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第 2 篇

 (一)读中感悟

  展示配有音乐、词文的画面,先请2个学生分别朗读,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范读共同感受这首词的魅力后,再认真欣赏节选的“离别”动漫画面,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上下片的情景

  (二)思中感悟

  1这三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写景离愁句都抓住什么景来写?

  明确: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景)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景)

  2离愁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仅仅是写景吗?

  明确:气氛——凄清,目的不仅是写景,更多的是烘托情感,情景交融

  为加深体会情景交融诗句的写法,分别展示课内和课外例子……

  3离愁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出了什么样的愁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答后展示答案

  明确:愁绪——像浩渺无际烟波般的绵长,像沉沉傍晚云雾般的浓重,像楚地天空般的空阔辽远

  好处: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具有把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事物,产生生动形象的作用

  请学生举例,并展示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4从离愁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请学生举出有关酒、杨柳、月的名句,并展示相关例子

  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将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肮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作者把最能触动离愁的几个景物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凄凉的意境,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世界?

  明确:伤感、凄美的离愁

  (三)唱中感悟

  在欣赏并学唱多媒体课件中的古词新唱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强化背诵记忆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简介引入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二、朗读并赏析

  1、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2、逐句赏析上片(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后分组发言,教师纠正)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对:面对。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哽噎着(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看尽千里烟波傍晚,空阔的天地间云气沉沉烟雾笼罩

  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紧扣上文的“无绪”,同时领起结句,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小结: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板书:上片,离别中悲痛:

  饯别景----饯别宴---饯别情----饯别景

  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烟波、暮霭

  3、逐句赏析下片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叫人)怎能忍受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夜酒醒时(身在)哪里,(也许在)杨柳岸边(面对那)晨风和残月

  晓:早晨。

  分析: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景色原本暗淡,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该是)形同虚设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小结: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板书:下片,离别后悲愁: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虚设、与何人说

  三、写作特色:

  1、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四、总结:

  作者在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五、作业背诵

雨霖铃说课稿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4、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5、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

  掌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诗的美妙,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作者简介:

  明确三点: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三、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内容,回答问题

  1.这一首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这一首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这一首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离别后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 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感情)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 “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三)学生再尝试阅读,老师示范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掌握?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 “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 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眼前景 晓 风 —“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 (明) (暗) “残”月— 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五、小结归纳:

  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这一首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六、课外作业:

  1、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其他文学形式。

  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相关文章

《永远的歌声一等奖教学设计》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九上语文讨论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