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唐诗五首教案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唐诗五首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唐诗五首教案一等奖

唐诗五首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唐诗五首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唐诗五首

  写法归纳

  山居秋暝

  (1)诗中有画。

  本诗画面清幽、宁静,色调明朗,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舒适惬意感,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2)音韵和谐,节奏优美。

  颔联中的“照”和“流”两个动词用在句末,写出了隐居之情态。如果改成“照松间”和“流石上”,不仅音节上不美,也显示不出“松间(隐)”“石上(居)”的会意。

  “归”和“下”用在句中,不仅避免了和上联句式上的重复,而且避免了在音调上的不和谐。王维通过锤炼字句,使全诗达到了和谐、整齐的完美。

  从军行(之四)

  写景境界阔大。

  本诗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登高

  (1)情景交融。

  通过首联,诗人把战乱之苦、漂泊之悲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托在画面中,并融入颔联浩大、壮阔的景象内。景物触及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中,触景而生情,情由景生,情融于景,情景交融。

  (2)词句凝练,格律工整。

  这首诗极显诗人用词炼字的功夫。一般诗人有所谓语言难以完全达意之憾,而杜甫则能自如驾驭语言,胸中之情自然流泻,言语之间,妙合无痕。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因对仗工整非常不易),而这首诗八句全都对仗,格律十分精细工整。

  石头城

  这是首写景诗,但句句有情。

  这首诗抓住了石头城的几个特征景物,描写了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在诗中,诗人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潮水和“旧时月”都赋予了人的感情。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更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和荒凉。

  锦瑟

  本诗语言婉转含蓄,意蕴朦胧,在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手法,使诗作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颔联使用“庄生梦蝶”“望帝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颈联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遗珠”“月明珠圆”“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又邈远难觅,表达了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彷徨与悲伤。

  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的隐痛。

  写法精讲

  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指导

  动静结合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动的事物化为静物,或者把静的事物写活,以动来衬托静,造成一种奇妙的写作效果,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动的事物厚重,庄严,从而显示出别样的表达情致。我们在写作当中恰当地使用这种动静结合的方法,就能够改掉单调的缺陷,使生动起来。

  写作时,对事物的观察不应只是关注静态时的情态,而应从细处着眼,也观察动态时的情态,把两者结合起来,突出事物的整体感,生动性。

  例如:《周庄水韵》一文中写了雪中的周庄时,“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旁,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里写景,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首先写了静中的古镇,阳光下覆盖着斑斑积雪,显得安详、宁静、如一幅版画。接着,由静转动,通过滴水声、流水声的描写,雪中的周庄充满了灵动与生机,惹人喜爱。运用动静结合,既展示了周庄的娴静、优雅之美,又显示了周庄的生机盎然的活力之美,两者相得益彰,写出了神韵。

  同样的道理。写人时也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角度来写,即人的外貌、表情、姿势等的描绘,然后结合动作、语言等动的角度来写作,这样全面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另外,写作时,我们应大胆创新,巧妙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把自己独特的感悟融汇其中,创造独特的效果。例如:《巴东三峡》一文中,作者写山时,“那里的山峰,高的高,矮的矮,一层一层的,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这里,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静的群山比喻为“无数匹马在奔驰”,将山的前叠后连的动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写活了山的气势。写山峰时,“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用“围”“咬”等动词,勾勒出群山簇拥环抱的情态,体现出群山的险峻。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修辞手法是重要的一种化静为动的方式,但是,写作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之间的神韵及神似,因为其间夹杂的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感悟,一种情感,如果显得僵硬,勉强的话,表达效果会大失其色。

  当然,我们要根据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灵活地选取动静结合的手法,要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的,用我的笔,写我的心,抒我的情。

  名著印证

  请在自己所读过的作品中找出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的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鲁迅《社戏》——“周围的群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向船尾远远跑去了。”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而“翠柳”、“青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

  微写作训练

  请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棵柳树。穿着碧绿的衣裳。站在阳光下。一阵微风吹过来,我稍微倾斜了一下身子,我的头发就随风舞动。我碧绿的衣裳飘来飘去。风停了,我停止了跳动,静静地站在那里。蝴蝶飞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瓢虫在脚下爬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下午,正是春天,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草也绿得发光。天空中万里无云,太阳尽情用它那温暖的大手抚摩着人间。

  课内素材

  唐诗是瑰宝之中的精华,名家辈出,佳作甚多。不仅内容广泛,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言简意赅,而且有许多佳句豪气冲天,激荡山河,震撼人心。每当意气消沉、筋疲力尽之时,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名句。千载之后,读起来犹感到虎虎生风,铿锵有力;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豪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激昂的号音使听者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展现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大无畏的精神境界。他们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

  [运用角度]“盛唐精神”“时代强音”“唐诗与中国”“诗歌之美”等。

  精彩运用

  他出生于盛唐,是上天的眷顾还是命运的不幸呢?

  蹄声杂踏,一道王令悄然而降。你明白军命如山。于是,毅然放开了双手,飞身上马西出玉门关。触摸着衣服还留有老母亲双手的余温;回想着与好友欢聚畅饮的开怀;留恋着家乡每一寸熟悉的土地,都被塞外的黄沙和你的爱国之心所覆盖淹没。

  是什么让你如此坚定地离开?只是因为怕违抗王令而被凌迟吗?只是因为一时的少年气盛吗?不是的,我知道。在你的心中早已明白“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残酷。但不管是铺天盖地的黄沙还是残酷无情的杀戮,你都面不改色,因为你早已立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大志。

  一年,十年,二十年,时间匆匆地走过,但我仍能在战火硝烟中看到你的身影。战马是你的好友,兵器是你的信念,身后是你要守护的家乡。当年的雄姿英发或许已被消磨,唯一还在的是那颗忠贞报国的心,撒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

  寒月初上,你独自一人在大漠中仰望长空。你知道思乡会影响队伍的士气,你很努力地压抑着,但泪水却依旧在你的眼中翻滚,此刻我分明看见两颗在月亮下晶莹的泪珠在你脸上滑落。不是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吗?身上的伤痕怎么没有你掉过泪,而此刻的你却……随着你的泪光,我看见了天上的明月,也看到了你在明月中幻想的家人:母亲,在家门口四处张望,她那一缕缕白丝,在微风中扫过,扫过了你那似箭的归心。突然间,你用手拭去了脸上的泪水,用力一挥鞭,马儿又一次奔向了军营。动作是如此的毅然与坚定,就像当年辞别老母的时候一样没有半点迟疑。

  望着你的身影在夜幕中隐去,我不禁一声长叹。男儿志在四方,而你的志在沙场。回到军营,借着微弱的烛光,你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终。窗外寒风凛冽。因为你们的守护,长城内不再有冬天。

  阅读延伸

  感怀诗人李商隐

  王艺霖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不知怎的,每每念及那个蚕茧诗人,我就会想起这句话。

  学而优则仕。但凡读书人,终要走上这条路。于是,李商隐也无可避免地选择了这条路。但是最后他没能逃脱党派之争,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终究还是放不下,不能像陶公那样豁达,决然地拂袖而去,所以他只能抑郁而终。

  他的父亲早逝,作为长子他不得不撑起整个家。他屈才为人抄书,靠别人接济度日。他还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小小少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变得心扉不敞、敏感忧郁。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坎坷遭遇,才使得他从小懂得知恩图报、重情重义。

  屡试不中,李商隐终于选择了放弃。别人有的是背景,而孤傲的他有的只是背影。无论何时何地,世界就是这样现实。

  好不容易,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春天,可是为母亲守孝的三年光阴,与这绝好的机会再次擦肩而过。也许是造物弄人,他在政治上永远不能得志。我却独自庆幸,上天留下了一个作为诗人的李商隐,而不是一个作为政治家的李商隐。也许作为政治家,他可能不会被世人传颂,但作为诗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无可替代的。

  我喜欢他的个性。他恃才傲物,有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坚持己见,不轻易妥协。作为儒学弟子,他敢于批判孔子儒学的缺陷,敢对一群老顽固的儒生们傲然说出“不必规规然尊孔子为师”的话。想想,就是在言论如此开放的今天,又有几个人有如此的魄力。于是,我深深地被他折服。他的风度,忧郁得可以融化悲伤;他的气势,坚决得可以打碎一切世俗的偏见。

  这只是他为我所深深崇拜又惋惜的一面,而使我深深迷恋又欣赏的另一面,是他那绮丽的情思。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也唯有那个颇受争议的人,才写得出这样颇受争议的诗。锦瑟是哪个美丽女子的芳踪遗迹?那段遗失于青纱帐红帷幔后的历史,遥远得隔了好多个世纪,而今读着这诗句却感觉近得伸手可触。每读至此,我都会心微笑,又忍不住悲凉。想必在那个夜色浓郁的月夜,提笔写下这句诗的李商隐也和我一样吧,都有几分悲凉忍不住溢出心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有人批评他用典太多,诗意晦涩。我只觉得这种批评有些可笑,也许是因为我对他的偏爱吧。我沉溺于他那个绮丽迷离的世界,沉迷于那样一个剔透空灵的他。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珠有泪,玉生烟。他梦幻般的遐思,如清香逸于书卷间。那种清冽的悲伤,满满地流淌在每一个字的每一笔之间,他的爱翻涌着,触起了人心中那遥远的清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好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忘不了过去,是他的致命痛处。因为忘不了过去,忘不了故人,所以忘不了感情,忘不了那些彻骨的悲伤。就这样,追忆画不上休止符,只能无休无止地蔓延下去,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为情所伤的心。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穷年只剩他一个人形单影只,凄凄凉凉。人生起起落落,到头来原来都是过眼浮云,自怨晚觉。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原来地球缺了谁都还是接着转,是谁在乎我,是谁挂念我,是谁在风凉夜惦记我。人世不因谁而改变,黄叶自飘零,歌舞自轻曼,寒屋人自寒。

  就这样作茧自缚,就这样解不开、放不下,就这样的执著、固执、坚持自己的坚持,就这样漠然、满腔才情、一身傲气。我痴醉于这样的李商隐、这样的蚕茧诗人、这样千年不悔的眷念。

唐诗五首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板书设计】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赏读《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

  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 仍怜(lián) 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喜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首诗的大意。

  【交流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交流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比喻,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特。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交流点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交流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渡荆门送别》描绘作者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思乡”名句?请搜集整理一下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附:板书设计】

  渡荆门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写景——激动、欣喜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钱塘湖春行首联:总写天光水色

  颔联:高处着眼写莺燕

  颈联:低处入手写骑马游春

  尾联:由点到面写湖东胜景春光明媚

  心情喜悦。

唐诗五首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一、检查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找同学背诵王勃、陈子昂的代表性诗歌。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朗读指导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

  2.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3.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景、叙事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解析:诗人选取两种富有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杨花,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怨的气氛。

  4.“愁心”原是悲伤而沉重的,但愁心寄月随风的形象所给予读者的,为什么不是沉重压抑之感?

  解析:在这首诗里,明月成了传送友谊的使者,长风也成了吹度明月的凭借。这夸张奇妙而又天真烂漫的想象,使这首诗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和李白豪放天真的个性,而诗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也真切地表达出来。

  三、品味赏析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和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曾写了《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两首诗,都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前一首写道:“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后一首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两首诗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大概王昌龄也从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诸诗友遥寄给他的友好声援了吧?另外,从王昌龄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笃,互相了解之深,志趣爱好之接近,不然,诗中的“明月”怎能起到两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

  四、小结

  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

  五、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上一课时已经学习了朗读时要注意节奏、韵律、声调、重音,在读时要注意体会、运用。在读时体会两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设想:进一步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入诗歌所渲染的艺术境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天宝末年,以三卫郎侍玄宗,放浪不检,后来悔悟,折节读书。曾任洛阳京兆功曹等职。建中年间出任滁州、江州刺史,后转左司郎中,贞元初任苏州刺史。他在历任官职中都努力做一个清廉刚直的地方官,并对民间疾苦经常表示关怀。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很多,也很著名。白居易曾评论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3.品味赏析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4.小组讨论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

  解析: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现,开篇幽草、黄鹂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5.小结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六、课堂小结

  诗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抒发情感,在学习诗歌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但这种情感有时候不是直接抒发的,这时就要抓住作者选择的事物和他的语言、动作来用心体会。

  七、作业:

  1、背诵所学诗词。

  2、课后二。

相关文章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沏茶问题一等奖教学设计》

《走月亮教学设计一等奖板书》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