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说课稿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古诗词三首宿建德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说课稿一等奖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说课稿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3.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诗句

1.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祖国的山川湖海、自然风光常常令人诗兴大发,从古至今,大自然的美景一直引得文人骚客们驻足流连,在数不胜数的诗词中被记录、吟咏、流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组脍炙人口的古诗。

2.理解诗题,读通诗句。

课件出示课题:《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指导书写:注意“德”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2)引导学生抓住“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望湖楼”。

(3)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出示《新解新教材》古诗朗读音频:指读,正音、识字,指导停顿、节奏。

二、互相交流,提问检查

1.同桌交换《新解新教材》“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2.同桌互看,对方提出的课堂探究能不能解决。

3.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三、学习《宿建德江》,感受愁绪之深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读着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要点:移舟泊烟渚——(诗人所做)天色将晚,烟雾迷蒙,诗人无奈夜宿;日暮客愁新——(诗人所思)诗人满腹愁绪,无心入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所见)结合插图找到对应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

2.品读新“愁”:诗中哪个字眼最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

要点:“愁”字。

(1)引导学生由“愁”字想开去。

结合已有积累和体验想开去。联系创作背景,以及自己孤身一人离开父母时的情感体验,深入感受孟浩然的羁旅之苦:“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此时此刻,孟浩然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

联想其他作者的类似作品,联想相同作者的其他作品。联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异客”一词,进一步体会孟浩然的思乡之愁。

(2)走近“月”的意象。

诗人孤身一人,只有谁陪伴他?他的满腹愁绪又只能向谁倾诉?

补充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了解“月亮”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象征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尝试带着体会到的诗人的愁绪,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诵读全诗。

(2)借助插图,练习背诵。

4.小结学法,回顾学习过程。

教师相机板书,提炼学法:想象画面,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变化之快

1.出示

古诗朗读音频。

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词大意。

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1)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提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知道描述的时候要加上“好像”“仿佛”等比喻词才能准确表达诗句的意思。

看到这幅画面,你会联想到哪些四字词语?(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和“黑云翻墨”比较,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乌云扩张、蔓延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变化几乎发生在一瞬间。

(2)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提示:描述画面,同样体会比喻的贴切、新奇,感受雨的大和急。

(3)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提示:描述雨后的画面,感受雨后湖面的平静。

(4)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苏轼站在望湖楼上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西湖雨景,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愉快、陶醉、愉悦、沉醉……)苏轼不仅醉在酒中,还醉在景中啊。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雷阵雨的变化之快,使朗读更有意境,并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5)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异同。

要点:①相同之处:都写了西湖雨景,都用了比喻。②不同之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先雨后晴,《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晴后雨;前者是以景喻景,后者是以人喻景。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订正“预习卡”。

2.背诵《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

2.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宿建德江》,还记得这首诗描写了月下怎样的景色吗?

预设:写了月下,作者乘小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低垂,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看看这首词又写了月下怎样的风景。齐读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课题有两部分,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第二部分“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3.说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多种形式,初读词作

1.自由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

相机正音:“路转溪桥忽见”的“见”同“现”,读音xiàn。

3.出示《新解新教材》古诗词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读词的时候注意稍加停顿,读出节奏。

4.教师小结:古诗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三、理解词意,想象画面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出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4.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合作探究,深入词情

1.小组合作,默读词作,思考: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看到的:明月、惊鹊、星、雨、茅店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说丰年、蛙声

交流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闻到的是稻花香;听到的是说丰年、蛙声。

(2)这儿的“说”字,是谁在说?

预设:是青蛙在说,也是农人、作者自己在说。

(3)发挥想象,他们说的是什么呢?

(4)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想到了丰收时的情景,心里充满了喜悦之情。

交流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让你想到了哪句诗?

预设:“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让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2)这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天气忽变,作者一开始可能挺着急的,他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庙树林的旁边,走过小溪,忽然就看到了,心里又多了一分欣喜。

3.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

对比阅读,通过抓住具体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感受两位作者内心的不同情感。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词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充满了对丰收的向往,流露出愉悦之情。

五、延伸学习,日积月累

古诗词中还描绘了许多的美景,大自然的景色在作者笔下不仅仅凝聚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思考。课下同学们可以再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完成本课《基础训练》。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说课稿一等奖第 3 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身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1、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⑴ 全体同学齐背《所见》:

  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⑵ 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⑶ 过渡:

  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⑷ 师配乐范读。

  ⑸ 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2、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⑴ 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⑵ 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⑶ 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 /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⑷ 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⑸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⑹ 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3、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⑴ 师:想象一下,假如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⑵ 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⑶ 诵读全诗。

  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1、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⑴ 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⑵ 生自由读诗:

  “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⑶ 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2、检查自学,深入研讨:

  ⑴ 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⑵ 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⑶ 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身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身不理解的地方,一起交流研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⑷ 说一说:

  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⑸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示出来。

  ⑹ 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3、安排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

  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2、练习朗读,读准生字音,读顺诗句。

  3、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困惑,或板书黑板,或与学生个别交流。提倡组内合作,借助注释以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词的大意。

  4、指名读文:

  其他同学正音、评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亡、剥”两个字在本课的读音。

  5、交流比较生僻、不易理解的词。如,醉里、相媚好、亡赖。

  6、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距离农家低小的屋檐不远处,是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屋檐下,有两个头发发白的老头、老太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大儿子十分勤快,在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老二呢,正忙着编织鸡笼。最顽皮、可爱的莫过于最小的那个小朋友了,瞧,他趴在溪边剥莲蓬,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三、发挥想象,加深理解

  1、师:这一家子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能想象得出老两口正在说什么悄悄话吗?

  2、生各抒己见。只要想象合理,都应该给予肯定。

  3、这一家子的其乐融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朗读把这样的一家子带到我们面前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在头脑里发生相应的画面,看看他们各自在忙些什么?

  4、生自由练读:

  展示读,集体评议,纠正。再读。提醒学生在读的时候是否表示出乡村自然环境的优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温馨、和睦,以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轻松、活泼、愉快。

  四、改编歌曲,激发兴趣

  1、师:词自身就是为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建议学生自身尝试配乐演唱。师可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生练习试唱。众评议。

  五、总结谈话,回归整体

  1、师:关于词、关于辛弃疾,我们才刚刚有了很肤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课外多阅读些经典文学作品,吸取更多保守文化的精华,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2、诵读全词,结束本课时学习。

  六、安排作业,积累升华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说课稿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案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

  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相关文章

《台阶获奖教学设计一等奖》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中电阻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