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故事推荐

幼儿成语故事100篇原文

栏目:故事推荐

这是幼儿成语故事100篇原文,是优秀的故事推荐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幼儿成语故事100篇原文

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篇

  传说古代鲁国有一个特别喜欢钓鱼的人,他用桂花做鱼饵,他的钓竿用黄金做鱼钩,用白银做鱼漂和坠子,用翡翠鸟的羽毛做钓线,钓竿十分奢华,可是拿到水里去钓鱼,一天也钓不上一条鱼。

  【释义】翠纶:用翡翠鸟毛做的钓鱼线;桂饵:用桂花做的鱼食。比喻过分追求华美,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适得其反。

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篇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篇

  西汉初期,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刘邦当了皇帝后就让萧何做丞相,其他武将不服,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逐野兽的狗,而指明野兽方向的是人,你们只是有功劳的狗,而萧何则是这个猎人。”

  【解释】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篇

  战国时期,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楚怀王死于秦人之手,他作《招魂》以示哀悼:楚王的魂魄快回来,不要上天庭去,上天庭要过九重门,每一重门都有虎豹把守,它们是凶狠吃人的东西,真是太危险了,你还是回来吧。

  【解释】比喻凶残的权臣。

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篇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解释】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篇

  宋朝时期,蒋堂担任蜀郡守备,亲自招收很多学士教诲,要求他们作文评论时政,当他看到吕陶的文章时,激动得招集所有的学生来听,并夸奖吕陶的文章可以与贾谊的文章媲美。那时的吕陶才13岁,使得在座的人为之惊讶。

  【释义】指满座皆惊服。同“一坐尽惊”。

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篇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辨证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天下人知道美与丑对立,有和无对立相生。圣人治国知道有为和有所不为,采取无为政策;知识有教则有不教,行不言的教育。万物各有所为,圣人不去掌握,事功告成,圣人功成不居,人们归功于他。

  【解释】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篇

  三国时期,羊祜听说吴主孙皓罢免陆抗的兵权,就向司马炎上表伐吴。司马炎不同意,羊祜再次上朝面谏,提议如果不趁此机会就很难灭吴。司马炎让他率军攻吴,他称病不能胜任,就推荐老成练达的杜预担此大任。

  【解释】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篇

  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南公说过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都会报仇雪恨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米心为楚怀王,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

  【释义】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1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篇

  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陈涉、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解释】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1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1篇

  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周顗为人特别谦虚。人们总喜欢把他与当时同样有名望的尚书令乐广相提并论,说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解释】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1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2篇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卫獶,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怀帝时任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他精读《易经》、《老子》,说话常常是非常深刻的。

  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北方的匈奴贵族刘裕乘机起兵入侵。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军队两次长驱直入,一直打到西晋都城洛阳,但都被西晋军队击退。

  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卫獶决心把家迁往南方。他的哥哥卫ZAO在朝廷担任官职,母亲不忍心和卫ZAO分离,卫獶劝她要以家庭大计为重,终于说服母亲同意南迁。永嘉四年,卫獶告别哥哥,离开洛阳,带着母亲和妻子一起南下。

  卫獶一向体弱多病,一路上步途跋涉,餐风饮露,经受了千辛万苦。在将要渡长江的时候,他的神情容貌都显得憔悴不堪。他对左右的人说:“见到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万千的思绪和感慨呢!”

  由于社会动荡,卫獶南迁也没有能够安居乐业。过江不久,妻子不幸亡故。他辗转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解释】: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1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3篇

  秦朝末年,刘邦驻守陈留县,才学过人的郦食其去投奔刘邦,刘邦正在洗脚,郦食其不拜并指责不尊重长者。刘邦一听赶忙起立道歉,请郦食其上坐。后来郦食其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一统天下而出谋划策。

  【解释】后世以之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1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4篇

  宋朝包拯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赴任扬州天长知县时写诗自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一生敢于犯颜直谏,不谋私利,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循私情,为民除害,成为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释义】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1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5篇

  汉成帝刘骜的许皇后生得美貌聪慧,精通经史,两人感情不错。汉成帝继位后遇上连年灾荒及儿女夭折,皇太后认为是后宫的罪过,汉成帝下令减少许皇后的开销,同时疏远这位佳人,由于她的两个姐姐的事发而让汉成帝逼她自杀,真是佳人薄命。

  【释义】指年轻美女命不好。

1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6篇

  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因得罪了苻坚的手下大官被流放到流沙县。夫妻天各一方,他的妻子苏蕙特地在一块锦缎上绣上840个字,纵横20几个字的方图,可以任意地读,共能读出3752首诗,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与关心之情。

  【解释】绣在锦缎上的回文。指情诗。

1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7篇

  西汉时期,孝文皇帝经常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生计问题,他在朝上问右丞相周勃说:“国家一年的刑事案件判定了多少件?”周勃如实回答不知。皇帝又问周勃:“国家一年的钱谷开支多少?”周勃又说不知,惊恐得汗出沾背,惭愧不能应对。

  【释义】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1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8篇

  汉宣帝时期,大将军霍光封宣帝做平民时所娶的妻子许平君为婕妤,将自己的幼女嫁给宣帝准备立为皇后。宣帝心中不乐意,下令寻求过去作平民时的旧剑,目的明确,立许婕妤为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买通御医害死许皇后。

  【解释】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1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9篇

  晋朝时期,人们善于清谈,经常评论别人的作品。孙兴公认为潘岳的文采灿烂,如同张挂的锦绣,没有一处不美;陆机的文采如同去掉流沙捡起金子,常常遇到闪光的瑰宝。

  【解释】形容文辞华丽。

2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0篇

  春秋时期,晋文公在国外流亡19年后回国执政,当时楚国围攻宋国,宋国是晋国的盟友,晋文公立即派兵灭曹、卫两国,楚国得知后立即派大将子玉进攻晋国,晋文公因为旧情而对楚军退避三舍,手下人劝他舍弃旧恩而建立新功,结果打败楚军。

  【解释】指弃旧求新。

2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1篇

  东汉时期,太守杨震为人正直,清正廉洁,从来不收受别人的贿赂。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趁着夜色,给他送去10斤黄金。杨震十分不高兴,王密说夜深人静没人知晓的。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能收这不义之财。”

  【解释】比喻暗中行贿。

2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2篇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释义】指力挽危局。同“鲁阳挥戈”。

2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3篇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良霄字伯有,他为人奢侈又刚愎自用,嗜酒如命,与大臣子皙矛盾很深,被子皙的侄子子驷杀死,变成一个厉鬼。人们听说伯有来了吓得撒腿就跑。子产立了公孙泄和伯有的儿子良止后,厉鬼就立刻安息了。

  【释义】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死后鬼魂作祟。形容无缘无故自相惊扰。

2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4篇

  东汉时期州郡长官宋光为人正直,秉公办案,得罪了皇亲国戚,被诬陷入狱,他的外甥霍决定为舅舅伸冤,就在申辩信中写道:“宋光不会冒死去篡改诏书,那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大将军梁商看中霍的才识就亲自向皇帝汇报救了宋光。

  【释义】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2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5篇

  东汉初年,光武帝封知识渊博的耿国为黄门侍郎,后来升他为五官郎将。在对待匈奴呼韩邪单于上书称臣的问题上,耿国认为可以采纳,让其去抵御鲜卑、乌桓,使中原无晏开之警,是一个万世有安宁之策。刘秀才能他的意见。

  【解释】晏,晚也。有警急则门开得晚也。形容时世不安宁。

2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6篇

  明朝时期,李时珍背弃父亲要他读八股文科举入仕的愿望,一心阅读医书《神农本草》,发现其中很多中药没有详细记载,决心认真编写一部详尽的医书。他对书中的每一种中药都十分认真地考证,经过30多年终于完成《本草纲目》巨著。

  【释义】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2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7篇

  传说古代有一只蜗牛的两个触角上有两个小国,左边的叫触氏国,右边的叫蛮氏国。两个国家因为争夺地盘而经常发生战争,有时竟伏尸百万,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蜗牛因此而丧失触觉功能。

  【释义】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2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8篇

  东晋时期,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解释】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2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9篇

  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解释诚意的含义,他认为一个人如真有诚意就必须慎独。不慎独的人背后无恶不作,等见到诚意的君子后就想去遮掩自己的罪行劣迹,却不知人家一看他就如见肺肝一样,是万万遮盖不过的。

【释义】就象看透肺肝一样。比喻心里想些什么,人们看得清清楚楚(含贬义)。

3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0篇

  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赵国的近邻魏国却见死不救,认为这对魏国有利,魏国相国子顺可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秦国势力强大,侵略成性,魏国不能像房梁下的燕雀那样过着安逸的生活,因为房屋发生了火灾,燕雀就没有栖身之处了。

  【释义】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3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1篇

  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解释】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3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2篇

  “人给(JI)家足”这则成语的“给”、“足”都是富裕丰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来指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日强者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儒家的反对派,它就是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相传原来是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作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人们可能以为他是读书人出身。其实不然,他是工匠出身,有一双勤巧的手,有制造机械的技能,并且懂得军事。

  墨子自称“贱人”,但对诗、书非常熟悉。他曾经学过儒学,只因不满它繁琐的“礼”,后来才另立新说,提出“非儒”的主张。

  和春秋战国时期其它学派不同,墨家学派的成员多半和墨翟一样,来自下层社会,出身于平民小生产者,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顶上盖的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他们吃的是粗饭淡菜,用豆叶子做汤;盛饭用泥土碗,盛汤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袄。

  墨家的成员就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如果在别的诸候国做了官,要把俸禄的一部分交给墨家团体;谁的行动违反了墨家精神,谁就可能被召回。

  墨家的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个简陋的棺材,丧礼也非常简单。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就是节制生活用度,反对铺张浪费;办丧事要节省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对贵族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墨子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强调“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这说明他巳经意识到劳动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墨子死后二百多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述了他父亲司马谈对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其中对墨家的评价很高。司马谈特别肯定了墨家“强者节用”的主张,也就是加强农业、节省用度的主张,并且认为这是实现人人饱暖、家家富足的办法。虽然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张,但墨家的这个主张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也是它胜过别人的地方。

3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3篇

  “牛鼎烹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有才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汁则熬而不可熟。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3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4篇

  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个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禅师不回答他的话,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的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这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是一样的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还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因此,后人对于这种警醒人们迷误的行为,说是“当头棒喝”。

  因为黄檗禅师和临济研究的是佛教里面的禅宗,禅宗主张顿悟,因此,他们想出许多法子,来点醒世人,“当头棒喝”就是其中的一种。

      【解释】: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3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5篇

  楚汉相争初期,刘邦率领汉军攻占了彭城,项羽马上率楚军回救包围了彭城。两军激战,刘邦大败,只得弃城而逃。楚将丁公紧迫不舍,追到彭城以西不远的地方就和刘邦的人马交上手。由于双方距离太近,不能用长兵器,只能用刀、剑等短兵器相互厮杀,刘邦渐渐支持不住了,眼看死到临头,他一边逃,一边回头向丁公求情,希望放他一条生路。丁公出于义气,停止了追赶。这个成语比喻针锋相对的斗争,也指肉搏战。

3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6篇

  李广是汉朝的名将,擅长骑射。他没有口才,不大说话除了射箭,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和将士们在一起,他总喜欢和人比赛射箭。每到一处,打听得有虎,他就一定要亲自去射。在右北平(今河北省东北部地区)的时候,因为射虎,曾受了伤,但他还是把虎射死了。一天,黄昏时分,在山林中的丛草里,见有一块巨石,以为是虎,就射了一箭。第二天去查看时,才知不是虎,那支箭深深地射进石头里去了。  

  据《史记》载,李广是汉文帝时入伍的,在抵抗匈奴侵略的战争中,立过不少功。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每一次抵抗匈奴的战争,李广几乎都参加了,而且屡次以少击多,出奇制胜。匈奴侵略者对于李广,又害怕又敬佩,称他为“飞将军”。  

  有一次,李广受命领着少数兵马,出长城去和人数众多的匈奴侵略者作战。因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李广不敌被俘。在被解往敌营的途中,他趁敌人不备,突然跃起,夺了一匹好马,飞奔逃回。匈奴兵几百人狠命追赶,被他射死多人,终于脱险。可是逃回后,汉军却“按军法”判他死罪。他缴纳了大量赎金,才以撤免官职了事。  

  过了几年,匈奴又大举进犯,李广又奉命带4000骑兵去抵抗。他被匈奴4万兵团团围住,部下都非常害怕。李广派他儿子李敢,只带几十骑兵,从左到右,直穿敌人阵地,跑了一圈,回来报告道:“没什么,匈奴不难对付!”部下这才稍为安心。李广亲自用最强劲的大弓,射杀敌人部将。连杀好几人,敌人的攻势渐见减退。李广指挥将士,沉着应战,气概从容,毫无慌乱之色。大家深受感动,勇气也因此大增。这样艰苦支持了两天,援军来到,敌人才退去。  

  李广最后一次与匈奴作战,已经60多岁了,可是他精神抖擞,毫无老态。这一次,大军由大将军卫青统率。李广名义上是前将军,可是卫青怕他立功,不让他正面出阵,故意叫他绕东路。后因没有向导,迷失了路,未能如期开赴指定地点,被借此问罪。李广气愤不过,竟被逼自刎而死。  

  李广有个堂兄弟,名叫李蔡,汉文帝时,与李广同为“郎”一级的小官,声望远不如李广,只是一个平凡的庸人罢了。然而到了武帝时代,李蔡已被封侯爵,官居丞相。而李广这位一生与匈奴侵略者作战70余次的“飞将军”,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人们为李广抱不平,但是,除了抱怨命运之外,谁能说什么呢!“飞将数奇”这句成语,便由此产生。

  【解释】:飞将:汉朝名将李广;数奇: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

3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7篇

  春秋时,楚国大臣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逃到吴国,发誓要为父兄报仇。后来,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首都郢。那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还不肯罢休,他挖出楚平王的尸体,狠狠的鞭打了三百下,总算解了心中之恨。他的好朋友申包胥看到伍子胥为报私仇而把自己的祖国灭了,还要在死人身上出气,就派人去对他说:亏你还是楚国人,你太过分了!伍子胥对来人说:我已经老了,日子有限,我急于报仇,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做这样违背常理的事!

  【解释】: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3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8篇

  春秋时期,卫世子共伯夫妇感情十分恩爱,曾经山盟海誓他们的爱情至死不变。后来共伯去世,其父母想要他妻子共姜改嫁。共姜坚决不答应,就做一首诗《柏舟》来证明他们匪石匪席的爱情,让其父母打消这个念头。

  【解释】比喻坚贞不渝。

3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9篇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4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0篇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4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1篇

  杨朱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全家都出去寻找,还要请杨朱的仆人帮忙。

  杨朱觉得很好笑,对邻居说:“你只丢失一只羊,用得着这许多人去找吗?”邻居说:“你不知道,野地里岔道多,还是人多些好。”杨朱就让仆人去帮着找,去了半天才回来。

  杨朱问邻居:“羊找着了没有呢?”“唉,”邻居叹了口气说,“找不着了。”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着的?”邻居回答说:“岔道之中又有岔道,谁知道羊跑的是哪一条道呢!我们只好回来了。”

  “歧途亡羊”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歧途”就是“岔道”,“亡”就是“丢失”。有人做事情,老是三心二意,拿不定主意,结果失掉了时机,没把事情做成,可以说是“歧途亡羊”。

4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2篇

  说到礼贤下士这个成语,就不得不提一下战国四公子。这四位是: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为了对抗强秦,他们纷纷广招门客,充实自己的力量,最后都做了一番大事业。尤其是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对门客们推心置腹,以平等心结交,终于在他们的帮助下,立下了窃符救赵、两败强秦的功勋,称得上是彪炳千古的人物。

信陵君是魏王的亲弟弟,虽说身为贵胄,却没一点大人物的架子。当时的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再往上就是贵族。信陵君是王族,可他对门下的食客们一向是平等相待。

且说这一天,信陵君摆下宴席,请门下三千食客吃饭。当大家到齐的时候,信陵君说:“且慢,我还得去请一个人,他来了咱们才能开始。”说完话,他亲自驾着马车去接那人。

众食客想,能让信陵君亲自去接的,一定是位尊贵客人。可人一接来,居然是一个七十多岁的看城门老头,叫侯嬴。用那时的标准看,侯嬴就是个小吏,算士族阶层都有点勉强,可是信陵君慧眼识人,断定这是位贤人,就以礼相待。

侯嬴坐定,说的第一句话是:“公子,您说我是贤人,我愧不敢当,不过我可以给您推荐一个人,这位比我强过百倍。”是吗?居然有这样的人?信陵君一听这话酒宴也不吃了,马上让侯嬴带他去见这位“高人”。

就这样,信陵君赶着马车又去接人了。这回接的是个五大三粗的屠夫,名叫朱亥。闹了半天,就一个杀猪匠,社会地位属于“工”,居然也得到信陵君的礼遇。更妙的是,这位杀猪匠还摆起了谱,和侯嬴先是一通神侃,最后才对信陵君说:“公子,现在我实在忙,酒宴就不去了,咱们下回见。”

这话一说,信陵君还没说话呢,一旁的车夫不干了:信陵君什么身份,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家亲自接你个杀猪匠,你还摆什么谱啊,还这么不给面子。他伸手就抄马鞭,想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可被信陵君一把拉住了:“且慢。朱先生既然没空,就不勉强了。咱们回去!” 这在等级森严的战国时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三千门客听说后,不由大受感动,心里都念叨上了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260年,赵国四十万军队在长平被秦军击败,连国都邯郸都被团团围住,眼看朝不保夕。这时赵王向魏王求救,魏王就派老将晋鄙带兵前往救援。没想到晋鄙走到半路,魏王又变卦了。他寻思,到时候救了赵国,秦国会不会掉过头来打我魏国啊,这不惹火烧身吗?结果,他让晋鄙按兵不动,先看看形势再说。

这一来赵王可就慌了神,让平原君派人去向信陵君求救。平原君在信里说:“我们赵国灭了就轮到你们魏国了,这叫唇亡齿寒。”信陵君其实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因为长平之战,彻底改变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跟秦国的实力对比,现在哪一个国家都不是秦国的对手。秦国这是狼子野心,要逐一吞并六国啊。为今之计,只有联合抗秦一条路可走。

他急忙去跟魏王讲这个道理,魏王一根筋,油盐不进。被逼无奈,信陵君只好召集手下的门客了。当这支七拼八凑的队伍走到城门时,信陵君想起了侯嬴,知道这位老人足智多谋,应该带上他。侯嬴一听,低低说道:“公子,您这么去是羊入虎口啊,现在只能智取!”

侯嬴为信陵君献上一计,也就是“窃符救赵”。他要信陵君买通魏王的枕边人如姬,由如姬从魏王身上偷出虎符,交给信陵君。这虎符能用来调兵遣将,信陵君只要虎符在手,就能指挥魏军解救赵国了。

信陵君依计而行。临出发前,侯嬴又说:“晋鄙是一员老将,只怕会看出破绽。您不如带上朱亥,他有万夫不当之勇,到时候您当机立断。”信陵君一听就明白了,但是他又不忍心,就说:“晋老将军是我的长辈,我怎么能下得了手呢?”这时就见侯嬴哈哈一笑:“我早知公子仁义,但是做大事必须有牺牲,就用我的老命来偿晋老将军吧!”说罢自刎而死!

再说朱亥,当时冷淡信陵君是有原因的,其实就是一种考验,考验对方是做个样子呢,还是发自内心。信陵君在大庭广众下被拒,还是毕恭毕敬不改初衷,朱亥就知道,自己遇到明主了。当晋鄙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不交出兵权的时候,朱亥拿出大锤,咔嚓一下子,及时干掉了晋鄙。大举攻秦时,朱亥一直守在信陵君身边,让信陵君在枪林箭雨中安然无恙。等信陵君到了安全地带,他又充当了敢死队队长,赤膊上阵。

这时候,楚国的春申君也来援赵了。这时候的战况是,战国四公子来了三位,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魏、赵、楚三国联军对抗秦国。再加上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朱亥冲锋陷阵,秦军就吃不住劲了,最后兵败而逃。

这在战国后期,是非常难得的胜利,因为秦国实在是太强盛了。这一战,让信陵君名震列国,声誉如日中天。但是很不幸,朱亥后来在出使秦国时,被秦国扣押,要他交代魏国的虚实。但朱亥不愧是堂堂好男儿,只字不吐,最后用他的生命对信陵君践行了一个义士之诺。

接下来,信陵君留在赵国十年,没敢回魏国。原因很简单,他在赵国那是天大的功臣,可对于魏国,偷虎符、杀大将,八个头也不够砍啊。所以信陵君只好待在赵国了。好在赵王和平原君对他万分感激,小日子过得也不错。不过他也没闲着,爱去酒馆喝两盅,有时还去赌场玩两把。有人就报告了平原君,平原君一听就皱起了眉头,名震天下的信陵君就这德行?不是吧。可一问跟信陵君喝酒赌钱的两个人的姓名,平原君就释怀了。因为这两位在当地名气很大,名叫薛公和毛公。不用问,信陵君这回又是礼贤下士,去结交贤人了。

平原君不由大发感慨:像薛公、毛公这样的人,我也是久闻大名,但是不喜欢他们所处的环境,就这样不闻不问了,实在是不应该啊。

毛公和薛公起的作用是在十年之后,秦军攻魏时。没有信陵君的魏国简直不堪一击,秦军很快包围了魏国都城大梁。魏王知道只有信陵君才能救魏,急忙派人到赵国找信陵君求援。信陵君一开始是不想回去的,他还是担心魏王算老账。毛公和薛公就劝他说,魏国是您的祖国啊,祖国一旦灭亡,您就是威名再大,也是亡国之奴。再说了,魏国一亡,秦国一定会攻赵,您的安稳日子也过不长久。信陵君这才幡然醒悟,他立刻向五国君主求援。信陵君的声望极高,称得上是一呼百应,五个国家成立联军第二次击败了秦国,一直追击到函谷关下。这两次大胜,直接让秦国的吞并计划胎死腹中,让六国又存在了几十年。而信陵君表现出了他的杰出军事才能,得到了六国的共同拥戴,秦国也畏之如虎。直到信陵君过世十八年后,秦国才敢进攻大梁,最后灭了魏国。

后来,敬仰他的大梁老百姓奉他为神,修建了信陵君祠,四时祭奠。如今的开封大相国寺,就是在这座祠堂基础上修建的。信陵君这样的丰功伟绩,和他礼贤下士得到众多贤人的帮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好汉三个帮啊。

4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3篇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4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4篇

  西汉时期,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以词赋见长,司马相如是汉景帝时期的人,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扬雄是汉成帝时人,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主张修政。唐朝文学家韩愈评价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异曲同工的意思是: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4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5篇

  东汉末年,曹操准备率兵南征,于是他召集大臣们商议。谋士荀攸说:“周瑜刚死,可先打东吴,再打刘备。”曹操说:“如果大军南下,凉州的马腾来袭击许都怎么办?”

荀攸说:“依我的看法,可以封马腾为征南将军,派他去征讨孙权,将他引进京来,然后消灭他。”曹操非常同意荀攸的主张,当即派人去凉州召马腾进京。马腾接到诏书以后,和几个子侄商量去还是不去。

儿子马超主张去。侄子马岱不主张去。马岱说:“曹操这个家伙,阴险毒辣,心怀叵测,叔父如果去了,恐怕会遭到杀害。”马腾没有听从马岱的话,带着五千凉州兵来到京都,后来果然被曹操所杀。

◎成语释义

指人心存险恶,不可推测。

◎故事出处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马岱谏曰:‘曹操心怀叵测,叔父若往,恐遭其害。’”

◎出处译文

马岱(对马腾)说:“曹操这个人,阴险毒辣,不可推测,叔父如果去了,恐怕会遭到杀害。”

4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6篇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晋灭东吴,所谓“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束了几十年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一统,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揽贤能”,着重于西蜀与东吴的遗老故臣,凡有声望的、有本事的,都极力笼络;笼络不成,就设法除去,以达到不为我用也不许为我害的目的。同时,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其伦理总纲,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抚恤孤寡。

  在“广揽”中,西蜀的一个故臣引起了司马炎很大的关注。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人。生下六个月时丧父;四岁时,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刘氏扶养成人,西蜀时,官居尚书郎,是个不大不小却很重要的官。

  入晋后,蜀地的先后两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荐李密做官,可李密却故国难忘,不肯出仕,都借故谢绝了。司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李密做供职于宫廷的郎中,李密未允。后又改为显要的太子官属洗马,李密仍借口推辞。司马炎火了,又亲手下令,指责李密傲慢。地方官日夜严逼,声称如再迟缓,就要逮治下狱,甚至按律问斩了。这使李密很为难:出去做官吧,仍怀恋故国,而且这么出去,也将大丢脸面;不出去吧,是会被杀头的。经过深思,他就写了一篇《陈情表》,呈给了司马炎,表中以“以孝治天下”为主旨,说他幼时,“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至于成立。”,多亏了老祖母把他抚养长大。没有老祖母,就没有他的今天。而今,老祖母已九十六岁,又长年卧病在床,没有他,祖母怎么度过晚年!便说“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臣四十有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意思是他才四十四岁,报效国家的日子还长,而孝敬祖母的时间已不多了。恳请司马炎体谅他的苦衷,让他先尽孝再尽忠。

  司马炎看了很感动“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无法怪罪,又为了笼络人心,派了不少仆人帮他侍奉老祖母,并且说可以等到他祖母死后再出来做官。

4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7篇

  刘安是汉朝的淮南王。传说他很少干正经事,只爱寻求仙丹灵药。他逢人便说:“有了仙丹就可以长生不老!”他派人进山访仙,果然,他从仙翁手里得到了一张仙方。他把自己关进暗房里,炼起仙丹来。八卦炉里炼出10颗圆滚滚的仙丹,他一口气吞下5颗。没等吞下另几颗,他已飘飘悠悠飞上天去!剩下的仙丹,让门外的鸡犬抢着吃了。空中一阵鸡鸣狗叫,原来它们也上天成仙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生动讽喻。

4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8篇


  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太祖尝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释义 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客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4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9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琅玡(今山东临沂北)的诸葛亮兄弟迁居南阳。 
  后来刘备来访诸葛亮,27岁的诸葛亮预言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后出任蜀国丞相,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国当南郡太守。当刘备东下进攻吴国时,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说明吴蜀联盟的重要性,有人对孙权说诸葛瑾里通外国,孙权很生气,说:“我和子瑜(诸葛瑾)有生死不易的交情,子瑜不会背叛我,就象我不会背叛子瑜一样!”诸葛亮的从弟诸葛诞也很了不起,他在魏国当刺史,常常为魏国领兵出征。 
  当时人说:“(诸葛三兄弟,)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南阳三葛”喻才干有别的兄弟。 
  (出自《世说新语》) 
  南阳三葛的意思是:三葛:指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他们三人都很有才能。比喻很有才能的人。

 

5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0篇

  “覆水难收”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王桃《野客丛书》,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吕,又名吕尚。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5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1篇

  “返老还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原指老年人还复到了儿童时代,现形容老年人恢复了青春与活力,精力异常旺盛。

  这个成语来源于《云笈七签》,......日服千咽,不足为多,返老为童,渐从此矣!

  刘安,汉文帝弟淮南王厉的长子,文帝十六年,袭父封为淮南王,好文学,曾奉汉武帝之命作《离骚传》,“返老还童”是晋朝人葛洪撰写《神仙传》一书中一则有关淮南王刘安的传说故事。

  相传,刘安自年青时代起,就喜好求仙之道。封淮南王以后,更是潜心钻研,四处派人打听却老之术,访寻长生不老之药。有一天,忽然有八位白发银须的老汉求见,说是他们有却老之法术,并愿把长生不老之药献给淮南王。刘安一听,知是仙人求见,真是大喜过望,急忙开门迎见,但一见那八个老翁,却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八个老汉一个个白发银须,虽然精神矍铄,但毕竟是老了呀!哪会有什么防老之术呢?

  “你们自己都那样老了,我又怎么可以相信,你们有防老之法术呢?这分明是骗人!”说完,叫守门人把他们撵走。

  八个老汉互相望了一眼,哈哈笑道:“淮南王嫌我们年老吗?好吧!那么,再让他仔细地看看我们吧!”

  说着,八个老翁一眨眼工夫,忽然全变成儿童了。已经年老的人,一下子回复到了儿童时期,这是全然不可能的,所以这仅仅是传说故事而已。《云笈七签》这部道教书籍中提到的“返老还童”,也仅仅是炼丹、法术的有关传说罢了。

5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2篇

  “奉公守法”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奉行公事,遵守法纪。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赵奢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地,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的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赵奢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后来,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

5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3篇

  “口若悬河”这则成语的悬河是瀑布。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

  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的官。

  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已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

  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且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侯。

5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4篇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澈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5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5篇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于产曰:“人心之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释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人的心思像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故事: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子皮打算让尹何担任自己封地上的主管,尹何是子皮家的小臣,没有管理这么大地域的经验和能力,许多人觉得此人难以胜任。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子产的意见。子产说:“尹何年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说:“尹何谨慎、敦厚,我很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呀。学的时间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的道理了。”
  子产反对说:“那不行,大凡一个人爱护另一个人,总希望对被爱护的人有利。现在你爱护一个人,却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他。这好比你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那是会给割东西的人带来很大损害的。这样,今后又有谁敢再来求你保护呢?”
  接着,子产诚恳他说道:“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屋栋断裂了,我们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不是也要遭殃吗?再举一个例子说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丽的锦缎,您决不会把它交给一个不会裁衣的人去学着裁制衣服,因为您怕把锦缎结糟蹋了。”
  说到这里,子产把话引到正题上来:“大官大邑是用来维护百姓利益的,这比那匹精致美丽的锦缎重要得多了。您连锦缎都舍不得给不会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却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和管理呢?您这样的作法,岂不是把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还要重了吗?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借做官的机会来学做官的。”
  子产见子皮听了在点头,又进一层说:“再拿打猎来作例子吧,有个人连马车也不会驾、弓箭都不会射,他怎么能打到野兽呢?恐怕野兽没有打着,自己却要翻车呢。管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总要先学会再去当政而不能先当起政来再去学。硬要这样子,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连连点头说:“您说得对极了,我太不聪明了。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选择人来裁制。大官大邑关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却非常轻视,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说到这里,子皮向子产拜了一拜,接着又说:“如果不是先生用这番话来提醒我,我还不知自己干了蠢事呢。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你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产,使我的身体有所寄托也就足够了。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你的意见去做!”
  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很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
  子皮觉得子产对国家非常忠诚,所以把政事完全委托给他。后来,子产把郑国治理得富强起来。

5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6篇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5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7篇


  甘蝇是石时一个著名的射箭高手。只要他一拉开弓,野兽就要伏在地上,飞鸟就要掉下来。甘蝇的弟子飞卫曾向甘蝇学射箭,学成之后,比师父的本领还高。后来纪昌要拜飞卫为师学射箭。飞卫对纪昌说:“你先要练习不眨眼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再跟我来学。”纪昌回到家,仰面躺在正在织布的织机下,两眼不眨地盯着踏板。一天、两天……二年过后,纪昌终于练好了眼睛不眨的功夫。于是去拜见他师父飞卫。飞卫说:“这还不行,还要学看的本领,要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很大、很清楚,然后再来找我”。纪昌回到家,在一根牛尾毛捆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都盯着它看。又是一天、两天、三天……三年过去了,他竟然能把一个虱子看得象车轮一样大。再看其它物体,也都能把它们看大。纪昌拿来一张弓,搭上箭,向虱子射去,箭正好从虱子正中间穿过去,而挂虱子的牛毛没有断。纪昌连忙去找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真正学到了射箭的真本领。”
  读后: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
  学习要把基础打好,不要整天把时间用在学习的形式上,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部分难题上。真正的学问不是靠难题和形式主义能得到的。

5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8篇


  出处《易·系辞下》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释义表示每个人或每件事都得到了适当的安排大家都满意。
  故事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5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9篇


  解释:
  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6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0篇

  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释义】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6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1篇

  宋朝时期,龚程从小就在南峰山先都官墓庐旁读书,读书十分认真,生活很清苦,经常是手不释卷,他的记忆力相当好,凡是读过的经传子史等,能一字不差背诵出来,当时的乡人佩服他的记忆力,送他“有脚书厨”的外号。

  【解释】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6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2篇

  晋代时期,有名的女中豪杰谢道韫嫁给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由于她的才学比王凝之高,十分不称心。叔父谢安经常安慰她,希望她不要轻视他,夫妻和睦相处。可谢道韫还是忍不住叹息:“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释义】天壤:指天地之间,即人世间;王郎:指晋王凝之。天地间竟有这种人。原是谢道蕴轻视其丈夫王凝之的话。后比喻对丈夫不满意。

6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3篇

【释义】全部捉在网中,一个也不漏。比喻把自己的对立面或坏人全部逮住或彻底消灭。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北宋时,进奏院主官苏舜钦是当时着名的诗人,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是被当时政治革新派首领范仲淹推荐提拔起来的。

他豪爽激进,屡次上书宋仁宗皇帝,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的强烈不满,致使吕夷简想伺机陷害苏舜钦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赛神会。以往,各官署衙门都要在此时拿出多余的东西变卖成钱,然后大家用这钱尽兴地吃喝玩乐。

苏舜钦为了在赛神会这天让大家玩乐得更痛快些,照例把进奏院里拆下的旧公文封套纸卖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钱来资助,作为玩乐的花费。其他接受聚宴邀请的人,也分别拿出钱来凑份子。

正当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苏舜钦又叫了一些歌女来陪酒助兴。

当时,有个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参加聚会,却未被邀请,李定怀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处宣扬苏舜钦和一批官员铺张浪费,寻欢作乐的事。

御史刘元喻素与苏舜钦不和,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忙上奏章给仁宗皇帝。宰相吕夷简一见有机可乘,也跟着在皇帝面前推波助澜。

皇帝听了大怒,把苏舜钦卖掉拆下来的旧公文套一事定为“监守自盗罪”,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

那天参加宴会的其他人,有的免职,有的降职,有的被调到边远地方去任职,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击。

6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4篇

春秋时期,晋灵公贪图安逸,讲究享乐。他有吃不尽的山珍海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有很多美女侍奉,但他觉得还不够。

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修筑一个九层高台,用来登高望远,俯瞰全国各地。于是,一声令下,把全国的财力、人力都集中起来修筑这个高台。无数农民被征来修高台,连很多妇女也被征来搞后勤,做饭送水,这样土地就荒芜了。

许多大臣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整天这样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将十分危险,都想向晋灵公进言,劝他别这么做了。可是晋灵公早就下了口谕:“谁敢进谏我修高台这件事,全部杀无赦!”如此一来,很多人都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再进言了,眼看着形势越来越严重。

有个名叫荀息的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说:“我得向国君进言劝阻。”大家都说:“这可危险。”“你们放心,我自有办法。”于是,荀息就求见晋灵公。晋灵公知道荀息肯定是来阻止他修九层高台的,于是他摘下弓来,拿一只箭搭到弦上拉开,一手夹着箭,一手拿着弓,说:“让他进来吧。”

荀息进来一看,晋灵公箭搭在弦上,看着他说:“荀息,你来干什么?我知道你来干什么。”“大王,您说我来干什么?”“你是来谏阻我修九级高台吧?你不要说,看见这只箭了吗?只要你一说这话,我这手一松就把你射死了。”“大王,您怎么知道我是来劝阻您修高台的?我说了吗?没有呀。大王,我是有一项本领,能够逗您高兴,想在您面前展示展示,我是为了这个来的。”

晋灵公来了兴趣,马上把弓箭放到一边,说:“你有什么可供我观赏的技能?让我看看。”“大王,我可以把这十二个棋子摞起来,然后在这上边再摞九个鸡蛋,还能让它不倒下来,您信吗?”晋灵公当然不相信,说:“你给试验试验。”

于是荀息就让手下人拿来十二个棋子,把它们摞了起来,又让人拿来一筐鸡蛋,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摞,晋灵公看得全神贯注,情不自禁地说:“危险!太危险了!”荀息说:“您别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好奇地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危险?”荀息回答:“更危险的是晋国就快灭亡了。现在农民都不种地,女人们都在烧水送饭,粮食自然也就没了,国库空虚。邻国都知道我国的财力已经不行了,都在磨枪擦剑,准备要进攻我们。他们一兴兵我们晋国可就亡了。”

听了这一番话后,晋灵公突然醒悟过来,于是便立即降旨,不再修高台了。

这便是“危如累卵”这个成语的由来。

——《史记·范睢列传》

【求解驿站】危险得像垒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形容形势危险到了极点。卵,蛋;累,同“垒”。

【活学活用】洪水的水位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而且还在继续上涨,~。

【妙语点拨】晋灵公执迷于贪图享乐,为了一己欢愉,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修建九层楼台,使得江山社稷的大厦摇摇欲坠而不自知。为了避免群臣劝谏,不惜以杀身之罪相威胁,真是昏聩到了极点!所幸的是,最终在荀息委婉的劝说下,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土木工程。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固执己见,而要理智地听从别人的劝说,从事物的细微之处看到潜在的危机,不能等到为时已晚才开始后悔。当然,指正他人过错时,相较于直言,曲折委婉的表述方式,效果更佳。

【近义】千钧一发

【反义】安如磐石、稳如泰山

6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5篇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山,在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耳朵上挂着两条金色的蛇,手里也抓着两条金蛇,他的名字叫夸父,因此这一群人就叫夸父族。夸父族人心地善良,勤劳勇敢,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日子。

有一年,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树木都被晒焦了,河流都被晒干枯了。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首领夸父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太阳太可恶了!我一定要追上太阳,将它捉住,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了,纷纷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阳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但是夸父决心已定,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了大家的安乐,我一定要去!”

夸父告别了族人,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向风一样追去。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拼命地奔跑。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大地被他的脚步震得“轰轰”作响,来回摇摆。夸父跑累了,将鞋里的土抖落在地上,于是地上形成了一座大土山。夸父煮饭时,拣了三块石头架锅,这三块石头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几千米高。

夸父一直追着太阳跑,眼看着离太阳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终于,夸父在太阳落山的地方追上了太阳。一团红亮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万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把太阳抱住。可是太阳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水,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了,但是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充满了遗憾,他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于是将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顿时生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为往来的过客遮荫,结的鲜桃为人们解渴,让人们能够消除疲劳,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山海经·海外·北经》

【求解驿站】夸父追赶太阳。指征服自然的抱负宏伟、意志坚强,也比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也作“夸父追日”。夸父,古代神话人物。逐,追赶。

【活学活用】一只小鸟想把大海填平?哼!这无疑是~。

【妙语点拨】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战胜干旱的愿望。夸父虽然最后牺牲了,但是他顽强的精神却不死。在中国的许多古书中,都记载了夸父逐日的相关传说,中国有的地方还将大山叫做“夸父山”,以纪念夸父。

【成语接龙】夸父追日→日暮途穷→穷奢极欲→欲罢不能→能工巧匠→匠心独运→运用自如→如应斯响→响彻云霄→霄壤之别→别具一格→格格不入→入井望天→天翻地覆→覆车之鉴→鉴影度形→形枉影曲→曲高和寡→寡见少闻→闻过则喜→喜从天降

6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6篇

古时候,有一个既愚蠢又固执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访另外一个富翁。到了这个富翁的家里之后,他看见那楼房造得十分华丽美观,明亮宽敞,心中非常羡慕。他呆呆地望着楼房,暗暗地想:我的钱财一点儿也不比他少,为什么不可以建造一座这样高大美观的楼房呢?他回到家里以后,马上就把当地的工匠找来,问道:“那座气派非凡的高楼是你建的吗?”工匠回答说:“是我建的。”富翁很高兴,跟工匠说:“你也照样给我建一座那样的高楼吧。”木匠答应了这个富翁的要求。
没多久,工匠就动手建造高楼了。富翁看到工匠从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木匠答道:“建三层楼房啊。”富翁听了,直摇脑袋,着急地说:“我不要下面两层,赶快给我建造最上面的第三层。”木匠听了这傻话,真是哭笑不得,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这是办不到的。如果不造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三层是建不起来的。”富翁坚持他的意见:“我不要下面两层,你们一定要给我建最上面的那层。”当地的人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觉得这个富翁太愚蠢可笑了。
“空中楼阁”就是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原意是指悬在半空中的楼房亭阁。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6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7篇

另作:断齑画粥 ( duàn jī huà zhōu ) 出 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成语。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身世坎坷,吃尽许多苦头,饱尝过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谢氏以孟母自励,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颜回自律,发愤成才。举凡古代刻苦攻读学有所成的故事,母亲和继父都对范仲淹一一讲过。

在醴泉寺读书期间,继父的家境已经比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

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可范仲淹,从早到晚一个心思地读书思考,经常充耳不闻钟声,忘记了吃饭,再去打饭时,又过了时辰。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仲淹很过意不去,给别人添了麻烦。

为了读书方便,他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起来。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

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围的大山之中。坡坡岭岭,沟沟坎坎,自然生长着野韭菜、野葱、野蒜、野山芹,还有苋菜、苦菜、荠荠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陈等十几种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韭菜,或野葱、或野蒜,切成细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

这就是“断齑”,齑ji,切成碎末的韭菜、葱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

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6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8篇

在苍凉古迈的关东大地,山峦无尽,岭岱莽莽。在这连绵的山岭中,有近千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的千山。千山,古称为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千山第一高峰是仙人台,海拔708.3米,它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
据晋陶潜《搜神后记》中记载,汉朝时,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后来,经过多年的苦修,丁令威得道成仙。千年后,他化成一只仙鹤飞回到辽东,落在城门前的华表柱上。有一少年,见此,就拉起弓弦想射他。丁令威就飞到空中,徘徊良久,不肯离去,并说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说完后,他冲天飞去。
后世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鹤归华表的意思是: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6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9篇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7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0篇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陶渊明的人,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着,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陶渊明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匿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由于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所以,他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即使如此,陶渊明也不羡慕荣华富贵,而是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十分逍遥自在。

大概二十八岁那年,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

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但对所读的书不执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五柳先生传》

【求解驿站】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下工夫。现在则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不深入了解情况,只想懂个大概。

【活学活用】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妙语点拨】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崇尚自由、盛行玄学之风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近义】囫囵吞枣、浅尝辄止

【反义】穷源竟委、寻根究底

7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1篇

解释: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多用于自谦。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施展本领。

7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2篇

解释:

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7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3篇

出处《南史·江淹传》

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 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 时人谓之才尽。

释义“江郎”,指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尽”,完,没了。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

故事 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 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 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 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 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 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 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7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4篇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7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5篇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7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6篇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7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7篇

赵奢原来是一名征收田赋的下层官员,是个办事公平而且非常严格的人。有一次,相国平原君家的人不缴租税,赵奢就杀了平原君家的九个管事人。平原君知道后很生气,下令要杀他。赵奢不但一点都不害怕,还义正严词对他说:“虽然您在赵国权势非常显赫,但是您的管家却拒绝缴纳赋税,这样会损害到国家的法律,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威信。要是大家都这样,赵国就会慢慢衰落下去,早晚会被其它国家灭亡。以您现在这样崇高的地位,如果能够带头遵守法令,那么赵国就会强大起来,您也会更受到大家的尊重。”平原君觉得赵奢说的很对,不但没有杀他,而且把他推荐给赵王,让他担任更高的官职。

7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8篇

齐泯王是个骄傲、喜欢享乐的人,因此人民生活的很苦,于是齐国的邻国――燕国便派大将联合另外几个国家一同进攻齐国。齐国百姓恨透了齐泯王,因此都无心抗敌,士气也非常低落。后来,他们看到燕兵奸淫掳掠,想到国仇家恨无法棒成,心里非常难过,于是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军攻了几年,一直都没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即墨城中的守军知道大将田单是位足智多谋的勇士,也很擅于攻略,于是就推举他为守城的大将军。聪明的田单想出了一个新的计谋,叫“火牛阵”。他先叫城内的商人,拿着金银珠宝偷偷送到燕军将领手中,并且要他们假装投降,并且说:“即墨城的守军兵力不够快要投降了,这些珠宝献给你们,请求大人您入城之后千万别杀我们!”燕军一听,以为即墨城里已经准备投降,一高兴就放松了警戒。

没想到田单从城里收集来一千多头牛,并且将这些牛都披上五彩龙纹衣,双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绑着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一声令下,部署们将火把点上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烫到之后,就拼命往前跑。燕军从睡梦中惊醒,看到这一大群五彩怪兽,吓得惊惶失措,四处乱逃。被牛撞死的、埤死的、被齐兵砍死的。田单又乘胜追击,最后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个城邑。

7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9篇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很有才华,太尉郗鉴很器重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求亲。王导领来人到东厢房去看,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郗鉴汇报说东床坦腹的就是。

【典故】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释义】指女婿。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指女婿

【近义词】乘龙快婿、东床娇客

8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0篇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文王向邓国借道攻打申国,邓国的国王邓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他亲自迎接楚文王,他的儿子要父亲提防这个外甥,可邓祁侯不听,让楚文王攻打申国,可等他灭了申国后回师途中就进攻邓国,邓祁侯真是后悔莫及。

【典故】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释义】噬脐:用嘴咬肚脐。象咬自己肚脐似的,够不着。比喻后悔也来不及。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后悔也来不及

【相近词】噬脐莫及、后悔莫及

8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1篇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登基不久的晋愍帝司马邺要举行盛大庆典,丞相司马睿的主簿熊远认为与国家危难局面不相称,就上书劝谏愍帝:天子要与民同忧,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劝天子应该提倡忠孝之仪,宣扬仁义之统。司马睿也加以赞同,愍帝接受劝谏。

【出处】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晋书·熊远传》

【解释】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用法】作补语、定语;指受群众所拥护

【近义词】众望所归、深得人心

【反义词】众叛亲离、怨声载道、众矢之的。

8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2篇

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典故】延事亲色养,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晋书·王延传》

【释义】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孝敬父母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扇枕温席、扇枕温衾

【同韵词】锦绣肝肠、凫短鹤长、斗挹箕扬、丧尽天良、校短推长、蹈厉发扬、白首为郎、金璧辉煌、筋信骨强、余韵绕梁。

8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3篇

孟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轲,由于赏识渊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誉为“亚圣”。孟子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孟子孝敬母亲,看到母亲如此生气,既害怕又难过。孟母看到儿子有悔改之意,就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你废弃学业像我剪断布线,一个人要专心读书,才会有知识,如果现在不用功读书,将来就一事无成。”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

【注音】duànzhīquànxué

【典故】远寻师,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后汉书:乐羊子妻传》载

【释义】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启示】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时不用功,不能温故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8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4篇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著,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九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六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8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5篇

汉初,被封为汉王的刘邦,采用了大将军韩信的计策,暗渡陈仓,攻取了秦国的故土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奠定了向东出击,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

随后,刘邦从关中逐渐向东进兵,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同项羽展开了长期相持的战斗。同时刘邦派韩信带领一部分人马,渡过黄河,去付伐背汉亲楚的魏王豹。魏在今山西西南部,被韩信一鼓攻下,并俘获了魏豹。接着,韩信继续向东,进击赵王歇,因其手下大将陈余不听广武君李左车之言,在井陉(在今河北井陉县,与山西交界处)处俘获赵王,并陈余阵亡,李左车被生擒。韩信十分赞赏李左车的才干,很是优待他,并向他请教,但李左车却说道:“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意指,失败者还充什么英雄!韩信笑道:“先生不必客气,如果当初陈余听了先生之言,那么‘败军之将’就是我了。”“败军之将”此成语就出于此。



8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6篇

战国时期,鲁平公很信任一个地道的卑鄙小人臧仓。臧仓靠鲁平公对他的宠信,经常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说别人的坏话。他听说鲁平公要去拜访孟子,就百般阻拦,诬蔑孟子是普通的小市民,使鲁平公失去受教育的好机会。

【注音】zāng cāng xiǎo rén

【解释】臧仓:战国时鲁国人。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人

【相反词】正人君子


8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7篇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写《九歌》热情讴歌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士,祭祀他们,歌颂他们的忠毅。诗文内容为:“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光。”

【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兵:兵器;接:交战。意思是车轴相撞,刀剑相碰。指作战时近距离厮杀。后来也比喻双方面对面进行尖锐的斗争。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军事、斗争



8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8篇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将他父亲为官的事迹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还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


8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9篇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9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0篇

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

晏婴到了楚国郢都,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小门前,请他从小门进城。晏婴冷笑一声,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从这儿进;我出使楚国,怎能从这里进!”楚灵王反被晏子戏辱,只得大开城门,迎晏婴进城。

楚灵王还想戏弄晏婴,在接见时,第一句话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大声回答:“我国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么说没有人?”楚灵王笑着说:“既然有人,为什么叫你这个矮子出使我国呢?”晏婴叹口气说:“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贤君的国家去了。”晏婴加重语气说:“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

“比肩接踵”成语由此而来。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9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1篇

公元189年,凉州豪强军阀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并纵火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孙坚是东汉末年人,为郡县吏,后因军功被提拔为长沙太守。孙坚与袁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并大骂董卓逆天意,行事残暴无道,誓与他不共戴天,表示如不灭董卓三族,把他头砍下来悬示全国,死也不能闭眼睛(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文献记载】《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

【解释】: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出自】:《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指死得遗憾


9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2篇

汉朝初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淳于意。因为他曾经当过主掌齐国国家仓库的太仓长,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仓公”。

淳于意年轻时就喜好医术。他拜一个名叫公孙光的医生为师,虚心求教。后来,他又向公孙光异父同母的兄弟公乘阳庆学医。公乘阳庆让淳于意把以前学的医方全部抛开,然后把自己掌管的秘方全给了他,并传授他古代的脉书,以及各种诊病的方法。

淳于意学了两年后,为人治病,常常是药到病愈,因此很快成为名医。但他喜欢到处游历,一些权贵派人请他去当侍医,他怕行动收到束缚,一一予以拒绝。为此,还曾隐藏行踪,时常迁移户籍,甚至不置家产。这样,就难免得罪权贵。他在当太仓长的时候,有人告发了他。

公元前167年,淳于意被判肉刑(一种在脸上刺字、割鼻或砍足等的酷刑)。按照规定,他要被送到京都长安去受刑。

经受肉刑是一种极为痛苦的凌辱。临行时,淳于意的五个女儿嚎啕大哭。在这种难受的境遇下,淳于意怒骂道:“可惜我生女不生男,急难临头,没有一个人能帮助我!”

年纪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既悲痛又不服。她认为女孩子也能像男孩子一样,为父亲解救苦难。于是,她依然跟随父亲一起进京。

到长安后,缇萦向朝廷上书说:“我父亲在齐国当太仓长的时候,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现在犯了法要受刑罚,我心里非常悲痛。人被处死了不能再生,受刑复原后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正错误、重新做人,也无路可行,不能如愿。我情愿自己投入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使父亲能有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机会。”

缇萦的上书情真意切,悲辛感人。汉文帝看了她的上书后,被她孝敬父亲并且自愿替父受罚的精神所感动,终于下诏免除淳于意的罪,并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

缇萦这一非常的行动,不仅使淳于意免除受刑,而且使他得以重操医业,潜心研究医学,成为一代名医。

9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3篇

唐太宗时期,官吏卢承庆奉命调查漕运船只失事的责任问题,先后三次给漕运官更改考评政绩“中下、中中、中上”,该官吏表现出宠辱不惊。后来卢本人也大起大落,命运坎坷,他的心情始终平静如水,并不因起落无常而受宠若惊

愚忠朱勔 原文:

朱勔所衣锦袍,云:“徽宗尝以手抚之。”遂绣御手于肩上。又勔尝与内宴,徽宗亲握其臂。勔遂以黄帛缠之。与人揖,此臂竟不动。

译文:

朱勔穿着锦袍,告诉别人“徽宗皇帝经常用手抚摸”于是就在肩上绣上金手印。还有一次,他在内宫饮酒,徽宗皇帝亲自握了他的手臂,朱勔就把黄帛缠在臂上,在与人交揖的时候,这一个手臂居然不动,表示说这只胳膊刚刚被皇帝拍过。

根据这个古文,人们又把愚忠朱勔这个故事叫做“受宠若惊”。

9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4篇

战国时,燕国昭王继承王位。他打算招纳贤士兴振邦。他问郭隗:“你看如何才能找到有才能的人?”郭隗说:“让我给您讲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君愿用千金买一匹良马。可是三年过去,无人入宫献马。 后来一位侍臣带了千金去寻求良马。他花了千金买回来的竟是一副良马骨头。侍臣说:“这样,才表明国君寻求良马的诚意!”

接着,郭隗说:“大王招贤纳士,不妨从我开始。”

燕昭王当即重用郭隗。果然,天下贤士云集燕京。

成语“千金买骨”形容迫切招聘天下贤人。

9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5篇

很久以前,有一只非常凶残的老虎,因为林中的动物都被??吃光了,找不到食物,正饿得发慌,这个时候??发现林中一条路常常有人经过,就守候在路边准备吃人。有一天,有个叫伥的人路过这里,老虎迅速的扑上去,咬住他的喉咙,拖到林中饱吃了一顿。老虎想:“要是每天都有人肉吃该多好呀!”于是老虎抓住伥的灵魂不放,对他说:“你必须找到另一个人给我吃,我才让你的灵魂得到自由,投胎重新做人。”伥虽然已经死了,可是他的灵魂仍然害怕老虎,竟然点头同意了。 来自

于是伥的灵魂就到处去找人,当发现一个人时,就把他骗到林中,早已守候在那里的老虎连忙扑上去把人咬死,伥的灵魂为了讨好老虎,竟上前把那个人的衣服脱掉,带子解开,让老虎毫不费力地将那人吃掉。老虎对伥灵魂的合作很满意,不肯放伥的灵魂走。于是伥的灵魂也不去投胎做人,帮助老虎做吃人的勾当。

人们称伥的灵魂为“伥鬼”。后来形容那些帮助恶人一起做坏事的人为“为虎作伥”。

9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6篇

桓伊是东晋时有名的将领。字叔夏,小字子野。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90万大军南下,攻伐东晋。桓伊尽起豫州之兵攻击前秦军队。结果在淝水一战中大破前秦军队,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了功勋。不久,桓伊军功升迁为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桓伊在驰骋疆场以外,还十分喜爱音乐,会作曲,善吹笛。

除了吹笛子,桓伊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当时的宰相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两人见面时也经常谈论音乐。谢安见桓伊对音乐造诣很深,对音乐有如此痴心,便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呀!”。

9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7篇

主人逮住了一只正在吃害虫的青蛙,青蛙吃惊地说:“亲爱的主人,请你把我放了吧,我今天只吃了39只害虫,还差一只没有完成除害保苗的任务呢!”

主人却也说:“是啊,今天我只逮了39只青蛙,只差你这只就完成了老婆交给我的捕蛙任务呢!”

青蛙听了主人的话后更是大惊失色,问:“什么,你还有捕蛙任务?主人呀,你怎么竟这样糊涂——稻田是你的,害虫吃稻苗,我吃害虫……我尽心尽力的日夜巡逻在田地里,遇到害虫坚决吃掉,是庄稼的忠诚卫士,可你却要吃我……”

主人更混了,说:“是呀,你说来说去就为一个‘吃’字,才不辞辛苦地巡逻,勇敢吃敌;我呢,也是为了一个‘吃’字,才千方百计地逮住了你,你也为我的发家致富贡献一份力量吧!”

主人刚想把它扔进篓子里,青蛙突然发现一棵稻子上有只蚂蚱正在吃稻苗,它一下挣脱主人的魔掌,窜过去把蚂蚱咬住了。蚂蚱狡猾地喊:“主人呀,快来救我……这家伙长得肚大腰圆的,卖个好价钱呀!”

青蛙把蚂蚱放脚下压着,说:“好小子,你死到临头还让人作恶,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祭日!”

蚂蚱全身颤抖着说:“我不相信,是咱俩的祭日!”

青蛙不再和它废话,从地上拣起来吃了!这时,主人的大巴掌一下又盖在了青蛙的身上……庄稼的卫士——青蛙,知道自己今天完成了除害任务,没辱使命,它安静地闭上了明亮的双眼想,世上还真有恩将仇报的人……

——只顾眼前一口菜,秋后失去万石粮!悔之晚矣……

9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8篇

《孙子》记载:“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连年交战,两国的百姓也都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一天,碰巧吴国人和越国人共乘一艘船渡河。船刚开的时候,他们在船上互相瞪着对方,一副要打架的样子。但是当船行至河中央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大风雨,渡船随时都有被惊涛骇浪吞没的危险。在巨大的风浪面前,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为了保住性命,他们忘记了国家之间的仇恨,纷纷互相救助,就像一家人一样。由于他们齐心协力,才逃过这场天灾,使渡船平安地到达了河的对岸。

这便是成语“同舟共济”的由来。又作“风雨同舟”。

9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9篇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薛蟠从江南带了两大箱东西,送给母亲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一箱是绸缎绫罗、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另一箱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小工艺品。薛姨妈将箱子里的东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点清楚,叫人送给贾母、王夫人等处。

宝钗回到房中,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恰当,分送给贾府的姊妹们,就是贾环那里,她也没有忘记。林黛玉的和别人不同,而且又加厚一倍。一一打点完毕,叫人送往各处。

赵姨娘见宝钗送了贾环如此东西,心里很喜欢,想道:“怪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她哥哥能带多少东西来?她挨门送,一处也不遗漏,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黛玉,她对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赵姨娘一面想,一面摆弄那些东西。忽然,她又想起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为何不到王夫人那里去卖个好呢?于是她拿了东西走进王夫人的房中,站在旁边,赔笑说道:“这是宝姑娘才送给环哥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得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呢,多大方,怎么不叫人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夸她、疼她。我也不敢自主就收起来,特地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赵姨娘的来意。又见她说得不伦不类,但又不便不理她,就说:“你只管收了去拿给环哥玩罢。”赵姨娘来时很高兴,谁知抹了一鼻子灰,心中生气,又不敢露出来,只得讪讪地走了。

10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0篇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大书法家,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之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世的许多书法家,能超越王羲之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他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分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久而久之,整个池塘的水居然被染成黑色的了!不难看出,王羲之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

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们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作为交换吧!”王羲之求鹅心切,便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则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相关文章

《安徒生童话故事100篇经典》

《安徒生童话故事100篇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100篇阅读版本》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