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寒食教案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寒食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寒食教案一等奖

寒食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并不陌生,但相比于春节、元宵等节日,学生对寒食节比较陌生。通过课下注释和资料的补充,可以让学生了解寒食节的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的场景,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自然成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赏析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图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引出《寒食》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谁能够想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呢?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清明》清明节

师: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二、学习古诗名句《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祭奠、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

师: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斜)

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皇家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动。 

(1)“飞花”是种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生:落花纷飞

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柳絮、杨花飞满天的场景。

师:我们还学过描写杨花的诗吗?其他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生: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生: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师:刚才同学想出的《春赋》和《晚春》里面,描写杨花也用到了“飞”字。

这几首诗中的杨花都是飞起来的,我们见到的杨花、柳絮什么情况下才会飞起来?

生:刮风的时候。

师:“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不说“落花”而说“飞花”,其实就是在写风。

(2)诗句中的“无处不飞花”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来表达呢?

这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御斜柳”写出了柳树怎样的姿态?

生:柳树的枝丫随风飘动

生:风都把柳树的树枝吹斜了

师:谁能想出几句诗句来形容一下春天的柳树?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扶堤杨柳醉春烟。

生: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3)你能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沐浴着这样的春风,美美地读一读吗?

师播放飞花视频配乐,指名读。

3.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三四句。(板书:蜡烛 轻烟入) 

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止火烛,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点燃烛火。

轻烟入: 袅袅炊烟。整句话的意思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

4.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中。你能想象一下此时这些王侯贵族、重臣之家正点着蜡烛做什么吗?用“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的句式说说。

(1)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重臣们在吃着山珍海味,饮着仙露琼浆的样子。

(2)我仿佛看到他们饮酒作乐、欢天酒地的样子。

(3)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开怀大笑的声音。

5.而此时,民间的百姓又是如何度过寒食节的呢?

(1)他们会禁烟火,只吃冷食。

(2)他们会穿着粗布麻衣,可能会祭扫、踏青等。

(3)还可能会在家悼念介子推。

6.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你会有什么感受?

(1)我会非常气愤,凭什么百姓要吃冷食,禁用火,过寒食节,而皇宫里却灯火通明?

(2)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儿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败政治强烈的讽刺!(板书:讽刺)通过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状的不满。

向学生介绍讽刺手法: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矛盾或缺点。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理解,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融入这样的感情来读一遍吧!会背的同学可以试着不看书来一遍。

三、拓展延伸

这节课,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韩竑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又通过讽刺的手法流露出对封建政治腐败思想的不满。

师:除了我们刚学完的这首诗,还有那首诗作用了讽刺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生:《题临安邸》里面有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是我们五年级学会的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也是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国家正在面临灭亡而这些政客们还在不停的歌舞。

师: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令,除了韩竑描写了寒食节,唐代诗人孟云卿也曾经写过寒食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寒食》朗诵音频。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四、课后作业

背诵《寒食节》,每位同学收集一首写传统节日的诗积累在摘抄本。

寒食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寒食》教学设计

图片

冯栎钧,重庆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现就职于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从教十余年,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素养大赛一等奖及特长奖”“重庆市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重庆市第八届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在《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在《少年先锋报》上开设写作教学专栏。

一、谈话导入,讨论“斜”字的读音

1.明确课题——《古诗三首》之《寒食》。

图片

2.提出疑问:“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斜”字,是读xié还是xiá?为什么?

3.生答,教师明确:如果从押韵的角度上来说的话,应该读xiá。而现在的教材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读古代的韵,所以读xié也是可以的。

4.请一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

生配乐读诗,教师点评。

二、谈谈对诗歌的初步印象

你都读懂了什么?生答,教师简评。

三、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想象一下,在当时的长安城有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想象和联想,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丰富我们对画面的想象。

四、补充材料,深入探究

1.补充材料:.寒食节的来历(播放视频)

教师明确:

(1)汉宫从注释就可以看到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2)传蜡烛,有传赐新火的意思。

(3)五侯,泛指豪门权贵。

2.思考回答:通过刚才的分享,你对这首诗又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呢?你觉得作者想借这首诗来表达什么?

生答,教师播放清华附小老师和同学们的解读视频,然后明确:

(1)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它绝对不可能单单只有一种解读,所以其实对于这个韩翃写这首诗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历来有很大的争议。

(2)韩翃和我们昨天讲的爱莲说一样。周敦颐以《爱莲说》闻名天下,韩翃以《寒食》这首诗一路升官发达,而选他这首诗的那个人是唐德宗。既然是皇帝看到了他的诗,很显然他的这首诗在皇上看来绝对不是一首讽刺诗,那对皇上来说这首诗是意义何在呢?

(3)四种理解:

①显示皇帝的恩宠,提示臣子们警醒。

②讽刺当时的权臣、外戚和宦官专权。

③记录日常宫廷生活的小插曲,

④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落寂。

3.你同意哪一种?

五、独立思考,延伸阅读

1.这首诗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大家课后可以继续去读一读关于寒食节的诗,关于诗人韩翃的经历以及他的故事,同时看看其他人对这首诗的评论,最终得出你自己的结论。

2.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含义一定是非常非常丰富的。像我们这个单元学到的《北京的春节》,从老舍的这个文章当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也能够体会到京味的语言;学《腊八粥》的时候。不仅觉得腊八粥非常好吃,还树立了八儿很可爱的形象,那这样的一首《寒食》,流传了千年,让韩翃从此就官运亨通,他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希望小朋友们课外能够去延伸阅读。

3.给大家推荐一个叫做孟云卿的诗人也写了一首同题诗,你可以把诗歌拿着对比着来学习。你会发现,一首诗通过对诗人的了解、资料的收集,自己的反复揣摩,会读出新的含义。

寒食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等方式大体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感受作者劝解自己不要惆怅的乐观生活态度。

2、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入情入境,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激发情趣: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是美丽迷人的,春天是绚丽多彩的,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王禹偁一起走进商山,感受商山的春天----板书课题《寒食》。

读题,质疑。

简介作者。

二、自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诵读,力争读出诗句的节奏。

(2)指名读(在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声断气不断)。

(3)你自己也来试着读一读,读出节奏,体会体会这种“声断气不断”的感觉。

(4)指名读、齐读。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成韵: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1)、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自由交流想象中的画面,老师激励小结。

(3)、结合想到的画面,感情朗读。

2、利用课件图片,视觉冲击,感情朗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引读。

3、联系生活,换位体验:

在这样美妙的春光里,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孩子们在菜花地里捉蝴蝶,在树下荡秋千,你们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你捉蝴蝶、荡秋千时什么心情?(学生自由发言)现在你就是那个捉蝴蝶、荡秋千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诵读这诗,读出你心中的高兴、喜悦。(学生练读)

如果你刚刚捉到一只蝴蝶,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你的声音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假如刚刚的蝴蝶眼看就要捉住了,蝴蝶却飞走了,你的心情如何,此时该怎样朗读?

在这大好的春光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荡秋千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呀,秋千在小朋友轻轻地推送下慢慢地动了起来,轻轻地荡了起来,此时,我们该怎样读出那种感受呢?

小朋友推呀推,秋千越荡越高,呀!忽儿的一下,荡起来了,忽儿的一下,落下去,那种感受谁来读?

秋千越荡越高,简直都要跑到树顶上啦,让人看了又刺激,又惊险,谁来读?

4、再读古诗,感悟春天:

(1)、自己再完整地读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2)、想象自己就是作者王禹偁,,置身于这幅美丽的画卷中,吟诵出此诗。

(学生练读、指名配乐诵读)

(3)、绿草如茵,百花齐放,莺歌燕舞,天真活泼的儿童,还有那翩翩起舞的蝴蝶,扣人心弦的秋千,把这商山的春光点缀得更加活跃欢快,更加生机盎然。诗人信步走来,呼吸着春天的气息,在自然绿色的怀抱里,春光明媚得让诗人心醉,哪里还有被贬的惆怅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此时洒脱的心情吧!(学生再次齐诵)

四、推荐阅读,在拓展中积累语言: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但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你们已经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更是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了。唐代作者孟云卿也写一首以《寒食》为题的诗,不同的作者,不同感受,请同学们找来读读,看看通过诵读,你能读出怎样的感受?

寒食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链接资料、想象画面,丰富诗句的内涵,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 借助寒食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图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比较阅读、结合丰富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图片

教学难点:

结合“五侯之典”,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02

图片

图片

教学过程

图片

一、课前交流

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习俗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民风民俗百花园,一起采撷传统节日习俗之花。

第一关移花接木,第二关习俗赛道,第三关点字成诗。

2.同学们,传统节日已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节日习俗唤醒了我们心底最亲切也最温暖的一份记忆。像这样随着岁月的流逝,沿历史记忆下来的传统就是文化;今天我们吟诵诗词文赋,领略千百年来的节日风味,就叫传承;你与我有个共同的身份——经典传承人!上课!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在韩翃的经典之作中领略寒食的别样风味。睿智的学生会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汇报常用的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发挥想象,联系生活,有感情地背诵或吟唱古诗;

绘制思维导图……

3.榜上有名:预学成果展示。

三、诵读古诗,粗知诗意

1.指名读诗,评价指导。

2.了解古诗押韵,关注“斜”字读音。

押韵的文字叫做“韵脚”;韵是和谐的意思。押韵可以令诗文读起来顺口、悦耳,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读“xiá”更和谐,读“xié”更规范,小学阶段以规范读音为准。

3.来,让我们一起用清脆明朗的声音读出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味。《寒食》,起——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5.自主练习后指名述说。

三、质疑问难,探究诗情

1.引导质疑:同学们,我们已经读出了诗的韵味,也结合注释理解了诗意,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请你大胆地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还想深入探究的问题。老师给大家做个小提示:你可以从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进行思考。

(1)内容:寒食节禁火,为什么出现“日暮汉宫传蜡烛”的现象?【这个问题值得琢磨】

(2)情感:我想知道韩翃想借寒食的习俗表达什么情感?【读懂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3)写法:我想知道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独特的表达手法,往往会使其成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绝招。】

2. 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虽中进士但是却闲居长达十年之久。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这首《寒食》,于是就钦点韩翃主持制诰,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到底这首诗有着何等魅力,能使长期怀才不遇的韩翃一朝高中锦鲤呢?

3.学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感受诗人用语的高妙。

⑴学生自读体会。

⑵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春城无处不飞花”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能烘托出全城的春意浓郁的盛况。

通过与“春城无处不落花”“春城无处不开花”进行对比,体会 “飞”字之妙:“飞”字用得好,比“落”更灵动,更能展现春城的动态美,更能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而落花随风飞舞恰恰是暮春的典型景色。

迁移运用,体会“斜”字。

⑶师小结: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和风习习,一片姹紫嫣红,简直美不胜收。一“飞”一“斜”明写花柳,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足见诗人措辞用字之高妙。诗人以轻丽之笔,高度赞美了长安春城的承平景象。

⑷想象诗境,诵读表达。

同学们,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此时此刻我们随诗人一起眺望长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深吸一口气,你又闻到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你就是诗人韩翃,你又会用怎样的心情来读出这诗句呢?

4.通过资料拓展,探究“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丰富内涵。

⑴齐读诗句:诗人的目光由整个长安城汇聚于皇城风光,时间由白天写到夜晚,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齐读后两句。

⑵结合资料,展开探究:这两句诗可是大有深意,通过拓展链接的方法,就可以丰富我们的理解。拿出你的补充资料,请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⑶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⑷全班依次汇报交流。

资料一:唐朝的寒食制度

通过阅读本段资料,学生不难发现“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特权现象源于唐朝的寒食制度多了清明传赐新火的习俗。

引导学生质疑:唐朝寒食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是诗人为什么只写到传赐新火这一种习俗呢?

资料二:唐诗里的寒食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感受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对比张籍和王维的诗,学生很容易发现:张籍的诗展现的是寒食节宫廷的闲暇和皇宫大宴群臣的隆重,而王维的诗里写到的寒食节百姓出游尤其是权贵豪门家的悠闲和快乐。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笔下的寒食节比较寒酸,与“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一边是普天之下的家家禁火,一边则是皇宫权臣破例传赐新火。如果你是怀才不遇、常年闲居不得重用的诗人,你内心是何种感受呢?【对皇宫特权现象的不满】请你读出来,好吗?

资料三:寒食节的起源

观看视频:“寒食节的起源”,体会“日暮汉宫传蜡烛”的用意。

引导学生发现: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

唐朝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幅祥和欢乐的夜晚走马传烛图背后寄托着皇帝对臣子们的期待与教诲。这弥散的轻烟既显示了皇帝的恩宠,又让臣子们警醒:臣子们在享受皇恩的同时,也能以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为榜样,忠诚、廉洁,勤政为民。

资料四:“五侯”之典

结合“五侯之典”的资料,谈收获。

“汉宫”和“五侯”用得很是巧妙。唐朝和汉朝在政治上有高度相似的地方。

结合“五侯”之典的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诗句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诗中对唐朝权贵豪门得宠专权腐败现象的讽刺。

小结“借古讽今”的手法: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惜后来的皇帝们还是没能做到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同学们,像这种借用“五侯”之典讽刺唐代专权的宦官、权臣、当权外戚的写法就叫借古讽今!

5.课堂小结:《寒食》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既刻画皇室的气派,又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同时运用借古讽今的写法,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6.诵读升华:我们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链接资料,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多角度地体会了古诗的内涵。这真是一首奇诗,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贫寒百姓,都能从中读出一份内心的期许和慰藉。让我们带着这复杂的感受,再次诵读这首诗既要读出春景之陶醉,又要流露出内心之不满。

四、吟诵诗歌,经典传承

1.了解吟诵,试听感受吟诵的魅力:在古代,一个文人需要背诵的文字多达64万字。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叶嘉莹老先生说:“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下面就让我们在吟诵中感受《寒食》的文字之美。

2.尝试吟诵:有了这张吟诵图谱,我们学起来就更加容易。

3.课堂结语:同学们,诗词是融入血脉的文化符号,吟诵,是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经典就是这样代代传承,经典咏流传,经典永流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03

图片

图片

教学反思

图片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很高。余陛云《诗境浅说》:“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寒食》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诗人是借“五侯”之典讽刺唐代专权的宦官,有人则认为是泛泛讽刺当时的权臣,也有人认为是专讽当权的外戚,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反衬贫寒之家的孤苦、寥落文人的落寞。

教学前,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展开自学,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以手抄报、古诗配画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收获,课上精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借此激发学生的预学积极性。

教学中结合学生自学过程中疑问较多的“斜”字的读音,结合古诗的押韵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并整合小学阶段出现的诗句进行强化,使学生清楚意识到小学阶段首选规范读音,遇到读音有疑义的时候,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解决。同时也为“吟诵”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好铺垫。

“质疑问难,探究诗情”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为了丰富学生的理解,我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丰富了资料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不同资料多元化解读古诗。

学生结合注释和拓展资料中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发现唐朝改进了传统的节日习俗,因此出现了“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样的现象。寒食当日,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寒食日暮,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显然是一种政治腐败的特权现象。

教学中以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起点,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试图不断掀起认知冲突,进而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但是,我并没有简单停留在诗境的理解层面,而是通过链接“唐诗中的寒食活动”和“五侯之典”的资料,引导学生多元化、深层次地感知古诗所蕴藏的深层内涵,进而赋予古诗学习更丰富的现实意义。

语文学习往往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不过是个引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学生能通过课堂学习的引领,领悟并效仿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会比知识的习得更有价值。

以上便是我在此课教学前后的系列思索与感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实的课堂中呈现的诸多遗憾,恰会成为我后续教学新的生长点。

相关文章

《第二学时月光曲教学设计一等奖》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2课时》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