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故事推荐

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赏析

栏目:故事推荐

这是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赏析,是优秀的故事推荐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赏析

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篇

  西汉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牧人家庭,40岁才去读书,很快就被汉武帝拜为丞相,他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权贵,加上他出身低微,经常被人看不起。他推说自己有病要辞职,汉武帝看出他只不过是霜露之疾罢了,挽留他继续干下去。

  【解释】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篇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孟子到各国游说放弃战争施行仁政。孟子对梁惠王说:“你厨房内有肥肉,马厩里有壮马,老百姓却面有饥色,野地里到处是白骨,这等于率兽食人。国家要富强必须要爱护人们。”

  【释义】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篇

  宋朝崇阳县令张乖崖为官清廉,铁面无私。一次见县衙管理铁库的库吏从钱库里偷了一文钱,张乖崖认为数量虽小但性质严重,必须严惩。该官吏不服,张乖崖判他死刑并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解释】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篇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ya)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篇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为这个对隋炀帝早就不满,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青力壮的民夫、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夫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看怎么样?”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杨玄感把八千民夫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这回杨玄感要找谋士,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

  李密到了黎阳,杨玄感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这个仗该怎么打法。

  李密说:“要打败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急于求成,听完这三条计策,觉得前两条都太费时间,说:“我看你说的下策,倒是个好计策。现在朝廷官员家属,都在东都。我们攻下东都,把家属都俘虏起来。官军军心动摇,保管能取胜。”

  杨玄感立刻从黎阳出兵攻打东都,一路上,有许多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隋炀帝正在带领大军猛攻辽阳,得到告急文书,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路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想往西退到长安去。宇文述带兵跟踪追击,最后,把杨玄感的人马围住。杨玄感没路可走,终于被杀。

  李密从混乱中逃了出来,想偷偷地逃回长安。但是隋军搜捕得很紧,李密还是被抓住了。

  隋将派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炀帝的行营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几个犯人一商量,把他们随身带的钱财都送给押送的隋兵,供他们吃喝。隋兵受了他们的贿赂,喝酒作乐,防备松懈下来。李密他们就趁隋兵酒醉糊涂的时候,瞅个机会跳墙逃跑了。

  李密脱离危险以后,想另找机会,反抗隋朝。他想找个起义军的首领作靠山,但是有的起义军首领看他是个文弱书生,不大重视他。李密没办法,只好改姓换名,东躲西藏,几次险点儿被官府抓去。最后,他听说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瓦岗寨有一支起义军,兵力很强。带头的叫做翟(音zhai)让,为人厚道,又喜欢结交英雄,就决定上东郡去投奔瓦岗军。

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篇

  战国时期,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楚怀王死于秦人之手,他作《招魂》以示哀悼:楚王的魂魄快回来,不要上天庭去,上天庭要过九重门,每一重门都有虎豹把守,它们是凶狠吃人的东西,真是太危险了,你还是回来吧。

  【解释】比喻凶残的权臣。

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篇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解释】形容再三催促。

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篇

  汉朝时期,成都人张楷会道术,能在晴天造出方圆五里的云雾。云雾迷漫,特别壮观。关西的裴优能造三里云雾。他变卖家产到成都去拜张楷学艺不成,就造雾行窃,被官府捉住。他立即诬陷是张楷教他的。官府则为了抢功把张楷投入监狱。

  【释义】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篇

  晋元帝为了钳制王敦,任郗鉴为安西将军,镇守合肥,统领江西、扬州等地的军队。王敦则推荐他为尚书令。郗鉴回京途中去拜谒王敦,双方就当年满武秋当机立断效忠贾后发表看法。郗鉴认为危急之时不能偷生屈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解释】腼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形容丧气失节,厚颜无耻地活在世上。

1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0篇

  晋朝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在离任时,很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家乡,因那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气地接受了100多封信,可到了石头渚就将信全部扔进河水里。当人们收不到信总联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

  【解释】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1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1篇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小脸也是红扑扑的。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我是不是能够承担?是不是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今人或许没有办法,可是对子骞来讲,他一点都不感到难过,一点也不抱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受这样的冷冻这样的苦,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这时,父亲也火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凉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悔,最后也把子骞看成和自己的小孩一样的爱护。

  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为之转变,从可能沦落到悲惨境地的家庭转变为幸福温馨。这个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来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的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会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动的一天。

1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2篇

  战国时期,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与潇洒,外地人很赞赏和羡慕。燕国寿陵一个少年,特别迷恋邯郸人走路的姿态,竟专门到邯郸学习,他非常用心观摩、效仿、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他没学会他们走路的姿态,只好匍匐前进了。

  【解释】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1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3篇

  贾雨村在村野酒店喝酒,遇到都中做贸易的冷子兴,两人是老相识,而且很投合。两人在酒桌上谈论京城贾家荣国府与宁国府的事说:“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解释】即使死了也不僵硬。形容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1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4篇

  大禹统治时期,他在住地附近设置钟、鼓、磬、铎、鞀五种乐器,并规定四方的贤人如何使用:传道的人击鼓,谕义的就敲钟,告事的就振铎,讲忧虑的就敲磬,有冤狱的就摇鞀。于是大禹就凭听这五种声音而处理。

  【解释】鼗,俗称“拨浪鼓”。指听取臣民意见。

1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5篇

  唐朝时期,白居易请诗人元稹、刘禹锡、韦楚到家里做客,建议赋诗饮酒,以《金陵怀古》为题作诗。刘禹锡因官场不得志就作一首《西寒山怀古》,怀古叹今,意味深长。白居易赞叹道:“我们四人下海探宝,你得龙珠,我们只得一鳞半爪而已。”

  【解释】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1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6篇

  从前郑国人在野外砍柴,看到一只受伤的鹿跑过来,就把鹿打死,担心猎人追来,就把死鹿藏在一条小沟里,顺便砍了一些蕉叶覆盖。天黑了,他想找到死鹿扛回家,可惜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只好放弃,就当作自己做了同样的梦罢了。

  【释义】复: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1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7篇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墨翟反对恃强欺弱的战争,呼吁平等互爱,经常奔走各个诸侯国,到处宣传他的“非战”主张。由于他四处奔走,从来没有一个固定长住的住处。汉朝班固评价他为:“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解释】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

1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8篇

  汉朝时期,严光少年时期与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刘秀即位后,严光不愿当官,改名隐居起来,刘秀亲自到他的住所请他出山,他委婉谢绝。严光经常与渔人住在一起,经常穿着羊皮衣去钓鱼,自得其乐。

  【解释】汉代严光和与刘秀一起游学,刘秀即帝位,严光变名披羊裘隐钓济中。比喻隐居生活。

1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9篇

  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成,退守潼关,就改派曹洪、徐晃驻守潼关,才九天时间曹洪丢了潼关。曹操率军亲自攻打潼关,结果被马超打得大败,为了逃命,曹操割掉自己的胡须,丢掉自己的战袍,化装逃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释义】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2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0篇

  魏文帝称帝,陈群面带愁容,文帝问他:“朕顺应天命即位,你为什么不高兴?”陈群回答说:“臣和华歆铭记先朝,现在虽然欣逢盛世,但是怀念故主恩义的心情,还是不免要流露出来。”

  【释义】形:表现;色:面容。仗义不平之气在脸上流露出来。

2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1篇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手下的官员都是离心离德,军心涣散。周武王联合西部的八个诸侯,集结4万兵力,亲自率军征讨纣王。在出发前的誓师会上,他发表演讲,表示上下要同心同德,不消灭纣王誓不罢休。

  【释义】心、德:心意。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2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2篇

  春秋时期,晋献公娶了六个妻子,她们钩心斗角都想当正式夫人立自己所生的儿子为太子。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花言巧语,要立她为夫人,特地算卦求签,得“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结果他逼死申生,逼走重耳、夷吾,闹得国内大乱。

  【释义】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2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3篇

  春秋时期,陈灵公荒淫无道,被大夫夏征舒杀了。楚庄王为伸张正义发兵攻打陈国,杀了夏征舒,准备把陈国吞并。大夫申叔认为楚庄王是过分行动,就像有人牵牛踩了别人的田地,别人把他的牛给没收一样没有道理。

  【释义】蹊:践踏;夺:强取。因牛践踏了田,抢走人家的牛。比喻罪轻罚重。

2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4篇

  公元前131年,安武侯田蚡娶燕王的女儿,失势的魏其侯窦婴与将军灌夫奉王太后的命令前去祝贺。灌夫给他们敬酒,田蚡及他的手下不理不睬,灌夫大骂他们,田蚡抓了灌夫全家。王太后出面要挟杀了灌夫,窦婴也被流言蜚语所杀。

  【解释】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2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5篇

  西汉哲学家扬雄模仿孔子的《论语》写出了一部《法言》,在《法言·重黎》中论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胜负的原因。他认为汉王刘邦善于采纳大家的计策,大家的计策又增强了众人的力量,所以他就得天下。

  【解释】群:大家,集体;策:谋划,主意。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2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6篇

  宋朝时期,苏轼与苏辙兄弟曾在渑池一寺院住过,与寺院老和尚关系很好,并在寺内墙上题诗。后苏轼故地重游作《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大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解释】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同“飞鸿印雪”。

2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7篇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解释】比喻因某事造成的疑惧心理。

 

2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8篇

  战国时期,荆轲到了燕国,喜欢燕国的狗屠及善于击筑的高渐离。荆轲喜欢喝酒,经常与狗屠及高渐离在街上喝酒,喝得高兴时,高渐离击筑,荆轲根据音乐而歌唱,十分快乐。有时唱到伤心处,于是大声哭泣,旁若无人。

  【解释】以之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

2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29篇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臣苏武等为使者出使西域同匈奴单于修好,因汉朝降将鍭侯王的反叛,单于大怒,扣押了苏武等人,把他幽禁在大窖里,苏武靠啮雪餐毡活命,坚决不投降,被迫沦为匈奴的奴隶在茫茫草原上放羊,19年后才回到汉朝。

  【释义】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3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0篇

  西汉时期,著名辞赋家扬雄因为生病而退养,后来被任命为大夫。他家十分贫穷,特别馋酒,人们很少登他家门。当时也有未出道的书生慕着他的名气,带着酒菜到他家去求教,他总是耐心教导。刘棻曾经跟从扬雄学作奇字就是一例。

  【释义】载:携带。带着酒去别人家问字。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3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1篇

  明朝时期,李时珍背弃父亲要他读八股文科举入仕的愿望,一心阅读医书《神农本草》,发现其中很多中药没有详细记载,决心认真编写一部详尽的医书。他对书中的每一种中药都十分认真地考证,经过30多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巨著。

  【释义】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3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2篇

  传说禹统治时期,禹乘车出外巡视,见到有犯人被押走过,禹下车问他犯了什么罪,对方说偷了人家的稻谷。禹听了流下眼泪。随从不解,禹说老百姓不能与他同心同德,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来,是他的责任。命人刻“百姓有罪,在予一人”石。

  【释义】罪:指罪犯。下车向遇见的罪犯流泪。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3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3篇

  西汉时期,东方朔说他认识一个仙人叫黄眉翁,三千年洗一次骨髓,两千年剥一次皮换一次毛,现在已经有九千多岁了,已经洗了三次骨髓,伐了五次皮毛。

  【释义】清洗骨髓,削除毛发。比喻彻底涤除自身的污秽。有脱胎换骨的意思。

3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4篇

  汉朝时期,郎官隽不疑侍奉汉文帝,他的同事请假回家,误把同宿舍的另一个的金钱带回家了。那个同事认为是隽不疑拿了。隽不疑知道不能分辩就拿自己的金子给丢金的人。后来误拿金子的人回来了,把金子还给丢金人,丢金人十分惭愧。

  【解释】指无端见疑。

3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5篇

  刘邦建立西汉后,封曾经在鸿门宴上立功的樊哙为“舞阳侯”,由于担心大将军韩信握兵自重,削其兵权改为楚王,接着又降为淮阴侯。一次韩信从樊哙门前走过,樊哙跪迎韩信。事后韩信后悔自己竟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而感到羞愧。

  【释义】哙:樊哙。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3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6篇

  【注音】shǔn yōng shi zhi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偃王派曹商出使秦国,曹商能说会道,深得秦惠王的宠信,秦惠王特意赏赐他100辆马车。曹商回国后对庄子炫耀,庄子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说:“秦王对那些帮助他吮痈舐痔的人都可以赏赐马车,越脏的地方给的车越多。”

  【解释】吮:聚拢嘴唇来吸;痈:毒疮;舐:舔。只为人舔吸疮痔上的脓血。比喻卑劣地奉承人。

3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7篇

  “人琴俱亡”这则成语常用来比喻对知已、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曰......

  王献之的哥哥王徽之对他的弟弟非常钦佩,王献之对哥哥也很敬重,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来,兄弟两人都患了重病,王献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没有把这坏消息告诉他。王徽之老是听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担心。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便问家人道:“子敬(王献之的字)的病怎样了?为什么长久没有听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终于明白过来,悲哀地说:“看来子敬已经死了!是吗?”

  家人知道再也瞒不下去,便说了实话。王徽之听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从准备车辆去奔丧。

  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在灵床上坐了下来。他知道献之生前爱好弹琴,便对献之的家人说:“把子敬的琴取来。”

  琴拿来后,王徽之就在灵床上一面弹,一面想着过去兄弟两人的情谊。他越想越悲伤,弹了几次,都不成曲调。于是举起琴向地上掷去,然后叹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叹罢,他悲痛得昏过去了。一个多月以后,他也离世而去。

3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8篇

  韩安国,汉初人,汉武帝时任大臣。有一次,北方的匈奴派人来汉朝要求和好,武帝就和大臣们商议对策。有一个名叫王恢的人,认为匈奴反复无常,建议武帝发兵,把它彻底征服。韩安国极力反对,说道:“人家派人来同我们和好,我们反而进攻,这是不合情理的。况且,千里远征,路途跋涉,战线拉得很长,人马拖得很累,正如强弩之末,已势衰力竭,就连极薄的细绢,也穿不过去。我们出兵,未必能获胜!”大臣们都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汉武帝也表示同意,于是接受了匈奴的求和,建立了和睦关系。

  【解释】: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3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39篇

     赵文王3年,赵国消灭了中山国,举国欢庆,并封长子章在安阳郡,由田不礼辅佐。由于他们二人一向怀有篡逆之心,由此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担忧。

  有一天,李兑跟肥义说:“公子章强壮而意志骄横,党羽众多,欲望很大;而田不礼为人狠毒,贪婪无度,两人彼此合谋,一定要生出作乱的事端。古人说‘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图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到头来互相鼓动作乱,我们得时时提防才行。”

  后来李兑又对肥义说:“依我看来,他们叛乱的中心是要权要势,你正是灾祸集中的目标,必然先遭祸害。为什么你不称病不出,把权力交给公子章,却偏要成为灾祸攀登的阶梯呢?”

  肥义听了李兑的话很不以为然,告诉他:“不能这样做。从前先父把王位托付给我时就说道,你不要轻易改变念头和你的思虑,应该专心一致终结你的一生。……”

  肥义接着说:“我接受了他的委托,并记录在典册上,假如我畏惧作乱,怎么对得起前人,变心臣子,罪大恶极,连刑法都不能容忍,况且贞节之臣必待灾祸来临,才能显示操守;尽心之臣必待大难临头,才会彰明本色,决不违背我的誓言。”

  李兑感动得流着泪告别了肥义。此后,公子章和田不礼果然作乱,并杀害了肥义。“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常用来形容犯罪的动机。

4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0篇

  “盘根错节”这则成语的“盘”是盘旋;“错”是交错。树木的根干枝节盘屈交错。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或比喻势力根深蒂固,不易消除。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东汉时有个读书人名叫虞诩,他从小是个孤儿,由祖母把他养大。他为了报答祖母的恩情,一直侍奉祖母到90岁高龄寿终正寝后,才应太尉李修的聘请到他府里任职。

  这时,西羌和匈奴突然入侵,北方的并州和西方的凉州同时受到严重的威胁。大将军邓骘认为与其兵分两地驻守,分散实力,还不如把兵力集中防守并州而弃凉州,朝廷中不少大臣也附和邓骘的意见。只有虞诩独排众议,他对太尉李修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凉州的百姓不但熟习军事,而且个个英勇善战;西羌之所以不敢入侵关中,也是因为畏惧凉州的百姓,而凉州百姓一向认为自已是大汉的一脉,才义无反顾地牺牲一切来捍卫国家。今天如果照邓将军意见,舍弃凉州,那对整个局势恐怕只有害处而没有好处吧!”

  邓骘听到了虞诩的意见,认为虞诩是故意和自己作对,怀恨在心,一直想找机会进行报复。

  过了没有多久,朝歌发生民变,老百姓纷纷武装起来与地主政府对抗,常常有地方官吏被杀的事情发生,朝廷虽然一再派兵去镇压,却始终没法平息。

  邓骘看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报复机会,便找了个理由,把虞诩调去当朝歌的县令。虞诩的亲朋好友知道后,都很为他担心,认为这次去一定凶多吉少,没有一个不替他抱不平的。可是虞诩却很有信心地笑着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去找容易的事来做。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就显不出斧头的锋利一样。我去出任朝歌县令,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后来,虞诩到了朝歌,很快表现出他出色的政治才能,平息了当地官民之间的纠纷和动乱。朝廷认为他有将帅之才,把他升为武都太守。不久以后,他又率兵大破羌人,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官至尚书仆射。

  【解释】: 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4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1篇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县(今山东胜县东南)人,其父专门研究过周期的礼仪制度,曹褒十几岁就跟着父亲研究礼仪一类的学问。他仰慕叔孙通为汉高祖制定礼仪的功业,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常常忘记自己在什么地方。曹褒初举孝廉,不久被授任图(今河南妃县南)令。在任期间,以礼仪管理县政,以恩德影响民俗,治理得非常出色。有一年,五个小偷在困县作案被衙役捕获。太守马严非常痛恨偷盗行业,暗示曹褒立即杀掉五个小偷。曹褒说:“小偷罪不至死,如果无原则地服从上级指令,杀掉不该杀的人,有造我的处世准则。我宁肯得罪上司,绝不向权力妥协。”后来,曹褒因这件事被降为功曹。当时汉章帝在位,他认为朝廷的礼仪制度很不完备,应重新制定,使之完善,于是命令百官详加研讨。曹褒当时在朝中任博士,他上书章帝。陈述意见,表示愿负责这项工作。皇帝很欣赏曹褒的见解,提升他为侍中,经常在皇帝身边充当顾问。有一次,皇帝向玄武司马斑固询问改制礼仪的事宜,班固说:“京城读书人很多,他们对礼仪都有些研究,不妨多找些人议一议。”章帝说:“民谚道:‘在大道边盖房子,三年也盖不起来’(作舍道边,三年不成)。人多嘴杂,意见不一,什么事都办不成。当年尧帝制定规章让夔一个人就办了。”皇帝知道曹褒对历朝礼仪很有研究,即下诏,命曹褒主持这项工作。曹褒接受任务后,撰写了从皇帝到百姓关于婚丧嫁娶的一系列文章,计一百五十篇,其中多半参照前代制度。成书后,百官议论纷纷,章帝下令,停止讨论。这段故事提醒后人,作事要果断,听取意见要善于选择,否则人言人殊什么事都办不成。曹老不仅是个出色的学者,还是非常称职的地方官,值得敬仰。

  【解释】: 在路旁筑室,和过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说法,事情没法做成功。

4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2篇

  这句成语见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

  公元573年周历正月初五,晋国的栾书、中行偃派程滑杀死了晋厉公,葬在翼地的东门外边。随后,士鲂等人在京师迎按年仅14岁的周子为国君。当时,晋国的一些贵族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愿意事奉这位14岁的小国君,并且夸周子如何能干,如何聪明。周子有个哥哥,本应立为国君,但晋贵族们说:周子的哥哥是个白痴,连什么是豆子,什么是麦子都分不清,不能立为国君。

  别看这位周子才14岁,还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对大夫们说:“我开始的愿望并没有到这个地步,现在虽然到了,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们要求有国君,是为了让他发布命令。立了以后不听他的号令,那立他干什么?你们几位用得着我才立我为君,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大夫们听了,回答说:“这正是下臣们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不辨菽麦”即分不清豆子和麦子。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愚昧无知。现在有时指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实际知识

4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3篇

  贾宝玉从外边回来,见袭人不在,晴雯也不在,要喝茶与洗澡,小红立即上前献殷勤。宝玉觉得奇怪,但没有别的使唤的丫鬟只好将就。这时秋纹、碧痕两个人共提着一桶水嘻嘻哈哈的说笑着进来,走路趔趔趄趄的,小红只好知趣地走开。

  【解释】身子歪斜,行路不稳的样子。

4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4篇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痛不欲生。从此以后,秦军经常带领军队,攻打韩、魏,到处烧杀掠夺。

后来,秦国攻打魏都大梁没有成功,就把气撒到楚国身上。秦将白起率领大军攻入楚国,将楚顷襄王赶跑,楚地百姓受尽了战争之苦。一年之后,白起大军再次进攻魏都大梁,又没有攻下。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提出与韩、魏两国修好,三国起兵,共同讨伐楚国。

楚王听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派使臣黄歇到秦国求和。

黄歇到了秦国后,就写了篇文章,向秦昭王说明:“现在秦国的心腹之患是韩、魏两国,而不是楚国。因为这两国的百姓被您所杀者数也数不过来,活着的也都无以为生,流离失所。韩、魏两国同秦国仇深似海,一定会找机会进行报复。您如果联合韩、魏攻打我们楚国,等于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让他们强大起来。加上大王的军队肯定要借韩、魏两国之道,一旦他们的军队对秦军发动袭击,秦军的失败会很快到来。所以不如我们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韩、魏。这样一来,秦国才能长治久安。”

秦昭王觉得黄歇的话很对,便把白起召回,暂时停止对楚用兵,并与楚国结成了联盟。

◎成语释义

人民无以为生,没法生活下去。常用来形容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聊:依赖。聊生:赖以维持生活。

◎故事出处

《史记·春申君列传》:“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

◎出处译文

人民没法生活下去,亲族流离失所,流亡后成为别人的奴仆和女奴的,天底下到处都是啊。

4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5篇

 “克己奉公”这则成语的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已;奉公是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

4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6篇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中叶时的伟大文学家。 
  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 韩会有一个嗣子(韩愈次兄介之子,出继与长兄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比韩愈小一点。
  后来韩会四十二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十一岁,十二郎也很小。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会、弁、介),但都很早离开了人世。
  这时,继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零丁孤苦,没有一天离开过。 韩愈十九岁时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正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一字一泪,令人读来心酸。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这句话,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4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7篇

  成式的《酉阳杂俎》。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从此,人们用“狼狈为奸”来比喻互相勾结,共干坏事。

4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8篇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4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49篇

  “捕风捉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说话做事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或无事生非。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5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0篇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5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1篇

  “长驱直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表示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方心脏。

  这个成语来源于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将军于禁率军增援曹仁。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关羽乘机引水去淹曹军,结果于禁全军覆没,被迫投降。

  由于洪水冲进樊城,曹仁处境危急。一些部将劝他放弃樊城,乘船退走。但有人极力反对,说是水势不可能一直这样大,过些时日会退去,还是紧守为好。曹仁觉得有理,决定紧守樊城。

  不久,曹操又派大将徐晃率军去樊城解围。徐晃老谋善算,暂不将部队直接开到樊城,而在稍远之处驻扎下来,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与曹仁取得联系。正好曹操还在组织其他兵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动非常赞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马到齐,一并开向樊城。

  当时,刘备一部分军队驻在离樊城不太远的偃城。徐晃带领一些军队来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军队的退路。驻军中计,匆匆撤离偃城。于是徐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座城池。

  这时,曹操组织的十二路兵马已经赶到。于是徐晃和这些兵马会合起来,打算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zhong)两处地方驻有军队。徐晃表面上装出要进攻围头的样子,实际上亲率大军进攻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主攻的方向时,为时已晚。匆匆赶到四冢的五千兵马很快被徐晃击败。接着徐晃率领部下,一直冲进了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将士不敌败走,襄阳,樊城终于解围。

  徐晃的捷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立即写了慰劳令,派人送到前方。令中写道:“我用兵三十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长距离不停顿地策马快跑,一直往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中。”
 

5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2篇

  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释义“浃”,湿透,出汗多,湿透脊梁。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故事: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5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3篇

  “空中楼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悬挂在空中的楼房亭阁。指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或虚构的东西。也可喻为高明通达。

  这个成语来源于《百喻经.三重楼喻》,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财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钝,尽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财主到邻村的一位财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层楼高的新屋,宽敞明亮,高大壮丽,心里非常羡慕,心想:我也有钱,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这样一幢楼,而我没有,这像什么话呢?一回到家,他马上派人把工匠找来,问道:“邻村新造的那幢楼,你们知道是谁造的吗?”

  工匠们回答道:“知道,那幢楼是我们几个造的。”

  傻财主一听,非常高兴,说:“好极了,你们照样子再给我盖一次。记住要三层楼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样。”
 

5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4篇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
  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
  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勉职,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前汉书”:“杨惮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
  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个是好人呢!

5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5篇


  出处《孟子·梁急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释义好像掉进深水和烈火之中一样难受。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故事战国时,燕王哙改革国政,把君位让给相国子之,将军市被和公子平不服,起兵攻打子之,爆发内战。
  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燕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到底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反而很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孟子又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
  孟子举了这两个例子后指出:“当初齐军攻入燕国,燕人送饭递水表示欢迎,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摆脱苦日子;而今如果齐国进而吞并燕国,给燕人带来亡国的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必然会转而盼望别国来解救了!

5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6篇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5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7篇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
  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释义比喻达到某种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故事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5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8篇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59篇

  从前在南顿农民张助捡到一颗李子核,拿回家种在空心的桑树上,很快就长成了一棵李子树,同时开始结李子。村民觉得奇怪,以为是神灵出现,就纷纷拿出贡品来李树下拜祭。张助感到诧异,干脆将李树砍了。

  【释义】桑树上长李树。比喻少见多怪。

6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0篇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去齐国访问,申舟没有经得宋国同意而路过宋国,被宋人所杀。楚王听说此事后,就调集军队,当年9月派兵围攻宋国,他迫不及待要为申舟报仇,快速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寝门,捧剑的人追到寝门外才追上他。

  【解释】屦:鞋;及:赶上。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6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1篇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门是蒿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子贡穿着雪白的衣服、驾着高大的马车来拜访他。原宪戴着破裂开口的帽子、柱着藜木拐杖开门迎接他。子贡问:“您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财产叫贫困,学道而不能身体力行叫病,我是贫困不是生病。”子贡听了面有愧色。

耶酥对门徒们说:“我告诉你们,不要为吃什么担忧,也不要为穿什么忧虑。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服。”

“原宪桑枢”喻指安贫乐道。

(出自《庄子·让王》和《耶稣传》)

6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2篇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
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
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
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6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3篇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为了争皇帝的宝座,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争。最后刘邦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202年,垓(ɡāi)下一战大败项羽,项羽率领八百名骑兵深夜突围,向南方逃去。逃到乌江时项羽的部下只剩下二十八个人,而刘邦的追兵则有几千人之多。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是也有一千里土地,几十万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赶快渡江吧!”项羽苦笑着说:“天要让我灭亡,我渡过江去还有什么意思?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活着。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是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说完,项羽就拔剑自杀了。
到了唐朝,有一个著名诗人杜牧,想起项羽的英勇和失败,非常感慨,便在乌江亭上写了《题乌江亭》这首诗:
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说,如果项羽当时不自杀身亡,而是渡过江去积聚力量再回来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
后来,人们用“卷土重来”比喻遭受失败和挫折之后,又重新再来。卷土,扬起尘土。

6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4篇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

(出自《汉书·高帝纪》)

风起云飞的意思是:“风起云飞”喻天下大乱,有时也指触景伤情。

6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5篇

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侍侯齐景公,都能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以勇力而闻名遐迩。

有一天,晏婴(即晏子)从他们身边经过,小步快走以示敬意,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婴非常失礼。晏婴很生气,去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俸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

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杀恐怕又刺不中。”

晏婴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说:“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婴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

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

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自刎而死。 成语故事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惟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也自刎而死了。

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于是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晏子春秋·谏下二》

6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6篇

有次,孟子的弟子问,现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应该先知道和先干些什么。

孟子回答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无所不知,但要知道当前应该做的事中急需要干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们无所不爱的,但要先爱亲人和贤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尧和舜,尚且不能认识所有的事物,因为他们必须急于了解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尧舜的仁德也不是爱一切人,因为他们急于爱的是亲人和贤人。

接着,孟子又从反面来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丧期,却对服三个月、五个月丧期的礼节很讲究;在长者面前用餐,没有礼貌地狼吞虎咽,咕咚咕咚地喝汤,却去讲什么不能用牙齿咬断干肉等,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当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孟子·尽心上》

【求解驿站】当前任务中最急迫的事。当,原为“处于”,现为“当前”;务,应该做的事。

【活学活用】华南虎的照片是不是假的并不重要,保护华南虎才是~。

【妙语点拨】孟子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时,首先都用分清主次的办法来统筹做事。事实上,这便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做事要分清主次,明了当务之急,然后设定优先顺序。更明确地说,即把要做的事情分成等级和类别,先做最重要的事,后设定优先顺序。更明确地说,即把要做的事情分成等级和类别,先做最重要的事,再做次要的事。优先保证最重要的事的时间,就能优先保证做好最重要的工作,从而能够从大局上控制时间的价值。

【近义】燃眉之急

【反义】不急之务

6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7篇

三国时期,有个名叫张合(hé)的人,早先是袁绍手下的一员战将。

有一次,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大战。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督运粮草,囤积在鸟巢。曹操获悉这一情况后,便派兵赶往鸟巢袭击淳于琼。

张合劝谏袁绍说:“曹操兵士虽然比我军少,但都是精兵,万一淳于琼守不住鸟巢,就糟了,我认为应该派重兵支援鸟巢。”

袁绍的另一名大将郭图说:“张合说的不是好计策。我看应该先袭击曹操的大本营,这样,曹操一定会回去救援,鸟巢之围便不解自破了。”

张合听了郭图的意见,不以为然地说:“曹操兵营易守难攻,不可能很快攻下,如果淳于琼被擒,我们断了粮草,就输定了。”

袁绍觉得自己的兵力远胜于曹操,于是采取郭图的军事策略,只派遣小部队支援淳于琼,而用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营,曹操严密防守,袁绍一时半会很难将曹操的大本营攻破。

曹操袭击鸟巢成功,用大火烧了袁绍屯在鸟巢的粮草,这一来,袁绍的军心动摇,不战自败。

郭图知道这次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计策不当造成的,便采取恶人先告状的办法,向袁绍诬告说:“张合对吃了败仗竟然幸灾乐祸,说话也很傲慢无礼。”

张合知道后,生怕袁绍迁怒于他,于是投奔曹操。他对曹操说:“郭图对袁绍说我幸灾乐祸,出言不逊,我只能来投奔您了。”

曹操说:“你来投奔我,就像韩信投奔刘邦一样正确。”

后来,张合成为曹操手下一名得力的战将,立下了不少战功。

——《三国志·魏书·张合传》

【求解驿站】形容说话傲慢无礼。出言,话说出口来;逊,谦让。

【活学活用】这个人经常~,所以人缘很差,大家都懒得与他交往。

【妙语点拨】袁绍自感兵力远胜于曹操,无论是对下属的不同建议,还是对当时的战争形势,都缺乏客观地分析,最终导致战场失利。后又缺乏辨别能力,听信小人郭图的一面之词,使张合有性命之忧,转而投奔曹操。曹操爱惜人才,将张合此举比作韩信投奔刘邦,曹操敢于用人的魄力可见一斑。相比之下,袁绍是那么的渺小。事实上,袁绍的种种性格缺陷注定了他只能在三国的历史中演绎一个跳梁小丑的角色。

【近义】出口伤人

【反义】彬彬有礼

6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8篇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6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69篇

宋真宗时,契丹人大规模入侵,一时间危机四伏,宋朝上下人心惶惶。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臣王钦若说:“契丹兵力雄厚,我们不能和他们正面发生冲突,只有求和,再送上金银珠宝和美女,契丹一定会退兵的。”宰相寇准反对:“还没有打,怎么就说着丧气话?依我看,不如我陪着皇上御驾亲征,可以鼓舞士气,这样我们一定会打胜的!”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后来果然在澶渊获得大胜。

孤注一掷王钦若对寇准又嫉妒又恨。一次陪皇上赌博,王钦若趁机对真宗说:“赌博最危险的是一次将所有的赌本都压上,这样可能会输得精光。上次澶渊之战,寇准分明是将皇上作为赌本压上了,丝毫不顾及皇上的安危啊!”真宗听了这个比喻,立刻勃然大怒,不久便将寇准从宰相贬为陕州知府。

“孤注一掷”是倾其所有,冒险来决一胜负。

出自《宋史·寇准传》


7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0篇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7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1篇

【释义】亦作【泣对牛衣】牛衣:牛畜御寒遮雨之覆盖物。 原指睡在牛衣中,相对涕泣;后喻夫妻共度贫困之生活,常用此语。

【出处】典自(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诀,涕泣。其妻喝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

【典故】汉代王章,字仲卿,少时为诸生,求学于长安,与妻共居。一日,王章得病,因贫无被,睡于麻编之牛衣中,自料必死,与妻诀别而泣。其妻斥之曰:“仲卿!京师朝中贵人无一超乎君?今贫病交迫,不自发愤图强,反而啜泣,无志气也!”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贫贱夫妻

【用例】(明叶宪祖《鸾鎞记第十四出》):“我曾把讥评句,聊申劝勉情,也只为牛衣对泣怜同病。”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义猫》):“翁家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搔首踟躇,牛衣对泣而已。”

(清陈烺《错姻缘第一出》):“堪叹家贫似水,恁凄凉泣对牛衣。”

【成语故事】汉朝书生王章到京城长安读书,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因为家里很穷,只好与妻子躺在盖牛用的蓑衣里御寒。一天生病,他担心自己会死,与妻子在蓑衣里相对哭泣。后来当官,因看不惯汉成帝的舅舅王凤专权,不听妻子的劝告上书而被赐死。

7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2篇

唐朝时期,李元纮在雍州担任郡司户参军,主要负责管理民事纠纷和户籍方面的事物。李元纮做人做事公平正直。有一次有人向他举报自已的石碾被人抢去了,而被告却是名声显赫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经常我行我素,仗着官方的势力抢占他人的财物,没有人敢得罪她。李元纮查清楚事情的原委以后,最后判决太平公主要把石碾还给失主。长史窦怀贞听说以后吓坏了,他对李元纮说道:太平公主怎么是我们可以得罪的呢?你最好还是重新作判决吧。可是李元纮听完后在判决书上写道: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7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3篇

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典故】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释义】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勤学苦读

7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4篇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 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 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7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5篇

机杼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正对着门织布。突然听不到了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母亲问她在想什么,思念什么。木兰说:“我没想什么,也没思念什么。只是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出征。”

于是木兰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买了俊马买马具买嚼子和缰绳。早晨辞别爹娘离开,晚上住在黄河边,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溅溅”的声音。早晨又离开黄河,晚上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骏马发出的“啾啾”的响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身上的铠甲。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归来后拜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了很多财物。可汗问木兰还想要什么,木兰说:“我不愿做大官,希望骑上千里马,赶快回故乡。”

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走出城外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小弟听说姐姐来了,对着猪羊把刀磨得“霍霍”响。木兰打开房间的门,坐在房间的床上,脱掉打仗时的战袍,穿上以前的衣服,对着窗户对着镜子理头发,贴脸上的饰物。走出门看同伍的士兵们,木兰的战友们一见,都十分惊奇地说:“哎呀,同行这么多年,怎么不知你是个女孩。”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雄兔四只脚不停地动弹,雌兔眯着眼,所以容易辨认。但如果两只兔子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出哪一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7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6篇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 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7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7篇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 (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 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 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 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 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 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 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 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 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 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 心求才的意思。



7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8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7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79篇

【典故--洗耳】故事来源地之一:

“洗耳”语出《高士传.许由》:“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当时尧欲以九州长官相封,许由恶闻其声,跑到颖水边洗耳恭听耳,意即出此。洗耳成为行为品德高尚的代表。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

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耳朵!算了吧,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据《巢县志》记载,古巢城东城门有一方池叫“洗耳池” ,池边有一条巷叫牵牛巷。相传5000年前,巢父在池边牵牛饮水时,批评一代圣贤许由“浮游于世,贪求圣名”,许由自惭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双目,表示愿听从巢父忠告。后人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遂将该方池取名为“洗耳池”,成语(席而恭听)用“洗耳恭听”的典故也由此产生。

【典故--洗耳】故事来源地之二:

晋皇甫谧著《高士传》亦有记载:“许由隐于沛泽之中,尧以天下让之,乃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洗耳于水滨。”人们为纪念许由,在汝州西关南建有许由庙。与许由洗耳有关的还有一个巢父饮牛的故事。巢父与许由同为《高士传》中所列七十二高士之一。巢父避世隐居,躬耕而食。正当许由洗耳时,巢父牵牛饮水。问明原因后,巢父深恐洗过耳的水再污染牛口,就将牛牵往上游饮水。为纪念巢父,人们在许由庙旁凿一水井,命名为“巢父井”。西城门外的洗耳河桥头,旧有“许由洗耳处”石碑一座。

《通典》记载:“洗耳河源出箕山,在汝州城北五十里。许由避尧之让,隐于箕山,洗耳于此,故名。”晋皇甫谧著《高士传》亦有记载。


8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0篇

出处《孟子·尽心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 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 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 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 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8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1篇

【成语故事】西汉末年,诸侯国梁王刘立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任意杀害手下中郎曹将。汉哀帝大怒,派钦差到梁国捉拿刘立。刘立感觉到事态严重,就脱去王冠跪地请罪,说自己贪生怕死并非对抗朝廷,只是等待朝廷每年的新春大赦。

【出处】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汉书·文三王传》

【解释】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没有骨气

【相近词】贪图享受、贪生畏死

【相反词】舍生忘死、视死如归

8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2篇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东汉时,有一个叫杜密的人,字周甫。他为人稳重质朴,少年时就显示出了特有的才华。后来,杜密被司徒胡广所赏识,任为代郡太守。杜密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且善于知人善任。

杜密去官回到家乡以后,对政事依然十分关心,经常向太守举荐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当时,有一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老乡,也由蜀郡告老还乡。刘胜的为人和杜密正相反,他明哲保身,不问政事,对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一概不管。

有一次,太守王昱对杜密称赞刘胜是个清高之士。杜密知道王昱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称赞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便对王昱说:“刘胜地位很高,受到上宾的礼遇。但他知道好人不推荐,听到坏事不作声,就像冷天的蝉一样,哑口无言。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但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其实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接着,杜密又说:“我发现贤人就向你推荐,对违法的坏人敢向你揭发,使你能赏罚分明,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力吗!”王昱听了这番话,很是敬佩,便愈加厚待杜密了。

素材解读:“噤若寒蝉”意即像冷天的蝉一样一声不吭。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不敢作声。

8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3篇

远古时期,舜生下时眼睛就和一般人不同,每只眼睛有两个瞳孔,所以看东西比一般人看得透,看得远。一只眼睛实际就是两只眼睛重叠,光亮强烈,对人对事都看得清楚明白,做起事来都合乎道义,说出话来就是一篇文章。

8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4篇

原文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

宋 朱熹 《〈四书〉或问》卷五:“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意思是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

解析:意思是说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使用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做标准的缘故。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符合规格,就能合辙。所以叫做“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新解

指不切合实际,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所以,古语所谓的“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而今天所谓的“闭门造车”,却是讥讽“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了。


8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5篇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写《九歌》热情讴歌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祭祀他们,歌颂他们的忠毅。诗文内容为:“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光。”

【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兵:兵器;接:交战。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军事、斗争



8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6篇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8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7篇

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很好,而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著名的画家。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顾恺之跟随桓温南征北战许多年,两人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顾恺之跟随桓温到江陵去视察部队。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桓温,并送来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就说:“这里的甘蔗是十分有名的,大家一起来尝尝。”他的部下听了就每人拿了一根吃了起来。

还一面吃,一面高兴地说:“真不亏是名产,甜极了!”这时,只有顾恺之独自一人出神地欣赏着江陵的美好景色,没有去拿甘蔗吃。桓温见了,故意挑了一根长长的甘蔗,把甘蔗末梢那一头塞到了顾恺之手中。顾恺之看也不看,拿着甘蔗末梢啃了起来。桓温见了顾恺之的吃相,忍住笑问:“这根甘蔗甜吗?”旁边的人也一起嬉笑着说:“我们吃的甘蔗甜极了,不知顾参军吃的甘蔗甜不甜呢?”顾恺之这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啃的是甘蔗的末梢,才明白他们为什么嬉笑。他灵机一动,举起甘蔗说:“你们笑什么!我看你们根本不懂甘蔗的吃法,吃甘蔗可大有讲究呢!”大家见他一本正经的样子,笑着问道:“吃甘蔗还能吃出什么名堂来呢?你说说你为什么要从甘蔗末梢吃起来吧!”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始就吃最甜的那一段,越吃越不甜,吃到后来,就倒胃口了。而我从梢部吃起,越吃越甜,越吃越有味道,这种吃法叫‘渐入佳境’。”大家听了,一起大笑起来。“渐入佳境”这一成语常常用来比喻境况一天天好起来。

8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8篇

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甘居中游,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出处: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最初是比书法的。

春秋·老子《太一生水》:“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8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89篇

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对手下十分宽容,对于犯错的官员他都是批评教育,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在怂恿官吏犯错误。一次一个官吏犯了错误,陆象先在批评他,秘书说要体罚,陆象先反对。秘书退下去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注音】yōng rén zì rǎo

【出处】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新唐书·陆象先传》

【解释】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自己找麻烦

【近义词】杞人忧天、替古人担忧

【反义词】聊以自慰

【成语例句】

◎ 如果解释不清,遇到疑心重的女人,也许这就是把柄,这就是证据,而且她会想得很多很远,到头来,"战火"自然会燃起来,有些事又想不通,这样"庸人自扰",到头来会引发过激行为,要么残忍地伤害丈夫,要么悲观地伤害自己。

◎ 可是喜喜姥爷对喜喜妈的哭诉却很不以为然,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9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0篇

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

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毫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如果从这样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91、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1篇

春秋时期,有个宋国人在梧台东边拾到一块燕石,觉得很漂亮,以为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带回家用十层绸布包裹,再里外用十个木箱包装,并到处宣扬他得到一块宝玉,邻居要求展示,他郑重其事地打开让人观看。邻居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

92、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2篇

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记载了一则博士买驴的笑话。

从前有一个自以为是的文人被人戏称为博士,他上街买了一头驴子,按当时的习惯,买家要给卖家写一份合同。博士铺开白纸,下笔千言,足足写了三大张跟驴无关的废话。卖驴人等得不耐烦就催他快点,他忙说,不急,还没写到“驴”字呢。

造句:我们做一件事,能简洁就简洁,不要三纸无驴。

后人以“三纸无驴”谓文辞繁冗,连篇累牍而不得要领。



93、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3篇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 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祟兵客和懂得天文、医 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 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记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 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 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圣 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 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

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 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 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 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 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 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 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 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94、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4篇

春秋时期,楚灵王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公子弃疾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的军功。为了表彰弃疾建立的功勋,楚灵王把蔡国的大部分土地赐给他,并且封他为蔡公。但是过了不久,楚灵王又感到不太放心,特地派人把大夫申无宇请进宫来请教。
楚灵王问申无宇说:“我把弃疾封为蔡公,你怎么看?”申无宇说:“国君是不应当把亲近的人封在外面的,因为日子一久,他的力量大大发展,就会威胁国家。俗话说:树枝大了一定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个道理,您一定是知道的。(原文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申无宇走后,灵王又仔细地想了一下。他认为公子弃疾是自己最宠信的弟弟,一向很忠顺;又屡次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受到特殊的封赏,肯定不会背叛自己,因此,就没有接受申无宇的意见。没过几年,弃疾势力越来越大,果然起兵反叛了楚灵王,楚灵王没有办法,只好上吊自杀了。公子弃疾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后来的楚平王。
后来,人们就总结出“尾大不掉”作为成语,用来比喻部下势力非常强大,不听从上级的调动和指挥。现在多用来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掉,摇动。

95、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5篇

唐睿(ruì)宗时,有个叫陆象先的人。他为人宽容,才学很高,办事干练,素有威名。有一年,陆象先出任益州剑南道按察使。到任后,对百姓十分宽厚仁慈。即使对于犯罪的人,也不轻易动刑,而是讲道理以德服人。他的助手司马韦劝他说:“你应该用严厉的刑罚建立自己的威望。不然,这里的百姓就会轻慢你,就没有人怕你了!”陆象先听了,摇摇头说:“老百姓的事情在于道德教化和治理,只要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们便会服从你,谁说只有用严刑才能树立自己的威望呢?”又有一次,一个小吏犯了错,陆象先只是批评了他一顿,劝他以后不要重犯。而一个属下认为处理太轻,应该用棍子重重责打那个小吏一顿。陆象先严肃地对他说:“人情都是相通的。我责备了他,他难道会不理解我的话吗?他是你的手下,他犯了罪你也有责任,如果一定要用刑的话,是不是应该先从你开始呀?”这么一来,那个属下不敢说话了,满脸羞惭地退了下去。
陆象先曾多次说:“天下本自无事,只是庸人扰之,始为繁耳。”意思是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只是由于一些平庸无能之辈不会处理,结果才把事情弄复杂、搞麻烦了。
后来人们就用“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96、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6篇

.唐僧师徒四人西行,虽然是秋天,但渐渐感到热气蒸人。请教一位老者,老者说:“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唐僧说:“火焰山可阻西去之路?”老者说:“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此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听了,大惊失色。

“必由之路”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比喻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

(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97、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7篇

楚怀王由于听信谗言,将直言進谏的屈原流放,三年后也不召回。屈原去找算卦的郑詹尹说:“我心里有不明白的,想请先生指教。”詹尹拿起龟策(算卦具)说:“您想知道什么?”

屈原问:“我应该刚正不阿保持我的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里努力耕作呢,还是与士大夫往来求取名声?是为了進谏忘记身家性命呢,还是苟且偷生保持富贵?应该像千里马一样桀骜不驯呢,还是像水中的凫一样随波上下?这些哪个好哪个坏?我应该何去何从?”

詹尹放下龟策说:“对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龟策算不出来您问的。”

“何去何从”指在重大问题上方向性的选择。

(出自屈原《卜居》)

98、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8篇

西汉的刘向写了部书《说苑》,讲了如何做人、为政等。其中《贵德》篇中他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德的重要。子路手拿宝剑保护着孔子。孔子问他:“子路,为什么要这样呢?”子路说:“对待善良的人,我自然会善待;对待凶恶之徒,我当然要自卫。”孔子说:“君子依靠的是忠厚,护卫他的是仁德。不用走出街口,千里之外的人就知道他。遇到凶恶的人用忠厚化解他、用仁德包围他,何必要用剑呢?”子路就把剑收了起来。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后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夏雨雨人”喻指及时给人以帮助。

99、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99篇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恩人一样贪玩,偷懒,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感到学习太厌倦了,从学堂溜回家。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她一看儿子的神情,就知道还没有下课。于是她一改往日慈爱的表情,严厉地问儿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不敢让母亲生气。孟母转身到织布机旁边,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梭子断了就没有办法再织布了,孟轲见了跪在地上求母亲不要生气,母亲说“你学习知识,就象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一尺,好多尺凑在一起才能织成布匹,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才,你学知识,道理也是一样的,必须天天积累,不分昼夜,才能长进,你现在放弃了,就前功尽弃了。我折断织布用的梭子就象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
孟轲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我记住你的话了,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你的谆谆教导,以后光大门楣”。从此孟轲不再懈怠,非常勤奋,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 历史故事 )

100、小学生成语故事100篇第100篇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ānɡ)阳、樊(fán)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着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相关文章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推荐》

《格林童话故事100篇赏析》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