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幼儿园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20篇下

栏目:幼儿园教案

这是大班数学教案20篇下,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班数学教案20篇下

第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容积守恒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容积守恒,对量的守恒感兴趣。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容积守恒问题。
  3、乐意参加讨论和交流,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 大小、形状不同的透明瓶子、杯子若干,大小相同的杯子若干。
  2、蜜蜂胸卡(红、黄、蓝、绿、橙),《小蜜蜂》视频资料,圆形吸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蜜蜂采蜜”引入活动主题。
  (幼儿根据胸卡的颜色分别到不同的地方“采花蜜”)

  二、幼儿操作探索活动
  1、将各组的蜂蜜放在一起观察并讨论:
  (1)哪组小蜜蜂采的蜂蜜最多,为什么?
  (2)出示记录表,幼儿自由选择项目进行投票。
  (3)想一想用什么最好的方法来比较到底哪组的蜂蜜多?哪组的蜂蜜少?还是一样多?(幼儿自由讨论)。
  2、幼儿探索思考,感受容积的守恒
  (1)教师提供相同大小的杯子,每组请出一名幼儿将自己组的蜂蜜倒入杯中,看看到底哪组的蜂蜜多?哪组的蜂蜜少?还是一样多?
  (2)讨论:各组的蜂蜜倒入大小相同的杯子中,你发现了什么?各组的蜂蜜一样多吗?为什么大家刚才说各组小蜜蜂采的蜂蜜不一样多呢?(帮助幼儿理解瓶子水位的高低与瓶子的粗细、大小有关)。
  3、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容积的守恒。
  (1)每位幼儿在大小、形状不一的瓶子中选一个瓶子,观察各自瓶子的不同。
  (2)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并在杯子中注入相同数量的“蜂蜜”。 比较讨论:杯子中的蜂蜜一样多吗?
  (3)请幼儿将杯子中的蜂蜜倒入各自的瓶子中,观察讨论:瓶子中的蜂蜜一样多吗?
  (4)小结:我们杯子中的蜂蜜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无论倒入什么样的容器中,水位的高低如何,水的总量是没变的,所以,小蜜蜂瓶子中的蜂蜜是一样多的。

  三、游戏活动:小蜜蜂,嗡嗡嗡。

  活动延伸:
  请小蜜蜂们把采来的蜂蜜拿去与其它小动物共同分享。

第2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绘本《真正的魔法师》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这是本非常地道的数学绘本,内容侧重于“序数”。讲述了一个小魔法师如何通过三轮考验最终成为真正魔法师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世界的缤纷和美丽。它的更大魔力在于,它讲的是世界万物的道理,讲的是世界万物的规律,讲的是孩子能懂秩序和方法,讲的是数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最初的最浅的最好玩的最实用数学知识数学概念,都完美地蕴藏在美妙的故事里,让孩子在感动的同时也打开了心智,有美有暖有智慧陪伴童年。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感知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会根据方向及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绘本《真正的魔法师》ppt课件。
  2.排序操作卡、十个魔法师的图片。
  3.幼儿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序数1——10。
  活动难点:
  区别数与序数的概念。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主题。
  出示绘本画面1,认识十位魔法师,讲述他们要参加“真正魔法师考试”,激发幼儿兴趣。

  (二)学习根据方向及第几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1.引导幼儿为十位魔法师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边指边念出“第一、第二、第三……”,并能说出大个子魔法师的位置。熟悉表示顺序的序数。
  2.教师讲述第一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图书馆书架,引导幼儿找到装着钥匙的书。
  3.出示画面2、3,引导幼儿看看魔法师考试的情况,说说哪些魔法师找对了,为什么。
  4.教师讲述第二轮考试的要求,出示出示画面4法术柜子,引导幼儿先来找一找下数第六个抽屉里的9张法术明信片。
  5.逐一出示画面5、6、7、8、9,引导幼儿说一说剩下的魔法师们第二轮考试的情况。
  6.教师讲述第三轮考试的要求,并出示画面10,引导幼儿说一说从左边开始数第10件衣服的正确位置。
  7.出示画面11,说一说第一个找的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8.出示画面12,说一说大个子魔法师有没有找对,为什么?
  9.讲述画面13、14、15关于大个子魔法师到达玩偶之国的经历。

  (三)幼儿操作
  教师为每一位幼儿准备一份操作卡,交代操作要求,幼儿操作。

  活动延伸:
  让幼儿说一说生活中的有哪些序数,将操作卡投放到区域中,供幼儿区域活动时继续巩固序数的内容。

  活动反思:
  这是一本画面优美,故事动人,具有魔力的绘本。本活动以绘本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将绘本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作为线索串联整个活动,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通常讲到序数,能想到的就是第1、第2……这样的概念,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在这本绘本中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序数不是指绝对位置,而是指事物间的相对位置,即根据基准位置的不同,所指事物或事件的位置也随之变化。如同样都是第3,可是从上边数和从下边数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还有,同样都是5,从前边数第五和从后边数第五表现的位置也不一样。像这样,把握事物空间、时间、位置的相对性,在解决与序数有关的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让幼儿感受到绘本领域的多面性,激发幼儿对数学绘本的兴趣。

第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9的加减法教案

  活动目标
  1、进行学习数量的关系,了解加减法的意思。
  2、进一步练习9的加减法。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1-9的数字卡、十、一、=、有关动物的头饰。
  2、教师准备磁铁教具。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些玩具9个,让幼儿数一数。
  2、让幼儿说出9的分合。

  二、团体活动。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图形宝宝。出示三角形(红色和蓝色)让幼儿说出加法算式。
  师在问:9个三角形去掉1个还剩多少个?
  怎样写算式?(书:9-1=8)
  9个三角形宝宝去掉8个,还剩多少个?
  2、出示苹果图形。
  小朋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7个红苹果、2个紫色苹果)一共有多少个?用什么方法算?(加法)怎样写加法算式?(书:7+2)还可以写加法算式(2+7)。
  一共有9个苹果送给2个苹果给小朋友,还剩多少个?怎样写算式9-2=7。
  9个苹果送给7个小朋友,还剩多少个?9-7=2。

  三、操作活动:
  1、先出球形,6个绿色的球,3个桔黄的球一共有多少个?怎样摆出算式:6+3=93+6=99-3=69-6=3
  2、操作2出示梨子图形让幼儿说一说然后摆出算式:5+4=94+5=99-5=49-4=5

  四、游戏动物找家。
  游戏规则;带动物头饰的小朋友算好得数,然后找家。其余小朋友说“XX动物你的家在哪里?”小动物回答“我的家在这里”。

第4篇、大班数学活动去旅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运用。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飞机、汽车、火车图片各一张,大统计图一份,小统计图若干,动物园情景图,百花园情景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统计图。
  马上就要过五一了,你想去旅游吗?(想)今天老师就提前带小朋友们去旅游一下!
  1、那咱们怎么去呢,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呢?(汽车,火车,飞机……)
  2、那坐飞机、火车、汽车都需要买车票,我要各买多少张票呢?(100张,1000张)100张什么票呢?(飞机票)那做火车的小朋友怎么办呢?

  二、出示统计图,介绍统计图。
  老师呢有个好办法,看,这是一张统计图,上面这一行是种类,表示交通工具的种类,下面一行是数量,表示上面交通工具的数量。
  老师呢,只预订了三种票,分别是飞机票、火车票和汽车票(分别将飞机、火车、汽车的图片贴在统计图中)现在呢,选择坐飞机的小朋友站成一列,选择坐汽车的小朋友站成一列,选择坐火车的小朋友站成一列。(小朋友排队站好)老师要定多少张火车票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下吧!(1、2、3……)那这个数字填到哪呢(下面)为什么要填到这里呢(因为要买火车票,只能写在下面)小朋友说的太棒了!数字要写在对应的交通方式下面。                                             
  小结:好了,老师看了这张统计图一下子就知道了,要买× 张火车票,×张汽车票,×张飞机票,真方便啊! 那现在老师已经预订上了,请小朋友坐上你选择的交通工具,(教书示范动作)咱们出发吧!唱:交通工具快开跑,背上我的小书包,去郊游去郊游,我们出发了。呜――叱,到站了,请小朋友下车。

  三、分组操作统计。
  第一组:记录动物园里动物的数量。
  第二组:观察百花园内的花,从颜色,大小,花型进行分类统计。
  第三组:采访客人老师外出旅游时选择的交通工具和所带的物品。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请三组小朋友派出代表,说说自己所记的统计图。

  四、结束旅程。
  小结:统计图很方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呢,许多地方都会用到它,比如;咱们幼儿园每天都会给小朋友分发午点,那要给多少个班,多少个小朋友分发多少个午点呢?这就需要我们做统计。
  我们的旅途马上就要结束了,我还不知道小朋友中有多少是女孩,多少是男孩呢?大家一起来统计一下吧(小朋友们排队,进行统计)那现在咱们也去统计一下其他班有多少男孩多少女孩吧!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回教室。

  活动反思:
  活动导入时,由于是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孩子们一下子都很有兴趣,当提出要乘坐交通工具时,孩子们说出了许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多数孩子喜欢坐飞机。整个活动过程合理,最后的分组,是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设计的,语言能力好的就适合第三组去采访,有几个孩子不善于表达,但是在有的孩子的带动和老师的帮助下,记录的客人老师所带物品不是很多,但是已成功的迈出了一步,相信下次可以更出色。第二组中,孩子们可以根据颜色,大小,种类等进行分类统计,整体完成的很出色。第一组记录的很清晰,明了。

第5篇、大班数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帽子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科学应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探索的对象。根据这一原则,以帽子为操作材料确定了数学分类活动的主题,这是基于下列考虑:第一,帽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对帽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减少分类活动的难度;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帽子的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有利于开展分类活动;第三,这一活动在分类的同时还有助于幼儿感受躯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观察思考的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究身边常见事物的兴趣,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帽子的特征。
  2.学习将活动过程用简便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和同伴进行交流。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不同款式、颜色、质地、用途的帽子若干顶。
  2.4张桌子,4张盖布,4块黑板,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学习分类记录的方法
  (1)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请4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小朋友上台,并请幼儿说说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他们什么地方不一样?”
  (3)教师引导幼儿记录分类结果。“我们要把这里有4个小朋友的事记下来,可以怎么记呢?”(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4”表示人数,用娃娃头表示小朋友)“谁能把有相同之处的小朋友排在一起?”“他们是怎么排的,他们哪里一样?”(这两个是男孩,这两个是女孩)“这又该怎么记呢?”(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和简单的标记来记录)“除了这种排队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教师在幼儿分类的基础上再次引导他们用简单的标记来记录)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对帽子进行分类
  (1)引导幼儿观察帽子的不同之处。
  (2)启发幼儿说出帽子的各种用途。
  (3)提出分类的要求。“原来帽子的用处这么大,我们大家都需要它。今天我们这里有这么多帽子,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帽子商店吧。想一想开商店我们要先做什么准备工作呢?”(引导幼儿先从整理帽子开始)“我们可不能把帽子放得乱七八糟的,你们说可以怎么摆放呢?”(引导幼儿说出将帽子按同一特征摆放)
  3.小组活动
  (1)提出记录的方法。“今天,我们请4组小朋友来整理一个柜台。首先,请上来的小朋友数数柜台上有几顶帽子,用数字和标记把它们记下来;然后,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把有相同特征的帽子摆在一起并数数每种有几顶;最后,小组成员一起商量看看该怎么记录。如果你们还有别的分法,就再分一次,分好后再数数每种有几顶,想一想该怎么记录。记住每分一次,就记录一次。”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在分类时要按同一标准全部分完后,才能按别的标准再次进行分类。
  (3)引导幼儿多角度地思考分类的标准。
  (4)观察幼儿的不同记录方法。

  活动讲评
  1.展示这4组幼儿的记录单,引导幼儿对他们的记录方法进行观察、比较。“这些记录单上记的都是小朋友分帽子的事情,大家相互看一看,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幼儿之间相互提问、相互回答)“每组分帽子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记录单,为什么?”
  2.教师对幼儿的操作给予肯定。“今天小朋友们想出了各种摆帽子的方法,有的按大小摆,有的按款式摆,有的按颜色摆,还会把这些事用数字和标记记了下来,而且每组记录的方法都不一样,你们真了不起。下次,我们玩帽子商店游戏的时候就可以有许多不同摆帽子的方法了。”

  活动延伸
  课后教师可以将一组帽子和这组分帽子的记录单放在区角中,供幼儿进行分类活动,要求幼儿分的方法和记录单上的不一样,分好后并记录。充分挖掘分类的多种途径,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活动反思
  通过谈话的活动,抓住幼儿兴趣,进而导入主题,让幼儿从中学会帽子的分类、用途,以及发挥幼儿的创作思维。

第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图形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图形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小朋友对拼图特别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启发法、操作法等。整个活动,通过欣赏拼图引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拼图,说一说拼图的拼法及组成,再通过幼儿示范拼图激起其他幼儿的操作欲望和兴趣,最后自己尝试剪出各种图形,利用图形进行拼搭出有主题、有情节的画面,共同欣赏,体验成功。

  活动目标
  1. 能够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多种物体及主题画面。
  2. 拓展幼儿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
  4. 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说出拼图的拼法和组成,难点是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活动准备
  拼搭图若干布置成展览区,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浆糊,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
  一. 组织小朋友进入教室欣赏拼图并仔细观察这些图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放轻音乐)

  二. 出示范例《小兔晒太阳》拼图,让幼儿说一说这幅图的拼法及组成
  1. 太阳:一个红色的圆形作脸,许多黄色的三角形作太阳光芒。
  2. 树:三个绿色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作树叶,一个细长的紫色的长方形作树干。
  3. 花:一个黄色的圆形作花心,五个桃红色的梯形作花瓣,一个蓝色长方形作 花茎,两个绿色的半圆形作叶子,一个大的紫色的梯形作花盘。
  4. 两个红色的椭圆形作长耳朵,一个黄色的大圆作头部,三个小圆分别作眼睛、鼻子,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作嘴巴,一个浅蓝色的扇形作身子,一个紫色的半圆形作口袋,两个深蓝色的半圆形作腿。
  小结: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的图形都是好朋友,它们可以相互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画。

  三. 请幼儿示范拼图
  1. 拼房子(几种不同的房子)
  2. 让幼儿知道同一种东西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四. 提供2—3张卡纸给每位幼儿,让幼儿尝试剪出各种图形,然后进行自由组合拼图,教师巡回指导,要求拼出有情节的画面。(播放音乐)

  五. 欣赏及展示作品,并说说怎么样拼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第三环节幼儿个人在示范拼搭时,不会忽视了下面的幼儿,改为小组合作,效果可能会好些;还有那些拼图范例会充分利用;第四环节的剪图形改为课前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给幼儿动手拼更有主题、情节的画面,这样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不一样的车牌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不一样的车牌》就是根据这一理念。做到 “数学活动生活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街上的汽车是越来越多,不少小朋友的家长就拥有私家车,孩子对车是越来越熟悉,在平时,孩子间对车也讨论的比较多。倾听他们的谈话,他们讨论的大多是车的颜色,种类。关注车牌号码的小朋友不多。其实在车牌号码中,蕴涵着很多的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排列与组合是车牌中最大的数学知识。因此我就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三个数字排列出不同的车牌号码,学习排列与组合的方法,探索数字排列与组合的规律性,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2、积极参与操作,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排列不同、颜色不同、汉字和字母不同的汽车牌照数字。
  2、数字“2 3 4 ”13套。
  3、记录用的纸若干和笔13支

  活动过程:
  一、观察车牌不同的车,引出课题
  1.出示两辆车,这是什么?你发现两辆车一样吗?
  2.出示车牌,仔细看哪里不一样?(数字相同,排列不同的两个号码)
  小结:原来车牌号码的数字相同,但它们的排列顺序不一样,车牌号码就不同了。

  二、探索三个数字排列组合的方法
  1.出示数字卡片
  我也有一辆汽车,车牌上有“2”、“3”、“4”三个数字,你们猜猜我的车牌号码会是什么?
  2.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记录车牌号码。
  有那么多号码呀,我们一起来找一位好朋友,两个人一起排一排,到底有几种不同的号码呢?
  3.幼儿两人合作探索排列组合,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车牌
  谁来说说你们排了几种号码?
  看看车牌号码有重复吗?
  谁还有不一样的车牌号码?
  小结:3个数字可以排出6种不同的顺序,只要以一个数字开头,后面两个数字互相交换位置,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号码。告诉你们,我的车牌号码是342。

  三、再次尝试三个数字的不同排列组合
  1.现在,我们掌握了这样一个规律,那排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老师给你三个数字“1 2 3”请你按这个方法去试一试、写一写,是不是排起来又容易又快。提醒:一个车牌上数字不能重复,车牌号码不能重复一样。
  2.幼儿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排列结果。
  3.交流幼儿排列的车牌号码,师幼共同检查。
  小结:原来,用一个数字开头,后面两个数字交换位置,这样按规律排出来的号码又快又准确。

  四、了解车牌的不同
  1.我家的车牌号码是342,可是我还看见一个车牌也是342,为什么会这样?(出示PPT:颜色不同——蓝底白字342,黄底黑字342)
  小结:蓝色牌照的是私家车,黄色牌照的可能是巴士或卡车,白色牌照的是警车。
  2.我还看见颜色、数字都一样的车牌,为什么会这样?(出示PPT:汉字不同,英文字母也不一样——沪CA342A,苏CC342A)
  3.车牌上因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排列组合不一样,以及颜色的不一样,才有了千千万万的车牌号。其实,关于车牌还有很多秘密呢,我们小朋友在回家的路上再留心一下,明天再来交流。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里也开展了评课活动,通过活动,我知道了自己在活动设计和开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如有时忘记对小朋友的回答加以总结,对车的品牌和车牌号由于没有明确概括,使小朋友对这两个概念有些混淆。总的来说,通过这一活动,小朋友对车牌的组合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学习了3、4个数的多种排列组合方法,使自己原有的经验得到了提升。

第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4的加减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前面刚学习了2、3的加减法。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特设计了此活动内容让幼儿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能形象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实物的数量,能口头列出算式。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培养幼儿能自编应用题的能力和分析为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4的加减法,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学会自编4的加减法口头应用题。

  活动准备
  篮球4个、篮球筐一个、钓鱼竿、卡片、小筐等,幻灯机。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运球(复习4的加减法)
  1.幼儿分成两组,四个球用两个筐运,看每个筐装几个球,复习4的组成。
  2.师幼齐读: 4 4 4
  ^ ^ ^
  3 1 2 2 1 3

  二、小小篮球赛
  1.师说话引发幼儿兴趣:刚才的运球游戏小朋友们表现的很棒,你们是那么聪明,大家合作的那么好,老师真高兴!现在老师宣布一个让小朋友们更高兴的事,今天我们班要举行一个篮球比赛,希望大家积极参加。
  2.幼儿积极报名,老师把幼儿分成四人一组。
  3.老师当裁判,哨声响起,幼儿进行投篮比赛,台下的小观众加油助威。
  4.算一算每组投了多少球,列出4的加减法算式,教师相应板书。
  1+3=4 3+1=4 2+2=4
  4-1=3 4-3=1 4-2=2
  5.给获胜队发奖章一枚,大家为他们鼓掌。
  6.齐读加减法算式。

  三、看动画编应用题
  教师播放幻灯片,请幼儿看动画编应用题。教师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口头列式解答。

  四、游戏:小猫钓鱼
  1.师:猫妈妈领着小猫们来到河边钓鱼,它们钓到了几条鱼呢?
  2.老师和小朋友们戴着头饰,坐到讲台边用鱼竿钓鱼,算出每条鱼上的算式题。巩固4以内加减法。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教师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在互相启迪、互动互学中促进幼儿不断思考,不断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其“善”学。幼儿的兴趣被引发了,他们都争抢着参加各种游戏,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让幼儿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能形象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教师也积极地参与活动中去,师幼配合得很好,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通顺、流畅。“热闹”而不“杂乱”,当时听课的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赞叹这次活动很成功。

第9篇、大班数学比较粗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要求幼儿学会区别粗细,懂得比较物体粗细的正确方法。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分辨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游戏棒,圆柱积木,铅笔毛线,油画棒,彩色蜡笔,毛线棒针等,数量是全班幼儿数量的2倍,图片4张,一根粗麻绳,和一根细尼龙绳,粗细不同的纸卷棒子6根。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教师分别出示图片(粗细不同的树干,竹子,茄子等),请幼儿比较粗细;
  2 .教师出示一根麻绳和一根尼龙绳,请幼儿比较粗细;
  3.分别请两对幼儿上来,手拿一件不同的实物比较粗细,全班幼儿验证;4.请幼儿从自己的身上找出两样东西比较粗细,如:腿粗,手臂细,手指头粗,头发细等。

  (二)比较粗细:
  1.教师出示一根纸棒,请幼儿回答它是粗的还是细的,若幼儿说是粗的,教师出示比它更粗的纸棒,若幼儿回答是细的,教师则出示的纸棒,由此得到结论,只有两样东西,以上进行比较,才能认识哪样粗哪样细。
  2.请小朋友任取3样东西比较粗细,然后说出它们的结果。
  3.教师手举一件实物,请每个幼儿拿一件实物 与教师手中的实物比较教师粗的,请站起来,比较教师细的坐在位置上,用同样的方法,教师与小朋友都换一件实物进行比较,也可请比教师细的幼儿站起来,比教师粗的坐在位置上。
  
  (三)游戏:找朋友 每个幼儿手拿一件比较粗细的东西,边唱:“找朋友 ”歌曲边自由结伴。唱完后,两人比较粗细,游戏可反复进行。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太少;
  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
  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第10篇、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我在幼儿已经认识“+”、“一”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探讨,一起编儿歌,通过儿歌、表演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目标
  1.认识“>”、“<”,初步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2.根据“>”、“<”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4张,从图一到图四的图案分别是8只小兔、6只小鸭、4朵花和9个娃娃;水果2盘;玩具2盒。
  2.数字卡片7张(数字分别是8、6、5、7、4、3、10);“>”、“<”、“=”卡片若干。
  3.数字花头饰一套。
  4.将教室布置成聪明屋。
  5.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以《动画城》的金龟子姐姐请小朋友到聪明屋做客为引子,放《火车开来了》的音乐,导入课题。
  2.认识“>”。
  (1)出示两幅图片(图一、图二),幼儿说出其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8和6),并引导幼儿对这两个数字进行比较,说出8大6小。
  (2)教师:我们可以在8和6之间放一个符号,这样大家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能放“=”吗?引导幼儿认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表示前边的数字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的含义,说出“8大于6”。
  (3)出示两盘水果,让幼儿说出其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7和5),启发、引导幼儿说出“7大于5”。
  3.认识“<”。
  (1)出示两幅图片(图三、图四),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4和9),引出“<”,重点观察“<”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给小数瞧,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9”。
  (2)出示两组玩具,让幼儿说出其数量,贴上相应的数字卡(3和10),引导幼儿说出“3小于10”。
  (3)启发幼儿找出“>”和“<”的内在规律。 “>”和“<”都有一个开口,长的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呢?小朋友们可以看一下,无论是“>”还是“<”,它们开口的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
  (4)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4.表演游戏:学做“>”和“<”。 请两名幼儿做数字花,戴上数字头饰,一名幼儿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并请幼儿读出来。
  5.小结 放《火车开来了》的音乐走出教室,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也有幸组织了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大于号和小于号》。《纲要》指出,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内容和幼儿身体发展的水平,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物质条件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活动使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内容单调枯燥,思维训练比较严格,因此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利用幼儿熟悉的形象(金龟子姐姐)、喜欢的情境(聪明屋以及开火车游戏)引入课题,使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激励幼儿去学习新知识。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和概括能力较差,借助各种教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我用水果、奥特曼、怪兽等幼儿喜爱的实物教具,以及幼儿自己在手工课上制作的纸偶做成挂图,既便于操作,又形象直观,促使幼儿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时时用儿歌去引导幼儿用身体去感知大于号和小于号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表演游戏这一环节,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一环节幼儿是很感兴趣的,他们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我来表演,我来表演。”由此可见,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实物、教具材料或设计情境让幼儿获得直接具体的感知,既能使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幼儿对事物有较全面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11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数学的加减法运算很重要。特别是20以内的加减法是各种数字运算的基础。学好20以内的加减法,有利于活化孩子的头脑,发展孩子的思维。

  活动目标:
  1、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算法,整理和归纳计算规律。
  2、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并从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蘑菇图形、 计算题目。

  活动过程:
  一、通过例题再现,唤起幼儿的回忆
  1、 小明买了9个红苹果和2个青苹果,再出示集合图。
  2、 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
  教师引出:9+2=11。
  3、苹果的总数是多少?如果吃掉了9个红苹果,还剩几个?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4、示图片,在列式和计算中,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的联系。
  (1)从图上看出从11个苹果里去掉9个,还剩2个苹果.
  (2)因为 9加 2得 11,所以 11减 9等于 2.
  (3)把9分成1和8,先用11减1再减8,得2.(即:11-9=11-1-8)
  (4)把11分成10和1,先用10减9得1,再用剩下的1加1得2.(即:11-9=10-9+1)

  二、 小兔采蘑菇
  1、出示“小兔采蘑菇”的例题场景,请幼儿观察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想一想。
  教师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说一说计算方法,并归纳出进位加法可以用“凑十”的方法。
  2、再列出两道减法算式,说一说计算方法,归纳出退位减法的方法。
  3、采蘑菇比赛。每个蘑菇旁边是一道算式,完成计算后,如果正确,就直接跳到下一题,如果错误,则一起纠正比一比谁采的蘑菇最多最快,全部算完后选出才蘑菇最多的一组幼儿。

  三、作业练习
  1、教师讲解操作要求,分发计算蓝本子。
  2、幼儿独立完成二十以内加减法测试2。

  活动反思:
  给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看一看、猜一猜、算一算等活动中积极动脑,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促使幼儿在一系列的观察、猜测、思考和表述中,自己发现规律,自己解决问题。使每个幼儿都能无拘无束地得到不同的提高和发展。

第12篇、大班数学活动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继续学习加减法算式。  
  2、理解加法题中用“一共”表示合起来,减法题中用“还剩下”表示少了的意思。  
  3、在书写的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小老鼠买面包圈。  
  1、师:小老鼠去给大老虎买面包圈当点心,我们看看它买了几个面包圈。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逐一观察并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小老鼠买了1个面包圈;第2幅图——小老鼠又买了4个面包圈;第3幅图——小老鼠一共买了5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一共”表示把两次买的面包圈合起来的意思。  
  2、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小老鼠买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加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与符号的意思,判断算式是否正确。 
 
  二、大老虎吃点心。  
  1、老师:大老虎可喜欢这个点心啦,瞧它吃得多开心。出示三幅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每幅图的意思:第一幅图——大老虎有5个面包圈;第二幅图——大老虎吃了1个面包圈;第三幅图——大老虎还剩下4个面包圈。引导幼儿了解“还剩下”表示吃掉面包圈后少了的意思。  
  2、老师: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大老虎吃面包圈这件事吗?鼓励幼儿尝试列减法算式。  
  3、引导幼儿看算式说说数字和符号的意思。  

  三、小组操作活动。  
  1、看图列5的加减算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操作纸上三幅图的变化,并学习运用“一共”和“还剩下”的词语,大胆讲述3幅图的含义。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含义列出5的加减算式。  
  2、看图形记录图形特征。看算式进行5以内的加减运算。  
  3、看算式写得数。读一读算式,并用雪花片演示算式数量变化过程,写出得数。  

  活动反思:
  要使幼儿正确、迅速地口算,还必须经常地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进行训练。我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幼儿提供了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解题策略,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从而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算法都是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的结果,每一个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意识,从而有效地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第13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好朋友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10以内的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3、学习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数字卡、纸牌1—10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玩游戏“找邻居”,理解“邻居”词义。
  2、认识相邻数,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出示随意摆放的数字卡1-10,抽一个数字问小朋友它的邻居是谁?为什么?
  (2)启发孩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出其他数的相邻数谁和谁?
  3、游戏:找邻居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1:看谁找得快;
  游戏2:口头游戏,看谁说得快;
  游戏3: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4、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1)引导幼儿填空。
  (2)教师:是相邻数的西瓜娃娃手拉手才是好朋友,请在空白框里写上数字使它们成为好朋友。
  (3)幼儿互相交流操作结果。

  活动反思:
  在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时,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游戏贯穿到教学当中。并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兴趣。
  在这个活动中我运用的是直奔主题的方法进行的,如一开始我就出示“相邻”两个字,让孩子通过座位理解“相邻” 就是左右、旁边的意思。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孩子根据这一特点在后面的操作中都能很快地找出各个数字的相邻数。而且整个过程中孩子都非常感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在活动的过程中,请小朋友为数子卡片找邻居的这一过程,我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掌握“相邻”的关系。
  最后运用“看谁找得快”、“看谁说得快”“我的朋友在哪里”游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更有利于幼儿掌握知识,完成目标。但在让孩子比较各组相邻数的规律时,由于我操之过急,只是让孩子观察一组数字教师就小结,没有通过多组数字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中间的数字比前面的数多1,比后面的数少1这一规律”。还有这节活动在时间上把握的不好,时间稍长。在今后的活动中需把活动的时间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第14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趣味统计与分类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 (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
  (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第15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2的分解和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积极操作探索“2个东西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幼儿积极操作探索“2个东西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3、 知道2的分解、组成,认识分解和符号。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难点:使幼儿积极操作探索“2个东西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活动准备
  1、 演示教具:两朵花
  2、 幼儿人手两根蜡笔、两个瓶盖。
  3、 幼儿人手一套记录用的卡片

  活动过程
  1、 开始部分
  (1) 教师(出示两朵花):“今天早上老师收到了两朵漂亮花,如果把它们分给两位老师,你们愿意怎么分?”
  (2) 幼儿自主操作。
  2、 基本部分
  (1) 教师和幼儿演示分的过程
  请两名幼儿扮演老师,演示分的过程。
  (2) 写出分解式
  教师:“两朵花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在黑板上写“2”。
  教师:“把两朵花分给两位老师,要用分解符号表示。”
  教师画出分解符号,并告知幼儿。带领幼儿用手做出分解符号的样子,然后写在2下面。
  教师:“分给第一位老师1朵,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分给第二位老师1朵,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分别在分解符号下面写两个“1”。(由上往下写)
  如图:
  2 2
  ∕ \ ↓ ∕ \ ↑
  1 1 1 1
  (3)演示合的过程:
  教师:“两位老师把花贴到黑板上,会怎么样?”
  教师:“两位老师在黑板上贴了几朵花?”
  “1朵花和1朵花合起来,十几朵花?”
  (4)记录和的过程:
  教师:“一朵花和一朵花合起来是2朵花,可以用组成式表示。”
  演示组成式的记录方法(由下往上写)。
  3、 幼儿操作:
  (1) 小朋友们拿2支蜡笔和2个瓶盖,自己动手试一试,并用卡片记录。
  (2)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请个别小朋友上黑板分。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感知2的分解组成,掌握2的1种分法,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活动围绕着教师分花进行,每个教师都分到1朵花,在第一次给教师分花并记录的过程中,找出了“2”的一种分法,并告诉幼儿分解符号。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两位老师把花贴到黑板上,并演示和的过程,在第二次给记录和花的过程中,掌握了有序的进行记录“2”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花的结果。

第16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凑十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建立凑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知道如何凑十。
  2、经历知识转化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
  3、体会数学学习中的转化思想。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凑十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完整叙述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小猴子图片 、桃子图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10加几。
  为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奠定基础。
  1、师出示课件卡片: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0加几的加法,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小猴子),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 10+1=( ) 10+7=( ) 10+3=( ) 10+8=( ) 10+5=( ) 10+6=( ) 10+2=( ) 10+4=( ) 10+9=( )
  2、小结:10加几等于十几。

  二、看盒子说数。让孩子们在头脑中将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小猴要送大家一个礼物,(出示空盒子)这个盒子非常神奇,能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想知道它的秘密吗?
  1、先来仔细观察一下:一共有几个格子?
  2、如果每格装一个菠萝,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3、出示9个菠萝图:现在有几个菠萝?怎么知道的?
  4、出示8个、7个菠萝图,提问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个菠萝图,问答后小结:装满就正好是10个。

  三、小动物们的问题。
  体会凑十的优越性,初步感受凑十需要从一个数里分出一部分和另一个数组成10。
  1、小猴的桃子,9+3。引出凑十法,从多样化中初步感受凑十法的优越性。
  (1)出示10个格子的盒子装有9个桃子,盒子外面有3个。师背景叙述:爱劳动的小猴帮妈妈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里,看一看是几个?(9个)今天又摘了几个?(3个)。
  (2) 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提一个数学问题)?(两天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
  (3)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可能出现点数、接着数和凑十法,对于前两种请学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凑十法做重点分析。教师对凑十法的引导语:从外面拿一个放进去装满正好是10个(板书10),10加剩下的2等于12。启发其它孩子理解,提问:听明白他的想法了吗?谁来再说说?/一样想法的请举手,再来说说。引导其它孩子评价,教师定性评价语:不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 12个。
  (4) 教师在课件上圈出盒子,小结:将盒子装满凑齐10个,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简便。这真是一个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将它喂饱(装满)它就告诉你答案。结语:凑十是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
  教师小结: 脱离实物进行凑十。
  1、说图意、提问、列式。
  2、说计算过程。提问:怎么凑十?

  活动反思:
  凑十法题型是我们大大班数学活动的一项附加内容,要上这一节活动也是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应我们家长的要求而添加的。刚开始我们年级组要上这堂课时也经过了研讨,可是我们并没有决定要设计哪个游戏。
  数学课是比较抽象也比较深奥的,于是在决定上这一节活动课时我也是想了很多的方法。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拼图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幼儿对图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节图形游戏课。目的是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图形进行拼图,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很好的训练。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
  2、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游戏,加深对图形的认知,培养幼儿图形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出图形名称。

  二、想一想:
  教师出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图片,请幼儿分别说说图形像什么?(教师小结:当小朋友看到一个图形时,就会想到很多物体。比如看到圆形,就会想到西瓜、乒乓球、太阳、皮球等,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以后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

  三、拼一拼:
  1、相同图形拼搭
  教师让幼儿取出任一种图形进行尝试性的拼搭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结:小朋友可以用其中的一种图形变成不同的图形,例如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正方形等。)
  2、不同图形的拼搭
  教师在引导幼儿拼图时不要一下子把拼好的图样给幼儿看,可以先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启发:比如拼帆船时,可以告诉幼儿用两个大的三角形做它的帆,另外的图形拼成一艘船。
  建议:教师巡回时可给予个别指导,并将幼儿的有趣拼搭介绍给大家。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玩了图形游戏,发现了很多个图形可以组合成各种各样有趣的图样。只要我们多动手多动脑,就会拼出越来越多的图案。

  教学反思
  幼儿兴趣较浓,整节课每位幼儿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在用不同的图形拼搭时,有个别幼儿还不能按时完成。

第18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3的分解和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集中度不高,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活动目标
  1、学习3的分解,初步感知3的合成。
  2、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3的分解和组成

  活动准备
  桃子图片、孙悟空、猪八戒头饰、彩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2的分解合成。
  1、西游记歌曲导入
  2、指名一名幼儿扮演孙悟空,老师扮演猪八戒,并戴上头饰。
  3、教师在树上贴桃子图片,并讲猪八戒摘桃子的故事。
  4、指名幼儿填空
  5、让幼儿用手势比划2的分解和组成

  二、新授
  1、教师讲解并板书课题:3的分解和组成
  2、教师讲猪八戒和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幼儿用彩笔代替
  桃子分一分。
  3、教师再指名两名幼儿扮演孙悟空和猪八戒,指名幼儿汇报分法,教师将桃子分到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手里,并板书
  4、师生一起用手势比划3的分解和组成

  三、延伸活动:游戏活动“猜一猜”

  四、小结
  小朋友想一想今天我们学了几的分解?它一共有几种分法?

  教学反思
  学习《3以内的分解与组成》是让学生理解分与合的重要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让孩子在操作中认识数的组成,体验分与合,所有的例题和练习都是先把若干个实物分成两部分,再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成。孩子通过这样的活动,不断体会分与合,感受分与合既是不同的,又是有联系的, 从做题的角度来看,孩子都会这类型的题目了。

第19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8的减法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上的是《8的减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根据老师所出示的图案写出8的减法算式,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并由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活动目标
  1. 通过看图列算式,学习8的加减法。
  2. 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3. 会口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知道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 复习8的组成
  8只小鸟飞啊飞,1只小鸟飞在前面,后面跟着几只小鸟呢?(7只),你是怎么知道的?(8可分成1和7)8还可以分成几和几,以此类推说出8的组成。
  2. 组织幼儿学习8的减法
  出示课件:
  (1)树上有8只小鸟,飞走了1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
  幼儿说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说出8去掉1还剩7 即整体去掉部分应该用减法算式计算,引导幼儿列出8-1=7并知道8,1,7代表什么,教师版书。
  (2)草地上有8蝴蝶,飞走2只,草地上还剩多少只蝴蝶?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2=6,教师板书
  (3)天上有8架飞机,飞走3架,还剩多少架飞机?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3=5,教师板书
  (4)小红有8个气球,送给小花4个,还剩多少个气球?
  教师组织幼儿根据要求列算式8-4=4,教师板书
  3.让幼儿自由创编8的减法数学问题
  引导让幼儿口述有关8的减法数学问题,如:姐姐有8颗糖,吃了5颗,还剩多少颗?河边有8条鱼,游走了6条,还剩多少条鱼?等等。
  小结: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按照减数从1到7的规律说出8的减法算式:
  8-1=7,8-2=6,8-3=5,8-4=4,8-5=3,8-6=2,8-7=1。

  教学反思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第20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比一比教案

  活动设计背景
  在数学区中,可提共排序板、动物与食物想匹配的材料,如小兔子 和萝卜、小狗和骨头等,请幼儿用一一对应比多少的方法比较动物与食物的多少。

  活动目标
  1、愿意大声回答教师的问题。
  2、按要求正确地在排序板上摆放,并尝试一一对应地方法比较俩组物体的多少。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一对应的俩中物体的多少。
  2、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谁多谁少后,引导幼儿说出多的是谁少的是谁。

  活动准备
  玩偶、书、小筐

  活动过程
  1、小熊请客。
  2、小狗小猫排排队。
  3、小狗小猫谁多谁少。
  4、幼儿操作活动。

相关文章

《大班语言教案40篇》

《小班音乐活动教案40篇》

《大班美术教案20篇》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