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故事推荐

儿童成语故事100篇推荐

栏目:故事推荐

这是儿童成语故事100篇推荐,是优秀的故事推荐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儿童成语故事100篇推荐

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篇

  春秋时,吴王夫差之女紫玉因想嫁给韩重不成郁闷而死。韩重游学归来吊唁,紫玉现形并送他一颗明珠。夫差得知韩重有颗明珠,认为他是发冢取物要拘捕他。小玉为洗脱韩重罪名亲自向夫差说明原委。夫人听说小玉归来,想拥抱她,小玉已化作青烟。

  释义: 指少女逝世。

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篇

  晋朝时期,陆机的弟弟陆云六岁时就能作文,文气很好。因此年少时就与哥哥齐名,虽然文章没有陆机那么优美,但是论点十分犀利。一次吴尚书广陵闵鸿看见陆云感慨地说:“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解释】驹:小马;雏:细鸟。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常作恭维语。

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篇

  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献之为人宽宏大量。一天夜晚,他因工作到深夜就睡在书房,恰好那天晚上有几个小偷潜入书房,大肆把书房内值钱的东西都装了起来,当他偷一块旧毡子时,王献之说:“你们把值钱的东西拿走,青毡子留下。”

  【释义】青毡子是家传的故物。比喻珍贵之物。

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篇

  西汉初期,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刘邦当了皇帝后就让萧何做丞相,其他武将不服,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逐野兽的狗,而指明野兽方向的是人,你们只是有功劳的狗,而萧何则是这个猎人。”

  【解释】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篇

  东晋时期,尚书仆射谢安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把儿女辈召集在一起谈论诗文经义,要求子侄们用诗形容此时的大雪,侄儿谢朗作诗“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欣赏侄女的诗才。

  【解释】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篇

  子路、子贡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很勇敢。子路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消息后,马上赶往京城救难。到了城外,遇到卫国大夫高柴由城内逃出,高柴劝子路不要进去,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应该救孔悝的难。”进城后被杀。  

子贡的言语绝世无双。叔孙武叔说:“子贡比孔子贤能。”子贡知道后,说:“拿围墙来做比喻吧,我的墙齐肩高,站在墙外,就能看到我家里富丽堂皇;孔子的墙几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的景象。进得去门的人太少了,叔孙先生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冉有有治国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帅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  

宋代的苏东坡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了不起。 

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篇

  古代季札第一次出使北方,见到徐君结为好友。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口头虽没言明。季札心里明白这事,为了便于执行公务,就没有送给徐君。季札公务完毕路过徐地,见徐君已经去世,就到他的坟墓旁把宝剑挂在树上而离开。

  【释义】比喻心许朋友的事,不因人死而改变。

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篇

  春秋时期,楚平王十分昏庸荒淫,竟霸占自己的儿媳妇,太子老师伍奢认为不妥被抓起来,楚平王命他写信叫回外地的儿子伍尚与伍员(伍子胥)。伍尚回去后与父亲被杀,伍子胥历尽艰辛,昼伏夜行,十分小心风吹草动,终于逃到吴国。

  【释义】伏:躲藏;行:赶路。白天躲藏,夜间赶路。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

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篇

  春秋时期,子贡问孔子有关为政之道。孔子说:“有足够的食物与军事力量,百姓讲信义就可以。”子贡问:“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项怎么办?”孔子答道:“去兵”,子贡再问还要去掉其中之一怎么办?孔子道:“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解释】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1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篇

  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解释】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1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1篇

  夏朝末年,末代君主夏桀非常残暴,对内实行残酷统治,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诸侯小国商的国君汤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找到大贤人伊尹辅佐,商国实力空前强大,汤见时机成熟,君臣戮力同心,齐心合力,终于灭掉夏朝。

  【解释】指齐心合力。

1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2篇

  宋朝时期的《宣和画谱》中记载河南画家郭熙,字淳夫,御画院艺学士,善画山水。他画的山山水水如有云烟出没,峰峦隐显,千姿百态,评论他是功底深厚,独步一时,虽然年纪大了,他画起来更加气势壮伟。

  【释义】形容非常突出,一个时期内没有人能比得上。

1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3篇

  春秋时期,有人给郑国大夫子产送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子产舍不得杀了吃,就叫人把鱼放到池里去养。管池人偷偷把鱼煮吃了,然后告诉子产鱼开始不灵活,慢慢地游动,最后一溜烟游走了。子产高兴地说得其所哉,管池人欺以其方,心里偷着乐。

  【解释】欺:欺骗;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喻坏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骗别人。

1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4篇

  晋元帝为了钳制王敦,任郗鉴为安西将军,镇守合肥,统领江西、扬州等地的军队。王敦则推荐他为尚书令。郗鉴回京途中去拜谒王敦,双方就当年满武秋当机立断效忠贾后发表看法。郗鉴认为危急之时不能偷生屈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解释】腼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天壤:天地,指人世间。形容丧失气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1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5篇

  西汉时期,孝文皇帝经常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生计问题,他在朝上问右丞相周勃说:“国家一年的刑事案件判定了多少件?”周勃如实回答不知。皇帝又问周勃:“国家一年的钱谷开支多少?”周勃又说不知,惊恐得汗出沾背,惭愧不能应对。

  【释义】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1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6篇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意思是: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1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7篇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夫,由于家贫终日穿一件粗麻衣,勉强过冬。第二年春天,天气晴朗,他就脱光衣服在太阳下曝晒,觉得十分舒服,由于没有见过漂亮的皮衣和高大的房子,就对妻子说将把这取暖的办法进献给国王。

  【释义】田父:老农;曝:晒。老农将晒太阳取暖的方法献给国君。常作向人献物或献计的谦词。

1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8篇

  南北朝时期,北齐武成帝高湛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企图夺取帝位,后主高纬便调兵捉拿,将军替高俨开脱说:“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后主当场释放了高俨,不久就派人暗杀了他。

  【释义】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1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9篇

  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率军抵抗失败,他得知赵昰在福州称帝,就前去投奔。他一路与敌兵周旋,在路上写出《指南录》一书,他总结宋朝失败的原因,痛定思痛,要把握时机,才能振兴宋朝。

  【解释】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2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0篇

  唐朝时期,崔曙进士作《明堂火珠》诗:“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当时被人认为是警句,广为传诵。及到第二年,他因病去世,留下唯一的女儿星星孤单生活,人们这才明白他是在感慨自己的身后事。

  【释义】曙:破晓时光。旧称仅遗孤女。

2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1篇

  三国时期,魏国大书法家刘德升以擅长行书而闻名。胡昭和钟鹞同时拜他为师学习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发展了刘氏行书的特长,胡昭的字体肥,钟繇的字体瘦,这是分辨他们行书的特征。

  【释义】胡:三国时的胡昭;钟:三国时的钟繇。胡昭的字体肥,钟繇的字体瘦。形容书法各擅其美。

2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2篇

  晋代尚书右丞顾悦与简文帝同岁,文帝头发全黑,而顾悦头发全白了。文帝问他为什么头发先白?顾悦回答道:“皇帝您是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是蒲柳之质,望秋先零。”文帝听后十分高兴。

  【解释】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2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3篇

  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解释】遗臭:死后留下的恶名。死后恶名一直流传,永远被人唾骂。

2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4篇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得病,十分痛苦。太祖去探望他并亲自为他灼艾治病。赵匡义感到很疼痛,叫了出来。太祖于是将热艾往自己身上灼烧,的确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弟弟的痛苦,赵匡义感到十分感动。

  【释义】比喻兄弟友爱。 

2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5篇

  战国时期,孟子的学生万章对一些历史事件有所怀疑,问汤的贤相伊尹帮助汤统一天下是否正确。孟子说伊尹帮助汤统一天下后一直在辅佐朝政,汤的孙子太甲破坏法度被伊尹流放到相邑。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迎接他回来做王。

  【释义】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2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6篇

  汉朝时期,徐稚受太尉黄琼所荐而当官,后来离职。黄琼病故归葬故乡,徐稚则在家里烧烤一只鸡,用一两棉絮渍酒后晒干裹住鸡,背上干粮到黄琼的家乡江夏去拜祭。在黄琼的坟前,他用水渍棉出酒,拜祭完毕就回家。

  【解释】用一只鸡和棉絮渍酒祭奠。指悼念故人,祭品虽薄而情意很深。

2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7篇

  唐朝时期,幽州节度使张守濛派安禄山领兵6万进攻契丹,安禄山兵败被押回长安交唐玄宗处理。唐玄宗见他膀圆腰粗,问他武艺如何?安禄山回答说射箭能左右开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还懂得6种少数民族语言。唐玄宗赦免并重用他造成安史之乱。

  【解释】左右手都能射箭。比喻两只手轮流做同一动作或同时做几项工作。

2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8篇

  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身材苗条,唇红齿白,十分漂亮,由于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常用手捧心口皱眉头,看起来十分妩媚动人。邻居丑女东施见了也学她那样做,人们见了,觉得东施更加丑陋难看,纷纷避开她。

  【解释】指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

2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29篇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派人对刘邦说:“天下汹汹是因我们而起,为了结束这种战争局面,我们两人决一死战分胜负。”刘邦表示愿意斗智而不是斗力。项羽命一壮士前去挑战,汉营的神箭手楼烦出来迎战,壮士失败,项羽亲自上阵击败楼烦。

  【解释】汹汹:喧扰。形容局势动荡,群情喧扰。

3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0篇

  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势而被贬到湖南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期间收到韦中立的拜师信,非常感动。他立即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表达一个观点:少见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解释】蜀:四川省的简称;吠:狗叫。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

3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1篇

  东晋时期,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解释】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3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2篇

  韩安国,汉初人,汉武帝时任大臣。有一次,北方的匈奴派人来汉朝要求和好,武帝就和大臣们商议对策。有一个名叫王恢的人,认为匈奴反复无常,建议武帝发兵,把它彻底征服。韩安国极力反对,说道:“人家派人来同我们和好,我们反而进攻,这是不合情理的。况且,千里远征,路途跋涉,战线拉得很长,人马拖得很累,正如强弩之末,已势衰力竭,就连极薄的细绢,也穿不过去。我们出兵,未必能获胜!”大臣们都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汉武帝也表示同意,于是接受了匈奴的求和,建立了和睦关系。

  【解释】: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3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3篇

  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个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禅师不回答他的话,就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的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这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是一样的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还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因此,后人对于这种警醒人们迷误的行为,说是“当头棒喝”。

  因为黄檗禅师和临济研究的是佛教里面的禅宗,禅宗主张顿悟,因此,他们想出许多法子,来点醒世人,“当头棒喝”就是其中的一种。

      【解释】: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3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4篇

  富弼,宋朝河南人,字彦国,死后谥号文忠,所以后人称他为富文忠公。

  据宋人陈长方编撰的《步里客谈》说,富弼少年时,好学,器量很大,遇到有人辱骂他,他好象没有听见一样。旁人告诉他:“有人在骂你哩!”他毫不在意,说:“恐怕不是骂我吧?”旁人又告诉他:“那人指名道姓地骂你哩!”他还是毫不在意,说:“不会吧?天下同名同姓的多着呢!”

  这叫做“诟如不闻”(诟,就是辱骂),被人辱骂了却好象没有听见一样。古时候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宽洪大量的态度。其实,如果不论对于任何人的辱骂,也不论他骂些什么,一概不加区别,不予分析,不采取适当方式给以回答,而一概装作没有听见一样,这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就拿富弼来说,宋仁宗时,东北的契丹兴兵南侵,要求割给领土。富弼奉命去和契丹谈判。这位以“宽洪大量”闻名的富弼,却坚决拒绝了契丹的无理要求,并且把或战或和的利害关系,分析得很有道理。契丹无奈,只得把兵撤了回去。

  【解释】: 诟:辱骂。被人辱骂却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不动声色,形容宽宏大量,有涵养。

3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5篇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释】: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3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6篇

  公元前668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解释】: 比喻因小失大。

3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7篇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平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3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8篇

  王熙凤连了宗的远方亲戚王狗儿靠种农活为生,王家祖上也是京官,后家道衰落。王狗儿不如意在家生闷气,岳母刘姥姥数落他不会生计,突然她想到王家远方亲戚王熙凤是荣国府贾二爷的夫人,听说她很会怜贫恤老,不妨去找她帮助。

     怜贫恤老的意思是:同情和体恤贫穷年老的人

3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39篇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阴死后,他的儿子吴元济未能继承父职,就率军反叛,纵兵烧杀抢掠。宰相裴度率军讨伐,李朔自告奋勇担当平淮西叛乱的重任,率骑兵攻入吴元济的巢穴并活捉了他。百姓对官军感激得掉下眼泪来。

        感激涕零的意思是: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4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0篇

  春秋时期,发生了两件骨肉相残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影响很坏,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晋献公与公子申生的事情。

晋献公在晚年时非常昏庸,宠爱妃子骊姬,对她言听计从。骊姬想让儿子奚齐当太子,就与奸臣私通,一起商量着如何对付他们的眼中钉——太子申生。

一次,骊姬用蜂蜜擦头,引来不少蜜蜂,然后命申生用扇子驱赶蜜蜂。结果,晋献公在高台上看到,真的以为申生有戏母之心。晋献公勃然大怒,从此断绝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宠,只得自杀。

骊姬还在献公面前,说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坏话。献公听信谗言,派人去杀重耳。重耳、夷吾见势不妙,只得逃出晋国,另寻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弃疾与楚灵王的事情。

楚灵王曾经传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去管理被灭的蔡国,而他统率军队出征,攻打东方的徐国。公子弃疾见国君不在国内,就带兵回国,杀死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比为君,由子皙做令尹。

楚灵王听说公子弃疾掌握了大权,自己又没有办法打回去,气得上吊自杀。公子弃疾见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大,索性逼子比自杀,自己从后台走向前台,做了楚王,历史上称他为楚平王。

这两件事,一件是父亲逼死儿子,一件是弟弟逼死哥哥,说起来都令人连打冷战。

《淮南子·说林训》在评论这两件事情时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愚蠢透顶。”

◎成语释义

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子的大小。现在多用来比喻无原则地迁就,或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子。

◎故事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出处译文

骨肉间本来相亲相爱,但受到谗言的离间,父子兄弟的关系就很危险了。这就好比为了适合鞋子的尺寸,把脚削小;为了适应帽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小一样。

4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1篇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逝世,居然用一百多人给他陪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臣子车氏家的三兄弟奄息、仲行、针虎也在其中。这三兄弟为秦国立下盖世奇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却仍逃脱不了被活埋的命运。

秦国的老百姓对秦穆公的做法非常愤怒,就写了一首名为《黄鸟》的挽歌:

“黄雀叫叽叽,在酸枣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提到这位奄息,一人的价值等于百人。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桑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提到这位仲行,百条好汉都抵不上他一人。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要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黄雀叫叽叽,在荆树上休息,谁追随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针虎。提到这位针虎,一个人能与一百人相比。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老天爷呀老天爷!我们的好人为什么都会死去?如果能赎他的命,我们愿意用一百人换回他一个。”

◎成语释义

形容发愁而又害怕的样子。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故事出处

《诗经·国风·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

◎出处译文

走近他的坟墓,心中不安浑身战栗。

4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2篇

  秦末汉初,美如冠玉的陈平在张负的资助下从师学习,他先后投奔魏王咎与项羽,因他们不能采纳他的建议就去投奔刘邦。刘邦认为他是个人才,就封他为曲逆侯,他先后6次用计使刘邦转危为安,为汉王朝的稳定和巩固作出巨大的贡献。

  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如此器重,使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平虽 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饰冠以玉,光好外见,中非所有。"本喻汉陈平仪容美好,后用以喻男性的美貌。

  用典示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时见对户一少年,美如冠玉。"

  鲁迅《准风月谈·青年与老子》:" 曾有一个道士,有长生不老之术,自说已经百余岁了,看去却"美如冠玉",象二十左右一样。"

4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3篇

  唐玄宗开元年中,裴旻因为家中父母亡故,到吴道子那里,请他答应到天宫在几个墙壁上画鬼神,凭借这几个鬼神赏善罚恶,帮助劝善。吴道子回答说:"我长久不动画笔了,您若有意让我画几个鬼神,就为我盘绕着舞剑一节,剑锋犀利犹如风猛,可以通过舞剑通到阴府幽冥。"裴旻听到这,立即脱去丧服,像平常的装束一样,跑马如飞,左旋右旋,把高剑抛到云空中,剑高数十丈,仿佛一道电光下射。之后裴旻手握剑鞘收剑回套。围观的人达数千人,没有人不惊讶战栗的。吴道子于是握笔在壁上画图。运笔神速有力,风声飒然,确为天下的壮观一景。吴道子平生绘画,都是从这得到的益处。  

        形容书法、绘画笔势遒劲有力。

4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4篇

  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4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5篇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欣赏雨季爱情故事网]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4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6篇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席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席的位置。
  ------------------
  曲突徙薪qū tū xǐ xīn:曲(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
  曲突徙薪: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近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4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7篇


  春秋时,晏婴在齐国历任三朝的宰相。他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齐国很有威望。
  有一天,齐景公派使者来看他。他正在吃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使者一起吃。使者很感动,回去就把晏婴分食的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想不到晏婴那么贫苦,就派使者送去一千两金子。可是连送了三次都被晏婴退回来了。
  齐景公特地召见他,说:“管仲对齐恒公的封赏不推辞,而你……”景公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说:“为什么要拒绝呢?”晏婴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遇人千虑,必有一得。”他自谦地说:“无论君臣,清廉为上,我这人愚钝,再三考虑也许有点道理。”
  成语“千虑一得”意思说,遇笨人的考虑也有可取之处。后来多理解为考虑周到。 

4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8篇

【拼音】àn bīng bù dòng 【典故】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吕氏春秋·恃君览》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是要付出代价的。【用法】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 【结构】兼语式 【近义词】以逸待劳、裹足不前 【相反词】雷厉风行、闻风而动 【同韵词】诳时惑众、兴戎动众、省吃细用、言必有中、一心两用、厚栋任重、恩威并重、行师动众、调词架讼、欺世惑众、...... 【邂逅语】下象棋不走卒【年代】古代 【灯谜】休战 【造句】在探清敌人的虚实之前,我军还是先按兵不动。 【故事】: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情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意外情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叛晋国投靠齐国,一定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4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49篇

  惟命是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5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0篇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并不在此,而是另有所图。

  北宋杰出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醉翁亭记》便是他的得意之作。

  《醉翁亭记》讲的是安徽滁县城西的秀丽风景。那里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一个和尚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取名为“醉翁亭”。因为欧阳修常和朋友来这里喝酒。

  欧阳修酒量小,很容易醉,但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酒,而在于欣赏那里的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

5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1篇

  成式的《酉阳杂俎》。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从此,人们用“狼狈为奸”来比喻互相勾结,共干坏事。

5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2篇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5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3篇

  “百丈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尺竿头”。比喻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要继续努力,不断攀登高峰。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5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4篇

  “不贪为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非常高兴,便兜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

  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有人便不时进来张望。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上了宝玉,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只听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

  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也无可奈何,只得实告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
 

5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5篇

  “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5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6篇

  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问见田猎者,不觉有喜。

  释义:比喻旧习难忘,一圩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

  故事:北宋时著名的学者程颢,世称明道先生。他从小聪明青年时代在西京洛阳讲学,非常有名气。他的弟弟程颐也是著名的学者,经常讲学,人们称他们为“二程”。后来,他们的学说被朱熹 继承和发展,人们称他们为“程朱学派”。程颐十六七岁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后来他集中心思研究学 问,便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猎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 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

  有个名叫周茂叔的朋友听到了这话,特地去对程颢说:“你说的 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 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 程颢对周茂叔的话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周茂叔的这席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次程颢外出归来。 在田野里见人打猎,顿时想起了打猎的乐趣,高兴得手痒起来。但他 忽然回忆起周茂叔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走 回家去。

5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7篇

  “口蜜腹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后来,宋朝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5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8篇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大声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流,对天发誓说:“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都一网打尽了。

5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59篇


  出处《战国策。秦策—》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释义“丰”,丰满。比喻势力还小,或常识、阅历尚浅。
  故事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谋略。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君王们的接纳。秦是西方的大国。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盛。但在当时,实国尚不能与其它大国抗衡。苏寿秦这次远游秦国,是要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些国家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作较量。但是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那是不行的。先生你迢迢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苏泰无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这时的苏秦,也就犹如羽毛未丰的小鸟,无法振翅飞于那动荡的政治舞台。

6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0篇


  出处《欧冠子·天则》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释义“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情况以及主流和本质。
  故事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看得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后来,他妻子厌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6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1篇


  出处:《吕氏春秋·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于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承矣。
  释义:“窍”通气的窟跃窟窿,古人把两眼、两个鼻孔、两个耳朵和嘴称为七窍。七窍中没有一个窍是通气的,比喻对事物不理解;一点也不懂。
  故事:殷纣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个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为,并不尽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轻信宠纪担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纣王有一个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纣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劝谏纣王改邪归正,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纣王听信了妲己的话,下令杀害了无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酱。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劝谏纣王,希望他不要听信妲己的谗言,错杀无辜,并说这样下去是要亡国的。比干一连几天极力劝谏纣王,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
  纣王愤怒地嚷道:“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杀了,取出心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6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2篇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6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3篇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战。武王左操黄戟,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释义:“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彻底垮台或溃败。
  故事: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6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4篇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6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5篇

  三国时期,才智超人的蒲元在斜谷替诸葛亮制造三千把军刀,刀铸成后,他说用蜀江水淬火就能使清亮刚烈。就派人到成都取蜀江水。水取回后,蒲元用它为刀淬火,马上发现水中掺假,细问取水人,才得知在涪江渡口用涪江水增补。

  【解释】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6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6篇

  晋朝时期,年轻有为的刘琨胸怀大志,想为国家出力,好友祖逖被选拔为官。他发誓要像祖逖那样为国分忧。后来他当官从司隶一直做到尚书郎。他曾经对亲友写信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解释】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6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7篇

三国时的曹操有三个儿子,他看中了聪明的二儿子曹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这可惹恼大儿子曹丕,他对曹植嫉妒得牙根直痒痒。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史称魏文帝。虽然是自己当了皇帝,可他很怕曹植会有一天篡权,总想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以除心腹之患。

这一天,曹丕想出了一个阴招。他把曹植找来,对他说:“听说你的诗写得很好。今天我要你以兄弟为题作一首诗,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二字,而且要在七步之内成诗,不然就以欺君之罪处死你!”

曹植眼含着热泪,还未走到七步,便满腔悲愤地吟出了着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这首诗,不由羞得面红耳赤,放过了弟弟。曹植虽然以自己的机敏逃过一劫,但此后他一再被贬,最后四十一岁时忧郁而死。

成语“煮豆燃萁”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萁,豆秸。比喻兄弟间或亲朋内的互相迫害、残杀。

成语“七步之才”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人思路敏捷,富有才华。

6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8篇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故事: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

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6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69篇

【释义】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篇》。

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杨朱博学多才,很受人尊重。

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季梁的儿子见了杨朱后,哭着说:“杨伯伯,我父亲的病看上去很凶险,你能否帮我请医生来为他诊治一下。”

杨朱探视了季梁,安慰季梁的儿子说:“贤侄别急,依我看,你父亲的病并不严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会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儿子不信,一下子请来三位医生。第一位医生给季梁诊治了一下,说:“你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阴阳不和,平时饥饱不均。只要吃几帖药,即可药到病除。” 季梁摇摇头说:“你只是个普通医生,你走吧!” 第二个医生为季梁诊了脉,说:“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用药来治好你的病,恐怕很难。”季梁赞许地说:“你是一位良医。” 第三位医生只望了望季梁的气色,说:“你的病是由精神忧郁引起的,所以不用吃药,只要好好修心养性,就会好的。”季梁十分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神医啊!”

原来,季梁的病确实是因精神忧郁而起。他的病经过精神调节,果然没过多久就好了。

7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0篇

《战国策》记载:“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接下来,我们便来简述一下这段话的来历。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只顾奢侈淫乐,不理国家政事,郢都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呼呼地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

庄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小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那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么发展下去。”襄王同意了。

结果,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就派兵侵楚了,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他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询问他解决的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接下来,庄辛便给襄王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没接受邻居的劝告。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庄辛看到襄王听得津津有味,便给襄王具体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古时贤王商汤、周武王,都是在只有百里左右的土地上发展强盛起来的,创建了商朝和周朝。而暴君夏桀、商纣虽然有天下,却不免亡国。现在楚国的领土虽然比以前小了不少,但合计起来也有几千里,岂止是百里左右啊。楚国都城虽然被攻破,但只要大王您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不当之处,秦国是灭不掉楚国的。”楚襄王听了,眼睛一亮,果真按照庄辛的话去做,真的度过危机,振兴了楚国。——《战国策·楚策四》

7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1篇

【注音】tāo tāo bù jié
【典故】饮福受胙,舞降歌迎,滔滔不竭,洪惟水行。《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积善歌》
【释义】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用法】作状语、定语;形容话多
【结构】补充式
【近义词】滔滔不断、滔滔不绝
【押韵词】杜门自绝、重重叠叠、高才绝学、薰莸有别、小菜一碟、堤溃蚁穴、扶正黜邪、难素之学、如梦初觉、严词拒绝
【年代】古代
【语文同步】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傅雷家书两则》初中五册·课文·7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中书侍郎张九龄负责吏部选拔人才,他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受到皇帝的赞许。他不但能很好地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且是有才的诗人。他能言善辩,每当谈论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绝,像下阪走丸一样毫无阻碍
【示例】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

7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2篇

三国时期,曹操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着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孙权和刘备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于是,诸葛亮带着刘备联合孙权的使命来到了东吴。
当时曹操给孙权发来了檄文,对东吴以武力相威胁。孙权就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邀请诸葛亮一同参加。孙权的谋士张昭主张向曹操投降,便首先跳出来向诸葛亮发难。张昭说:“先生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管仲作为齐桓公的相国,治国有方,称霸于诸侯;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让它变得越来越强大。刘备在没有得到先生相助的时候,尚且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可是得了先生以后,却见曹兵一出,便弃甲抛戈,望风披靡,如今失地无数,连安身的处所也将没有了。难道管仲乐毅,也是这样的吗?现在,那些朝廷大臣和山林隐士,对你帮助刘备复兴汉室、除去曹操都在拭(shì)目以待呀!”
诸葛亮听了,笑笑说:“大鹏一飞冲天,哪里是燕雀之类的小鸟所能了解的。军事上的事,就如同给一个人治病一样,开始时只能用稀粥调养,用温和的药治疗;等到他身体好些的时候,才能用肉食进补,同时下猛药治疗。目前刘备虽然还不够强大,却使夏侯惇(dūn)、曹仁等心惊胆战。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人们用“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十分殷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物会出现。拭,擦;待,等待。

7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3篇

【释义】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他这七个儿子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五个。其中又有四个在《晋书》中有传,可谓名垂青史。

长子玄之早年夭折,不大为人们所知;次子凝之死于战乱之中,所以对他的事迹的记载也不多。对于他的儿子记载较多的是徽之和献之。特别是献之,他是继父亲王羲之之后又一位大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王徽之字子猷,曾在大司马桓温帐下作过参军。王徽之性格狂放,不拘小节。有一次,大司马桓温问他:“现在你负责哪一项工作?”

王徽之回答说:“我好像是管马的!”

桓温又问:“你管多少马?”

王徽之回答:“我连马都不知道,怎么会知道它们的数量呢?”

后来王徽之被调到车骑将军桓冲的帐前,作骑兵参军。一次,王徽之与桓冲出门,恰逢暴雨倾盆,王徽之立即跳下马,钻入了桓冲的车中。进到车里,他对桓冲笑笑说:“外面下雨,你怎么好意思独自坐一辆车呢?”

王徽之曾在山阴后住,这天夜里,大雪初停,一轮明月照得四野生辉,银白世界让人生出许多遐想。王徽之忽然想起好友戴逵家住郯溪,王徽之驾起小船,赶了一夜路,来到戴逵的家门前,可是,连招呼也没打,竟返身回去了。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就问他:“你这算怎么回事呀?”

王徽之回答说:“我乘着兴致而去,到了那儿,访友的兴致已经尽了,兴致满足了就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王徽之的弟弟王献之,不仅精于书法,而且善于绘画,为人则风流倜傥,豪放不羁。

一次,一个小偷潜入他的住宅进行盗窃,将他屋里的物品偷了个精光,小偷正要走,他却不慌不忙地对小偷说:“梁上君子,那条青毡是我家的旧物,请把它给我留下。”

一句话把小偷吓跑了。

王献之任秘书丞时,有一次路过吴郡,听说顾辟疆家的花园景色秀美,便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闯进去游玩。事后,甚至连招呼也没有与主人打一声。顾辟疆毫不客气地批评王献之说:“对主人傲慢是不懂得礼貌,自以为高贵是不明道理,有了这两样就是为人所不齿的疯子。”

王献之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往心里去。后来王献之病重,有术士说:“如有替代,病会好转。”王徽之听说,表示愿意替代。术士对王徽之说:“你也活不长了,替代有什么意义!”没过多久,王献之便死去了。王徽之赶来吊丧,他没有痛哭,而是取过王献之生前用过的琴来弹奏,但怎么也弹不成曲调,不禁仰天长叹道:“呜呼子敬(王献之的字),人琴俱亡。”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7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4篇

成语寓意: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故事一:

张僧繇是南朝着名的画师。

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

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

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 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

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故事二: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 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 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7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5篇

【注音】gǒu dòu dà kāi
【典故】张吴兴年八岁,亏齿。……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释义】窦:洞。狗洞大开。用以嘲笑人缺少牙齿。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押韵词】怀着鬼胎、胡吹海摔、胡打海摔、眇乎小哉、优哉游哉、生拖死拽、惹祸招灾、耗矣哀哉、十月怀胎、存荣没哀、
【语文同步】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中二册·课文·1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张玄字吴兴,八岁时牙齿缺落,有人与他开玩笑说,你这里怎么开了狗窦?张玄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弄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示例】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清·程允升《幼学琼林·身体》
【成语造举】
◎ 先是放开喉咙,大声朗读,什么"上九潜龙勿用"呀,什么"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呀,……待到先生也得意地读起什么"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小时候看书,记得最牢的有两句:笑人缺齿,曰狗窦大开。

7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6篇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梦见体内有两个小孩,一个说名医来了快逃吧,一个则说躲到膏肓之间。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二竖为灾的意思是: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7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7篇

商朝末年,国君商纣(zhòu)王暴虐(nüè)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jī)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7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8篇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共同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泛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这篇文章曾提到以下内容:

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几个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房屋,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适合使用的,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淮南子·泛论训》

【求解驿站】所有江河最终都流入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百川,泛指大小江河。

【活学活用】台湾和大陆人民向往统一的心愿,如~,岂是一些跳梁小丑所能阻挡得了的。

【妙语点拨】《泛论训》宣扬了“与时俱进”的主旨。如果我们对新变化熟视无睹,总是用一个方式生活,坚持用老眼光看人,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反映了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胆识问题。

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便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对于那些不可救药的落伍者,除了批评外,还要痛打“落水狗”,防止这种人危害国家和社会。

【近义】大势所趋、众望所归、殊途同归

【反义】分道扬镳

7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79篇

【释义】:

“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故事】: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用法】: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我们可要讲究亲疏,着重情谊,辨明恩仇,不能那么出尔反尔,此一时,彼一时。”

8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0篇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8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1篇

出处 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 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 益,朕不以为劳也”。

释义 “开卷 ”就是翻开书,表示读书。比喻读书有好处。

故事 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 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 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 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 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 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 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 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 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 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 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 疲劳。”


8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2篇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8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3篇

冯异是东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做了皇帝,他派冯异大将军平定了关中。以后,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

公元三十年,冯异到京城洛阳,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向文武百官介绍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创夜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平定了关中广大地区,是个人冠军有功之臣啊!” 由于冯异,谦虚好学,所以深得人们敬仰。


8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4篇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 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 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问道:“你为什么反着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8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5篇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怅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古书记载,崔护上京赶考,正是桃花盛开时节,在一个茶馆喝茶,与茶馆女孩一见钟情,把自己身上的玉佩作为定情物,自己要上京赶考,约定如果高中,必上门提亲,该女子父母也同意,待到崔护赶考回来,提亲,也是桃花盛开时节,可是该女子已经死了三个月,崔护看得桃花,想着该女子的容貌,伤心成疾,痛了几个月,好了以后在该女子家墙上写上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以这首诗才有了这样美丽的传说。


8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6篇

出处:元曲选·李寿卿《伍员吹萧》 若不是华建来说就里,白破了这厮谎,险些儿被赚入天罗地网。

释义:“罗”是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比喻包围得非常严 密,无处可逃。

故事 元代的李寿卿创作了一个杂剧,名叫《伍员吹萧》,说的是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一段曲折经历的故事。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楚平王身旁有个很会拍马的人,名叫费无极。一次,他奉命到 秦国去给太子华建迎接新娘,见新娘非常美丽,便怂恿平王把她留 作自己的妃子。昏庸好色的平王居然照办。这件事传开后,成为一大 丑闻。

太子华建的老师伍奢,是个刚正不阿的大臣。费无极生伯他今 后帮助太子惩罚自己,便怂恿平王诱杀了他及其长子。这样做还不 够,费无极又怂恿平王把太子华建送到城文去把守边疆。后来仍不 放心,又派人去杀害他。

公子华建得到风声,连夜逃跑。他知道伍奢的次子伍员在樊城 镇守,便赶到那里,告诉了他父兄被杀的情况,并说费无极已派他的 儿子费得雄即将赶到樊城来骗你回去,然后杀掉。

伍员听到这些消息,大骂费无极心狠,平王无道,决定采取适当 措施对付赶来的费得雄。 。

过了几天,费得雄果然来到樊城。见了伍员后,他谎称平王因伍 员屡立战功,要重加赏赐,请伍员立刻启程回朝,接受赏赐。

伍员故意问道: “我已半年未曾回朝,不知我家父兄等是否安康?” 费得雄装模作样他说: “你们伍家好生兴旺,有哪家比得上!” 伍员听了勃然大怒,一把抓住费得雄的衣襟, 痛斥道: “你们这伙坏蛋,把我全家杀绝,还无耻他说我伍家兴旺!”

费得雄以为伍员不可能知道这件事的详情,便要求伍员举出证 人。 伍员愤怒他说: “如果不是公子华建来到这里说明内情,道破你这个坏蛋的谎 言,我险些儿被你骗进天罗地网!” 费得雄这才无话可说。伍员痛打了他一顿,弃官而走。

后来他来 到吴国,打扮成一个要饭的,在热闹的街市上吹萧唱曲,终于被吴 王请去,当了吴国的大夫,促使吴国战胜楚国,为父兄报了仇。

8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7篇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哀。”

释义“先声夺人”这则成语就是从《军志》里的话转化而来的,表示 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故事 宋国的司马华费逐,有三个儿子:华驱、华多僚和华 登。华多僚得国君宋元公的信任,就经常在元公面前说两个弟兄的 坏活。华登被迫逃亡到国外后,他又在元公面前诬陷华驱,说他打算 接纳逃亡的人。 宋元公经不住华多僚的一再挑拨,便派人通知华费逐,叫他驱 逐华驱。华费逐知道这件事是华多僚干的,恨不得杀了他,但又只得 执行元公的命令,准备叫华驱去打猎,然后打发他走。 华驱了解到这是华多僚干的坏事,本想杀了他,但又伯父亲伤 心,决定逃亡。 临行时,华驱打算与父亲告别。不料,在朝廷上遇见了华多僚。 他一时性起,就与侍从杀死了华多僚,并召集逃亡的人一起反叛宋 国。元公请齐国的乌枝鸣帮助守卫城池。 这年冬天,逃亡在外的华登带领了吴国的一支军队,前来支持 华驱攻打宋国。眼看华登的队伍快要来到,有位名叫淄的大夫对乌 枝鸣说: “兵书《军志》上有这样的话:先向敌人进攻可以摧毁敌人的土 气;后向敌人进攻要等待他们士气衰竭。何不乘华登的军队很疲劳 和还没有安定而进攻?如果敌人已经来到而且稳住,他们的人就多 了,到那时我们就后悔不及了。” 乌枝鸣听从了濮的建议。结果,宋国和齐国的联军击败了吴军, 俘虏了两个将领。但是,华登率领余部又击败了宋军。宋元公想逃, 淄拦住他说: “我是小人,可以为君王战死,但不能护送你逃跑。请君王等待 一下。” 淄说完这话,一面巡行,一面向军士们喊道: “是国君的战士,就挥舞旗帜:”军士们按照他的话挥舞旗帜。宋 元公也壮着胆下城巡视,对军士们说:“国家败亡,国君死去,这是大 家的耻辱,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大家拼死打吧!”乌枝鸣命军士 们用剑与叛军拼博。齐军和宋军一起攻打华登,华登支持不住,节节 败退。淄冲到前面刺死华登,将他的头砍下、裹在战袍里,一边奔跑 一边喊道: “我杀了华登了!我杀了华登了!”

8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8篇

魏国有一个叫范睢的人,他想说服魏王重用他,可惜却没有适当的机会。有一次,范睢随须贾到齐国去,齐王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便送了许多金钱和礼物给他,这让须贾十分嫉妒,回国后就禀报宰相,说范睢私通齐国,宰相听了就叫人把范睢抓了起来,还把他打得遍体是伤,最后还是他装死才被门人救出来。

他一直躲在一位好朋友 -- 郑安平家里,后来,郑安平把他介绍给秦王,秦王让他做了秦国的宰相,范睢便主张攻打魏国,魏王知道后很害怕,就派须贾去求和。须贾来到秦国宰相府,对范睢叩头说:“我没料到您靠自己的能力,平步青云,如今做到宰相职位。我犯了死罪,请把我送走吧,我再也不参加各国的事,如今我的生死全在您的手上了。”

8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89篇

【成语故事】唐朝初年,唐太宗十分重视选拔人才,他吩咐右仆射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没有完成使命。唐太宗教诲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关键看你能否发现他们,用人就要用他们的长处。封德彝点头称是,于是给唐太宗推荐了很大人才。

【典故】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汉·刘向《说苑·谈丛》夫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解释】芳草:香草。十步之内,就有芳香的花草。比喻处处都有人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处处都有人才

【近义词】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9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0篇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出处】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

【解释】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事得法

【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事半功百

【相反词】得不偿失、舍近求远、事倍功半

9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1篇

“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巳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9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2篇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出处】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

【解释】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9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3篇

【出处】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典出《列子·黄帝》

【解释】十家卖浆者之中有五家争先送来。本指卖浆者争利,后用以比喻争相设宴款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子列子去齐国,到中途就折返,遇到伯昏瞀人。伯昏瞀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返回了?子列子说他受惊了。伯昏瞀人问为什么受惊,子列子说他到一个地方十家酒店有五家争相宴请他,只好返回了。

9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4篇

唐朝前期著名诗人苏味道,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仅做宰相前后长达数年之久。但他在位并没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他老于世故,处事圆滑,他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稜(léng)(同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处理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这样处理错了,必会遭到追究和指责。只要模棱两可,哪边都抓不着(小辫子)就行了。当时,人们根据他这种为人处世的特点,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苏模棱”。

“模棱两可”说明人在处理问题时,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不置可否。


9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5篇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南方有人捕到一只美丽的山鸡献给曹操。曹操喜欢山鸡,命手下人逗山鸡跳舞,他们不懂山鸡的习性,怎么逗也不能让其跳舞。聪明伶俐的曹冲让人抬来一面大镜子,把山鸡放在镜子面前,山鸡面对镜子忘情地跳起舞来。曹操十分满意。

【典故】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很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

【释义】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我欣赏

【相近词】山鸡映水

9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6篇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打消攻打的念头。其它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

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9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7篇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读】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9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8篇

北魏有名宰相李冲办事认真公正,深得孝文帝的信赖。孝文帝每次出征,他都将朝中的事打点得井然有序。李冲病故后,孝文帝痛惜不已,在他的墓前说道:“我如出征,朝事交给你就无后顾之忧了。”

小贴士:后顾之忧和高枕无忧这个词的“忧”有一些联系,可也不全然有联系,高枕无忧是指代一切忧患,而后顾之忧一般指的是家庭和相对前线的后方。

出处:《魏书·李冲传》:“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

9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99篇

出处:《儒林外史》见世叔—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释义: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好细。

故事: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几个信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五十斤牛肉。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可千万使不得。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问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知县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大作文章。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如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100、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0篇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语大全

释义: 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 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军发起火攻。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名医、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就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住不得病呢?”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预料到呢?”周瑜听到诣葛亮话中有话,非常惊讶,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16个字,递给周瑜。这16个字是: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谙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他说: “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千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皇逃命,从小道退回许昌。

101、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1篇

恪尽职守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意为:严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人物被誉为恪尽职守者,而令后人津津乐道、以为榜样。其实,恪尽职守并非人的专利,其他动物中若此者亦不鲜见。

我曾听说过一个英格兰义犬的故事,它就是一个恪尽职守类的典型。

此犬名叫科米特,拉布多拉品种,自幼被训导为导盲犬。它于七年前的童年时,被英格兰某地一位上了年岁的盲人领回家中。从此,这条小狗就成了主人的眼睛,主人去哪,必由它引路,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

岁月如流水,弹指一挥间,七年过去了,科米特已经是一条“中老年”的大狗了。这一天,主人要去一百多公里外的某城市参加一项活动,一路上要乘坐火车和公交汽车。

主人的事情办得很顺利,他和科米特在返程时,发现科米特似乎不太舒服,它的行动显得很迟钝。在火车上,它像往常一样,温顺地蹲在主人的身旁,但是,对主人张手递过去的食物仅嗅嗅而已,却不食用。

“这孩子跟往常不太一样,它或许有病了,回去后赶紧请医生给它看看。”主人这样想着。

他们终于到家了,当主人和科米特进家后,主人刚刚给它解下链子时,就听见一声沉重的声音,科米特无力地倒下了!

主人一摸科米特,它侧躺着喘着粗气。主人立即打电话请来兽医,当兽医正要给科米特打一个急救针时,却发现它已经停止了呼吸。

事后,兽医为科米特做了解剖,却惊讶地发现它的脾脏上生了一个大肿瘤,显然,科米特是死于癌细胞扩散、转移而导致的心力衰竭。

具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癌症是一种痛苦的消耗性疾病,其病程中会给身体带来难忍的煎熬,最终将身体耗得油干灯灭。

很明显,在主人去外地之前,科米特就已经病入膏肓了,但是它却抱病工作,继续忠心耿耿地为主人带路。在他们返回时,它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状态,却又拼尽了最后一丝力量,艰难地将主人带回家中,才最终体力不支,颓然倒地。

科米特在工作岗位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默默无闻而又有益于人的一生,它绝对算得上是英雄豪杰!

总结:恪尽职守即尽自己的努力,严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动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

102、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2篇

唐朝时期,河北枣强县有一个叫张怀庆的武官,喜欢附庸风雅,文学水平却比较低。为了追求虚名,他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好诗句改头换面后说成是自己的“创作”。

有一次,张怀庆看了李义府的诗后,觉得很好,就在每句诗前添了两个字,让原诗该头换脸,变成一首七绝充当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

除了偷李义府,张怀庆还特别喜欢抄袭另外两位名士张昌龄和郭正一,玩的也是和五绝变七绝类似的小把戏。张怀庆剽窃他人诗作的行径,实在只能用“简单粗暴”来形容。曾有人编了两句话讽刺他,道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事最早记在唐人刘肃写的《大唐新语·谐谑》里,不过刘肃记下的那两句话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到了宋代计有功编《唐诗纪事》,却认为被“活剥”的应该是张昌龄。

张昌龄是唐初诗人,年轻时就以文辞出名,考中进士后,考功员外郎王师旦却不肯给他官做。唐太宗一向惜才,就问到底是什么原因,王师旦解释说:“张昌龄文风浮靡,华而不实,不是好苗子。如果任用了他,年轻人就难免因羡慕而效仿,如此一来,我怕会影响全国的风气啊!”唐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没有再追究下去。后来翠微宫建成,张昌龄借机献上《翠微宫颂》,唐太宗非常欣赏,赞叹他是个写文章的好手,于是下令提拔他,让他专门替自己写诏书。而被“生吞”的郭正一,也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此人妙笔生花,文思泉涌,在唐高宗时候曾得到重用,当时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的手笔。

103、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3篇

李林甫,唐玄宗(李隆基)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也还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个人品德,那简直是坏到家了。

李林甫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加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表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非常合作,嘴里尽说些好听的、善意的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阴险狡猾,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

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遗憾的是,皇上还不知道哇。”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赶紧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宠臣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好几次都想把这件事启奏皇上,只是不敢开口罢了。”玄宗被他这番话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李适之大不满意,逐渐疏远了他。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的“本领”,深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做了十九年的大官。

然而,坏人虽然有时可以达到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大家就发现了他这种伪善,于是纷纷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这便是成语“口蜜腹剑”的由来。

104、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4篇

春秋时期,有一位着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带着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拜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否可以用我的军队试一试?”孙武说当然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训练。

孙武把这些宫女分成两队,并且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还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等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宫女们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宫女们说:“明白了。”

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反反复复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宫女们不仅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宫女们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妃,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服从!”于是命手下将两女队长斩首,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整齐。吴王阖闾检阅阵容后,拜孙武为将军。

后来,人们把孙武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申为“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105、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5篇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

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己走后,原来反对他的人会制造流言蜚语。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报告大王,说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庞葱接着问:“如果有第二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如果有两个人这么说,我就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那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来向您报告,说街上有一只老虎,您信还是不信呢?”魏王答道:“大家都这么说,我当然相信了。”

这时,庞葱说:“大街上没有跑来老虎,可是因为有三个人说有,您就真的相信有老虎。我走后,议论我的人一定不少,还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说:“我都知道了,你放心去吧。”庞葱告别了魏王陪太子到赵国以后,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魏王本来不相信,可是说的人越来越多,魏王就开始怀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三人成虎”的成语,比喻谣言一再被重复,就有可能掩盖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为真。

106、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6篇

春秋时期,越国和吴国是邻国,越国趁着吴国忙于进攻楚国而经常出兵去袭击吴国的边境。吴国被惹烦了,就出兵讨伐越国,不料却吃了败仗,吴王阖闾也因为受伤而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王之位后,为报父仇,励精图治,后来大败越国,并乘胜攻入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到了会稽,并派人向吴国求和。
吴国的大臣伍子胥对夫差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举歼灭他,将来一定会后悔。”可是吴王夫差因为这次的大胜而骄傲自满,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谏,下令准许越国议和。吴王大胜越国以后,夫差自以为从此可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晋国、齐国等国家比试比试,分个高下。而这时的越王勾践时刻不忘丧国之耻,卧薪尝胆,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伍子胥又规劝夫差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可吴王还是不听伍子胥的规劝。由于他连年用兵,结果国力空虚,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消灭了。
成语“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变而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

107、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7篇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可他只当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二儿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当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样横征暴敛,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吴广率先在大泽乡造反,天下群雄纷纷响应。
项梁他们家在战国时世代担任楚国的将军,他和他的侄子项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争夺天下。起兵前,他找来了素有贤德之名的会稽代理太守殷通,说:“陈胜他们在长江以西都造反了,现在是上天要灭秦的时候了。我觉得,先下手的话可以迅速地制服敌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着被敌人制服了。(原文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殷通是个读书人,哪知其中的深浅,当场赞叹道:“听说您出身楚国的将军世家,起兵的事儿就一切听您做主了。”项梁让殷通找来了项羽,项羽佩戴着宝剑进了屋,殷通连忙起身相迎,结果被项羽一剑割下了脑袋,一命呜呼了。可怜的太守成了“先发制人”这个谋略的最早牺牲品。然后,项梁和项羽收服了殷通的军队,从此东征西战,争夺天下。
“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现在人们用来表示遇事时要先于对方采取行动以获取主动。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108、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8篇

公元前203年12月,韩信把兵马屯在垓(gāi,今安徽灵璧东南)下,布置了十面埋伏,要把霸王引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把他围困起来。韩信故意拿话去激霸王,让他气得鼻孔喷火,头顶冒烟才好。他编了四句话,叫士兵冲着楚营叫喊:“人心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霸王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没碰着韩信,一看四面全是汉兵,楚军进入了重围。霸王带领人马只管向前冲,谁也抵挡不住。他见了韩信,更不肯放过。韩信一边作战,一边后退。霸王追赶了好几里地,杀散一批,又来了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四面八方全是韩信“十面埋伏”的人。霸王转过身来,跑回垓下大营去了。

夜里,项羽听到周围汉营里的士兵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四面楚歌”的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

霸王吃惊不小,他说:“难道楚军都投降刘邦了,为什么汉营中的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他就在营帐里喝起闷酒来。他留恋他宠爱的美人虞姬,她常常侍候在身边;还有那匹骑了五年的乌骓马。想到这儿,霸王再也忍不住了,他悲壮愤慨地唱起自己作的诗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气魄压倒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马不肯走。马儿不跑怎么办,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

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跟着一块儿唱。他唱得流下几行眼泪,伺候他的人全都哭了,不忍心抬头看他。

霸王跨上乌骓,带着八百子弟兵,猛虎似的冲出去,突出重围,往南跑。他打算渡过淮河再往东去。霸王和八百子弟兵沿路杀散了汉兵。韩信、英布、周勃、樊哙他们分头追赶。霸王拍着乌骓,飞一样地直跑。等霸王渡过淮河,到了南岸,又跑了一程,就迷了道儿,不知道哪一条道儿可以通到彭城(今江苏徐州)。

项羽就向一个庄稼人问路。那个庄稼人不愿帮他,就说:“往左边儿走。”霸王跟一百多个子弟兵就往左跑下去,跑了一阵,连道儿也没了,前边只是一片水洼地。他们的马陷在泥泞里,连蹄子都不好拔出来。霸王这才知道受了骗,走错了道,赶紧拉转缰绳,再回到三岔路口,汉兵可已经追到了。

霸王往东南跑,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点了点人数,一共才二十八个骑兵,追上来的人马有好几千。霸王觉得没法脱身了,就带着二十八人上了山岗,对他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作战七十多次,战无不胜,成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儿被围,这是天数,不是我不会打仗。”

他把二十八个士兵分成四队,说:“我先杀他们一个大将。你们跑下去到东山下会齐。”他大喊一声,向一个汉将直冲过去,杀了一个汉将。

霸王到了东山下,那四队二十八个子弟兵全都到了。汉兵赶来,又展开血战。霸王专挑汉兵多的地方冲杀。他左刺右劈,又杀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和不少士兵。汉军将士不敢逼近楚兵,远远地嚷着躲着。霸王点了点自己的人数,仅仅少了两个。

霸王杀退了汉兵,带着二十六个子弟兵一直往南,跑到了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荡着一只小船等在那儿。他知道来的是霸王,就催他马上渡河。他说:“江东虽小,可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还可以在那边做王。这儿只有我这只船,请大王赶快渡过河去。”

霸王笑着对亭长说:“当初我跟江东子弟八千人渡过江来打天下,到今天他们全完了,我哪儿能一个人回去呢?就说江东父兄同情我,立我为王,我哪儿有脸见他们呐?”他接着又说:“这匹乌骓马,我最喜爱,曾经一天跑过一千里地。我舍不得把它杀了。我知道您是个忠厚长者,我很感激您一片好意,这匹马送给您。”

他和二十六个子弟都拿着短刀步行,跟汉兵交战。他们杀了许多汉兵,自己也一个一个地倒下。末了只剩下霸王一个人。他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109、幼儿成语故事100篇第109篇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写给儿童的启蒙读物,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压韵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历代又有人修改或增加。虽然今天的《三字经》也只有1500多字,却包括了道德、天文、地理、历史和教育等等内容。

例如《三字经》告诉儿童要重视学习,说:狗会在晚上守夜看门,公鸡会在早晨鸣晓报时,畜生都能忠于职守,我们人如果不知道学习上进,只是苟且度日,还有什么资格做人呢(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如何读书呢:用嘴去读,用心去想。早上要学习,晚上也要学习,持之以恒才行(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还说:宋朝的赵普,年龄已经很大了,官也做到中书令了,每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没有因为自己已经当了大官,而忘记学习(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朝斯夕斯”指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出自《三字经》)

相关文章

《幼儿小故事100篇经典》

《幼儿小故事100篇推荐》

《小学经典寓言故事100篇合集》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