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收集与春有关的资料;

  2、收录机、磁带;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一、备读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背诵唐诗,说唐代著名诗人,引出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2、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二、初读熟悉全诗:

  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齐读;个别读;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范读,学生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

  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三、理清游踪:

  1、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诗人的游踪为:(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四、寻觅春踪:

  1.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归纳:早春;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五、品读诗中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都是“吟安一个字,抚断数根须”的结果,白居易、欧阳修、贾岛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之多,花开之多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你能找出一些吗?

  自由讨论,自由发言,归纳:“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2.个别词句欣赏: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②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

  (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③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

  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④问: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六、悟读景中情语:

  1.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最爱”;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

  3.学了《春》、《钱塘江春行》我们对自然应该持什么态度?

  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4.钱塘湖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两位大忠臣陪在湖边,知道他们是谁吗?

  于谦和岳飞;于谦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则是对岳飞的褒扬,我们要学习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

  七、展读尽显春机:

  同学们,现在请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春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注意:

  1、美术作品请张贴在黑板上。

  2、文学作品上展板。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涨云舒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

  白沙堤踪踪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西湖早春图(最爱)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用心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歌颂过春天,表达对这个季节的喜爱之情、留恋之情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咏春的诗歌,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培养语感。(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

  4、学生齐读诗歌。 (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思考:(1)通过诗歌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

  (2)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三、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师巡视,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明学生描述诗歌景象。

  3、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四、三读课文,品味探究:

  1、齐读诗歌。

  讨论:(1)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2、本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4、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

  五、拓展延伸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课堂训练

  1、朗诵诗歌。

  2、以本首诗为例说说律诗的特点。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用自己的话对《钱塘湖春行》进行描述,写在作业本上。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 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乐府诗见长,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每写好一首诗,都先让老人先读,不懂就改诗。 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杜甫(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白居易(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三、朗读

  1、自读,标出不会读的字词(抽一名学生读)

  2、纠错,范读(听节奏及感情)

  3、指导断句(意义划分法)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朗读

  6、齐读

  四、解题(引导学生完成)

  地点:钱塘湖 季节:春 事件:行(骑马游春) 体裁:七言律诗(教师讲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认知)

  注:结合时代背景讲事件

  五、理解内容

  明确:结合注释,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

  六、赏析

  1、本文围绕哪两个字来写。

  明确:“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注:抓题眼)

  2、诗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寻景物)

  2

  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 | |

  水 几 谁 乱 浅 绿

  面 处 家 花 草 杨

  初 早 新 渐 才 阴

  平 莺 燕 欲 能 里

  云 争 啄 迷 没 白

  脚 暖 春 人 马 沙

  低 树 泥 眼 蹄 堤

  3、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哪些属于初春之景? 明确: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初春之景(细节描写)-----水面初平、争暖树、 啄春泥、 没马蹄 早莺 新燕 乱花、浅草

  4、诗中哪句诗流露出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诗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体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来展现出大自然刚从沉睡中刚苏醒过来。

  七、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轻快明丽,令人目迷神驰。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题眼、寻景物、悟诗情(重点)

  作业布置

  1、赏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背诵此诗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文本解说] 本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景象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真的看到那含情浅笑的西施美丽的身姿。对于这首写景诗,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领悟诗的妙处却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好好引导。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设计方案A (赏读)

  一、创设情境

  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入题。

  二、朗读与感悟

  1、听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试读,注意吐字和感情。

  3、指名读,检查效果。

  4、让学生说说初读的感受。

  三、赏读与品析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吧。那么,请大家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用下列句式说话:

  ①“在……中我看到了……”

  ②“在……中我听到了……”

  ③“在……中我感受到……”

  2、学生自由活动,用句式练习说话。

  如:从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他正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地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初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四、补写创造。

  1、师述: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

  明确: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

  2、师述: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假如说,我们面前有一张大的画布,在画布上,画上高大的绿杨,树下是平坦修长的堤岸。你还会在画布上添上什么?)

  3、学生自由活动后交流。如:

  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

  五、总结全文。

  设计方案B

  一、解题。

  1、“钱塘湖春行”是什么意思?

  明确:“行”是游赏、赏玩的意思。文题的意思是,春天,在钱塘湖也就是西湖游赏所见。

  2、让在西湖游玩过的同学说说当地的风景。然后背颂学过的吟咏西湖的诗文。

  二、朗读。

  1、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效果。

  3、示范吟读,读出感情。

  三、说读。

  1、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

  2、在诗中你听到了什么?

  3、在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有人说,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景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作点分析。

  明确:①水面初平云脚低(早春时节,湖水初涨,湖面与岸平齐。天上和湖上连成一片,好一派水波浩淼的气象。)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因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的歌唱。因为早春,空气中还透露些寒意呢。)

  ③谁家新燕啄春泥(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安家落户!)④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儿钻出地面不久,那么嫩,那么绿,刚刚能掩没马蹄子。)

  四、背读

  1、师述:为了更快速地背下来,大家动动脑筋,分析一下该如何背?(旨在让学生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明确:先交代游历的路线;再说途中所见的莺燕和花草;然后说湖东白沙堤的景色。)

  2、学生背诵。

  五、总结。

  《钱塘湖春行》教学实录

  教学背景在两个月前的《诗歌教学》培训中,听完后,联系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更加确认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开拓学生想像,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提高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但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人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

  当我再次接触熟悉的《钱塘湖春行》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为教学理念,以“在课堂上搭建支架”为教学方法,以在关键时刻向学生“抛锚”为教学手段,以“扬起学生想象的帆”为教学目标,来设计这课堂。

  从“听《钱塘湖春行》、说《西江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其实,这个“听”字,不仅仅是听觉方面的活动,而且是心灵感官的互动。这个“听”是回忆的过程,是叙述的过程,是想像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诗”的过程。

  “说”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情趣的过程。师生共同探研,教师引导,理清词的内容。再从多角度去说画面,表现了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中迸发出一个个火花,引人入胜,耐人深思。现摘录其教学片断如下:

  师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现在,请同学们读《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并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写什么时候的景色?

  (学生大声朗读诗。)

  生春天,而且是初春。

  师我们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生“水面初平”,初春的雨水还不大。

  生“几处早莺”,并不是处处,初春的鸟儿还不多。

  生老师,还有“争暖树”,春寒未退,所以莺争着栖集在朝阳的树枝上。

  师不要给老师说,直接给大家说就行。(师不让提“老师”,让“给大家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更乐意发言)

  生“谁家新燕”,并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几家,说明春天刚开始,从南方飞回的燕子为数不多。

  生“啄春泥”,燕子才回来筑巢。

  生“浅草才能”,小草刚刚出土。

  生“没马蹄”,草还没有长高。

  生“乱花渐欲”,“乱”,“渐”,说明花儿有开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点点,也不是很多。

  师说地真好,画面已经立体化了。下面,我们听录音读,闭着眼,用心灵去聆听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鸟语。

  (学生听录音,并且模仿朗读。)

  师我们听出春天的什么景色?你体会到春天的什么意境?想好了你就说。(在这里故意加了“意境”一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回味的余地。如果不加“意境”味就大不一样了。并且师让学生“想好了你就说”,积极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制造一个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

  生我听见了和尚撞钟的声音,那么庄严、肃穆,那么辽远、空旷,使我心旷神怡。我在西湖边上耳听着这天籁之音,眼看着美丽的西湖胜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笑)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的人儿在西湖边轻歌曼舞,或细语呢喃,或那勤劳的妇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纱,木杵捣衣声,击水声清脆的、悠扬的此起彼落;而孩子们则在嫩嫩地,绿绿的草地上欢快的叫跑着,估计他们欢呼天上的风筝,或者是在地上打着滚儿。

  生我听出了春天鸟叫声,那轻盈、活泼的黑头莺唱出美妙的歌声,“自在娇莺恰恰啼”。(此时,已看出学生已陶醉在这美好的境界里)

  生我听出风声,是带着一丝丝凉意的清风。

  生我能听出小草从泥土中钻出来的嘶嘶的声音。

  生我听出了马蹄轻快的脚步声,叭嗒,叭嗒……由远及近,而又渐渐远去。

  生我听见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钱塘湖春行》,清风传送着那优美的诗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争先恐后,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气势。学生妙语连珠,老师一副惋惜地表情)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展开想像,又有意境,同学们的诗歌感悟能力非常强啊!老师还想听听大家精彩发言,但因时间问题,进行下一个环节,不知谁能用耳朵听出色彩来?(学生笑)我们从诗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

  生绿,绿柳青青。

  生“花”是五彩缤纷的,所以也是色彩。

  生“水”应是碧绿色或青绿色。

  生寺庙是红砖绿瓦的,凉亭是古色古香的。

  生云是白的,蓝天白云。

  生草是嫩绿的,树是刚抽芽的,也是嫩绿的。

  生白居易骑着一匹白色的骏马,悠闲自得的在西湖岸边踏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愿你们用美丽的画笔去描绘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课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恰到好处地把话题延伸到写作,既给学生留下了作文要求,又没打击学生此时的学习积极性)

  这群学生太可爱了,太令我惊喜了!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我心目中的好课就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加上大量的想象,畅所欲言,符合我们爱幻想的个性,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看来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扬起学生想象的帆,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课后反思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相关文章

《社戏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桂林山水一等奖教学设计》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