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领域优秀教案一等奖中班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科学领域优秀教案一等奖中班,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科学领域优秀教案一等奖中班第 1 篇
设计思路:
幼儿虽然对几何形体有了基本的感知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幼儿对一些现实物体容易混淆,特别是圆柱体的物体,孩子往往和圆形和球体分不清楚。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圆柱体,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小刀。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长方形纸8张、水笔8盒废卫生纸筒8个、各色腊光纸若干、吸管一篮、薯片筒若干、各种空心小形体。
活动过程:
1、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2、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玩一玩、想一想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秘密。
启发提问:你玩的是什么?它像什么形状?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像什么形状?
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像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2)量一量说一说引导幼儿第二次测量尝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启发尝试:你发现圆柱体是什么样的?它跟圆形一样吗?请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每个圆柱体摸上去都是什么感觉?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小结:圆柱体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放倒了还会滚动。
3、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巩固认识圆柱体,提高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辨别能力。
叠一叠,变一变,让幼儿在比较尝试中加深对圆柱体的印象。启发提问:你知道硬币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不能用许多硬币变一个圆柱体?幼儿操作,你是怎么变的?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像什么?
小结: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叠起来像圆柱体。
4、让幼儿想办法,把粉笔、胡萝卜变成圆柱体。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导生活中找出圆柱体的物体,并画出来。
2、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等,进一步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3、在美工区各种圆柱材料,让幼儿通过小制作延伸幼儿对圆柱世界的想象创造能力。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再看看、玩玩、想想、量量、做做过程中,充分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教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幼儿通过两次探索尝试基本掌握了圆柱体的特征,又通过变一变、削一削进行巩固。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积极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削一削,把粉笔、胡萝卜变成圆柱体,孩子们在操作时难度较大。
科学领域优秀教案一等奖中班第 2 篇
活动目标:
1.探索色彩混合发生的变化,初步感知三原色变色规律。
2.尝试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喜欢科学小实验,享受实验成功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原色相互混合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难点:记录并能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记录表(大和小),红色、黄色、蓝色橡皮泥若干,油画棒人手一盒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谈话导入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故事前半部分。
师:"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故事《红黄蓝,做朋友》,猜猜看,当红色撞上黄色,咣咣咣,有可能变成什么呢?"当黄色撞上蓝色,咣咣咣,有可能变成什么呢?
当红色撞上蓝色,咣咣咣,有可能变成什么呢?
二、探索红黄蓝三原色变色规律。
1.幼儿自主操作探究。
师:"到底会变成什么呢?试一试才知道。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红黄蓝三色橡皮泥,现在小朋友就根据记录表的要求分别去试一试,注意,每做一次实验就用同色蜡笔做一次记录。"幼儿操作探究时,提醒幼儿探索两种颜色变变变时要使劲揉捏,这样变出的新颜色才比较明显、均匀。
2.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请幼儿把做好的记录表送到前面的展板上。
师:"小朋友,你们成功了吗?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你的发现?"请幼儿到前面讲解自己的记录表,分享实验探究过程。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进行点评验证。
如:老师刚刚看了一下,大部分小朋友都认为红色撞上黄色变成橙色,也有小朋友认为红色撞上黄色变成一半红一半黄,这是为什么呢?
请一幼儿到前面操作验证,寻找原因:撞的力气太小了。
小结:红色撞上黄色变成了橙色,黄色撞上蓝色变出了绿色,红色撞上蓝色变成了紫色。那红色、黄色、蓝色撞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
3.拓展实验:红+黄+蓝三、拓展延伸:颜色变变变颜色变化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在我们的科学角里还有许多好看又好玩的颜色,小朋友可以去一玩,变一变。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领域优秀教案一等奖中班第 3 篇
设计思想:
我们班的幼儿特别喜欢电动玩具,我设计了“会动的.玩具”这节课。让幼儿初步认识电池,通过“电池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电池能通电,认识电池的“正负”极。在实验中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探索科学的欲望。
活动目标:
1.知道电池能通电,了解电池的用途。
2.让幼儿学习自己安装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3.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电动小汽车人手一只。
2.电池人手两个。
3.电池充电器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启动装有电池的电动汽车,请幼儿观察。
提问:
(1) 你玩过电动玩具吗?
(2) 为什么这些玩具会动?
小结:在会动的玩具里有些玩具是靠安装电池发动。
二、操作活动:安装电池
1.学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请幼儿动手给自己的赛车安装电池。提出操作要求。
(幼儿操作,师幼共同检查。)
3.操作小结:你注意到了吗?电动玩具一边有弹簧,一边则没有,有弹簧这边对电池的负极“—”。没有弹簧这边对电池的正极“+”。
三、游戏:赛车
1.排列赛车,开始游戏。
2.请幼儿观察为什么有些车落后了?
有些车开到半路停了下来。
小结:电池能通电,当电池里的电用完时,玩具就不会动。
四、把电充回来
1.教师以安慰的口吻说,大家别着急,老师想办法帮你把电池充满。
2.教师出示电池充电器,给电池充电。
小结:电是一种能量,它萌让很多东西发光,也能让物体动起来,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去操场继续赛车。
科学领域优秀教案一等奖中班第 4 篇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识。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魔术师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种图形卡片各一张,头饰各一个,不同表情的三种图形卡通挂饰每人一个,三种图形的彩色卡片若干(粘在“图形妈妈”身上),三种图形的标志牌各一个,户外布置好“小商场”,三种不同形状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打扮成魔术师的样子对孩子们说:“我是神奇的魔术师,我能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看我变变变”。(边说边转一圈,从袖子里拿出三角形)。
提问:(1)我变出了什么?
(2)三角形有几条边?(伸出手点数)
(3)你见过什么东西是三角形形状的?
2、用同样方法,从左兜里变出正方形,提问相似问题。
3、用同样方法,从右兜里变出圆形,提问相似问题。
(二)、进行游戏:图形娃娃找家
1、以魔术师的身份变出图形娃娃,送给孩子们。
师:我的本领可大了,还能把你们变成图形娃娃,看我变变变(从隐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图形娃娃挂饰,让幼儿辨认形状),你喜欢哪一个,就自取一个挂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么形状的娃娃?
2、变出“图形妈妈”
(1)师:图形娃娃也有自己的妈妈,你们愿意和自己的妈妈一起做游戏吗?妈妈在哪呢?看我变变变(从屏风后面拉出头戴三角形头饰,身上粘有三角形标志的“妈妈”) 图形妈妈:我是三角形娃娃的妈妈,我的孩子们,你们在哪呢?(三角形宝宝跑到妈妈这,大声地说:我在这里)
(2)用同样方法变出“正方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
(3)用同样方法变出“圆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
3、“图形妈妈”带幼儿找自己的家,介绍游戏规则。
“图形妈妈”:今天咱们一起玩一个“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先来看看咱们的家在哪呢?(带幼儿找和自己形状相同的标志牌)
介绍规则:孩子们听音乐跳舞,自己随意表现,音乐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个宝贝找得又快又准。
4、进行游戏,游戏时可随意变换标志牌的位置,老师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兴趣,随时结束。
(三)、结束:
师:孩子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真高兴,我还能给你们变出一个“小商场”,看我变变变,商场在哪呢?请娃娃们到外面看一看。(带幼儿到户外)
“图形妈妈”:孩子们,妈妈带你们到商场买东西,你们每人去商场买一件和自己形状相同的东西带回家,看哪个宝宝又聪明又能干。(幼儿自取和自己形状相同的物品)
活动反思:
利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整个活动中,都以围绕“变魔术”来开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