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变形计说课稿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变形计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变形计说课稿一等奖

变形计说课稿一等奖第 1 篇

变形记

图片

【教学内容】

《变形记》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它借由“变形”来转换自己的视角与思维并进行想象与表达的训练。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小学生的天赋,从小学第一二学段开始都有关于学生想象与表达的训练,如续编故事,编童话等。而此次的想象有别于之前的,就是需要转变自己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来表达。从习作要求上来看,就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重点的部分写详细。

本次的习作教学注重立意、选材、构思、起草、修改等一整个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本单元教材向学生提供了习作的几种思路,学生可以从教材的提示中打开思路、构思情节,习作实践中提升、发展想象与表达的能力。

图片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转换思维与视角来构思情节。

2. 能发挥想象,把精彩情节的重点部分写详细。

3. 能对同学的习作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试着提出修改建议。

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1. 教师最近做了一个“白日梦”——我变成了一只蚂蚁,大家有兴趣了解一下吗?

(教师播放视频《蚂蚁回家》片段一)

2. 教师相机旁白:看,这就是我——“王蚂蚁”,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一片树叶带回家。

3. 如果你也有一次做“白日梦”的机会,能够变成另一种东西,你最想变成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请大家用一句话写下来。

4. 学生写梗概。

变一变:如果你有一次机会,能变成另一种东西,那么你想变成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请你用一句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以半分钟的动画片导入教师的“白日梦”,能够高效地带学生从现实世界进入奇妙的想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写作的动机。这不但为学生打开了思路,还为变化后的视角转换进行了铺垫。

二、选择材料,整体构思

(一)反馈交流,揭示主题。

1. 开火车读梗概。

(预设:我变成了一只蜜蜂,去采蜜;变成一只海燕,飞越大洋;变成地球,逃离太阳系;……)

2. 出示教材中的两个提示:(变成蚂蚁,在笔杆漫步;变成路灯,看着往来的人们发生的故事。)

3. 教师相机小结:我们的奇思妙想让我们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可能会参加一场冒险,可能会经历一段旅程,可能是一场战斗,也可能有一次奇遇。

(相机板书:一场冒险 一段旅程 一场战斗 一次奇遇……)

4. 揭示主题:今天我们习作的主题就是——变形记。

变一变:如果你有一次机会,能变成另一种东西,那么你想变成什么,又想做些什么呢?请你用一句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第一次动笔,粗略构想自己想变的东西以及发生的故事,可以避免学生想象的相互干扰。并在打开思路之后才揭示主题,这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开始习作,避免了一开课就让学生带上习作的包袱而影响了兴趣。

(二)发挥想象,构思情节。

1. 教师提供情节构思范例。出示:

图片

2. 学生根据梗概,可以通过文字、图案来表达情节的构思。

3. 分别选取一个文字表达或情节图来进行交流。

4. 教师引导:如何把这个故事情节构思得更加吸引人。

(教师播放视频《蚂蚁回家》片段二)

5. 学生交流。(预设:设置悬念;增加波折;设计巧合……)

(三)修改情节,相互评议。

1. 学生根据提示要求,修改自己的情节构思。

2. 个别学生进行班级交流,由全班同学选取其中最感兴趣的情节。

3. 四人小组交流情节构思,并请组员选择整个故事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打星。

【设计意图】发挥想象构思情节,并通过视频的提示来设置悬念、增加波折、设计巧合,对情节设计进行修改,然后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这正是学生在课堂中作为学习主体,相互之间的启发、裹挟、卷入。优秀的故事构思可以给同伴以启迪,有待提高的故事构思可以用来分析。

第二课时

一 、初写片段,交流评改

(一)小组点选,初写片段。

1. 根据四人小组中所选出的最感兴趣的一个情节,展开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提示:如何才能吸引人呢?有画面感,异想天开……)

2. 学生根据要求,开始初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四人组内所选的最感兴趣的一个情节来详细写;培养高年级学生习作时也要具有读者的意识。我们的习作是写给读者看的。针对不同的读者,不同的兴趣爱好,我们的作品也应该有相应的不同。

(二)交流草稿,聚焦视角。

1. 对比同学的习作——思维“变形”。

教师引导:同学们,两篇习作,你觉得哪一篇你更感兴趣?为什么呢?

①习作一中虽然写了“我变成了一只蚂蚁”,但其实“我”并没有变成蚂蚁。只是从蚂蚁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

②习作二中虽然没有具体写“我”变成了什么东西,但是从描写中读者就知道了,“我”就是太阳。这样的表达不但增加了悬念,而且更加委婉,更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同学们,看来你变成了什么东西,不一定要直接写出来,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描写让读者自己读明白,这样更能吸引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篇习作来让学生感受如何将人的思维转换为所变换的东西的思维。其中从侧面的表达入手,可以增加悬念,让读者更加感兴趣。

2. 对比教师下水文——视角“变形”。

①出示教师下水文。

我披着这件树叶披风,顺风滑翔,眼见就可以安全降落在我们的巢穴门口了。突然,又刮过来一阵大风,披风拉扯着我飞向远处。尽管我用力挣扎,但是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我显得太过于渺小。在一阵上下翻滚之后,终于停了一下,原来我的树叶披风被挂在了树枝上。我像是一名任务失败的伞兵,就这样被挂在了树上,上不去又下不来,这可如何是好呀!突然,又刮来一阵风,我又随着这树叶披风如同风车叶一般飞速旋转起来。一时间,天旋地转,整个世界都在我的脑中飞旋着。“救命……”在“啊”字还未喊出口时,这片“风车叶”已经脱离了轨道,连叶带我一起被抛向了天空。

②教师的习作哪里让你感兴趣?为什么呢?

(预设:用蚂蚁的眼睛去观察,用蚂蚁的身体去感受,用蚂蚁的大脑去思考……这样视角的转换,让故事变得更吸引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范文,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中明白“变形”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原来“人”的视角,变蚂蚁的就用蚂蚁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

3. 对比单元的课文——形式“变形”。

①出示课文《花之歌》片段。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②对比同学的习作与《花之歌》在表达形式上的不同。

(预设:《花之歌》以散文诗的形式,从一朵花的视角来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统编版新教材的单元习作训练,并不能单独孤立地脱离单元的课文来进行教学。《花之歌》作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与想象有关的课文,其中这种委婉的,诗意的表达形式也是我们本次单元习作可以借鉴的,也更加丰富了想象与表达的形式。

4. 同桌之间相互评改,画出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并从“视角转换”上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二、修改片段,二次展示

1. 展示 2~3 个学生习作,并进行集体评改。教师引导:你对他所写的这个“世界”是不是感兴趣。

2. 学生集体评价修改后的习作。

同学们,现在你觉得他在修改后,哪里让你感兴趣呢?

【设计意图】再次呈现学生习作,通过修改之后的变化,看到学生在这节课中的增量。也有一个前后照应的作用,给全班的学生一个范例:如何把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

4. 四人小组内相互分享点评。

三、补写首尾,汇编成册

1. 给重点部分的内容,加上首尾,成为一篇完整的习作。

2. 把同学们的习作,按照班级学号装订成册,记录大家的奇思妙想。

【设计意图】基于交际语境的习作,需要真正落脚生根到生活实践中。最后把同学们每个人所写的习作合订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本《变形记》,可以借阅给班内的同学看,也可以在年级段内进行交流。这也就落实了“写作即交流”的理念,使写作成为一种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不是一种任务。

变形计说课稿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标

1.想象变形后所经历的事情,领会并运用“物的外形,人的内心”与“事情中融入自身情感”的写作方法,展现较为细腻的内心感受,使故事变得感人。

2.由已化物,体会万物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头脑风暴,打开思路

图片

1.头脑风暴

板书:变

变成什么,为什么这么变?

2.小结:有的同学把自己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有的同学把自己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我们可以变成大千世界里的任何一样东西。

板块二:搭建框架,形成轮廓

图片

1.变形后,你拥有怎样的超能力?

2.发生了哪些稀奇、好玩、有趣、难忘的事情?

3.(板书:形记)读题,好玩、有趣的变形经历写下来,可以写成一本书,就像《人鸦》。

4.呈现《人鸦》故事框架

图片

5.学生试写故事框架

图片

板块三:片段引路,牛刀小试

图片

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写故事就有了基础,故事的脉络会很清晰。要想故事吸引人,我们可以向书本学习。

1.呈现:

“有一个人?”瑞夏德用沙哑的乌鸦嗓子笑出声来,“那只是一个稻草人,懂吗你们?一个捆扎起来的假人!我压根儿不相信它能起得了什么作用。”

“可是它在动!”有一只乌鸦提醒道。

“有意做成这样,让它随风而转。”瑞夏德解释道。

“既然你这么有把握,为什么你不率先飞过去?”另一只乌鸦似信非信。

瑞夏德飞了一道优雅的弧形,落在稻草人的头上。他在稻草人伸直的手臂上散了一会儿步,又飞到它的头上,若无其事地蹦跳了一阵,这才高声叫道:“这下你们该相信我了吧!”

分角色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小结:瑞夏德变成了乌鸦,他的外形是乌鸦的外形,(板书:鸦形);但它依然有着人的内心(板书:人心)。

2.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文字中快速找一找,你从哪里读出了他依然有着人的内心?默读

鸦群刷啦一声飞了过来,纷纷散落在田地里,包括瑞夏德在内,个个都吃得饱饱的。然而他并不像其他乌鸦那样称心如意,他心里想着油炸土豆条和意大利面条,想着炒栗子和巧克力布丁,还有苹果饼以及果味冰激凌。越是想得真切,就越是要不停地咽口水。

别总是想着好吃的!瑞夏德在心中严厉地告诫自己:你现在会飞行了,再也没有人问你七乘以十六等于几了。你现在正经历一场冒险,难道仅仅因为饮食不合口胃,你就打算中途退出吗?

总有一天我会重新飞回家去,和朗多尔夫重换角色,变回我自己。总有一天!要小心,不要忘了那首古怪的咒语诗,怎么说来着……

飞上高空,

箭一般俯冲,

天地之间任从容。

用你的翅膀担负起黑夜吧,

你去做乌鸦,

我来当儿童!

3.汇报,小结,板书:幻觉法;自言自语法

4.呈现写作要求,学生写片断

写一个故事片断,通过幻觉法和自言自语法展现变化后的内心世界。

以下词语供开头时参考:

这时……

突然……

那一刻……

我真不敢相信……

5.交流修改

板块四:延伸阅读,激发兴趣

图片

1.若是要将《变形记》写得长长的,写成一本书,可以做什么呀?

(二次呈现故事创作框架)

借助这个框架,用上刚才所学的方法,继续想象故事,从中挑选最有意思的,然后写出第二个、第三个故事。

2.多多阅读类似的优秀作品,从中习得写作方法。

推荐两本书:卡夫卡的《变形记》,美国作家写的《卡夫卡变虫记》,讲的都是人变甲虫的故事,但故事内容却不相同,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图片

搭建支架,精准训练,破译儿童写作密码

——观陆麒娟老师《变形记》有感

文/成都双语实验学校 曾燕燕

7月27日,在成都金牛大酒店举办的“‘行知研习’第六届全国小语名家.写作教学种子教师研习营”学习时,有幸聆听了陆麒娟老师的一堂六年级上册习作课教学。十六个字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搭建支架,精准训练,长期巩固,习作无忧。

正如张祖庆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说道:“陆麒娟老师在本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为我们提供了一节引人深思的好课。”

为什么说这是一堂好课呢?我从我今天重点观察的点——搭建支架来细细分析。

陆老师执教的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变形记。这堂课任务有两个:第一,打开学生的思维,用故事框架表搭一个框架;第二,从《人鸦》这种优秀的文本中,学习内心表达的方法,幻觉,自言自语。

整堂课流程非常清晰,从孩子们最后呈现的作品来看,目标是达成了。如果按照管老师说的,一堂课我们给孩子的定位是从50分提高到50.5分。

我认为陆老师这堂课不仅仅是张老师所说的目标基本达成,而是目标达成十分优秀。

所有孩子在这堂课中提到的不仅仅是0.5分,他们通过陆老师循序渐进的支架搭建掌握了《变形记》这样的文章基本的结构,在细节描写部分习得了可以通过幻觉法和自言自语法展现变化后的内心世界。

这也很好的践行了今天蒋军晶老师讲座的主题之一——作文就要教方法。孩子们通过陆老师帮他们搭建起来的框架去学习作文,使自己的作文既思路清晰,又有话可说,还说得精彩。

那陆老师在课堂中给孩子们搭建了什么框架,她又是如何搭建的框架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搭建视频支架,唤醒体验,打开思维

图片

视频支架,课堂开始,用一个短视频呈现了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脸。在这里,我稍微停顿了一下:教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他的核心目标是怎样的?

我想陆老师想在开课的时候,在成都这块土地上,用当地的绝活唤起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变”的直观体验。视频的呈现让学生在脑子里构建了“变”的表象,会有自己对“变”的联想,这个时候想象力强的学生都已经浮想连篇,唤醒自己的生活中的种种与“变”有关的事情,这就是视频支架使用的作用——落实了本课目标之一,打开学生思维。

搭建思维导图支架,结构清晰,突破难点

图片

思维导图支架的出示,是本课的重点、难点突破的关键。学生在视频支架的作用下对“变”虽然有了直观的体验,但是绝大多数人拿起笔还是不知道怎么写。这个时候,陆老师就通过了经典的文本《人鸦》给学生搭建了思维导图支架。

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支架使用表格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表格式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变成什么——什么样——有什么超能力——经历了哪些事——结局怎样。学生看着老师的示范导图,很容易就理出自己写作的框架。此时,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了目标之二——用故事框架表搭一个框架。

学生把文章的框架搭起来了还不算习作啊,这只能算是文章的提纲。他们还得给这座只搭了框架的大楼添砖加瓦,让这栋楼不但建得牢固,还要建得漂亮,这就得益于老师的第三次支架的使用——范文支架。

搭建范文支架,模仿经典,学以致用

图片

如果说思维导图支架是本堂课重点、难点突破的关键,那么范文支架是本课重点、难点达成的神来之笔。从我们已知的经验来看,人类的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在《诗学》中这样说:“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模仿的,人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模仿。”所以范文的出示在整堂课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学生最后在表达中能够有所提升的最好的支架。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比成人少了知识和经验,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很强,模仿力很强,什么都想学,模仿就是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

陆老师的第一次范文支架出示是利用经典的故事《人鸦》中的对话、心理描写。既然要模仿,我们首先就要给孩子出示最经典的,让他们在对外界刺激反映最敏锐,模仿力最强的时候,给他们看最好的,那么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通过《人鸦》故事中经典片段的学习,孩子们对“幻觉法”和“自言自语法”有了直观的体验,所以在后来的试写片段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不空洞,他们的文字让我们有画面感:

“如果我没有答应它,我一定还坐在沙发上,边吃西瓜边看书,或者和小区里的孩子玩一会儿。

“我怎么可以吃这些东西,太恶心了!

“这时,我突然飞了起来,我以为我出现 幻觉,因为太想飞了,所以导致了我有飞起来的幻觉。可这是真的,我看着下面窃窃私语的同学们,自言自语地:“飞起来就没有人管得了我了,尽情飞吧,多享受一会儿,让他们羡慕去吧。我可想在下课时间多飞一会儿,上课就不能飞了。”

通过经典范文的阅读让学生先由外而内的吸收,再让学生动手习作,进行由内而外的表达,效果明显。这些学生作品中的精彩句子,就让我们看到了范文支架使用是最有效的方法。

陆老师的第二次范文的使用是在点评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试写之后,老师请他们朗读自己的文章,再由学生进行评价,这些学生的文章,就是范文的一种。我认为,范文不仅仅是经典的作品;有老师优秀的范文;也有学生优秀的范文;更有学生不合格的范文。这些范文不但能够让学生习得经验,也能让学生写得改错的能力。

在第一名学生朗读了优秀的作品之后,陆老师请学生来评价学生写作的优点。习作前已经获得支架的同学很容易就说出了:

“她写出了如果自己没有变成兔子在家里会怎么样,我觉得这是使用了幻觉法。”

在学生的优秀作品中,有一个孩子使用了两种方法——幻觉法和自言自语法:

这时,我突然飞了起来,我以为我出现幻觉,因为太想飞了,所以导致了我有飞起来的幻觉。可这是真的,我看着下面窃窃私语的同学们,自言自语地:“飞起来就没有人管得了我了,尽情飞吧,多享受一会儿,让他们羡慕去吧。我可想在下课时间多飞一会儿,上课就不能飞了。

朗读之后,学生的评价,仍然能够很快找到小作者把幻觉法和自言自语法两种方法都学到了。

陆老师第三次范文支架的使用是在本堂课的尾声部分。老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完成第二个,第三个故事的写作,这就需要使用课堂上学到的支架反复的刺激,反复地练习。而这个时候,只关注课堂上那几段经典文本是不够的,于是陆老师给学生推荐了经典作品的整本书阅读——《变形记》《卡夫卡变虫记》。

如主持人苗苗老师在课后的点评:“陆老师巧妙地在阅读和写作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的生命与经典产生美妙的联系。课本不是我们的世界,世界才是我们的课本,大家都是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这样的胸怀和视野,我们一定能破解儿童写作密码。让儿童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学以致用。”

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跟陌生的孩子一起习作是很考验老师的功力的。视频支架、导图支架、范文支架的搭建,陆老师的每一次使用都是恰到好处,时机刚刚好。这样才有了祖庆老师口中的“为我们提供了一节引人深思的好课。”当然,为孩子搭建支架并不是陆老师这堂课唯一的优点,本堂课精心的设计,她在课堂上跟孩子们精妙的互动,孩子们精彩的习作……都是这节课的亮点,我们需要一一细细品味。

祖庆老师的点评时说:“期待她以后继续上出这样的好课!”我想这句话不仅仅是祖庆老师对陆老师说的,也是对我们这次研习的所有老师说的。只有我们对自己的课进行深思,对别人的好课进行深思,并在教学中持续地磨炼自己,磨炼学生,我们才能上出更多的好课,我们的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变形计说课稿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

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学难点: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

引导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PPT展示,蒙克的画作《呐喊》:这幅画是挪威的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生命组图中的最著名的一幅,我想先请大家来说一说看完这幅画的感受?

(亦或是这幅画的特点)(学生来讲,教师补充蒙克自述作画的缘由)

蒙克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的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呐喊>是表现主义美术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分析的这篇《变形记》,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那么我们看看在卡夫卡的笔下,社会和人类又是怎样的呢?

2、找同学来概括本文节选的主要内容。

3、通过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粗略的得知,课文节选的是小说中第一部分的前半部分。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说说小说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结局又是什么?

(PPT出示选编过的结尾两段,重点句子加红色,大家边齐读边感受文章的结尾)

引出表现主义小说的特点之一——荒诞性

非理性与极度夸张的形式

4、教师提出自己读完的困惑

在读的时候有一点觉得很滑稽而且荒诞:所有的人对于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似乎都没有感到意外(包括格里高尔自己),小说中甚至没有一个人质疑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

我们在读的时候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在读其他的文学作品,比如说《西游记》,《聊斋志异》,甚至一些西方电影《哈利波特》《蜘蛛侠》时候从来没有这么惊讶于这种人的“物化”现象,为什么我们的感觉会如此不同呢?

1、把如此荒诞的事情完全放置在现实世界中,让人们感到突兀。

2、作者没有给出过渡。)

5、在现实世界里的虚幻——故事的现实性

格里高尔的人物分析(虫形人心,心理描写占主导)

格里高尔家人态度的转变

同事的反应

这些人物的反应都是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的。

从人物的分析中,从格里高尔变形后依旧为家人考虑和家人同事的自私冷漠相对比,揭示了赤裸裸的现实——亲情在失落,人性在丧失。而卡夫卡写作文章,虽然不是照搬现实,是把现实扭曲了,变形了,但是依然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危机和现代人的困惑。

6、进而总结表现主义文学的一大特点

强调表现自我感受、个人主观感情,以过分夸张的形体或色彩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在表现主观情感的时候,多运用意识流的方式挖掘人的“潜意识”

7、跟现实主义的不同——从读者主导到作者主导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写《安娜 卡列尼娜》的时候,结局写到安娜卧轨自杀,忍不住伏在桌上哭了起来,他说,不是我想要她死,是社会的现实一定要她去死。文学作品要反映现实的。但是《变形记》的开头却是如此的霸道。

读者不知道为什么人会变成甲虫,但是只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来往下读。这是一个创举。中国作家阎连科把这样的开头成为“皇帝式的叙述”。顺便举例卡夫卡《城堡》的开头。

8、主题的探讨

《变形记》讲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变形,更是人精神上的变形。人与人之间本来应该充满爱和包容,可是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却充满了自私,算计和冷漠。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一点。

小说同时表现出来人际关系的悲观主义。而这种悲观主义,个人主义,也是表现主义所着重体现的。举例卡夫卡的名句

(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对世界和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更多模板,请在教师之梦微信公众号后台

回复“教学设计”进行查看)

《变形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首次集中选入四篇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1)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作为第四单元的首篇,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变形记》的作者是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的,因而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根据高三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可采取先按提纲预习课文的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面的学生来回答不同深度的问题,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收获。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突出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大纲》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据此本课拟以讨论式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格里高尔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

(二)新课讲解

1、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问题: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篇小说的主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

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

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重点内容板书)

当然,对小说的主题,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2、讨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大甲虫这个情节是荒诞的。明明荒诞的故事,为什么读者会感到合情合理,富于真实感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篇小说的艺术特点。(板书)

3、比较阅读、拓展思考:

《变形记》的深刻性在于尖锐地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而反映“人的异化”现象的作品绝不只有《变形记》,试比较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的共同特点。

明确:《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间的不正常关系不也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吗?

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三)归纳总结

本课小结

(四)反馈练习

联系现实,让学生在自由谈的氛围中谈谈: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人被异化的现象?

2、怎样才能我们不被异化?

目的在于挖掘经典作品的当代内涵,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作品加深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一、小说主题

格里高尔的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

摧残人性

亲 人 的 异 化

二、艺术特色

首先,荒诞与真实相结合。

1、人物心理真实。

2、细节描写真实。

3、人物关系真实。

其次,冷峻、客观、单调的语言。

变形计说课稿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思考

如果要评选一种学生最喜欢写的作文类型,非想象作文莫属。这是因为,在幻想的世界里,儿童是不会被约束的。他们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为所欲为”。但这也恰恰成为儿童写作幻想作文的窠臼。过分的自由,容易让儿童迷失在幻想的世界里,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最终写出来的文章只会让人觉得乱七八糟,毫无头绪。

首先,应该思考一下,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安排这次想象作文的练习,所定位的学生写作类似文章的起点在哪里。想象作文的素材无需老师帮学生“打米”,学生本身就是一座想象的宝库。在写作技巧方面,学生并不是第一次写想象作文,比如童话的创编中就涉及到想象、联想、拟人等方法的训练。学生应该能完整、清楚地写出一个想象的故事。那么,这堂作文课学生的增长点在哪里呢?

笔者读过许多学生写的想象作文,发现这些文章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想象奇特,主题散漫。多数文章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毫无目的和构思可言。这正是六年级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技巧。故本课习作指导,将从这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帮助他们写出既清楚、完整,又曲折、动人的文章。

教学目标

1.掌握想象故事情节构思的方法。

2.学会先定主题,再构故事。

教学设计

图片

一、课前互动,话光影

图片

图片

认识他吗?《狮子王》于1994年,也就是24年前上映,当时就创造了9.6亿美元的票房奇迹。2019年,《狮子王》改版再映,仅仅在我们中国大陆地区,就收获了8.2亿元的票房成绩。为什么人们愿意花钱看这部已经非常熟悉的电影?

图片

图片

《狮子王》这部电影,你最喜欢或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一部电影,精良的制作是其卖座的原因,但电影的灵魂是什么?故事情节。《狮子王》正是因为情节的曲折动人,才会得到影迷们不离不弃的青睐。

图片

二、打开想象,话变形

图片

《狮子王》这部电影带我们走进了动物的世界,随着辛巴的脚步,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成长历险。如果,你得到一次任意变形的机会(板书:变形记),最想变成什么?请写在纸上,并说一说原因。

图片

三、构思故事,话情节

图片

01

尝试构思,发现起点。

看来,每个同学都会“变形”,也有与众不同的创意。但仅仅会变不算什么,如果你能把变形后的故事讲给大家,那才是真的厉害。

给大家3分钟时间,想一想:变形后,你都经历了些什么?请简要讲一讲自己的遭遇。

02

指导构思,提炼方法。

刚才,同学们初步尝试对变形后的故事进行构思,也有一些不错的想法。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情节不够曲折,创意不够新颖等。那么,怎么才能写好构思好想象故事的情节呢?我给大家播放一部动画短片,来看看,变成蚯蚓的导演经历了些什么,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写作的启发。

分六个片断播放动画短片:《世界的另一端》

孤单(0’0”—0’53”)——朋友(0’54”—2’29”)——分歧(2’30”—3’32”)——遇袭(3’33”—6’36”)——逃脱(6’37”—7’29”)——群鸟(7’30”-结束)

每看一段,问: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边看边提炼小标题。每个情节,我们都猜得不对。这叫什么?板书:出人意料

你能根据自己看故事时情绪的变化,摆一摆情节图吗?根据学生自己的见解,摆出不同的曲线图。

图片

你从摆放的情节图发现了什么?板书:一波三折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像《狮子王》一样,电影最后辛巴和娜娜也有了一个小狮子,他又会经历怎样的故事,只有观众自己去猜想。这种拍电影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到写作上来,叫做?板书:留下悬念

这样的故事才能让读者回味无穷,读了又读。

请仿照黑板上的样子,试着用“关键词法”,画出自己“变形记”的情节图。

图片

三、构思灵魂,话主题

图片

情节组成了故事。有了以上方法,我们就能写出新颖有趣、吸引人的故事。那么,一个故事感不感人,又由什么来决定呢?我们再来聊一聊《世界的另一端》,最让你感动或震撼的是什么?

小蚯蚓不愿孤独地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他有了朋友,又失去朋友,最后很可能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他坚持追逐光明,坚持追逐那美好却充满危险的世界。当然,他与另一只蚯蚓的相遇与分歧,世界的多变与无情,都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所以,我们在写想象故事前,一定要确定好——主题(板书:主题)。无论是《狮子王》的勇气,还是《世界的另一端》的坚持,都是打动读者的关键。

那么,你的《变形记》能带给别人怎样的感动呢?思考一分钟后交流。

图片

四、 总结构思,话方法

图片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构思想象故事。我把这些方法写成了一首打油诗,送给你们:

想象故事要写好,构思情节有绝妙。

出人意料猜不透,一波三折是为巧。

结尾悬念来相助,引人入胜多思考。

要想动人又震撼,先定主题不能少。

相关文章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一等奖豆丁网》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坚持的收获》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