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一等奖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学习,加强诵读实践,养成诵读呈现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有机融合的自觉。

2、从抒情表达的角度,进一步落实新诗创作实践。

3、必备知识的积累:郭沫若 五四精神 部分词语

教学重点: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与诗歌的象、境、意的融合。

教学难点:内容理解与清晰完整的表述呈现。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

教学内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直抒胸臆与形象暗示

一、导读识人

1.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_______。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2.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二、朗读辨境

1.形象呈现——诵读体验

①放号:阳平 去声?——读去声,解释成吹号,但是,诗歌内容跟号角不沾边。读阳平,是号叫——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的疯魔状态匹配。

②8个“啊”、6个“哟”,如何读?——学生诵读尝试,可结合网络诵读视频,丰富体验。

2.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三、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四、内容赏析

1.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2.形象解读——内容理解

①“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主语是?——洪涛。

洪涛的暗示性(联想)——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青春的生命力、五四时期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民主与科学的时代力量……

3.诗歌写作借鉴点

情感抒发——直抒胸臆——感叹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还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怎样做到教师少动,学生多动;教师引导,学生实践;这是我设计“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节时一直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的实践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这节课没有沿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学生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及教师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协作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 、习题选择要与时俱进; 2 、问题衔接过渡要自然; 3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意象、由景及人的过渡)

2、进一步明确“意象”及其作用

3、明确本诗的艺术特色并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导入:

我们知道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为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么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呢?是胡适先生的《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

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同学们也许会惊异于这首诗文学性的匮乏,甚至感觉这不是一首诗。这首诗选自诗集《尝试集》,与诗集相对应的是“尝试”二字。作者在尝试什么?为什么要尝试写白话诗呢?用胡适先生的原话来说是:“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以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当时,胡适先生从西方接受的新的文化思想决定他目光的前瞻性,所以他刻意想摆脱旧诗体的束缚,想写出真正自由体的白话诗。虽然如此,但是咱们还是能从刚才这首《蝴蝶》上发现旧诗体的痕迹,比如它还是以五言为律,还有压着an韵等。所以胡适先生对他的《尝试集》这样评价: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但是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因为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她的天然脚了。言辞中对自己诗作中留下的新旧时代交错的影子感到很是无奈。

如果是胡适先生的《尝试集》可以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新诗纪念碑式作品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集《女神》。本堂课,我们一同走进诗集《女神》中的名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同感受新诗的魅力。

简介:

有一个词叫做“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一篇作品,还需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他的笔名沫若两字来源于他家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两水交汇处就是他的家乡了。咱们听过用“鲁郭茅巴老曹”来排名这些大师级的现代作家,足以见郭沫若先生的成就。

他是我国现在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他还在考古学和甲骨文的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书法也大胆创新,“中国银行”这四字就出自于他手下。

他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到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

介绍完他本人后,说一说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咱们都知道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具体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追求“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受“五四精神”影响,《女神》这部诗集诞生了,它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九、十月之间,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郭沫若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作者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惊天的巨浪,作者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一同朗读这首诗。

鉴赏:

只读一遍,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作中的激情,这也是郭诗的特色,有人把他成为“火山喷发式的情感。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谁立在地球边上?地球边上是哪?放号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时无法领会本诗的内涵,不如咱们通过找意象来明确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前三行诗中出现了“白云”,它的状态是“怒涌”“怒”字加强了白云的动感,“北冰洋的晴景”是“壮丽“的,一个“晴”字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蓝天白云、海天一色的万里晴空,雄伟开阔,“太平洋”要将“地球推倒”,太平洋属于地球,却要将地球推倒,作者极力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呦!”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前边写的是景,这句话中出现了人物“我”,引来了“我”对这景色的感情,所以这句话起到了由景及情的过渡作用。咱们也可以从“啊啊”重复的感叹看出作者此刻的心情澎湃、慷慨激昂。

在后三句中,作者所着力描写的中心意象是什么?是力!整首诗由景及情,其实就是一首“力”的赞歌,那么这个“力”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力是一个意象,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表面上是洪涛流动奔放的力量,内在上是“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所以咱们就明确了“毁坏”、“创造”、“努力”的深层含义。作者运用了排比以及复沓的写法,加强了诗歌的节奏和气势,最后一句“力的绘画”是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前文用了仰俯结合来描写;“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白云怒涌的比喻;“音乐”“诗歌”是声音;“律吕”是节奏。可以说是由远及近非常有层次感。

所以再回到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太平洋北冰洋尽收眼底。“五四”浪潮的波涛汹涌,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他如巨人般立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呼唤、纵情高歌,为“五四精神”而呐喊。这首诗就是那种向旧世界、旧传统、旧文化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艺术特色:1、想象奇特

2、强烈的抒情色彩

3、语言形象生动(人格化)

中心思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说课稿一等奖第 4 篇

这是在学习《蔚蓝色的地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地球仪,了 解经纬线,知道地球的板块划分等简单地理知识的一个章节。主要是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地球仪、地球板块图等教具,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习能力也有所差距,但他们都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所以教具的使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更亲切、直观的表达,使课堂生动活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生活基础来看,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处在一个信息相对比较封闭、信息资源比较薄弱的环境里,许多学生没接触过地球仪,更不会使用地球仪,他们对经线、纬线、赤道,大洲与大洋,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了解也相当有限。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是教学重点。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成为教学难点。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教学就得贴近学生实际,采取动手动脑寻找、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逐渐深入、层层递进的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识记地球的全貌。为了让学生记忆更深刻,可以采用让学生当导游的方式,介绍地球的情况,其他学生补充介绍,从而学到知识。

  在学生认识经纬线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采用玩拼图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实际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快速记忆、动脑动手的能力,但如果采用小组比赛拼图,小组共同完成的形式,效果会更好。

  就整体而言,本节课内容较繁多,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多内容,导致小组讨论、交流不够充分,没有发挥集体合作的最佳效果。

相关文章

《漱勒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写游记教学设计一等奖五年级》

《周邦彦苏幕遮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