动力。尤其是平时比较爱提问的同学,多说说自己从中的获益之处,也鼓励鼓励其他的同伴。(讨论之后自由发言。)
1.搞清楚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学业水平。
2.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造。思考和探究之后的发现,锻炼了自己思考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3.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教学相长。为别人讲解一道难题,自己也再思考了一遍,印象深刻;同时,思辨能力和表述能力增强;同时,无意中也成了大家的“偶像”。
说白了,一次探讨问题的交流过程,双方都是获益的!
接下来我们在方法上再探讨一下,也许会给大家一些启发,甚至是改变。
思考三:怎样合理地“提问”?
大家再探讨探讨,遇到问题不问肯定不行,下面我们就针对“提问”制定一些基本原则,确定一些基本方法。同学们先讨论一下吧。
1.遇到难题,先自己思考,尝试解决。解决不了,再提问。不要逢题就问,不要养成依赖的习惯。
2.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不管向谁提问,不要拖沓,以至于越攒越多。
3.不管问老师,还是问同伴,自习时间不提问——不打扰学习,不打扰办公。下课时间,活动时间,抓紧提问。
4.求教时要有角色意识,面对老师要谦恭有礼貌,要看老师是否忙碌。
5.要尽快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要试着每一学科每周都去老师那问一次题,要打破羞涩,克服交流心理障碍。
……
四、总结
道理是这样的,说清楚了,大家自然明白。但这只是求知的起点。要克服“提问障碍”,要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要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就要下决心去改变自己,去狠狠地落实。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在这次交流的最后,我还是要提示大家,实现一件事要有“决心”,更要有“毅力”。咱们很多人都是三分钟热血,喊几天口号之后就找理由认怂。千万别让自己成为别人前进的教训。
推荐阅读:
卡尔•萨根《世上没有傻问题》
秦淮川《中国学生为何不勇于提问》
【教学反思】
如之前想到的,不是所有学生都会有实质性的改变,还要尝试个别谈话交流。还要做好任课教师的思想工作,提前通通气儿。人与人的交流要受到主客观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毕竟有些学生社交能力不好,毕竟不是所有时间老师们都会精神饱满。学习劲头不足,学习态度不好的这部分人,我们不能放弃,要找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