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板小说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说课稿模板小说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说课稿模板小说一等奖第 1 篇
【学习目标】
1.学习段的质疑方法,理解小说选材精当、情节曲折的特色。
2.体会用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认识“金钱至上”的丑恶。
【课文提示】
1.莫泊桑,法国著名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杰出代表,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正音正字】
拮据jié jū 栈zhàn 蛎lì 蚝háo 撬qiào 楣méi 褛lǚ
【积累词语】
令人惊叹 风靡全球 耳濡目染 大师辈出 声誉鹊起 惊心动魄 拍案叫绝
惊天动地 难以置信 以小见大 言简意赅 相得益彰 妙合天成 写景状物
绘声绘色 一言不发 无可奈何 不可开交 正颜厉色 不苟言笑 细枝末节
一清二楚 大逆不道 一干二净 显而易见 化为乌有 毫无用处 一文不值
音信杳然 念念不忘 忧心忡忡 丧魂失魄 兴高采烈 满腹委屈 郑重其事
彬彬有礼 含糊不清 惊慌不安 困惑不解 怒火冲天 疲惫不堪 坐立不安
【朗读课文】
【理解内容】
1.全家人对于勒有什么评价?
于勒处境不同,全家人对于勒便有不同的评价。
于勒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于勒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于勒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2.全家人对于勒的态度和心情有什么变化?
当于勒花钱时,家人的态度——撵
当于勒有钱时,家人的心情——盼
当于勒无钱时,家人的态度——避。
3.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如“永不变更的话”、“挥手帕”、“拟计划”;“赶到美洲”、“暴怒”、“躲避”等。
4. 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
因为家庭十分拮据,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他早日归来,让大家过上幸福生活。
【课文分析】(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后作如下的归纳)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于勒的态度变化,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无情鞭挞小市民势利、冷酷、自私的丑恶灵魂。菲利普夫妇:虚荣、自私、庸俗、贪婪、冷酷。但是,二者的性格有不同之处:女的远比男的精明、泼辣、有心计。菲利普多年盼望于勒回家,可是仅有一句话;而他妻子对于勒的赞美却甜得发腻。当知道于勒是个穷光蛋的时候,菲利普内心恐惧,神态失常,语无伦次,只会向老婆讨主意;而他的妻子一面骂于勒,一面带领全家撤退。
“我”——若瑟夫:是个入世未深、天真单纯、有同情心的小男孩。他真诚地盼望叔叔回来;对他面对沦落的穷叔叔时,他竟然不受父母的影响,默认自己的“亲叔叔”,并且自作主张给叔叔小费。这与菲利普夫妇的冷酷、自私、势利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形象,表示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搜集莫泊桑的材料,了解他的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
①早年于勒糟蹋家财,菲利普夫妇视于勒为“恐怖”,“分文不值”。
②得知于勒暴发,菲利普夫妇赞美他“正直”、“有良心”,把他当作“希望”。
③发现于勒沦落,菲利普夫妇“惊恐”“暴怒”,骂他是“讨饭的'”,“不会有出息”,并且极力躲避。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根本变化?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由盼望到躲避的态度变化,根本原因是一个“钱”字。资本主义社会金钱造成极大罪恶——灵魂被腐蚀、手足遭离弃。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
作者通过前后的强烈反差,说明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酷、自私性格,深刻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4,“我”是个什么形象?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
“我”若瑟夫是个涉世不深、天真单纯的小男孩。他真诚地盼望叔叔回来;叔叔沦落后,他仍然富有同情之心。
若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父母的冷酷、自私、势利、刻薄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作者的良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这也正是他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的原因。
5.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于勒这样的人?
于勒当初是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浪荡子,应该批判;后来他贫困潦倒,成为流浪汉,值得同情。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6.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7.菲利普夫妇为什么要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
直接原因是:于勒又沦落为穷人。
根本原因是:在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菲利普夫妇只认钱,有钱就是亲人,没钱就是“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就是“老流氓、贼、讨饭的”。
8.小说中的一家人关系是怎样的?
这一家人有亲密的血缘关系,是处于同一种亲情下的一家子。他们顺理成章的盼望弟弟的资助。因为有了于勒的钱财,女婿会紧紧依附,这个家就和睦、温馨和稳固。于勒是全家的希望,是全家的支柱。然而,事实上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告诉我们:金钱高于亲情。所谓的“亲情”只能置于金钱之下。没有钱,就会没有女婿。这个故事,形象表明社会中金钱关系的主题——这一家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9.读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①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自己奋斗,自己争取。
②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不要重金钱轻亲情,要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③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0. 按“于勒当上了船长”,改写结尾。(300字左右)
【课外作业】
《骑马》
【自学指导】
1.学习篇的质疑方法,理解小说构思巧妙的特色。
2.体会用各种描写塑造形象的特点。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克服虚荣心。
【正音正字】
秽huì 肘zhǒu 睐lài 拙zhuō 黠xiá
【积累词语】
卑贱低微 自惭形秽 捉襟见肘 赤手空拳 一无所长 格格不入 显赫一时
游手好闲 高谈阔论 飞身一跃 四平八稳 异口同声 手忙脚乱 置之不理
仰面朝天 指手画脚 神魂颠倒 如释重负 心满意足 突如其来 神魂不安
心安理得 提心吊胆 灰心丧气 节衣缩食 小心翼翼 逆来顺受 听天由命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小说描写埃克托尔获得一笔额外收入,为全家组织一次郊游。故事写出渴望出风头和尴尬的收场。为了炫耀,举家出游时,他骑上了马,由于骑术不娴熟,他撞倒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声称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他无可奈何地承担了赡养老妇人终身的责任。这对于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文刻画了因满足一时的虚荣而付出沉重代价的社会现象。虚荣者的所谓“体面”,无非是讲排场,讲风光,追求自我的良好感觉。这种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形象,在莫泊桑的作品中还有不少,如《项链》等。
【思维训练】
1.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故事的内容。
埃克托尔获得了一笔额外收入,他组织全家进行一次郊游。他为了炫耀,出游时,骑上了马。由于骑术不娴熟,他撞倒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声称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他无可奈何地承担赡养老妇人终身的责任。
2.小说开头交代埃克托尔一家生活窘迫的目的是什么?
正是因为生活贫困,他意外获得一笔收入后才渴望表现一下,最终导致撞人的悲剧。
3.埃克托尔希望找一匹“不驯服的马”。小说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这是一匹“不驯服的马”?
“马在这一重压下跳了起来,差点把骑他的人摔下来。”
“马被叫嚷声惊得害怕,终于狂奔起来。” “骑马的人虽然想尽办法让它安静下来,它却置之不理。”
4,“这条宽阔的林阴大道上车辆拥挤。路两旁散步的人是这么多,简直如同两根长长的黑色缎带,从凯旋门一直沿到协和广场。”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出大道的拥挤,为下文撞倒老太太伏笔。
5.老太太是否真的受到重伤?何以见得?
没有。 由此可见:“她正心满意足地喝着肉汤。” “老妇人的面色鲜亮,眼光有神,只是一看见他就呻吟起来”。 “老婆子一动不动地听着,眼睛里露出狡黠的目光。” “他从早吃到晚,养得又肥又胖”。 “每次都发现她过得平静自在”。
6.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埃克托尔。 这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排场而付出沉重代价的形象。
7.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个人不能爱慕虚荣、讲究面子。这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现实意义。
8.把这篇小说缩写为600字左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预习《贤人的礼物》。
说课稿模板小说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主旨的概念。
2、学习分析小说主旨的方法。
3、实战应用,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理解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学法指导:讲解—应用体验—应用
媒体设计: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主旨的概念
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躯体,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主题便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意义的核心。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概括主题,首先要弄清作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命运,然后细心揣摩作者对此的情感态度,便可依次归纳。有时候作品的标题,作品中的议论抒情或评价性的句子就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答题模板
(1)概括主题。
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表现了/批判了/颂扬了……性格/现象/情感。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分析评价主题。
本文的主题是……,理由是……。
(3)探究主题。
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题,再分点证明。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概括主题的五种途径
学生活动:
1、学生自读教材,勾画关键知识;
2、教师结合实例解读。
(一)、人物是小说主题的缔造者
人物是突出小说思想主题的重要承载者。因此,要想把握一篇小说的主题,探究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够顺利地分析主题。
理解了祥林嫂这个悲剧形象,理解了柳妈、四婶、鲁四老爷和“我”等次要人物,就很容易明白《祝福》揭露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吃人的罪恶的主题。
(二)、情节是小说主题的表现渠道
情节是现实生活中矛盾展开的过程,也是揭示主题的过程。故事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经常运用的方法。
善良勤劳的祥林嫂难逃夫死被卖、子丧无依、流落街头、客死他乡的命运,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有力地抨击。
(三)、环境是打开主题之门的钥匙
研究小说的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描写,有利于直接抓住中心。整个故事,作者是要批判或者赞扬某种精神,作者是要揭示某个社会现象的弊端还是讴歌某种文明的行为,有时会选择在行文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揭示或者暗示。同时人物思想性格的背景也离不开环境描写,而人物毫无疑问是理解主题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说环境描写也是帮助学生打开走进小说主题之门的一把钥匙。
小说《祝福》对鲁镇(特别是鲁四老爷家)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四)、背景是小说主题的铺路
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才能比较准确、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思想。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熟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小环境背后的大背景往往能充分体现小说的真实主题,而紧扣时代的分析能使我们对主题的欣赏不产生偏差。
比如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的社会背景: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整个中国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动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仍然禁锢着广大人民,其中妇女受到的迫害尤为深重。而《祝福》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五)、关键语句是小说主题的窗口
小说一般不直接表达主题,但有时一些议论抒情性的语句是分析小说主题最便捷的标志。
如《项链》中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看似闲笔,实则揭示了作家在这篇小说里所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感叹造化弄人,命运无常,对玛蒂尔德的不幸表达了同情,对她的虚荣心也进行委婉的批判。
说课稿模板小说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的:
小小说三篇教案
一、自读,了解老一辈革命者和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二、复习前三篇课文,进一步了解小说特点和小说中人物的刻画。
三、理解三篇小小说的取材方法。
教学重点:目的三。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关键:同上。
教学方法: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配以自读练习进一步体会作品的内容。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三位学生朗读课文。
二、自读测试:
发试题。
三、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各题:
1、《落棋有声》一文主要写了什么?
2、《落棋有声》一文中厂长为什么不急于选定车间主任的人选,而去和两位候选人下棋?
通过下棋。厂长有什么收获?
3、《醉人的春夜》一文写哪几个人?各自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4、《到五月花烈士公墓去》一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展示人物的?说说你读了这篇小说后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续写:展开想象,把厂长到汪科长家以后,和汪科长的对话写下来。
听说训练
说话要讲究方式
教学目的:
一、注意说话的方式,以取得理解的效果。
二、了解并掌握说话的两种方式:直言,婉言。
三、做到既注意说话的方式又遵循“真实”的原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本次听说训练的主题。
二、引导学生阅读“听说训练”,讨论下列问题:
1、说话的方式很多,本文介绍了哪几种?
2、什么叫“直言”,什么叫“婉言”?
3、人们在说话时采用谦虚的说法,这是什么方式。
4、批评别人或不同意别人的意见,应采用哪种方式?为什么?
5、说话讲究方式和“花言巧语”或“巧言色”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发预先准备好的有关资料。
四、结合例文讲解,明确上述答案。
五、练笔:
课后“参考题目(一)”
说课稿模板小说一等奖第 4 篇
一.说教材
《 除法的含义》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二节课第一课时,是本单元的例4,教学核心内容为理解除法的含义。除法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一种运算,本单元第一节的3个例题都是在探讨“平均分”,已为本节做好了铺垫;本节课之后紧接着是“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建立在“除法意义”基础上的教学,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课,以后再深入地学习除法,都必须首先弄清楚除法的含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教学;另外,从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弄清楚除法的含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之一。
这节课的内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以及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二.说目标
数学新课标要求: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探索除法的含义,我把三维目标定位于: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分一分、摆一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说一说”语言描述平均分;“想一想”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想一想、读一读”;“想一想、连一连、圈一圈、填一填”进行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因为强调学生的经验,强调探索,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强调交流合作,强调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做、思、说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对学习数学更有积极性。
1.“分一分、摆一摆”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2.“说一说”语言描述平均分;
3.“想一想”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4.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四.说学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不断探索,得出除法
的含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需要独立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有时解决问题需要多人智慧,群策群力,也需要相互协作,增强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健康健全人格,对于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应该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在有些问题上独立汇报,而有些问题则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
“说一说”学会描述,培养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说设计,说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也就是用符号来表征,暂不涉及除法如何计算的内容。我的教学设计分为四步走:
1.根据小精灵的提示,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2用语言描述平均分
3.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4.介绍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
具体如下:
1.导入时比纪律奖纸船时引发的认知冲突,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设计,都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然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了充分准备。
2.让学生创造算式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3.在认识除法这一环节,让学生经历了除法建构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4.通过小猫分鱼的练习,及时巩固除法概念,并通过讲15÷5=3能表示什么,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渗透模型化思想。
以上是我对《除法的含义》这节课的解读与设计,完全按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感受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建构起除法模型,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