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教案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月夜忆舍弟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月夜忆舍弟教案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悟思乡怀亲之情怀。
3.适当引入一些诗文,感受传统文化、古代文人的胸怀和使命。
【学情分析】
1.课前有过相对充分的预习,城区九年级学生,理解基础和知识面上比农村学生优势明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聊“诗与月亮”导入课文:写月亮的诗人很多,你最喜欢谁,李白?苏轼?今天我们来看看杜甫笔下的月亮。顺势谈谈你对杜甫的印象,解释一下题目和背景。
二、悟读作品,从“断”到“不断”
1.多读几遍诗歌,说说你的初读印象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点拨:先读思亲情感,说说是从哪些词句读到这个“忆”的。
讨论:一雁声中的一;月是故乡明中的“是”,等等,通过讨论这些词,目的达到对诗歌基本意思的理解。
2.有的同学认为是“断”,教师屏显繁体的字,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这个字形的认识。 明确:左边和“丝”有关,千丝万缕;右边是斧斤,砍。
3.连续读“戍鼓断人行”,齐读三遍,这里的“断”如何理解?断了什么?行踪,路径?再读,读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明确:教师要用一些描写战争激烈的诗来启发学生读出紧张,无奈。因为戍鼓当前,军情纷乱。行人不能轻易外出,只能断绝来往。佐证诗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片孤城万仞山”。
4.“故园松竹老”,怎奈战乱“阻归程”,断了路径,局促一城之内,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夜晚,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或者不愿看见身边的人事,那么他只能听了?他听见了什么?读“边秋一雁声”,他听见的是“雁叫断西风”,为什么是雁?难道他没有听见四面边声连角起,没有听见羌笛何须怨杨柳?为什么单单是雁?
引入一些有关雁的诗词佐证雁在古代诗歌文化中思乡的特别含义。读一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 · 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宋 · 李清照《一剪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
5.为什么只是一声雁,能不能换成边秋几“雁声”?。引入杜甫《孤雁》读一读,然后再读"边秋一雁声"。加深对作者孤独的理解。明确:大雁通常是以家庭单位齐飞的。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6.在这样的凄苦边城,抒情主人公还有什么没有断绝,断绝了看,可以听,也可以……?
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思念不断,想象不断,比边城更辽阔的是人的思想。这两句为什么成为千古绝唱?是有理由的,从今夜开始进入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正式进入秋天了,阴气凝重,但是露只有今夜白吗,难道昨夜的就不白么?月是故乡明,天下的月亮都是一样亮啊,不是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吗,不是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这么写是不是不合理?注意这里的移情,我们温柔地读一读,假如你和杜甫在一起,遥望今夜的月亮,你会想到什么,想起故乡的什么?也可以适当引入《江村》“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虽然这是后来才短暂在四川草堂实现的,但是诗人在秦州未必就不憧憬呢?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7.回到断字的繁体,再看看断字的右边,斤本义就是斧,斧可视为兵器一种,战争的兵器,它断绝了这一切,造成了各种悲剧。
顺势品读下面的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读出忧虑和担心。
明确:断了音信,断了问候,简单穿插介绍杜甫的四个弟弟的一些情况,忧虑生死,想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担心“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哪怕有个人马上传语报平安也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什么也没有。
再读——读出生死未卜的忧虑。
8.家国恨,何时灭,兄弟情,生死谊。多少想念在笔端流淌,可惜啊。大家读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呢?重点关注那几个词——“不”,“未”。
再来读一遍尾联,为什么写那么多信都不能寄达,明确:战争年月,烽火边关,家书抵万金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再读,读出悲愤,读出痛恨!
9.其实,咱们发现,一句“况乃未休兵”乃是全诗情感之源,上面一系列的情,一幕幕的景,一片片的思,一声声的雁叫,都是因它而起,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寄书长不达”;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有弟皆分散”;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无家问死生”;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月是故乡明”;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戍鼓断人行”。
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句。中途不断插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痛恨战争的诗句,引入一句,读一句,最后连起来读改编之后的诗句:
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况乃未休兵,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月是故乡明。
况乃未休兵,边秋一雁声。
况乃未休兵,戍鼓断人行。
三、拓展延伸,升华“不断”
10.走进杜甫的忧国情怀。联系《茅屋歌》等品,理解杜甫身上所代表的千百年来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良心。
讨论“不断”:诗人的不断——牵挂不断,思念不断,家国情怀不断,杜甫的诗歌绝不停留在抒写个人的悲惨命运上,而是不断将诗歌的主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诗人自己的生活断炊了,但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 跟读——
(755年44岁安史之乱爆发,消息还未传到京城,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曾经写道: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他曾经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50岁761年流落四川的杜甫)他又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的又何止是杜甫,杜甫这种家国情怀对后人的影响何其之大?从杜甫迁移到其他文人,深情地,带领学生齐读,介绍一句读一句。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末·龚自珍《杂诗》
12.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他这样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们看,就是临到生命的弥留时刻,杜甫还是不能断绝对国家的忧虑。
再读一遍本诗。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教师小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杜甫身上流淌是永远的儒家情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儒家弟子的宿命,这种宿命也正是成就盛唐气魄一份子。几千年过去,我们仍然能从诗歌中感受这样中国文人深重的宿命。
音乐声响起——《梦回唐朝》屏显滚动歌词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天下朋友皆交情
眼界无穷世界宽 安得广厦千万间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 梦里回到唐朝
月夜忆舍弟教案一等奖第 2 篇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
疯狂背古诗(《静夜思》至《泊船瓜州》)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
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时,却只能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
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带着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的你?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
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是怎么的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
②换词体会情感
“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说开去:
每逢__节,我看到__,想起家乡的亲人,____。
④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
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家乡人、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___。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____。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____。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
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
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
你想祝愿他?
②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地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己:独自异乡为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
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王维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因此写下了此首古诗。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月夜忆舍弟教案一等奖第 3 篇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感悟思乡怀亲之情怀
3、适当引申一些诗文,感受传统文化、古代文人的胸怀和使命
学情分析
1、课前有过相对充分的预习。城区九年级学生,理解基础和知识面上比农村学生优势明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聊“诗与月亮”导入课文:写月亮的诗人很多,你最喜欢谁,李白?苏轼?今天我们来看看杜甫笔下的月亮。顺势谈谈你对杜甫的印象,解释一下题目和背景。
二、悟读作品,从“断”到“不断”
1、多读几遍诗歌,说说你的初读印象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点拨:先读思亲情感,说说是从哪些词句读到这个“忆”的
讨论:一雁声中的一;月是故乡明中的“是”,等等,通过讨论这些词,目的达到对诗歌基本意思的理解。
2、有的同学认为是“断”,教师屏显繁体的 字,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这个字形的认识。 明确:左边和“丝”有关,千丝万缕;右边是斧斤,砍。
3、连续读“戍鼓断人行”,齐读三遍,这里的“断”如何理解?断了什么?行踪,路径?再读,读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明确:教师要用一些描写战争激烈的诗来启发学生读出紧张,无奈。因为戍鼓当前,军情纷乱。行人不能轻易外出,只能断绝来往。佐证诗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片孤城万仞山”。
4、“故园松竹老”,怎奈战乱“阻归程”,断了路径,局促一城之内,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夜晚,似乎什么也没有看见,他或者不愿看见身边的人事,那么他只能听了?他听见了什么?读“边秋一雁声”,他听见的是“雁叫断西风”,为什么是雁?难道他没有听见四面边声连角起,没有听见羌笛何须怨杨柳?为什么单单是雁?
引入一些有关雁的诗词佐证雁在古代诗歌文化中思乡的特别含义。读一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 · 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宋 · 李清照《一剪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跳楼……》
5、为什么只是一声雁,能不能换成边秋“几”雁声?。引入杜甫《孤雁》读一读,然后,再读,边秋一雁声。加深对作者孤独的理解。明确:大雁通常是以家庭单位齐飞的。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6、在这样的凄苦边城,抒情主人公,还有什么没有断绝,断绝了看,可以听,也可以……?
引导学生品读讨论下面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思念不断,想象不断,比边城更辽阔的是人的思想。这两句为什么成为千古绝唱?是有理由的,从今夜开始进入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正式进入秋天了,阴气凝重,但是露只有今夜白吗,难道昨夜的就不白么?月是故乡明,天下的月亮都是一样亮啊,不是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吗,不是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这么写是不是不合理?注意这里的移情,我们温柔地读一读,假如你和杜甫在一起,遥望今夜的月亮,你会想到什么,想起故乡的什么?也可以适当引入《江村》“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虽然这是后来才短暂在四川草堂实现的,但是诗人在秦州未必就不憧憬呢?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7、回到断字的繁体 ,再看看断字的右边,斤本义就是斧,斧可视为兵器一种,战争的兵器,它断绝了这一切,造成了各种悲剧。
顺势品读下面的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读出忧虑和担心。
明确:断了音信,断了问候,简单穿插介绍杜甫的四个弟弟的一些情况,忧虑生死,想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担心“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哪怕有个人马上传语报平安也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什么也没有。
再读——读出生死未卜的忧虑
8、家国恨,何时灭,兄弟情,生死谊。多少想念在笔端流淌,可惜啊。大家读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呢?重点关注那几个词——“不”,“未”。
再来读一遍尾联,为什么写那么多信都不能寄达,明确:战争年月,烽火边关,家书抵万金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再读,读出悲愤,读出痛恨!
9.其实,咱们发现,一句“况乃未休兵”乃是全诗情感之源,上面一系列的情,一幕幕的景,一片片的思,一声声的雁叫,都是因它而起,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寄书长不达”;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有弟皆分散”;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无家问死生”;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月是故乡明”;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戍鼓断人行”。
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句。中途不断插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痛恨战争的诗句,引入一句,读一句,最后连起来读改编之后的诗句:
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况乃未休兵,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月是故乡明。
况乃未休兵,边秋一雁声。
况乃未休兵,戍鼓断人行。
三、延伸拓展,升华“不断”
10、走进杜甫的忧国情怀。联系《茅屋歌》等作品,理解杜甫身上所代表的千百年来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良心
讨论“不断”:诗人的不断——牵挂不断,思念不断,家国情怀不断,杜甫的诗歌绝不停留在抒写个人的悲惨命运上,而是不断将诗歌的主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诗人自己的生活断炊了,但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 跟读——
(755年44岁安史之乱爆发,消息还未传到京城,此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曾经写道: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他曾经写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50岁761年流落四川的杜甫)他又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1、从不间断的是对家国的忧虑的又何止是杜甫,杜甫这种家国情怀对后人的影响何其之大?从杜甫迁移到其他文人,深情地,带领学生齐读,介绍一句读一句。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末·龚自珍《杂诗》
12、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他这样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你们看,就是临到生命的弥留时刻,杜甫还是不能断绝对国家的忧虑。
再读一遍本诗。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教师小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杜甫身上流淌是永远的儒家情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正是儒家弟子的宿命,这种宿命也正是成就盛唐气魄一份子。几千年过去,我们仍然能从诗歌中感受这样中国文人深重的宿命。
音乐声响起——《梦回唐朝》屏显滚动歌词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 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
忆昔开元全盛日 天下朋友皆交情
眼界无穷世界宽 安得广厦千万间
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梦醒无酒
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
月夜忆舍弟教案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把握韵律节奏并背诵诗歌,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体式、内容和主旨。陪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 学习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3自主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涵,吸收诗中的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能结合时代,联系今天的居住条件,感悟杜甫博大精神,发表个人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深受人们喜爱。
2、作者简介: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引导学生复习旧课《杜甫诗三首》之《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3、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它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二、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三、诵读这首诗,划分节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学生根据注释,用现代汉语把全诗表达一遍。
解决疑难字词——
秋高:秋深 忍能:竟忍心 俄顷:一会儿
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 彻:通宵
安得:哪里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子 庇:遮蔽,保护
俱:都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足:满足。
[译诗]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五、讲练结合,逐层分析诗歌的内容。
1、先概写事件,后分别写出诗人的思想或心情。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2、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怒号”
3、群童抱点茅草,杜甫为何称他们为“盗贼”?
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这是作者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状。
4、“归来依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国家的命运。
5、合作探究:
①、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痛惜焦急;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 无可奈何;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悲凉凄苦。
②、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六、自由选读,当堂描绘诗人形象。
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例:(朗读第1小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
七、吟哦讽诵,品味诗中情感。
听读录音,放声朗诵,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争取背下来。
九、知人论世,体味诗人苦痛
阅读“安史之乱”中杜甫所写的诗句,体味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心中苦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十、思接千载,感受爱国情怀
拓展: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 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十一、生活链接
杜甫生活在唐代的动乱年间,他对国家的关心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在当今安定繁荣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呢?
学生当堂书面陈述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2、为杜甫写一段精辟的颁奖词。
《中国十大爱国诗人评选颁奖词》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他同情水生火热中的百姓,他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被评为中国十大爱国诗人毋庸置疑。如果你作为颁奖组委会的代表,你会给杜甫写什么样的颁奖词呢?
友情提示:回忆我们学过的杜甫的作品(如《春望》、《望岳》、《石壕吏》)等,结合你的情感体验来写,语言要简洁,文笔优美饱含深情。
十三、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
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祈求广厦的崇高理想
十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