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推荐
栏目:故事推荐这是经典成语故事100篇推荐,是优秀的故事推荐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篇
南北朝时期,北齐武成帝高湛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企图夺取帝位,后主高纬便调兵捉拿,将军替高俨开脱说:“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后主当场释放了高俨,不久就派人暗杀了他。
【释义】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脑满:指肥头大耳。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饱饱的,养得胖胖的。
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篇
晋朝时期,陆机的弟弟陆云六岁时就能作文,文气很好。因此年少时就与哥哥齐名,虽然文章没有陆机那么优美,但是论点十分犀利。一次吴尚书广陵闵鸿看见陆云感慨地说:“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解释】驹:小马;雏:细鸟。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
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篇
周武王时期,大臣召伯奉武王之命巡行南方地区,广施仁政,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由于政策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对,纷纷攻击与诬陷召伯。召伯为表忠心与清白,死在甘棠树下。召伯死后,民众怀念他,从此不再砍伐甘棠树。
【释义】甘棠:木名,即棠梨。指对官吏的爱戴。
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篇
北宋时期,华州郑县令吴时学识渊博,办事灵活,他提出的“移兵就食”为朝廷节约了大量的人才物力。他经常上书宋徽宗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后来被调到京城做官,国子监的人与他接触后都认为他学识渊博,尊称他为“立地书橱”
【释义】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篇
东汉时期,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霸陵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眉来眼去,夫妻十分恩爱和睦。
【解释】原指东汉时期梁鸿与妻子孟光相互敬爱。后泛指夫妇相敬。
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篇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篇
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
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
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
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解释】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篇
西汉时期,西域大宛国出产一种名马可以日行千里,被称为“西极天马”或“天马行空”。汉武帝派使臣带上金银珠宝去换这种千里马,大宛国国王毋寡杀了使臣侵吞财物。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率军讨伐大宛国,取得西极天马3000匹。
【解释】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篇
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从这一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为止,共有254载的岁月。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你争我斗,到处爆发战争。比较大的诸侯国有七个,即秦、魏、韩、赵、楚、燕、齐,它们有“战国七雄”之称。在这七个国家当中,以秦国和楚国的势力最为强大。秦、楚两国为了争夺天下之主的位置,经常打仗。当时,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许多说客也是这样,时而替秦国出主意,时而向楚国献计策。北宋才子晁补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朝秦暮楚”。◎成语释义比喻人反复无常,也可比喻生活极不安定,早在此,晚在彼。◎故事出处北宋晁补之的《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出处译文一些小国为了更好地生存,时而为秦国效力,时而向楚国靠拢,不知道到底忠于哪个国家。1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0篇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释义:形容在艰困之环境中,勤奋读书。或形容贫士勤勉攻读。 夜以继日,苦学不倦。1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1篇
唐朝时期,湖州刺史于頔重修西湖灌溉工程,让百姓受益匪浅。他任苏州刺史时下令拆除神庙,破除迷信。他的政绩卓著,为人比较专横,死后唐宪宗赐号“厉”。他的儿子请唐穆宗改“厉”为“思”,太常博士王彦威说他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
【释义】人和神都愤恨。形容民愤极大。
1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2篇
战国初,魏文候任用李悝为相国,厉行改革,加强统治。他实行保护农民利益和发展农业的“平籴[di]”法。所谓“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年份用平价买进粮食,到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保持稳定。这样,就促进了封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李悝的经济改革,尤其是所实行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guī]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这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的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
到了收丝时节,蚕丝大量上市,价钱贱下来,而粮价却高了起来。这时,他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就在这买进卖出之间,牟利致富。
【解释】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1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3篇
东汉末年,刘廙因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就去投奔曹操,他的弟弟刘伟是行刺曹操的案犯魏讽的同党,按律刘廙也应处死,可曹操爱惜人才并没有杀他。刘廙给曹操写一封信,感谢曹操扬汤止沸救命之恩,让他枯木生花。
【释义】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4篇
唐朝武周时期,官场腐败,到处是偷媚取容的人,最为典型的是张岌为了取悦武则天的情人薛师和尚,亲自拿着黄绢跟随薛师之后,遇到薛师要上马时就匍匐在地当马镫。还有侍御史郭霸亲自品尝来俊臣的粪便,宋之问为张易之捧便桶等等。
【解释】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
1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5篇
商朝后期,帝王武乙暴虐无道,搞得天怨人怒。他用木头和泥土制作天神,并与之打斗。还想出一个法子,用皮囊装满一袋血挂在高处,让人在底下往皮囊射箭,弄得血污四溅,腥臭无比。他称这种游戏为“射天”。
【释义】囊血:盛满血的皮囊;射:射击。将充血的皮囊挂在高处用箭射。比喻暴虐狂妄,犯上作乱。
1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6篇
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因汉将李陵攻打匈奴失败被迫投降一事,为李陵说了情,遭到了宫刑并被关入大牢,面对这奇耻大辱,他只好给好友任安写信倾诉他的不幸:“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自己的忠心反而受摧残,真是大谬不然。
【释义】谬:荒谬,错误;然:如此,这样。大错特错,完全不是这样。
1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7篇
西晋文学家左思勤奋好学,他的文章以辞藻华丽而出名。他写《齐都赋》时就小有名气,作为“著作郎”,花费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当时著名学者皇甫谧及张载、卫王灌、张华等为之批注作序,一时洛阳抄写该书成为时尚造成纸价上涨。
【解释】形容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1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8篇
古代罽宾王在峻祁山结网捕获一只鸾鸟,特别喜爱它,但就是不能让它鸣叫。于是用金樊笼装饰,用美食喂养,三年后还是不叫。他的夫人听说鸟见了同类肯定会叫的,于是在笼前挂一片大镜子。果然鸾鸟见到镜子中的自己,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
【释义】比喻无偶或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
1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9篇
唐僖宗时,主考官崔沆录取一个成绩平平、长相也不出众的崔瀣,并分配他一个很好的官职。崔瀣得意洋洋去上任,显出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人们纷纷猜测他与崔沆的关系,有人还嘲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释义】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2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0篇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墨翟反对恃强欺弱的战争,呼吁平等互爱,经常奔走各个诸侯国,到处宣传他的“非战”主张。由于他四处奔走,从来没有一个固定长住的住处。汉朝班固评价他为:“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解释】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
2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1篇
宋朝时期,太医孙居昉,字景初,为士大夫免费发药,而且不要别人的感谢。他自号四休居士。山谷问他原因,四休大笑说:“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释义】平、满:平日、满日。旧时占卜认为平日、满日主生,为种谷佳日。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2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2篇
南北朝时期,北齐武成帝高湛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企图夺取帝位,后主高纬便调兵捉拿,将军替高俨开脱说:“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后主当场释放了高俨,不久就派人暗杀了他。
【释义】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2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3篇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沙门道一住传法院有一位高僧大德,每天都坚持坐禅悟道。慧能大师问他终日坐禅为的是什么,大德回答为成佛。慧能大师就在庵内取一块砖头往石头上磨,大德问作什么用?慧能大师启发他说作不可能成功的镜子。
【释义】把砖石磨成镜子。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2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4篇
战国时期,兵法大师鬼谷子的弟子庞涓请魏王残害师弟孙膑。被砍了双腿的孙膑逃到齐国做大将田忌的军师。魏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田忌采纳孙膑的围魏救赵、添兵减灶计,迫使庞涓撤军并追至马陵道齐军的埋伏圈自杀身亡。
【解释】增加兵员,反而减少行军饭灶。指伪装士兵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
2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5篇
春秋时期,晋国人叔向去拜访卿韩宣子。韩宣子说他名义上是卿而实际上财富很少,叔向向他祝贺,他感到奇怪。叔向说以前栾武子做上卿时家里只有一个仆人和百十顷田,人们都尊敬他,而他的儿子继卿位贪财受贿,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
【释义】贿:财物;艺:标准、准则,引伸为法度、限度。贪求财物没有限度。指反动的统治阶级无限制地搜刮民财。
2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6篇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被抓去当兵,因大雨耽误了行程,只好起来造反。造反前陈胜请算命先生算了一卦,在白绸子写“陈胜王”塞入鱼腹,半夜在古庙用竹笼罩上篝火,学狐狸叫“陈胜王”,为起义造势,第二天就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解释】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2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7篇
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两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释义】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2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8篇
晋代尚书右丞顾悦与简文帝同岁,文帝头发全黑,而顾悦头发全白了。文帝问他为什么头发先白?顾悦回答道:“皇帝您是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是蒲柳之质,望秋先零。”文帝听后十分高兴。
【解释】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2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29篇
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身材苗条,唇红齿白,十分漂亮,由于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常用手捧心口皱眉头,看起来十分妩媚动人。邻居丑女东施见了也学她那样做,人们见了,觉得东施更加丑陋难看,纷纷避开她。
【解释】指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
3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0篇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派人对刘邦说:“天下汹汹是因我们而起,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我们两人决一死战分胜负。”刘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项羽命一壮士前去挑战,汉营的神箭手楼烦出来迎战,壮士失败,项羽亲自上阵击败楼烦。
【解释】汹汹:喧扰。形容局势动荡,群情喧扰。
3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1篇
春秋时期,郑国王室公孙黑与公孙楚同时看中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犯十分为难,就去向子产讨教。子产让徐吾犯的妹妹自己决定。徐妹看中公孙楚,两人结婚时,公孙黑不服气就全副武装冲进公孙楚的家,公孙楚拿戈相迎把他赶出家门。
【解释】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泛指内部斗争。
3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2篇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经常是三月不知肉味,为此不得不用“君子食无求饱”来教育弟子跟他过苦行僧的生活。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3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3篇
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其他诸侯国害怕秦国强大就采取“合纵”的办法联合抗秦。秦惠王任用魏国人张仪为相,到各国宣扬“连横”的策略,离间六国,威胁和引诱六国依附秦国。在张仪的活动下,六国联盟马上四分五裂。
【释义】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3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4篇
春秋时期,有个宋国人在梧台东边拾到一块燕石,觉得很漂亮,以为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带回家用十层绸布包裹,再里外用十个木箱包装,并到处宣扬他得到一块宝玉,邻居要求展示,他郑重其事地打开让人观看。邻居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
【解释】什:形容多;袭:量词,套,层。将物品层层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3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5篇
古代杜陵少年韦固,一天在路上遇到一个靠着红布囊席地而坐的老人,觉得奇怪,就去问老人。老人说他是主管天下婚姻的,囊中的红绳是用来将夫妻的脚系在一起的,不管他们两人相隔多远,终究会走到一起的,如果断裂就夫妻离散。
【解释】赤绳:红绳;系:结、扣。旧指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介绍而成亲。
3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6篇
“舍我其谁”,孟轲的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想到齐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也很希望齐国君王能像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那样有作为。他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齐国。但他在离开时,心里又是矛盾着的,很想齐王能亲自出面来挽留他。后来,尽管齐王也亲自到孟子住处见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已,并没有表示要真正留他。孟子出京城临淄到齐国西南部的昼地后,住了3天才走。途中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样慢腾腾地,孟子说,我自认为还是太快了呢。我想齐王也许能最终改变态度,把我召回去。齐王如果用我,何止齐国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太平。
在回归的路上,又有一个名叫充虞的人问孟子,说:“老夫子现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样子,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嘛。每过500年必定有位圣君出现,而这当中也必定会有命世之才出来。从周朝到现在,已经过去700余年了。论年头,早超过(500年)了;而以时势的发展来考察之,则现在正该是出圣君贤臣的时候了。老天爷如果想使天下太平,那么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呢?我有何不愉快的呢?”
后来人们将“舍我其谁”作成语用,形容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含贬义。
3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7篇
赵文王3年,赵国消灭了中山国,举国欢庆,并封长子章在安阳郡,由田不礼辅佐。由于他们二人一向怀有篡逆之心,由此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担忧。
有一天,李兑跟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意志骄横,党羽众多,欲望很大;而田不礼为人狠毒,贪婪无度,两人彼此合谋,一定要生出作乱的事端。古人说‘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图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到头来互相鼓动作乱,我们得时时提防才行。”
后来李兑又对肥义说:“依我看来,他们叛乱的中心是要权要势,你正是灾祸集中的目标,必然先遭祸害。为什么你不称病不出,把权力交给公子章,却偏要成为灾祸攀登的阶梯呢?”
肥义听了李兑的话很不以为然,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从前先父把王位托付给我时就说道,你不要轻易改变念头和你的思虑,应该专心一致终结你的一生。……”
肥义接着说:“我接受了他的委托,并记录在典册上,假如我畏惧作乱,怎么对得起前人,变心臣子,罪大恶极,连刑法都不能容忍,况且贞节之臣必待灾祸来临,才能显示操守;尽心之臣必待大难临头,才会彰明本色,决不违背我的誓言。”
李兑感动得流着泪告别了肥义。此后,公子章和田不礼果然作乱,并杀害了肥义。“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常用来形容犯罪的动机。
3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8篇
夜久月高风铎响
在铜钟的家族中有一种称为“铎”的。它的式样象钟,但个头很小,上有孔,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按今天的叫法,它是一种大铃铛。
铎还有一个重要用途是用于军中发令。按古代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的长官称“司马”,司马执铎。发布军令:“必奋铎以警众,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所以司马又叫“振铎”、“鸣铎”。军中以鼓声为进军之令,以金声为退军之令。铎为铜铸,为金声,司马以铎声指挥鼓手。
“铎”与“度”同音,有号令限度之意。古时发布政令时须用铎声召集民众。朱熹曰:“木铎,金口木舌,施教时所振,以警众者平。”后世常以“金口木舌”(即铎)代指传教布道之人。故尔,《论语.八修》篇云:“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夫子自喻为天的代言人了。
商代时,在岐王宫中竹林内,曾用丝绕悬若干个很细小的玉片,每当风起,玉片互相碰撞发出声音,宫中人听见响声便知外面起风了。因玉片声弱,后来便在宫殿檐角悬挂若干装有铃舌的小铜钟,风起而铃响,被称为“占风铎”或“风铎”。后代高大建筑尤其是塔,每层檐角上都悬有风铎。微风乍起,一阵叮当之声,别有一番情趣,引人发思古之幽情,或借景抒情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游悟真寺》诗中写道:“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另一位诗人张耒也有“夜久月高风铎响,木鱼呼觉五更寒”的传世诗句。
【解释】: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3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39篇
贾宝玉从贾母那里回来后,十分得意,因为他与贾环、贾兰比试诗文胜出。在更换衣服时,袭人见他脖子上的那块通灵宝玉不见了,就问宝玉。宝玉随便扯个理由搪塞,袭人就问丫鬟麝月,麝月觉得此事非同儿戏,就与大家翻箱倒笼地找,结果一无所获。
【成语解释】比喻事情很重要,不是闹着玩的。
4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0篇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4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1篇
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起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称为“墨守”。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2篇
春秋时,卫国君主卫桓公有个弟弟,名叫州吁。公子州吁有满身的武艺,就想篡夺兄长的位置。
周平王死了,卫桓公到洛阳参加丧礼。州吁为兄长饯行,敬酒给桓公。桓公依照礼节,向弟弟回敬一杯酒。州吁趁哥哥没注意,突然拔出事先准备好的匕首,将桓公杀死,篡夺了国君之位。州吁即位之后,觉得国人对自己不服。为了不让大家有反对自己的机会,他发动战争,联合陈、宋、蔡三国去攻打郑国,想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可是,郑国的防守非常严密,所以州吁打了败仗。鲁国国君隐公问大臣们:“州吁这样做,能长久吗?”一位大臣说:“州吁只知发动战争,四处树敌,老百姓不会对他效忠。他为人心狠手辣,谁都不敢亲近他。正因为如此,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背离他,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其实,兵跟火是一样的,一味地用兵,却不懂得收敛和节制,就与玩火自焚差不多。我觉得,州吁很快就会遭遇灭顶之灾!”果然,不到一年,卫人就借助陈国之力,将州吁杀死,报了杀害先君之仇。◎成语释义众人反对,亲信背离。众:大众。叛:背叛。亲:亲信。◎故事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出处译文州吁倚仗手中握有兵权而安于做残忍的事情,握有兵权作威作福,不会有人跟随他,安于做残忍的事情,亲信的人会背离他。老百姓反对,亲信的人背离,这样的政权如何长久得了?4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3篇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将父亲害死,迫不及待地登上帝位。他当上皇帝后,命令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所有官员进行考察。薛道衡这个人非常认真,经过一番细心的考察后,他向炀帝禀报了对众位大臣的评价。
他评价颍川郡宰敬肃说:“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对皇帝忠心耿耿。隋炀帝听后很高兴,从此特别喜爱敬肃。朝中宠臣宇文述的家乡就在颍川。宇文述对颍川的父母官总是加以笼络,当然也不会不理敬肃。他经常写信给敬肃,请敬肃给他帮忙,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戚朋友。敬肃是个刚直之人,怎会接受这种笼络?他每次收到书信后,根本不拆开来看,而是直接退给送信人。送信人害怕宇文述责怪他办事不力,没敢向宇文述如实禀报。宇文述的亲戚朋友以为本地官员都畏惧他们,就在颍川肆意胡为,欺压百姓。敬肃将他们的罪行调查清楚后,不顾及宇文述的情面,将他们全都抓入监狱。宇文述得知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从此恨透了敬肃,常常在隋炀帝面前进谗言,说敬肃不是个好官。隋炀帝本来想提升敬肃为太守,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可是宇文述一再反对,他心中就犹豫起来。经过左思右想,隋炀帝终于打消了重用敬肃的打算,而是重用了一班无耻的小人。◎成语释义心肠像铁和石头一样坚硬。形容人不容易被感情所打动。◎故事出处《隋书·敬肃传》:“称肃曰:‘心如铁石,老而弥笃。’”◎出处译文(薛道衡)评价敬肃说:“他的心肠如同铁石一样坚硬,办事非常老练。”4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4篇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成语“励精图治”由“励精为治”演变而来,表示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4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5篇
战国的时候,秦国想要统一整个天下,就常常去攻打吞并别的小国。
其中有一个小国家叫韩国,韩王很害怕秦国会来攻打他们,就想要把一块土地送给秦国,向秦国称臣,这件事被楚国的国王楚王知道了,就派了一个叫做苏秦的人去劝韩王千万不可以这么做!苏秦到了韩国,就对韩王说:“大王,你们国家虽然小,但是资源丰富、武器也很精良,还有那么多的勇士,为什么要送地给秦国,当秦国的附属国呢?”韩王犹豫地说:“秦国那么强大,我们送一块地给他,让他们高兴一下,就不会来打我们了啊!”
苏秦摇着头说:“您现在送一块地给秦国,以后,他会再跟你要其它的土地,你有多少土地可以送呀?等你送不出来的时候,秦国一样会来打你们的!”韩王:“可是…”苏秦:“别可是了,有句俗话说:‘宁可做鸡口,不愿作牛后。’,鸡的嘴巴虽然很小,但是可以吃东西,牛的屁股虽然很大,一点东西也不能吃,只能大便!您现在连抵抗都没有,就把国家的土地送给秦国,让自己去向秦国称臣,这不是和牛屁股一样吗?”
韩王听了苏秦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你说的对!我情愿作韩国这个小国家的国王,也不要去做秦国这个大国家的臣子!我不送地给秦国了!”
4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6篇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再说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的?”“它是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地跑我就没命了呀!”
人本来是有很多潜能的,但是我们往往会对自己或对别人找借口:“管它呢,我们已尽力而为了。”事实上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我常常问自己,我今天是尽力而为的猎狗,还是全力以赴的兔子呢。
4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7篇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4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8篇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4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49篇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小时候就很有志气。他十几岁时便辞别母亲,外出求学,夜以继日地勤奋苦读。冬天感到非常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吃的东西不够,就喝粥充饥。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考中了进士。
庆历三年,范仲淹被宋仁宗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和同时任命的韩琦、富弼等一起,进行了一场以改善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减冗官。范仲淹取来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都在名册上一笔勾去,撤掉他们的职务。空出的职务,则从下一级能够胜任的官员中委任。富弼平时十分尊重范仲淹,对待他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他见范仲淹对这些不称职的官员这么毫不留情,担心地说:“你用笔一勾,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他们一家人都要伤心得痛哭流涕了!”
范仲淹回答说:“他一家人哭,总比他们祸害千家万户,让那些人家全部悲伤好得多吧。”于是,他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全都罢免了。
但是,由于新政触犯了当时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推行不到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贬到陕西任四路宣抚使。也就在这一年,他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后来,“一笔勾销”演变为,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否定或不再提起。
5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0篇
春秋时,郑国的执政者子皮,想任用尹何担任大夫,当时有很多人认为尹何太年轻而且从来没做过官,大家都怕他能力不够。可是子皮却不以为然,他说:“他的诚实很令人欣赏,相信他绝对不会辜负我对他的期望,而且现在正是给他学习的好机会。”
子皮的另一位大臣子产从容地回答:“大王您想培养年轻人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这样做反而会害了他。就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切肉,他反而会剁伤自己的手。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如果让尹何在正式当大夫之前能够多加学习,那么,在他从事工作的时候一定会井井有条,否则将会为国家带来想不到的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的一番话后,恍然大悟地说:“你说的非常道理,以后每件大事我都要事先听听你的意见,才不会犯下大错。”
没想到谦虚的子产却摇头说:“人的想法就像每个人的外貌一样,各不相同,我的意见只能做为参考罢了!”
5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1篇
无功受禄
释义:“无功受禄”是指没有功劳而得到优厚的待遇。
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赵国凭借武力不断侵犯楚国。此时楚国人杜赫来见怀王,声言他能说服赵国跟楚国和好。楚怀王非常高兴,准备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后派他前往赵国。大臣陈轸知道了这件事,向楚王献计说:"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赵国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给他五大夫的爵位,这岂不是无功受禄了吗?"楚怀王听陈轸说得有理,便问:"那你说该如何办?"陈轸说:"大王最好以10辆兵车,派杜赫去赵国,等他完成了使命,封为五大夫。"楚怀王采纳了陈轸的计策,用10辆兵车送杜赫去赵国。杜赫见楚怀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气,干脆拒绝出使赵国。于是陈轸向楚王说:"杜赫不接受出使赵国的使命,这正表明他心怀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骗取爵位,现在见大王不给爵位,他就干脆不去了。"
5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2篇
“沧海桑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世界上的事变化极大。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部隐没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5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3篇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释义“约”,协商,议定。“章’,条目。临时议定三条法令。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5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4篇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
公聊相造清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行一意而已。
释义:“意”,意见想法“孤”,一个人。原意为谢绝请托,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案件。现指顽固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不采纳他人的意见。
故事: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
。
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大苛刻了。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5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5篇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
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
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5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6篇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产曰:“人心之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释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的心思像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故事: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人觉得此人难以胜任。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子产的意见。子产说:“尹何年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说:“尹何谨慎、敦厚,我很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呀。学的时间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的道理了。”
子产反对说:“那不行,大凡一个人爱护另一个人,总希望对被爱护的人有利。现在你爱护一个人,却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这好比你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那是会给割东西的人带来很大损害的。这样,今后又有谁敢再来求你保护呢?”
接着,子产诚恳他说道:“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屋栋断裂了,我们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不是也要遭殃吗?再举一个例子说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丽的锦缎,您决不会把它交给一个不会裁衣的人去学着裁制衣服,因为您怕把锦缎结糟蹋了。”
说到这里,子产把话引到正题上来:“大官大邑是用来维护百姓利益的,这比那匹精致美丽的锦缎重要得多了。您连锦缎都舍不得给不会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却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和管理呢?您这样的作法,岂不是把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还要重了吗?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借做官的机会来学做官的。”
子产见子皮听了在点头,又进一层说:“再拿打猎来作例子吧,有个人连马车也不会驾、弓箭都不会射,他怎么能打到野兽呢?恐怕野兽没有打着,自己却要翻车呢。管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总要先学会再去当政而不能先当起政来再去学。硬要这样子,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连连点头说:“您说得对极了,我太不聪明了。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选择人来裁制。大官大邑关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却非常轻视,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说到这里,子皮向子产拜了一拜,接着又说:“如果不是先生用这番话来提醒我,我还不知自己干了蠢事呢。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产,使我的身体有所寄托也就足够了。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你的意见去做!”
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很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
子皮觉得子产对国家非常忠诚,所以把政事完全委托给他。后来,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富强起来。
5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7篇
甘蝇是石时一个著名的射箭高手。只要他一拉开弓,野兽就要伏在地上,飞鸟就要掉下来。甘蝇的弟子飞卫曾向甘蝇学射箭,学成之后,比师父的本领还高。后来纪昌要拜飞卫为师学射箭。飞卫对纪昌说:“你先要练习不眨眼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再跟我来学。”纪昌回到家,仰面躺在正在织布的织机下,两眼不眨地盯着踏板。一天、两天……二年过后,纪昌终于练好了眼睛不眨的功夫。于是去拜见他师父飞卫。飞卫说:“这还不行,还要学看的本领,要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很大、很清楚,然后再来找我”。纪昌回到家,在一根牛尾毛捆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都盯着它看。又是一天、两天、三天……三年过去了,他竟然能把一个虱子看得象车轮一样大。再看其它物体,也都能把它们看大。纪昌拿来一张弓,搭上箭,向虱子射去,箭正好从虱子正中间穿过去,而挂虱子的牛毛没有断。纪昌连忙去找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真正学到了射箭的真本领。”
读后: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
学习要把基础打好,不要整天把时间用在学习的形式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部分难题上。真正的学问不是靠难题和形式主义能得到的。
5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8篇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5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59篇
战国时期,燕昭王即位后为了强国急于招揽人才,郭隗以马为喻,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借此劝说燕昭王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就会闻风而至。
【解释】后以之为招纳贤士之典。
6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0篇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员(字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一把自尽。伍子胥临死时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放到吴国东城门上,让我看到越国将来消灭吴国。”没过多久,吴国被越国所灭。
【解释】犹言悬门抉目。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6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1篇
唐高宗年间,弘忍大师开坛讲学,当时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年时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阳天宫寺出家。五十岁那年,他翻山越岭,不远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门下,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六年来,他夜以继日在弘忍身边服侍,深为弘忍器重,于是被擢升为上首弟子。在当时,神秀被大家公认为禅宗的衣钵继承人。
话说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龄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这天,他召集众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浅。神秀悟道颇深,当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题了一首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偈诗中所说的“菩提树”,即古印度的毕婆罗树,它是一种普通得犹如杨、柳、桐、槐那样的树。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弘忍大师见到后大为赞赏,让众僧都来诵念此偈。
后来,慧能听到有人诵读神秀作的偈语,就感叹道:“听起来确实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间,慧能央求一名会写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语旁边另题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表达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大师看到这个偈子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当他听说是慧能后,就命人将他叫来,并当众批评慧能:“你写的乱七八糟,简直是胡言乱语!”说完,又亲自擦掉了这首偈诗,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转身就走了。众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这天夜晚,三更时分,慧能来到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慧能得法后,悄悄回到南方,隐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宝林寺。随后,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四十余人。后来,法海汇集慧能的言行为《六祖坛经》,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圆寂后,前往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二十余年中门人云集,这就是北宗。经过神会的弘扬,南宗遂成为禅宗正统,从此独尊天下。而神秀创立的北宗则门庭寂寞,几代之后就衰亡了。——《景德传灯录·弘忍大师》
6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2篇
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片地方。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作别人的军师。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一定要网罗诸葛亮。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己获得天下,刘备曾经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庐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这么诚恳,最后才同意与刘备见面。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建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而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孔明的辅助,就好像鱼得了水一样非常快活。”
6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3篇
战国时期,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来背东西呢?”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担心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事情的实质。”众大臣深受启发。
——《左传·僖公十四年》
【求解驿站】皮没有了,毛长到哪里去呢?比喻人或事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无法存在。存,存留;焉,哪里;何处;附,附着。
【活学活用】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姚雪垠《李自成》)
【妙语点拨】当东阳地方向魏文侯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时,百官争相恭喜魏文侯。但魏文侯不以为喜,反而忧心忡忡。经过一番缜密地分析后,料想必是下级官员重重盘剥百姓的结果。于是,召集官吏于一堂,用一个反穿皮衣的农夫背柴的故事启发众臣:民是国家赖以存在之依据,必须保护好百姓的利益,不能好大喜功,为了得到国君赞扬,而置百姓利益于不顾。有民,才有官,才有国君。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近义】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6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4篇
孟尝君准备西入秦国,劝阻的人极多,但他一概不听。苏秦也想劝他,孟尝君却说:“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没有听说过的,只有鬼怪之事了。”苏秦说:“我这次来,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情,而是专门和殿下讨论鬼神的事。”
孟尝君就接见苏秦。苏秦说:“我这次来齐国,路上经过淄水,听见一个泥土捏成的土偶和一个桃木刻成的木梗交谈。木梗对土偶说:‘你原是淄水西岸的泥土,被捏成了人,到了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涨上来,你就残缺不全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啊。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为大水毁了也仍然是西岸的泥土。可你是东方桃木刻成的,天下大雨,淄水横流,你随波而去,还不知道要被冲到哪里呢?’那秦国是个虎狼之国,关山四塞,殿下到了秦国,我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出来。”孟尝君就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木梗之患”比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出自《战国策》)
木梗之患的意思是:喻客死他乡,不得复归故里。
6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5篇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6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6篇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有一天,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宁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对。”文宗听后,皱了皱眉头,显出不太高兴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唐文宗对柳公权说:“郭宁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去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柳公权说:“按照郭文对国家的功劳,派做主官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的。”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赶紧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么能跟每个人都说得清呢?”
柳公权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题为《君子行》的古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说,当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以此来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后来,人们常用“瓜田李下”来比喻容易使人产生嫌疑的地方。
6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7篇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名叫华佗(huàtuó)。他救死扶伤,医术高超,给人治病的时候总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的诊断,并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深受人们的敬仰。
有一次,两个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两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觉头疼发热。华佗仔细为两个病人作了检查,然后说:“倪寻应该用泻药,而李延要吃发汗的药。”
这两个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问:“我们两个人的病情是一样的,为什么吃的药却并不相同呢?”
华佗解释说:“倪寻的身体外部并没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体内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体内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所以,虽然你们两位的病情表现是一样的,但是药方却应该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华佗随即给两人分别开了药方,他们两人买了华佗开的药,刚刚吃了两天,病就全好了。
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件事情后,就用“对症下药”来称赞华佗的这种治疗方法。
后来,人们将“对症下药”作为成语,来比喻针对不同的客观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应对,从而妥善地处理问题。
6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8篇
春秋时期,卫庄公有个儿子名叫州吁,因是庄公爱妾所生,格外受到庄公的宠爱,以致于养成目中无人、骄横自大的个性。当时,卫国的石碏(què)大夫也有一个儿子,名叫石厚,经常与州吁在一起游玩。石碏屡次劝告儿子不要与州吁在一起,他始终不听,依旧我行我素。
卫庄公死后,卫桓公(州吁之兄)即位。卫桓公十六年,州吁在石厚的帮助下杀兄夺位,石厚有功而被封为上大夫。本来二人以为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料,州吁却因杀兄夺位的恶行导致众叛亲离、王位不稳。于是他与石厚商量对策。石厚说:“我父亲石碏在任的时候,人人敬服他,我们请他来辅佐吧!”
于是,州吁派石厚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请已经告老还乡的石碏上任。石碏早已知晓他俩合谋篡位之事,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可奈何,只得再命石厚去向石碏求取稳定王位的妙策。石碏对其杀兄夺位非常愤怒,便施用了一个计谋。他对儿子说:“只要周天子许可州吁当国君,其他人就一定会服从。”石厚说:“就怕周天子不答应,请问谁能够向周天子说情呢?”石碏就说:“陈桓(huán)公治国有方,又与周天子关系要好。你到陈国请求陈桓公出面帮助,一定会马到成功。”
石碏暗中写信给在陈国当大夫的好友,请求他协助自己为民除害。这为好友立即将详情告诉了陈桓公。待做着美梦的州吁和石厚刚一到陈国,陈桓公就下令将他们逮捕,并当众宣读石碏的来信。州吁和石厚此时才知中了石碏的计,但为时已晚。(成语故事)
陈桓公下令将州吁和石厚关押起来,并派使者告诉了石碏。石碏和众大夫商议决定马上派人到陈国将两人处死。有位大夫说:“州吁杀兄夺位,罪大恶极,我愿亲手处死他。但石厚是您的儿子,并且只是从犯,应该从宽处理。”石碏却说:“州吁干的坏事,大都是石厚谋划的。你们不杀他,我亲自去动手。不杀石厚,恐怕难安民心啊。”几个家臣不愿看到年老的主人旅途劳顿,便代主人到陈国去,杀了石厚。
当时百姓赞扬说:“石碏为了国家大义而忍心杀死为非作歹的儿子,他是一个纯正的人。”
这便是成语“大义灭亲”典故的由来。——《左传·隐公四年》
6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69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非常崇拜孔子,在他的心目中,孔子是个超人的天才,是个圣人。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你已经是一位圣人了吗?”
孟子说:“连孔夫子都不敢称自己是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孙丑列举了伯夷、伊尹等以贤德着称的人问孟子,他们是否和孔子一样。
孟子回答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接着又问:“那么,他们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借用了孔子的学生有若的一句话说:“凡是同类的都可以相比较。麒麟和走兽,凤凰和飞鸟,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洼,它们都是同类。但前者又都远远超越了它的同类。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类,都是人,但圣人是远远地超出那一类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孔子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孟子·公孙丑上》
【求解驿站】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类,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
【活学活用】王凯的硬笔书法,在同学中~。
【妙语点拨】无论是孟子还是有若,都忽视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没有哪个人是绝对至尊的。做人不能甘于平庸,而应努力成为一个出类拔萃之人,敢于挑战至尊,挑战权威。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拥有舒适的生活,尽享人生之乐。历史与社会的车轮也才能在这种不断地超越中滚滚向前。
【近义】鹤立鸡群、超群绝伦
【反义】滥竽充数
7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0篇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才被晋统一了。起初,吴和蜀两国联合,共同对抗曹魏;可是后来,吴蜀之间产生了矛盾,东吴杀了蜀国大将关羽,夺取了荆州。刘备勃然大怒,发动全国的兵七十万人,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不把孙权逮住,砍下他脑袋,不能给我弟兄报仇啊!"
正是所谓哀兵必胜,蜀军怀着悲愤的情绪,所向无敌,一下子就打到了秭归地界。东吴害怕抵御不了刘备,就打算和魏国联合,选了一位能说会道、很有才能的大臣叫赵咨去魏国。
这时魏国是魏文帝曹丕在位。有人事先对曹丕说:"据说,赵咨是东吴的重要人才,东吴派他来肯定有重要事情要跟您讲。"曹丕心想,那我就试一试他。他便命令宫殿上武士都把刀抽出来,把枪端着,然后传下圣旨,宣赵咨进殿。赵咨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别看他是一个文人,但很有胆识,面无惧色,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迈着从容的步伐就从这刀枪剑丛之中走了过来。他参拜完了曹丕,说:"我是受我国主公的委托,到此来和魏王商讨一件国家大事的。"
赵咨本来想马上转入正题,但是曹丕没问国家大事,先问他:"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赵咨。""你一定是孙权手下的重臣了,不然的话怎么派你出使我国呢?""我称不上重臣,只是为我们的主公做一点小事。""我听说你们东吴的主公孙权是碧眼虬髯,从不读书。有这事吗?"曹丕本来想,先把东吴的主公贬损一番。可是,他一说完,赵咨就说:"魏王,何出此言哪?我们的主公日理万机,他作为一国之君,每天从早到晚都没有闲歇的时候。尽管如此,他把朝中事处理完毕之后,还手不释卷。""照你所说,你们主公读了那么多的书,他都知道什么呢?""魏王,我们的主公在东吴统领着数万只船,百万大军,统领着无数的文官武将,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他读的书包括《五子兵书》,包括治国之书,包括为人之道,包括修身之本,可以说无所不读。他如果不知道这些书的内容的话,他就治理不好东吴这么大的一个国家。"
曹丕说:"你真会帮你主公说话呀。但是据我所知,此番你到这里来,是有求于我们魏国吧?我听说刘备兴兵,向你们宣战。你们主公派你来,是不是害怕刘备把他灭了,或者是害怕我再出兵,两肋夹击把东吴给灭了啊?""魏王,您这话说得就不对了。我们主公并不是怕谁出兵把他灭了。东吴有长江天堑,百万甲士。况且,我们主公深知用人之道,例如重用吕蒙、鲁肃,都是知人善任的典范。我们东吴有诸多将士,并不怕别人兴兵犯境。我是受主公的委托,到这来向您分析天下大势来的。"
曹丕一听,这赵咨能言善道,果然是有才华的人。于是曹丕问:"请问在你们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魏王,东吴像我这样的人不值一提。在东吴,光是堪称旷世奇才的,就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人,则车载斗量,不计其数。"曹丕听了,哈哈大笑,十分欣赏他。
"车载斗量"这条成语,就是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7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1篇
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事有三件,以不娶妻而无子嗣最重大。常用来劝告已过适婚年龄而还未结婚的人。 今多用以指未生男孩,断了祭祀祖宗的香火。
7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2篇
东晋时期,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晋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在晋成帝即位后担任中书令,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当时西部边境很不安宁,庾亮推荐大臣温峤(qiáo)到江州任刺史。
不久,庾亮接到密报: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庾亮没有马上采取果断行动,而是想骗苏峻到都城建康来做大司马。大臣们都认为这个方法不妥,温峤也写信劝阻,但庾亮不听。
苏峻接到朝廷的通知后,敏感地觉察到朝廷已对自己生疑,于是索性发兵进攻都城。温峤得知这个消息,一方面请求庾亮允许他率兵从小路进入建康保卫京都,一方面号召将士们做好各种准备。
不料,庾亮对苏峻的反叛力量估计不足,认为温峤那里的防务非常重要,不希望他率兵来护卫都城。他写信给温峤说:“我对西域敌人的担心,超过了对历阳叛兵的担心,你必须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雷池,在今安徽省望江县东南。它是雷水自今湖北省黄梅县流到安徽省望江县东南积水而成的一个池。庾亮的意思是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来。
由于庾亮低估了苏峻反叛的力量,温峤在江州按兵不动,结果苏峻进攻建康时没有受到大军的阻挡。尽管庾亮率军迎战,建康还是陷入了苏峻之手。
庾亮赶紧去投奔温峤。温峤并不责怪他,而是请他守卫白石营垒,自己加紧操练水军,准备歼灭叛军。
苏峻的一万士兵很快抵达白石,与仅有两千人马的庾亮展开血战。庾亮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击退了叛军。后来,庾亮、温峤等人终于杀掉苏峻,平定了叛乱。——《报温峤书》
7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3篇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
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7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4篇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 (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7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5篇
明初年的大臣刘基,字伯温,元代末年中过进士,担任过一些小官。后来,他劝说朱元璋脱离红巾军领袖韩林儿建立的政权,独树一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夏日的一天,刘基在杭州城里漫步,只见一个小贩在卖柑子。柑子是很难保存到夏天的,但刘基发现这小贩卖的柑子金黄油亮,新鲜饱满,就像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他便去向小贩买了几个。虽然价钱是上市时的十倍,但觉得小贩能把柑子贮存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事,贵就贵些吧!回家后,刘基剥开柑皮,发现里面的果肉干缩得像破旧的棉絮一样,便拿着柑子,去责问小贩为何骗人钱财。 不料,卖柑子的小贩从容地笑了笑,说:“我靠卖这样的柑子为生,已经有好几年了。买的人很多,谁也没有说什么,就是先生您不满意。”接着,小贩说道:“当今世上骗人的事到处都是,岂止是我一个?请问,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从装束看,比孙子、吴起还神气,可是他们真正懂得兵法吗?那些头戴高帽、身着宽大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他们真正掌握治理国家的本事吗?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这些人一个个身居高位,住着华美的房舍,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骑着高头骏马,哪一个不是装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样子?又有哪一个不像我所卖的柑子那样,表面上如金如玉,内中却像是破旧的棉絮呢?” 刘基听了小贩的一席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
解释: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金玉:比喻华美;败絮:烂棉花。此成语用来表达贬义,现在常用来形容某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美丽而无修养内涵的人。
7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6篇
解释: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淮南子·本经训》:“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高诱 注:“竭泽,漏池也。”《明史·文震孟传》:“徐议濬财之源,毋徒竭泽而渔。”
雍季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故事竭泽而渔的主要人物。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却波村人)。与晋同祖,是晋支族入主诸戎部落者.狐偃忙于大戎。其姊(或妹)狐姬嫁于太子诡诸(晋献公)后,其父狐突“事晋为大夫”,狐偃即随其父至晋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公子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这几个人“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 焉”,成年以后仍是如此。后来楚成王赞他“广而俭,文而有礼”显然是狐赵等人耳濡目染的结果。献公八年(前671年),迁都绛(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重耳至绛。献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楼),狐偃又随重耳至蒲。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诬谄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狐偃保重耳“备守蒲城”,一年后出亡。有关狐偃这数十年的事迹,史载不详。据考,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即己成人,狐偃寄人篱下,尽为父为师之劳,不会有大的作为,但对晋后期政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公染于舅犯,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评价中肯贴切。
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宏图霸业。
重耳一行离晋后,狐偃力主去狄。当时,齐国是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北杏盟约后,齐桓公实际上已成为中原盟主。楚国也是南方的经济军事大国。狐偃为何弃强投弱呢?因为他意识到,齐楚千里迢迢,沿途崇山大川,举步维艰,仓皇出走又缺乏给养,即使能免于追杀,也会困死途中。且齐楚是否肯予接纳,也有疑问。而狄近易达,又是重耳母国,纳公子重耳应在情理之中。还有狄晋毗邻,可以观望动静,蓄力待时。可见,这个决定不失为上策。
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劝他赴齐。此时戎狄势力大为削弱,己无力帮助重耳“成事”,齐桓公虽年已垂暮,但雄心犹在,欲借晋为助,与秦楚抗衡,维持霸主地位。且“管仲殁没”,“哀而思始”“求善以忠”,定会收留人才济济的重耳一行。至齐后,果然受到桓公的热情款待,对重耳更是深加恩渥。只是由于齐桓公卒,五子争立,诸侯叛齐,内外交困,“子犯知其不可以动”,才毅然决定离开齐国。这时,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重耳意志消沉。他枕于安乐,“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也”。狐偃又与姜氏谋,“醉而载之以行”。如果不是狐偃机智果敢地迫使重耳离齐,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形势必会大变。
重耳返国,时值晋动荡之余。十数年间,晋内讧不已,国乱民忧。先是“骊姬之乱”,继而献公去世,里克、邳郑杀奚齐、卓子,荀息身亡,晋惠公夷吾上台后,又杀了掌握实权的里、邳等大臣,弄得人心惶惶,众叛亲离。对外惠公背信弃义,发动不义战争,使晋元气大伤。
然而,从公元前636年文公即位,到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后不到五年时间,文公何以能宣信诸侯,称雄天下呢?《左传》云,文公历游诸国,备尝“险阻艰难”,故返国后,知“励精图治”以求霸。事实上,这是狐偃、赵衰等股肱之臣,帮助文公“蓄爱百姓,厉养戎土”的结果,其中,狐偃更是出了大力。
狐偃等帮助文公革新内政,迅速医治动乱留下的创伤,从而奠定了与秦楚抗衡的物质基础。主要措施有:—,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多年来,随重耳共度患难的一批老臣都被委以军国重任。二,提倡孝事父母,尊祖敬家,忠于国事,“以厚民性”。三,废除繁重的徭役,减免苛捐杂税,资助无力生活和生产者。四,鼓励农耕,劝有分无,省灭国用,足财备凶。五,“大搜于被庐”,改上下两军之制为上中下三军之制。这些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社会生产,推动工商业的繁荣,提高晋军的战斗力,起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使晋国呈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昌盛景象。文公四年,晋军能在城濮大败楚军,一战而成霸业,无疑是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文公元年(前636年),周室内乱,襄王弟昭叔(太叔带)伙同狄人伐周,占洛邑。襄王避难于郑,派使者简师父,左鄢父求救于晋和秦。文公二年,秦军至河上,将纳王。由于晋大乱之余,百端待举,国力尚薄,文公对勤王事宜迟疑不决。狐偃却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远见卓识,意识到这是晋成为诸侯盟主的天赐良机。当时,整个局势对晋极为不利。远在南方的楚国,自成王继位后,不断向北方扩张领土,公元前656年召陵之会后,楚加紧了北上的步伐,大有继齐桓公之后而称霸中原之势。西秦也不偏安于边陲,一直在觊觎晋国的领土。狐偃当然知道,只有南阻强楚,西扼边秦,才能入主中原。而此时的晋国,积贫积弱,国步维艰,在经济军事方面尚无力与秦楚抗衡。为此,必须首先在政治上取得诸侯的信任,提高晋的威望。况周王室同晋宗室有名义上的宗法关系,不纳则失之于义。狐偃力劝文公:“继父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文公终于出兵勤王,杀王子带于隰城(今山西汾阳),王入城周(今河南洛阳)。周王设宴款待晋文公,并赐樊、温、原和攒茅等人邑之田给文公。
勤王不仅扩大了晋国的疆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晋在诸国中的地位,为晋入主中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狐偃不仅具有政治家过人的胆识,还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大智大勇。文公三年(前634年)楚胁迫陈蔡攻宋,宋求救于晋。从当时的各诸侯国局势看,晋楚两国的直接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但是,晋军在数量抑或质量上都逊于楚军。面对强敌,狐偃采取“调虎离山之计”,避其锋芒,以智取胜。他提出:“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晋军伐曹卫,取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三月攻占曹国都城,迫使楚军撒出宋国。
当楚军复攻宋国时,狐偃毫不惧色。决心同楚国决一雌雄。他预言:“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打消了晋文公的顾虑。狐偃战赂上蔑视敌人,是以战术上重视敌人为前提的。《吕氏春秋》云:“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曰‘楚众我寡,为之奈何’,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以文,繁战之君,不足以诈,君亦诈之而已。”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始终贯彻狐偃“诈”的策略。战争初期,晋军“退三舍避之”,使楚军更加骄横轻敌。战争中间,狐偃、先轸命令晋军以虎皮蒙马,马后拖着树枝,扬起尘土,制造逃跑假象,“伐其木以盖其兵”,迷惑楚军,使楚军处处被动挨打,以“败绩”告终。
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结局,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它改变了春秋时期中原的政治格局,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从此开始了晋楚争霸中原的百年历史。关于战争的指挥者,有学者认为主要是先轸。事实上,狐偃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是有道理的。连晋文公也盛赞:“偃言万世之功”,给狐偃以极高的评价。
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年),狐偃卒。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可以这样说,狐偃为晋文霸业付出了毕生心血,无狐偃则无晋文霸业,此誉实不为过。狐偃的品行和才华受到各国诸侯大夫的推崇。宋公孙固称孤偃“惠以有谋”;曹大夫僖负羁赞狐偃:“可谓贤矣”楚令尹子至见其卿才,甚至“请上狐偃。”狐偃同其父狐突,其兄狐毛还受到后人深切的怀念。原因是,狐偃具有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和忍辱负重的传统美德。流亡途中,历尽磨难。所经各国,有礼遇,更多的则是冷遇和轻慢,甚至难免乞食,或有杀身之虞。狐偃为了返国大局,忍辱负重,唯力是视,受到时人的嘉许和后人的尊敬。其次,孤氏父子之人忠公体国,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骊姬之乱后,狐突派其二子夹辅重耳,逃出晋国。在秦时,当狐偃听到献公命从重耳亡者返国,不返者“尽灭其家”的胁迫时,他大义凛然,拒绝回晋。其父狐突也仗义死节,伏剑身亡。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历代皇帝都以狐突忠贞报国为忠义楷模,及至宋代,宋徽宗封狐突为忠惠利应侯。七月十四日狐突诞辰日至今仍为交城一带的传统古节。最后,作为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狐偃在春秋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晋之卒成霸业,偃之力居多,”而晋文公称霸,遏止了秦楚等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的扩张,动摇了西周宗法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那么.狐偃的历史贡献则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7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7篇
战国时候,齐国有位国君叫齐宣王。他喜爱音乐,特别喜欢听竽乐合奏。吹竽的乐队越大,他听得越起劲儿。
有个南郭先生,既没有学问,又不会劳动,专靠吹牛拍马混饭吃。听到齐宣王要组织大乐队的消息,就托人向齐宣王介绍,说是吹竽的高手。齐宣王很,请他加入了竽乐队。合奏的时候,他坐在三百人组成的乐队里,腮帮子一鼓一瘪,上半身前俯后仰,好象吹得十分卖力,其实,他的竽一点声儿也没出。但是,每天他都和其他乐师一样,拿高薪,吃美餐,一混就是好几年。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mǐn)王当了国君。这个齐湣王也喜欢听音乐,但是,不爱听合奏。他让乐师挨个儿独奏给他听。这一来,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卷起铺盖溜了。
提示: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7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8篇
出处: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产曰:“人心之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释义: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的心思像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故事: 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人觉得此人难以胜任。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子产的意见。子产说:“尹何年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说:“尹何谨慎、敦厚,我很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呀。学的时间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的道理了。”
子产反对说:“那不行,大凡一个人爱护另一个人,总希望对被爱护的人有利。现在你爱护一个人,却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这好比你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那是会给割东西的人带来很大损害的。这样,今后又有谁敢再来求你保护呢?”
接着,子产诚恳他说道:“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屋栋断裂了,我们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不是也要遭殃吗?再举一个例子说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丽的锦缎,您决不会把它交给一个不会裁衣的人去学着裁制衣服,因为您怕把锦缎结糟蹋了。”
说到这里,子产把话引到正题上来:“大官大邑是用来维护百姓利益的,这比那匹精致美丽的锦缎重要得多了。您连锦缎都舍不得给不会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却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和管理呢?您这样的作法,岂不是把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还要重了吗?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借做官的机会来学做官的。”
子产见子皮听了在点头,又进一层说:“再拿打猎来作例子吧,有个人连马车也不会驾、弓箭都不会射,他怎么能打到野兽呢?恐怕野兽没有打着,自己却要翻车呢。管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总要先学会再去当政而不能先当起政来再去学。硬要这样子,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连连点头说:“您说得对极了,我太不聪明了。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选择人来裁制。大官大邑关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却非常轻视,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说到这里,子皮向子产拜了一拜,接着又说:“如果不是先生用这番话来提醒我,我还不知自己干了蠢事呢。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产,使我的身体有所寄托也就足够了。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你的意见去做!”
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很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
子皮觉得子产对国家非常忠诚,所以把政事完全委托给他。后来,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富强起来。
7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79篇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 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 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 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 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 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他们分别 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潭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 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 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
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 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 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8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0篇
解释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典故
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儿,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伏在了地上。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8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1篇
陶渊明是晋代著名文学家,《桃花源记》是他的传世之作。
文章写道:有个渔夫划着小船来到桃花林。小船钻过山洞,洞外竟是一片桃源乐土。这儿男耕女织,日作夜息。处处牛羊欢叫,年年五谷丰登。主人捧出美酒佳肴,热情接待渔夫。原来,他们远离乱世,在这儿已经好几代了。他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恍如隔世超尘。几天后,渔夫向主人告辞。主人叮嘱道:“这儿见的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必对人张扬,称“不足为外人道”。
8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2篇
太初时期,众鸟儿们要选个鸟王。那时,大家商定:哪个最早看见太阳升起,它就可以做鸟王。蝙蝠与鸽子两个虽能同时早早地看见日升,为了自己能当上鸟王,蝙蝠欺骗鸽子让吃干炒面,故意耽延。结果,蝙蝠虽提前见到了日升,但鸟儿们并不承认它为鸟王。
另一次,大家商定:谁飞得最高,就算谁为鸟王。蝙蝠事先钻进飞得最高的大鹏的翅膀羽毛缝隙中,与百鸟比赛。鸟儿们飞呀飞呀都很疲劳了,别的鸟儿要返回地面去,只有大鹏鸟满以为自己是当然的鸟王了,自豪地高喊:“我已飞到最高空了!”接着,又展翅向高空飞去。这时,蝙蝠便从大鹏鸟的羽毛丛中钻出,又飞到大鹏鸟的上面,高喊:“我已飞到最高空了!”边喊边向更高处飞去。总算飞得最高,但是,所有鸟儿们,仍不承认它是鸟王。说:“像这种没有羽毛只有触角,颜色又很难看的东西,连鸟儿都算不上,又怎能当我们的鸟王呢?”这样一来,蝙蝠不仅没有当上鸟王,还被排除在普通的鸟儿行列之外。
蝙蝠虽有智慧,但无羽毛,就被众鸟们欺侮了一通。作为一个人,衣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应该具备真才实学。
8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3篇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司隶校尉李膺反对宦官专权,当着汉桓帝宠信宦官张让的面逮捕横行霸道的野王县令张朔,并将他斩首示众。张让在汉桓帝面前告李膺杀他弟弟。李膺理直气壮地说就是杀他也不会旋转脚后跟后退,也要杀尽大奸大恶。
【典故】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战国策·中山策》
【释义】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用法】作宾语、状语;指奋勇向前
【相近词】毫不畏惧
8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4篇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外出讲学,子路佩剑前往保护孔子,子路说自己像箭不用读书,孔子说读书可以让他有勇有谋。子路问孔子统率三军时愿意与谁共事,孔子说不愿与那些空手打虎及徒步过河的有勇无谋的人共事,与有勇有谋的人共事死而无悔。
【出处】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
【解释】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态度坚决
【近义词】死而不悔、死而无憾
【相反词】死不瞑目
8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5篇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8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6篇
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夸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够达到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他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是不能发光的,必须借助于太阳的光和热来哺育其上的生命。地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离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加上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断更替,因此也就会看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夸父看到的太阳西行,实际上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另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在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存在着66.5°的夹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不变,这样就使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纬23.5°之间移动,结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出现差别。所以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也就是说北方要比江南寒冷。因此,即使夸父跑得再快,再力大无比,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地球有着自己存在的客观规律,要想改变是不可能的。
8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7篇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译文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8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8篇
汉初,被封为汉王的刘邦,采用了大将军韩信的计策,暗渡陈仓,攻取了秦国的故土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奠定了向东出击,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
随后,刘邦从关中逐渐向东进兵,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同项羽展开了长期相持的战斗。同时刘邦派韩信带领一部分人马,渡过黄河,去付伐背汉亲楚的魏王豹。魏在今山西西南部,被韩信一鼓攻下,并俘获了魏豹。接着,韩信继续向东,进击赵王歇,因其手下大将陈余不听广武君李左车之言,在井陉(在今河北井陉县,与山西交界处)处俘获赵王,并陈余阵亡,李左车被生擒。韩信十分赞赏李左车的才干,很是优待他,并向他请教,但李左车却说道:“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意指,失败者还充什么英雄!韩信笑道:“先生不必客气,如果当初陈余听了先生之言,那么‘败军之将’就是我了。”“败军之将”此成语就出于此。
8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89篇
商汤有一次狩猎,见部下们张网四面并祷告说,上下四方的禽兽尽入网中。汤命令去其三面,只留一面,并祷告说,禽兽们,愿逃者逃之,不愿逃者入我网中。
商汤网开三面的消息传到诸侯耳中,都称赞汤的仁德可以施与禽兽,必能施与诸侯,因此纷纷加盟。
与强大的夏王朝相比,商只是一个小小的方国。夏桀有强大的军队,有从禹开始历代夏王积累的财富和政治影响,这些商汤都不具备。但商汤在精心地编织着擒夏的大网,其一就是政治措施,其二就是强大的军团。
商汤的政治措施首先是广施仁政。《诗经·长发》称赞他“圣敬日跻,昭假迟迟”,意思是“圣明恭敬日上进,虔诚祈祷不歇息”。又称赞他“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意思是“广施政令很宽和,百姓福气聚成团”。
同时,商汤制定了法律,建立了一套新的秩序。他的部族百业兴旺,民众安居乐业。
在对夏王朝的关系上,商汤采取了“不刚不柔”、“不震不动”的策略,他不争不急,不胆怯,不惶恐,既争取诸小方国的支持,又不激化与夏桀的矛盾。
但要灭夏,将残暴的夏桀像禽兽一样擒获,光靠政治措施还不够,如果政治是这张大网的经,强大的军队则是这只大网的纬。
商汤建立了由七十辆装备精良的战车和六千名敢死之士组成的精锐之师,形成商汤军团的主力。他的战车龙旗飘扬,武士们手执青铜铸造的战斧。军队运动起来,如熊熊烈火,敌人望而生畏,不敢阻挡。
虽然商汤对诸侯承诺,愿从者从之,愿去者去之。但是对不顺从者,商汤必然会用他编织的大网去擒获那些敢于不从的诸侯。首先被擒获的猎物是葛国,这个方国位于今豫东平原的宁陵县。这次战争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就是指责葛国的国君不祭祀上天,对上天不敬。弱小的葛国迅速被征服,接着又对一系列小方国进行了征伐。对商汤的军事活动,一千年后的孟子这样写道:“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虽然商汤号称网开三面,但他的目的是各个击破,最终将天地万物尽归其所有。可悲的是,夏桀,这个商汤决定猎取的最大猎物,仍沉湎于醉生梦死之中,不知道猎人已张开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桀在洛阳山谷之中修建起豪华的宫殿,取名长夜宫,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他不遵循夏王朝“五十而贡”,即2%的税率制,横征暴敛,累年征召民众服各种各样的劳役。他任用了干辛等一批谀臣,杀害忠良,荒唐地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则亡”。夏王朝的灭亡已指日可待。
9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0篇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惟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说句话来。
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量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91、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1篇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尚炯笑着说:‘自然是捷足者先得之。’”
【成语故事】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刘邦带兵攻打巨鹿郡郡守陈豕希,韩信因为与陈关系好加上削爵有情绪就没去。刘邦的妻子吕后听信谗言,让萧何用计把韩信骗进长乐宫杀害。韩信临死时后悔没听蒯通的话。刘邦要处死蒯通,蒯通巧言被释无罪。
92、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2篇
春秋时,晋国有个晋灵公,贪图安逸,讲究享乐。他有吃不尽的珍馐美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有很多美女侍奉,但他觉得还不够。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修筑一个九层高台,用来登高望远,俯瞰全国各地。于是,他下旨,把全国的财力、人力都集中起来修筑这个高台。农民都被征来修高台,连很多妇女也被征来搞后勤,做饭送水,这样土地就荒芜了。许多大臣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整天这样浪费国力,十分危险,都想向晋灵公进言,劝他别这么干。可是晋灵公早就下了口谕:"谁敢进谏我修高台这件事,全部杀无赦!"这么一来,谁也不敢进言了,眼看着形势越来越严重。
这时,有个大臣荀息说:"我得向国君进言劝阻。"大家都说:"这可危险。""你们放心,我自有办法。"于是荀息就求见晋灵公。晋灵公知道荀息肯定是来阻止他修九层高台的,于是他摘下弓来,拿一只箭搭到弦上拉开,一手夹着箭,一手拿着弓,说:"让他进来吧。"
荀息进来一看,晋灵公箭搭在弦上,看着他说:"荀息,你来干什么?我知道你来干什么。""大王,您说我来干什么?""你是来谏阻我修九级高台吧?你不要说,看见这只箭了吗?只要你一说这话,我这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来劝阻您修高台的?我说了吗?没有呀。大王,我是有一项本领,能够逗您高兴,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为了这个来的。"
晋灵公来了兴趣,马上把弓箭放到一边,说:"你有什么可供我观赏的技能?让我看看。""大王,我可以把这十二个棋子摞起来,然后在这上边再摞九个鸡蛋,还能让它不倒下来,您信吗?"晋灵公当然不相信,"你给试验试验。"
于是荀息就让手下人拿来十二个棋子,把它们摞了起来,又让人拿来一筐鸡蛋,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摞,晋灵公看得全神贯注,情不自禁地说:"危险!太危险了!"荀息说:"您别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更危险的?晋国就快灭亡了。现在农民都不种地,女人们都在烧水送饭,粮食自然也就没了,国库空虚。邻国都知道我国的财力已经不行了,都在磨枪擦剑,准备要进攻我们。他们一兴兵我们晋国可就亡了。"听了这一番话后,晋灵公突然醒悟过来,于是便立即降旨,不再修高台了。
"危如累卵"这条成语,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93、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3篇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捡起来,但是看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就又扔了金子离开。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94、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4篇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盛孝章的名士。他曾任吴郡太守,后因病辞官在家隐居。孙策平定东吴后,对当时的名士深为忌恨,盛孝章曾因此外出避祸。孙策死后,孙权继续对其进行迫害。孔融与盛孝章是知交好友,知道他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一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助。在给曹操的信中,孔融叙述了盛孝章的艰险处境,并引用历史上重用贤才的故事来打动曹操,辞意恳切。
孔融在信中这样说: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五十,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老朋友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迫害,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若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的命运,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盛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但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为天下人所欣赏和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了厚待,终究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曹操接到信后,马上请盛孝章担任都尉,但任命的文书还没到,盛孝章就已被孙权杀害。
95、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5篇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96、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6篇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据说,李贺做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比喻用尽心思,多用来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多多用心。呕,吐;沥,一滴一滴。
97、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7篇
苏章是东汉时扶风人。他当冀州刺史时,与属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晚上苏章请清河郡守来吃晚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而我却有两个。”苏章说:“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办案,却是公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苏章在历数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后,依法将他免职了。
“感戴二天”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
(出自《后汉书?苏章传》)
98、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8篇
李密原来在蜀汉做官,后来蜀汉灭亡了,他想隐居,尽管晋朝三番五次要他出来做官,都被他谢绝了。后来晋武帝下了诏书,要他出来做洗马(太子侍从官),李密只好给晋武帝写了篇奏表,委婉的表示自己不能就任。奏表中有几句这样说:“……郡守、县令叫我立刻上路;州里也派人到家里来催,紧急的就像天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我很想接受皇上的任命,马上为国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起来……”
“急如星火”形容万分紧急。
(出自李密《陈情表》)
99、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99篇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100、经典成语故事100篇第100篇
汉朝人朱买臣非常喜欢读书,但贫穷,年至四十还是一个贫困的学生,与妻子崔氏艰难度日。
为生活所迫,朱买臣经常上山砍柴,往集市上卖,但是也不放弃读书,到了山上,先读书,读累了再砍柴。砍完后,挑着柴往集市上走的途中仍然背诵诗书。
妻子催氏感到实在太贫困了,单靠朱买臣一个人砍柴实在难以度日。不如自谋出路,就提出离婚。朱买臣劝说:“我要到五十岁才能富贵,已经过去四十多岁了,你跟我吃了这么多苦,再熬几年就不行吗?等我富贵了,我肯定回报答你的。”催氏说:“这么多年不知道受了多少苦,到现在看你读书也没有什么用,照这样下去别说富贵了,都快饿死了。”说完大哭大闹,只好写了一张休书,催氏毫不留恋,出门而去,另嫁他人。
朱买臣孤身仍然靠打柴为生读书度日,后来快五十岁的时候,汉武帝召见,面询学问,被任命为中大夫。不久,又被任命为会嵇太守。
朱买臣衣锦还乡后。乘坐高头大马,前呼后拥,回家拜祖。路径催氏家门,催氏又羞又愧,来到面前说,想复认夫妇。朱买臣说:“当初我劝说你不改嫁,你再三不从,现在我荣耀了,又认我为夫。如果一盆水泼到马前,你能把水收回来,我就收你为妻”。催氏自愧不能,羞愧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