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幼儿园教案

科学教案大班100篇及反思

栏目:幼儿园教案

这是科学教案大班100篇及反思,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科学教案大班100篇及反思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多变的天气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发现天气是经常变化的,初步了解变化的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2、培养幼儿关注天气,探索自然变化的兴趣。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已做好的气象记录。

  活动过程:
  一、讨论气温的变化。
  1、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天的气温有什么变化?(幼儿发言谈及每天气温是不同的。)
  2、温度变化说明什么道理?(天气是多变的,有时气温很高,有时气温很低。)
  3、温度高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温度低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
  4、温度高的时候你穿的衣服怎样?温度低的时候你穿的衣服又怎样?温度高的时候草、树木长得怎样?温度低的时候又怎么样?
  5、小结:气温是不断变化的,气温的高低与我们的穿着、生活有关系,与植物的生长也有关系,温度很低时农民就要注意防冻。

  二、讨论近期天气的变化。
  1、今天是什么天气?大家回想一下,上个星期的天气有什么变化?哪几天是晴天?哪几天是阴天?哪几天是雨天?
  2、晴天是什么样的?在晴天你感觉怎么样?阴天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有阴天?阴天会变化成什么天气?(因为天空中积多了云,遮住了阳光,就变成阴天,阴天可能变成雨天,也可能变成晴天。)
  3、你喜欢什么天气?为什么?引导幼儿讨论天气与人生活的关系,晴天光线好,教室里亮堂堂舒服,大家在太阳底下晒晒太阳暖和,洗的衣服容易晒干……阴天使教室里黑乎乎的,不舒服,雨天出门不方便,要带雨具。
  4、小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有时晴天,有时雨天,有时阴天,有时还会下雪。

  三、讨论近期风力的变化。
  1、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天风也是不一样的?幼儿充分讨论。
  2、你怎么发现风力不一样的?风力大小与我们生活有没有关系?你知道风力大小与什么人关系最大吗?为什么和渔民的关系最大?(风大浪就大,船出海就有危险,渔民最关心天气预报中的风力大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过风吹过来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以后你们多注意幼儿园里的国旗,看看国旗往哪个方向飘。
  3、总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今天和明天就可能不一样,上午和下午也可能不一样。天气变化与我们大家的生活有关系。我们每天应听听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四、延伸活动。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气象,听天气预报。

  活动反思:
  春夏时天气变化反复,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孩子们对天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这次活动中,我结合图片的形式来让孩子们了解天气,大部分的孩子们都能很快地说出来,而且能够说出各种气候的明显的特征,活动的效果比较好。值得提到的是,我应该利用孩子们指认图片的欢快气氛再引导孩子们讨论一下各种天气下人的活动,尤其是雨天要注意哪些安全?这是整个活动中的一个不足吧。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搭纸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改变桥面形状可以使纸桥承重力发生改变。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获得不同造型桥面有着不同承重力的经验。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家家红”瓶子每人2个、A4纸每人半张、自制小河每人一条、雪花片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改变桥面形状可以使纸桥承重力发生改变。
  活动难点: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故事导入:《小马过河》,激发幼儿兴趣。
  1.师:小马带着三个雪花片怎样才能过河呢?
  2.引导幼儿了解桥的结构。
  师:今天让我们用纸和瓶子来帮小马造一座桥吧!桥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3.提出要求,幼儿尝试搭建纸桥。

  二、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1.引导幼儿把三个雪花片放到桥面上,看纸桥是否能承受。
  师:桥除了美观,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承载物体。刚才你们造了各种各样的纸桥。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你设计的纸桥能不能帮小马顺利地带着雪花片过河?请把雪花片放在桥的中间试一试!
  2.抛出问题:发生了什么?你的纸桥能承受住三个雪花片的重量吗?那怎样才能让纸桥承受住三个雪花片的重量呢?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成功的幼儿上前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
  5.教师小结:原来改变桥面的形状可以增大纸桥的承重力。   

  三、再次操作,看谁的纸桥最坚固。   
  1.提出操作要求:在不改变桥的长度和桥墩数量的情况下,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评出最牢固的纸桥。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四、集体交流总结
  1.归纳小结: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受更多的力。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赵州桥。小朋友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
  2.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拱形桥。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区角中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活动反思: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通过情境式设计鼓励幼儿挑战困难,运用对纸张的改变进行自由探究、分享经验、逻辑推理,鼓励幼儿在多次的互动探究中发现不同形式的纸桥面的特点。

第3篇、大班科学活动地球生病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 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愿意与同伴和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  
  3.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 图片若干   
  2. 录像带(录有美丽大自然的风景)   
  3. 录音带(地球的自述)   
  4. 被污染和美丽的地球。  
 
  活动过程   
  (一)观赏美丽的家园   
  1. 师:前些天,我们小朋友已经一起讨论过关于地球和人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关于地球上美丽风景的电视片。   
  2. 你们刚才看了电视:感受到地球上那些地方是很美的?   
  3. 你们去过那些地方,也感受到地球的是很美的?   
  师: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大家的家,可是在这么美的地球的有些地方,却被我们有些人不适当做法而遭到了破坏,所以,地球和人一样,也会生病,前几天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过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能不能介绍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   
  1. 请个别幼儿说说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   
  2. 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并分散贴图片,自由交流。   
  过渡:原来汽车排放废气、破坏绿化等会使地球生病,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听听地球是怎样说的?   
  3. 听录音:我是一个生病的地球,最近几年,我身上的病越来越多了,我的空气中有许多细菌,使空气受到污染,我的海水、湖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蓝蓝的大海,清洁的河流,我的森林变得光秃秃了,有的树叶也长不出来了,鸟儿没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难过呀!
  
  (三)接龙游戏:寻找为地球治病的方法(出示生病的地球)   
  师: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地球的病好起来呢?   
  幼儿分两组竞赛,说出一个方法,教师拿掉一块被污染的地球,露出美丽的地球。
  
  (四)小结:   
  小朋友已经想出了许多治病的办法,但是地球还有许多病,还有很多治病的办法大家不知道,请你们回去再看看新闻、报纸或问问爸爸妈妈,让大家把地球的病一治好,好吗?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的利用图片,让幼儿去看、去想、去说,他们说到环境污染对我们人类的危害讲了很多我出乎意料的事,比如有一个小朋友说:“我们都住在地球上,不保护好它,我们都会没命的。”……
  在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上,很多小朋友都能想出很多的方法,有的甚至超越现实说要发明一些东西来保护地球。

第4篇、大班科学活动地球妈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萌发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妈妈的情感。
  2、了解关于地球的简单知识,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
  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萌发护环境、保护地球妈妈的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物质准备:地球仪,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二、地球长什么样
  1.观察地球仪。
  2.观看录像。
  小结:地球是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三、地球上住着谁
  1.看录像,提问:企鹅、北极熊、熊猫、鲸鱼生长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动物还生长着什么?
  2.让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图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四、地球妈妈生病了
  结合幼儿美术作品讲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头发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衣服弄脏了,扯破了;地球妈妈的身体发烧了。 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五、争做地球的小医生
  自由讨论:怎样保护地球妈妈? 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活动延伸
  把地球仪放在科学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观察、互相交流。

  活动反思
  一、设计意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但幼儿年龄小,如果只是以说教的形式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可能无法激起幼儿保护地球的情感,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经验及理解能力出发,运用实物,录像让幼儿从各个角度了解地球。活动以幼儿喜爱的猜谜引出,幼儿在理解谜面的同时对地球的特征有初步的感知。录像中的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促使幼儿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形象地感知地球知识。同时,也让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的几个环节设计合理,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尤其是最后环节的设计更为巧妙,以地球妈妈为什么病了展开,让幼儿自主地思考、讨论,搜寻答案。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合作意识会有很好的体现,整个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幼儿参与积极性高,整个环节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5篇、大班科学活动十二生肖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十二生肖所包括的动物、顺序及十二生肖的循环特点。
  2.在常识活动中激发大班幼儿的尝试兴趣,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3.培养幼儿对属相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投影仪及十二生肖的投影片。
  2.幼儿每人一件属相挂件及头饰。
  3.操作卡片人手一套。
  4.录音机及磁带。

  活动过程
  一、了解十二生肖
  1.教师指着胸前的挂件,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胸前挂的是什么小动物?因为刘老师属蛇所以我挂了一条小蛇的挂件,小朋友谁知道自己属什么?你们家里人属什么?  
  2.人的属相有哪些动物?一共有多少?边出示投影边认识十二生肖的名称。
  3.这些属相中哪些动物是我们看到过的,为什么会有“龙”这个属相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发明的,每年都用一种小动物作为标志,一共有十二种生肖,生肖就是属相,知道了自己的属相就能推算出自己的年龄。
  学习词:生肖、属相。

  二、通过投影、故事,尝试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1.听录音故事“十二生肖”。
  教师边放投影边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十二生肖包括哪些动物?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2.幼儿尝试讲述十二生肖的顺序。
  3.欣赏儿歌“十二生肖”。
  鼠、牛、虎钻山洞,
  兔、龙、蛇爬大山,
  马、羊、猴练跨步,
  鸡、狗、猪练跳高,
  按着次序排好队,
  锻炼身体争第一。

  三、讲解十二生肖的循环规律
  1.一个属相表示多长时间?十二生肖排完了怎么办呢?
  2.放投影提问:小红属马,姚爷爷也属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3.今年出生的人属什么?去年呢?明年呢? 老师小结:一年是一个属相,同一年出生的人属相相同,十二个属相排完了,又从头排起,十二年循环一次。

  四、幼儿操作尝试  
  给十二生肖排队,看谁排得又对又快,老师巡回指导。
  幼儿带上头饰,进行表演,游戏结束后,幼儿模仿十二种动物的任何一种动作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6篇、大班科学有趣的陀螺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2、引导幼儿在《转转玩玩》中观察陀螺旋转时的图案与色彩的变化。(包括陀螺转动的速度、颜色、形状、大小等)   
  3、探索陀螺原地稳定旋转时技巧,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1)自制抽动陀螺。(2)购买玩具陀螺。(3)捻动的陀螺(4)实物投影仪   
  2、学具:(1)不同类型的陀螺若干个。(2)制作材料: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各种色彩的卡纸若干、瓶盖、废纸卡等。  
 
  活动过程   
  一、玩玩转转,让陀螺转起来。   
  1、教师表演,抽动陀螺、捻动陀螺,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玩具?(陀螺)。请问小朋友还见过什么样的陀螺,提醒幼儿思考与现在玩的不同的一些陀螺玩具。   
  2、让幼儿自由转动,并进行观察。
  (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探索、观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2)怎样才能使陀螺稳稳的上时间的转动呢?教师可采取让每个幼儿拿一个陀螺,来转一转,玩一玩。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3)幼儿玩转陀螺,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4)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让陀螺转起来的,请表演给大家看。(个别幼儿幼儿表演时动作不规范或转动效果较差,这种情况教师要给个别指导。如:教师示范,要把陀螺捏紧,稳稳的用力一捻,陀螺就会转动起来。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转动陀螺的比赛,(相同的陀螺为一组,找出比较认真的幼儿来为本组当评委,进行比赛。)   
  4、讨论,为什么有的陀螺转动时间长,有的转动时间短。   
  5、教师演示上弦的陀螺,幼儿观察并发表各自的见解:上一下弦 陀螺一转就停,上几下弦陀螺就转个不停。   
  小结:拿稳放平陀螺,平稳用力不能偏,陀螺才能转稳。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与用力气大小有关系。用力大,转的时间久长;相反,有力小,转的时间就相对短些。  
 
  二、转转看看、陀螺变变。通过这一活动,让幼儿来观察不同颜色的陀螺旋转后,颜色与图案的变化。   
  1、幼儿自由结伴转动陀螺。
  (1)提问:陀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有什么变化?
  (2)幼儿进行交流,讨论在旋转前和旋转后有什么变化?谈谈自己的发现。(转动后陀螺的颜色与图案有什么变化。   
  2、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陀螺旋转起来后,颜色在视觉上的变化。
  小结:由于陀螺转动很快,看上去,五彩的陀螺各种颜色有些混合色,小块的颜色变成了圆形。   

  三、做做玩玩,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旋转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组织幼儿制作不同形状的陀螺。   
  (1)选择适合的材料(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边长2厘米的卡纸,火柴棒等。   
  2、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找准插孔,将火柴棒磷头朝下安装。引导幼儿进行装饰陀螺。   
  3、转转看看,让幼儿发现陀螺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   
  (1)幼儿自由自由转动陀螺。   
  (2)提问:陀螺旋转后看上去有什么变化?   
  (3)幼儿自行讨论交流。(略)   
  4、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物投影仪,来观察不同形状的陀螺转起来后,形状在视觉上的变化。并引导幼儿概括:由于陀螺转动的非常快,所以,无论是什么形状,转动起来后我们看上去都是圆形的。   

  活动延伸   
  幼儿玩自制陀螺,进一步感知陀螺的各种变化。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趣的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7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伞、圆纸片、牙签、木片、盖子。
  2、学具:陀螺、电风扇、法条玩具、录音机、磁带、钟表。
  3、视屏展示仪、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转动的经验。
  1、幼儿猜谜:“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袋随风转。”猜猜什么?(风车) 出示风车,请幼儿讲讲是怎么猜出来的?
  2、师幼小结:有了风,风车就转动。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是:你能让自己的身体转动起来吗?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哪些部位能转动。
  2、幼儿探索绳梯部位的转动。
  3、幼儿交流:
  (1) 幼儿交流;你让身体的哪一部位转动起来了,请你试一试。
  (2) 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不能转动,行不行?
  4、师幼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三、探索使物体转动的方法。
  1、师:你能够想办法让桌上的东西转动起来吗?玩的时候动脑筋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2、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的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在视屏仪上演示.
  3、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西转动起来,而且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四、拓展生活经验
  1、请小朋友到周围找一找那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幼儿交流:哪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2、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活动反思:
  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第8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比较3种常见的纸,发现它们的不同。
  2.乐于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通过染纸活动,初步发现3种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宣纸、画画纸、牛皮纸、颜料、标签、表格、染纸样品、塑料筐、抹布、旧挂历纸、泡沫板。

  活动过程
  1.感知3种纸的不同
  (1)教师出示3种纸,并问孩子:“这是什么纸(了解名称)?”
  (2)提出问题:“每人都有3种纸,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3)幼儿自己取3种纸进行感知比较,发现纸的软硬、厚薄、颜色、光滑度等的不同。
  (4)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5)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利用表格形成集体记录。
  2.制作有趣的染纸画
  (1)引入染纸画,出示染纸样品。
  (2)幼儿取纸,教师介绍染纸基本方法。
  (3)幼儿操作。
  (4)相互交流。
  提问:“你们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
  小结:宣纸做染纸最漂亮,它吸水多。把这一结果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
  利用记录表,梳理3种纸的不同。
  3.提出问题,引出新活动 “今天是用这3种纸来做染纸画,如果用这3种纸叠成小船,放在水里会怎样?”

  活动反思
  《有趣的纸》作为纸的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科学领域的明显特点并与艺术领域有机综合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这种高结构不仅体现在从目标到材料的严谨设计。而且体现在用一系列关键问题引导着幼儿的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动的每个阶段,不仅在开始时有关键问题的引导,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时有共同的讨论和回顾,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和记录的事实信息,概括、总结和提升已经获得的经验。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关键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引领着幼儿探究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深度和有效性。在《有趣的纸》中,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主要使用了4个关键问题,它们在引发和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提问1:这是什么纸?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发幼儿回忆、确认已经熟悉的纸,同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对纸的名称达成基本的共识。
  关键问题2:“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提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同时这个问题也在提示幼儿关注自己的探究结果――发现纸的不同,让幼儿明确探究的任务。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很多外在特性,颜色、薄厚、结实程度、光滑程度等等。
  关键问题3:“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关注3种不同的纸的吸水性。虽然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孩子们的发现可能会有很多。
  关键问题4:“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具体,它能引导着幼儿发现宣纸做出的染纸最漂亮,通过思考原因,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吸水性,并对纸的吸水性发生兴趣。
  探究纸的吸水性可以成为孩子们继这个活动之后更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因为纸的吸水性已经超越了探究纸作为单一物质的物理特性,涉及到纸与水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老师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颜料和各种各样的纸,鼓励和支持幼儿继续进行染纸活动;还可以提供毛笔、毛刷、棉签和海绵棒等工具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各种质地的纸进行作画,他们会发现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用不同的纸作画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当然,在这种似游戏、似探究、似美术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会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探究的魅力、美术的奇妙……总之,孩子们的获得与发现会有很多很多!

第9篇、大班科学活动各种蔬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蔬菜营养丰富,教育幼儿要多吃蔬菜。   
  2、认识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蔬菜分类   
  2、Ppt课件—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有一个蔬菜大棚里种了好多好多的菜,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都种了些什么菜呀?  
 
  二、展开   
  ppt课件—蔬菜分类 ,图片演示: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   
  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   
  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2、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几部分组成,那么你能猜出老师说的谜语吗?   
  4、猜谜语:   
  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西红柿)   
  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   
  (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   
  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   
  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   
  (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5、谜语:   
  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巾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我们人人都爱它。(萝卜)   
  说一说萝卜的样子?   
  (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   
  师告诉小朋友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   
  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自古就有“萝卜是土人参”之说。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6、看图中有哪些蔬菜?   
  (白菜、菠菜、油菜)   
  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   
  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   
  7、这是什么 ?   
  (土豆也叫地蛋或马铃薯)   
  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   
  小朋友告诉老师,我们平时吃的是土豆的哪一部分呢?   
  8、我们来玩一个强大游戏好不好,看谁答的又快又对。   
  问题: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   
  (3)为什么称萝卜为土人参?   
  (4)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5)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   

  三、总结   
  欣赏:奇妙的蔬菜造型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种子发芽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掌握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感受植物的生命力,加深对春天特征的认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三种种子的发芽情况(照片和实物)、一次性杯子、棉花、水、各种种子、标签、蜡笔、一次性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春天到了,种子宝宝们一个个争着发芽,也想象它们的妈妈一样有绿绿的叶子。有一天,青菜籽宝宝、绿豆宝宝、黄豆宝宝和它们的妈妈在一起玩,它们吵着要妈妈教它们发芽。青菜籽宝宝的妈妈告诉三个孩子,要到有水、有空气、比较暖和的地方去发芽,才能象妈妈一样长出绿色的叶子。
  于是,三个种子宝宝出发去找,找呀找,绿豆宝宝来到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看见一个杯子,里面有一团棉花,软软的,而且空气也很好,也很暖和,于是,它就跳进第一个杯子里等待发芽;黄豆宝宝也来到这里看见另一个杯子里有很多很多的水,也有一团棉花,哇!这里真好,有那么多的水可以喝,躺在里面真舒服,还能游泳呢,于是,它也跳进去等待发芽;青菜籽宝宝呢,也来到这里,它也看见一个杯子,里面也有一团棉花,还有一点点的水,它想起妈妈对它说的要找一个有水、有空气又暖和的地方发芽,于是,它就跳进第三个杯子里等待发芽。
  师:这三个种子宝宝在我们小朋友的自然角里生活着,它们天天盼望着自己能快点发芽,时间过去了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你们猜,种子宝宝们有什么变化呢?
  1、幼儿分散观察三种种子的变化
  2、集中:种子发芽了吗?为什么?
  没水(原来这里没水,种子宝宝渴死了,当然发不了芽,我们小朋友不喝水行不行?)
  水过多,没空气(水太多了,透不过气来了,所以发不了芽,我们人没有空气行不行?引导幼儿用手捂住鼻子不呼吸)
  小结:那么青菜耔宝宝为什么芽发得那么好呢?(幼儿自由说)
  师:哇!真的,原来啊,春天的天气真好,有暖暖的太阳、柔柔的风,还有清新的空气,是种子宝宝发芽的最好季节。
  3、师:你们看,袁老师为这三个种子宝宝的发芽情况做了一张记录的表格,我们来看看。(出示记录表格)

  二、幼儿操作
  师:前几天,我们小朋友也收集了许多种子宝宝,我们也来为它们安一个舒服的家,然后也把它的发芽情况记下来,好吗?每一组我都为你们准备好了一张记录表,把你们种子发芽的情况记下来,然后我们一组的小朋友来比赛,看看谁的种子宝宝会笑起来,好吗?
  师:你们看,袁老师把你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子都放在那里,等会你们自己去选择,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种子来种,然后找一张写着你名字的卡片,把你的种子宝宝画下来,做个标记,好了以后别忘了在记录表格上也做个标记哦。

  活动反思:
  科学课的本质是要让幼儿参照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来探究,在强调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幼儿掌握“设计对比实验方案”的方法,在小组活动后,我抽了两个小组汇报,然后针对他们的方案组织全班集体研讨。明确设计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它条件要相同”、“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的,而有些条件是难以控制的”……引导孩子们深入探讨设计该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掌握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11篇、大班科学活动果实宝宝们长在哪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展探索能力。
  2、探索一些植物果实生长的地方。
  3、了解植物果实生长的多样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各种植物果实:苹果、西瓜、土豆、藕、山芋、萝卜、菱、荸荠、梨、草莓等。
  2、幼儿记录表每人一张,大记录表一张。
  3、实物投影,录像。
  4、游戏准备:植物果实图片若干,一棵树、一盆泥土、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几种果实,让幼儿观察。
  1、分别出示苹果、西瓜、土豆、藕
  2、提问:你知道它长在哪里吗?
  3、幼儿间自由讨论
  4、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5、教师小结:苹果是长在树上的,西瓜是长在地面上的,土豆是长在泥土里的,藕是长在水里的。

  二、观察探索各种果实,并记录。
  1、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果实,请你们去观察一下,说说它们是长在哪里的?
  2、出示记录表 要求幼儿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自由探索记录。

  三、总结记录结果。
  1、出示个别幼儿的记录表
  2、请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说说每一种果实它们是长在哪里的?
  2、出示大记录表,并根据总结结果作好记录。
  3、教师小结
  通过记录结果,幼儿知道了有的果实长在树上,有的长在地面上,有的长在泥土里,还有的长在水里。让幼儿了解植物果实生长的多样性。

  四、游戏活动,把它们送回家。
  游戏规则:(出示一棵树、一盆泥土、一盆水)长在树上的果实贴在树上,长在地面上的放在泥土上,长在泥土里的埋在泥土里,长在水里的放在水盆里。
  1、幼儿根据自己拿到的果实图片,把它们送回家。
  2、请幼儿相互检查游戏结果。
 
  五、观看录像,了解无土栽培
  科技在不断发展,让幼儿知道有些农作物离开了泥土也能长出果实。

  活动建议:
  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收集一些植物的果实,与同伴说说它们是长在哪里的?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12篇、大班科学活动指纹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由来
  在进行单元主题活动《惊奇一线》时孩子们通过寻找活动,认识了生活中对我们有帮助的各种各样的线。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身体上也有很多有趣的线:头发丝、血管、掌心线、眼睫毛……还有指尖上一条条的指纹呢。在一次晚间活动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后,孩子们对指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指纹,让幼儿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观察、科学记录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幼儿学会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已经通过动画片和故事了解到相关的指纹知识,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2、胶带、印泥、6B铅笔、水彩笔及橡皮泥,每人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与幼儿一起观看《名侦探柯南》片断,向幼儿提问:看过动画片以后,你知道侦探柯南是利用什么来找到坏人的吗?(指纹)激起幼儿研究指纹的兴趣。
  2、初步观察指纹 师:我们的指纹长在哪儿呀?
  幼:(举起手指)在这里!
  幼:在手上面
  师:整只手上面吗?
  幼:手指尖上。
  幼:手指的第一节上。
  师:每个手指上都有吗?
  幼:每个手指上都有。
  师:请你们用放大镜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
  幼:我的指纹是一条条线,像大海的波浪。
  幼:我的指纹是一圈圈的,像生日蛋糕上的花纹。
  幼:我的指纹是弯弯的,像山坡。
  幼:我的指纹向一边歪着的,像月亮。
  教师帮助孩子们把他们的观察记录下来,让他们初步明白: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
  3、拓印指纹
  教师发给每个孩子胶带、印泥、6B铅笔、水彩笔、橡皮泥,鼓励他们利用这些常见的物品,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拓印指纹。教师指导孩子们先在白纸上试一试各种方法,然后用自己认为最快、最清晰的办法把每个手指的指纹印到指纹卡上,弓导孩子们对拓印指纹的方法有所比较。
  镜头一:孩子们纷纷拿起盘中的材料忙开了。瞧,oey首先伸出她的食指,小心翼翼地用指尖在印泥里重重地一按,然后举起来看一看,再慎重地把蘸满颜料的指尖压在白纸上,可是,没有印出指纹来,白纸上只是一个红红的椭圆形。这是怎么回事?oey决定再试一试。她用桌上的小抹布把手指擦擦,再次尝试。经过几次拓印,她终于发现不能用太多的印泥,也不能反复按,否则就会因颜料水太多而糊成一团。她高兴地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旁边的好朋友Ncky。
  镜头二:橡皮泥是Derdk最喜欢的玩具,所以,他选择了用橡皮泥来压印。红色的橡皮泥上出现了浅浅的几道指纹线,不过,有些隐隐约约,看得并不是太清楚。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呢?聪明的Mchae想出了一个好招:他用6B铅笔在白纸上涂得黑黑的,然后伸出食指尖在黑点上磨擦,把指尖也弄黑后再重重地压印在白纸上,哇,指纹也能印出来!怎么会想出这个好办法的呢?Mchae得意地告诉大家:“我在家里就是这样印硬币的,玩过这个游戏!”
  孩子们用印泥、水彩笔、橡皮泥等完成了指纹的拓印尝试,并一起交流自己是如何采集指纹的。不过大家发现,这些方法好像都还不能把最清晰最完整的指纹采集下来。于是,老师提醒孩子们别忽略了透明胶的作用,示范了一种更好的办法:用铅笔反复在纸上涂抹――把手指放在铅笔印上磨擦――用透明胶带纸覆盖在有铅笔印的手指上――把胶带纸揭下来贴在白纸上。孩子们学会这个办法后又开始了他们的工作,哈哈,这次可真的成功了!瞧,指纹卡上提取的指纹是多么完整和清晰。
  4、观察提取的指纹收拾整理好桌上的工具后。孩子们拿着自己的指纹提取卡围坐成半圆观察指纹样。并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指纹像什么?
  幼:像龙卷风,像花纹,像蜗牛背上的壳,像树的年轮,像圆圈,像蛋糕上的花纹……
  师:指纹是一样的吗?
  幼:我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一样;我的左手和右手的指纹不一样;我和小朋友的指纹不一样。
  5、拓展引申
  师:我们发现这么多指纹的秘密,请你想一想指纹还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 通过PPT、图片展示等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到可以利用指纹的独特性做成指纹锁、指纹考勤机、指纹保险柜,还可以用按手指代替私章、用指纹侦探等。 孩子们也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如为什么每个人都有指纹?手受伤后指纹还会有吗?为什么人拿过东西后会留下指纹?我们的身体在生长,指纹会生长吗?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贴到了我们的“探究角”。孩子们还可以进行课外研究,继续探究指纹的秘密。

  活动延伸
  1、给指纹分类让孩子们给指纹取名字,对指纹形状进行概括描述。
  2、研究“趾纹”。
  3、做一些指纹画。
  4、亲子活动:拓印父母的指纹。建立“家庭指纹档案”。

  活动反思
  从总体上讲,整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都凸现了儿童的主体性和探究本能。从科学探究活动的角度讲。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活动案例。
  首先,从选题内容看,探究指纹的秘密切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老师没有忽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需要,由幼儿的兴趣生成新的探究内容。为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经验搭建了桥梁。让幼儿通过实践体验,自主获得新的认识。
  从活动设计的目标看,教师将引导幼儿体验科学探索的方法放在了首位,重视观察、记录等科学习惯的养成,重视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践行了这一点。当幼儿拓印出并不清晰完整的指纹时,教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引导幼儿,由此幼儿可以感受到严谨的探究态度。
  从活动的实施过程看,整个活动的设计流程清晰:先让幼儿初步感性地认识指纹,然后通过操作采取指纹,获得感知经验,再通过具体的观察得到清晰的认识。最后针对指纹提出问题,鼓励幼儿自己解决。这样的设计流程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准备,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位。从师幼关系上看,整个活动的提出、实践都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与探究性,教师恰到好处地适时引导,让“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的教师角色也是这个活动的一大亮点。
  同时在这个活动中,充足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也是幼儿能顺利进行活动的保障,教师准备的丰富的拓印材料保证了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除了物质环境外,教师也为儿童营造了轻松民主的心理环境。活动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激发起更大的研究热情与兴趣。
  但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涉及关于活动评价的内容这一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让幼儿自我评价或者展开互评,既可以建立他们的内部评价结构和规则。还可以让幼儿养成自我反省的好习惯。

第13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树叶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强调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要求教师尽力做到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树”在我们周围生活中随处可见,秋天树叶飘落的现象激起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拾来美丽的树叶,提出了许多问题。为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观察树叶,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特征。
  2、通过游戏,强化幼儿对树叶的认识,体验游戏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观察树叶的变化,让幼儿认识落叶树、长青树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正确区分、记录常绿树、落叶树的树叶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幼儿观察过周围各种树叶
  2、材料准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VCD、碟子、环卫工人服装、扫帚、撮箕、课前幼儿自制树叶挂饰、记录卡、树叶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幼儿安静入坐,与幼儿一起做指五官的游戏。
  基本环节:
  一、以秋风姐姐送礼物的形式引出主题,引导幼儿认识长青树和落叶树的主要特征。
  1、播放录音—风声。
  师:(神密地)听,什么声音,(风声)怎么这么大的风啊?(秋风姐姐上)
  师:秋风姐姐来啦!秋风姐姐送来礼物后,从另一侧门出。
  师:秋风姐姐,你怎么走啦?
  2、引导幼儿认识落叶树和长青树的主要特征。
  (1)认识落叶树的特征。
  师:(发现礼物),这是什么?打开来看看(出示树叶)
  师幼谈话。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树叶?
  幼儿:街道边、山上……
  师:那你发现树叶这段时间有什么变化?
  幼儿:变黄了、变红了、落下来了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呢?
  幼儿:秋季
  小结:对了,秋天的时候树的叶子要变黄、变红,慢慢落下,第二年春天再发芽、长叶,这类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落叶树
  (2)认识常绿树的特征。
  (出示另一包树叶) 教师打开,让幼儿观察,说出名字,它叫万年青。
  小结:像万年青树一样一年四季树叶都是绿绿的这类树叫常青树。
 
  二、播放课件,帮助幼儿区分长绿树和落叶树。
  师:老师做了一张VCD,我们来看看 教师与幼儿一起看碟片,说出树的种类,边看教师边用红外线批示画面,幼儿说出常绿树的树叶一年四季树叶都是绿绿的;落叶树到了秋天,就会变黄、变红,而且还会从树上掉下来。(暂停碟片)

  三、谈话后带上课前自己做的树叶挂饰,引导幼儿再次区分并记录
  1、与幼儿谈话,放VCD。引导幼儿做吊饰,并记录落叶树和常绿树
  2、幼儿操作:小朋友自己选择吊饰,作好记录,教师分别指导。
  小结:大家都做得很好,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我们把吊饰送给老师客人,让他们也美一美,然后到肖老师这儿来,我们玩游戏,好吗?

  四、播放VCD,观察落叶树树叶飘落的姿态,师幼谈话
  师:有风的时候,树叶怎么样?(有风时摆动、在空中飞舞、在地上转圈、打滚……)
  师:风停了呢?(睡在地上),对,有的叶子黄了,也要从树上落下来。

  五、游戏:扫落叶
  师:我们来做游戏《扫落叶》,你们扮树叶,好吗? 播放风的录音,幼儿扮树叶,在有风和无风时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秋叶的样子。
  结束环节:教师扮环卫工人,清扫树叶(幼儿)出教室。

  活动延伸
  观察幼儿园里的树,分出它们的种类,继续开展拾树叶及树叶的手工活动。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我通过幼儿看VCD,让幼儿联想到自己观察到的风吹叶落,外出秋游等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睡在地上的情景,幼儿就能模仿、想象树叶飘动的姿态。扫树叶游戏,让幼儿用各种肢体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幼儿在游戏中创造性地表现美,自我欣赏,从而获得参与活动的满足感。整个活动幼儿是通过看、听、唱来完成的,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动作协调能力,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为此,我将以《纲要》为指导,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在这个课前组织幼儿参加一次秋游,效果会更好,更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活动将更加丰富和深化。

第14篇、大班科学活动冷暖我知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天气冷暖情况,自己增减衣物。
  2.了解让身体变暖和的方法,照顾自己。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热豆浆一杯。
  2.手偶一个。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手偶表演引出活动。
  1. 幼儿观看老师进行的手偶表演:天凉了,一个小朋友对自己说:“到户外活动一会就会暖和的。”于是这个小朋友在户外跳绳,踢毽子,不一会感到有点热了,将外套脱下,拿出手帕擦擦汗。休息一会说:“赶快穿上衣服吧,当心受凉。”最后他开开心心的去好朋友家做客。
  2. 教师:刚才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到户外活动?感到热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感到凉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

  二.天气变了,提醒幼儿要随时增减衣服。
  1.教师: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深秋的天气和夏天比感觉有什么不同?
  2.教师:我们感到冷,该怎么办?(让幼儿知道,天气冷了要多穿衣服,可以戴手套,围围巾等。)
  3.教师:天气凉了我们还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变暖和呢

  三.请幼儿到户外活动后进教室谈谈感受。
  1.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教师提出户外活动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2.教师:去户外户外活动有什么感觉?
  3.教师:如果感觉热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请幼儿喝热豆浆,感受天气冷了喝豆浆也会变暖和。
  教师:喝了热豆浆有什么感觉?

  五:结合幼儿用书,总结热和冷时该怎么办。
  1. 教师:看第10页的图,操场上的小朋友在干吗?活动后身体有什么感觉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 教师:感觉热了小朋友该怎么做的?
  3. 教师:看第11页的图,小朋友感觉怎么样了?可以怎样做就变暖和了。
  师生共同总结:感觉冷和热时应该做防御和调节措施。

  活动反思:
  先进理念为指导。“做中学”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儿童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它蕴含着人文精神。在这次的科学活动中我按“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为基本活动流程,从效果来看或多或少的改变了自己以往科学活动幼儿盲目动手、过多限制幼儿的局面。

第15篇、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能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 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活动准备    
  1、小鼓、沙球等乐器和矿泉水瓶、自制吉他等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有关声音方面的经验储备,学会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告诉幼儿我们要来这寻找声音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1)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开演奏会。
  活动要求:根据老师的指挥来演奏,手握拳表示结束。 你在演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时,你看到了或感觉到了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感受。    
  (3)发现问题,再次感受。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再来跟音乐合奏来感受是不是象其他小朋友说得那样。
  (4)小结:告诉幼儿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因为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3、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1)出示米粒并将米粒放在鼓上,请幼儿利用刚刚学到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原理想办法让米粒在鼓上跳舞。 引导幼儿敲鼓,鼓上的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了,并且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底。
  (2)幼儿通过与小鼓一起歌唱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a、幼儿发声感受喉咙的振动。
  b、小鼓敲得重幼儿唱得响,小鼓敲得轻幼儿唱得轻,同时手摸喉咙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4、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效果,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5、结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轻声聊天,说一说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第16篇、大班科学光和影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钟等各种形象若干。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 ,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反思:
  “光和影子”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第17篇、大班科学活动白开水,益处大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白开水是儿童最佳的饮品。   
  2、鼓励幼儿多喝白开水,促进身体健康。   
  3、初步学习设计和制作表格的方法。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电脑、搜集短片(世界各地、生命之源―水)图片、粘贴版、纸、笔。
   
  活动过程:   
  (一)欣赏短片世界各地   
  师:你们看到短片中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人们都喜欢喝什么饮品   
  幼:蒙古人―奶茶,藏族―青稞酒、酥油茶,西方人―咖啡、可乐、啤酒,东方人―茶   
  师:你们最喜欢喝什么?   
  幼:果汁、可乐、雪碧、杏仁露、椰汁、茶、牛奶、豆浆、酸奶......   
  游戏:阳光饮料站“幼儿自取图片进行分类摆放,师生共同统计出饮品人数,贴在粘贴板上”   

  (二)白开水,益处大   
  师:户外活动和剧烈活动后会出很多汗,应该喝什么?   
  幼:喝白开水   
  师:让幼儿了解为什么喝白开水?请幼儿再次欣赏短片:“生命之源―水”   
  教师小结   
  A:白开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B:能帮助人身体进行代谢   
  C:白开水也是一种营养素   
  儿歌“多喝水好处多”   

  (三)引导幼儿制作饮水表格   
  1、游戏“阳光饮料站”第一次游戏统计人数与第二次游戏统计人数进行对比   
  2、对比人数表贴在粘贴板上(喝白开水人数居多)   
  3、幼儿设计并制作饮水记录表格   
  4、鼓励幼儿日常多喝白开水促进身体健康   

  (四)延伸活动:利用幼儿自制饮水记录表,每周五评比喝水标兵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观看短片直观的了解白开水对人体的好处,在两次游戏后通过对比法,由第一次喝水30%人到第二次游戏喝水人数上升到80%,这样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到白开水对人的益处多。在引导幼儿自制饮水表中,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并制作,延伸活动中满足大班幼儿好竞争的意识,提高了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幼儿能自觉主动进行饮水,使幼儿逐渐从教师的被动提醒督促转化为一种自觉地行为。

第18篇、大班科学自然测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3、激发幼儿积极探索测量物体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小熊商店背景图、玩偶小白兔、小马、皮带道具四条,方形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熊皮带专卖店”的形式引题。
  1、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原来是“小熊皮带专卖店”开张了。看!小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兴兴的来到皮带店,他想买一条新皮带呢。  “哇!小熊皮带店的皮带可真多啊!”小熊猫说。“熊老板,我要买哪一条好呢?”熊老板热情的说:”不急,我还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条皮带道具)小马高兴地说:“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带要六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我要怎么选呢?”
  2、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务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说:“我为顾客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条皮带要多长就计录在表格里,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适的皮带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测量皮带的长度,探索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初步目测哪条皮带是适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带
  (过渡语):小马着急的说:到底那条皮带合适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帮我看一看哪条皮带有六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嗯,我想请小手举得漂亮的小朋友来帮我找一找。
  (2)、引导幼儿用多个实物测量物体,教师观察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过渡语)师:“哪个小朋友说的对呢?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合适的皮带呢?”(请幼儿上来用六个放行卡纸测量)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一样长的方形卡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测量?
  教师小结:我们要把皮带的起点和方形卡的起点对齐,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纸按顺序一个紧挨着一个不留空隙,不层叠排放,这样就能正确的量出合适的皮带了 小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皮带了,他呀,快快乐乐的拿着皮带回家了。
  (4)、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实物测量物体长度
  过渡语:小白兔看到小马买到了皮带,也到皮带专卖店了,原来他妈妈要过生日了,他想买一条皮带送妈妈当生日礼物,给妈妈一个惊喜呢。看,他偷偷量了量妈妈的腰带,刚好五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可是他急急忙忙出来只带来一个方形卡纸这可怎么量呢?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量量看,要怎样才能用一个方形就能量出皮带的长度来呢?
  1)、请幼儿上来用一个方形卡纸测量
  2)、请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先从皮带的一头开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个记号,移动方形卡从记号这里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请幼儿测量自己的椅子的边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教师先要交待注意事项,及记录表的填写方式。
  过渡语:小白兔很高兴,它买到了合适的礼物,非常感谢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会请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够坐,他觉得小朋友们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样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请小朋友再帮他量量你们坐的椅子的边有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回家也叫师傅做一些,记得把你们每次量的数量记在这张小的表格里哦。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指导。
  (2)、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
  (师:你们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边长,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3)、教师小结幼儿测量操作情况。
  师: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来看是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噢,原来椅子的边有三个方形卡纸那么长。

  活动延伸:
  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妈妈的生日不仅椅子要加,窗帘、桌布等等很多东西都要换新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一起去他家帮他量一量吧。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19篇、大班科学活动火箭上天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箭的基本结构,探索圆柱体箭体与圆锥体火箭头接口的大小关系。
  2、感知火箭升空的原因,能大胆尝试并分析火箭升高的各种因素。
  3、尝试用多种材料自制火箭,发展幼儿的动手及想象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
  4、积极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孩子对火箭的兴趣及初步的了解。
  2、火箭模型,幼儿收集的各种瓶子、卡纸、铅画纸、蜡笔、即时贴、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3、多媒体课件《火箭上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圆柱体箭体与圆锥体火箭头接口的大小,尝试自制小火箭。
  难点:火箭头的制作和各部分的粘贴,,探索让小火箭飞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1、提问导入:你见到过火箭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见到过的火箭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观看课件。老师与大家讨论有关“神七”的话题,小朋友知道,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多亏了小火箭的本领。那小朋友想不想和飞行员那样飞上太空呢?我们自己来设计制作小火箭,好吗?

  二、观察讨论,探讨制作方法,学习制作航天火箭
  1、观看课件后半部分,说说火箭的主要结构。师:火箭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发射出去的?你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飞上天的火箭?
  2、教师示范制作,幼儿尝试设计制作。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小火箭,看看它是怎么做成的?教师将正方形纸变成圆柱体的箭体,把半圆形纸变成圆锥体的火箭头;让箭体和火箭头相亲相爱在一起。
  3、谁来试试怎么做圆柱体的箭体,圆锥体的火箭头?请个别幼儿尝试。重点介绍火箭头的制作方法。
  4、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教师作巡回指导,指导幼儿进行粘贴组合,制作火箭头。重点帮助能力弱的孩子。
  提醒幼儿注意良好的操作习惯及卫生习惯。对有创意的幼儿及时表扬,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展现交流,探索让小火箭飞高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火箭,共同参观并请个别幼儿介绍。先完成的小朋友去外面,借助发射器,试试怎样让小火箭发射上天。
  2、回教室,请个别幼儿介绍经验,看看谁的火箭飞得高,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师:你是怎样让小火箭发射上天的呢?(用手用力一拍)。为什么用力一拍,小火箭就能飞上天?刚才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有时飞得高,有时飞得低)
  3、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再去玩一玩,这次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比一比什么时候飞得高,什么时候飞得低?为什么?(用力,瓶子大,拍发射器的底部,卡纸做的火箭飞得高)
  4、集体发射小火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们一起去发射台发射,看谁设计的小火箭载着的神舟号飞船飞得最高。
  开始倒计时:10,9,8,7,6,5,4,3,2,1,点火!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火箭上天》,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且喜欢动手乐于思考敢于猜测,同时对空气的感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为此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机会,通过引导幼儿预测、探索、记录、验证等方式,培养了幼儿探索纪录的能力。

第20篇、大班科学活动雨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美丽的伞”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雨,联想到下雨的季节。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特征。而“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本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 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 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 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 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1、 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像和猜测。
  2、 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 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 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3) 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 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1) 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2) 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 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教师提问: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奇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
  5、 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 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 幼儿思考:为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活动延伸
  梅雨季节时,请家长与幼儿一同观察和记录雨水、潮湿、物体发霉的情况。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21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蛋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于铅笔)。
  ②分组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小积木”20块(每块由两枚陆军棋粘合而成),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制作方法附后)。
  ②演示材料:半个海洋球、小盘子、一次性针筒、浅蓝色水。
  ③有关拱桥、隧道、球形屋顶等照片及实物投影仪。
  ④用卡纸做成的拱形桥洞三个(一大二小,如图四)。
  ⑤图片一张,如图三。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评:用桌面牵线教具和故事中小鸡姐妹的对话引出课题,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童话世界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评:教师巧妙地启发幼儿用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使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方法如图一),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
  〔评:此处吸管的运用相当精彩,它既控制了笔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笔尖的落点,避免幼儿产生蛋壳不破是因为“笔尖滑走”的误解,体现了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的严谨态度。〕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我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把半个海洋球比作蛋壳,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如图二。)
  〔评:教师将无形的“力”用有色的“水”来替代,把抽象的、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现象这一学习难点。〕
  3.教师边借助图示(如图三),边用有趣的语言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评:将幼儿零散的感性经验归纳并上升为图示符号的表述,既简明扼要,又为下一环节“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许多事物可以用简明的符号、文字来说明。〕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和照片,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经验的迁移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从引导幼儿想像到展示实物,并运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科学社会化、科学生活化的内涵。〕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1.请幼儿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评:“造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在“造桥”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统计、测量方法,而且获得了与同伴成功合作的体验。〕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拱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
  ②这座比较平的拱桥虽然不太牢,但它有什么好处?(方便。)怎样使这座桥也变得牢固起来?
  〔评: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弧度与承重的关系,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具递进性。〕
  ③幼儿讨论后,教师再次运用“薄壳结构原理”在其中一座“拱桥”下放入三个“桥洞”(如图四),并请幼儿数一数上面能压多少积木。

  活动延伸:
  1.让幼儿通过图片、投影观察各种现代桥梁的建造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附:
  “薄壳结构原理”简介 当力作用于蛋壳凸面时,力会沿着蛋壳表面四处分散,因此蛋壳就能承受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当力作用于蛋壳凹面时,力就会集中于一点,蛋壳受到的力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鸡出壳》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 “叽叽叽,我是鸡姐姐。我的鸡妹妹怎么还不出壳呀?还是让我去帮帮她吧!”鸡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壳,“笃笃笃、笃笃笃”(拉动牵线,使鸡姐姐从草丛后“走”到蛋壳边),啄着啄着,忽然蛋壳裂开了!(轻拉半边蛋壳的牵线使蛋壳裂开)从里边走出了可爱的鸡妹妹。(拉动牵线使之从蛋壳后移至鸡姐姐边上。) 鸡姐姐高兴地对鸡妹妹说:“妹妹!妹妹!是我帮你啄破了蛋壳,你还不快谢谢我?”可鸡妹妹却并不高兴:“谁要你帮忙,刚才是我自己啄破蛋壳的!” “不对!是我帮你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 “不对!是我自己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 “不对!不对!不对……” “不是!不是!不是……” 她俩吵个不停,小朋友,请你评评理,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教具制作方法简介
  鸡姐姐和鸡妹妹制作方法:
  用硬卡纸双面立体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龙线作为牵线(如图五)。
  蛋壳制作方法:
  ①在大半蛋壳背面粘上积木,并将积木底部与演示台面(如图六)粘合固定。
  ②在小半蛋壳外粘上牵线,使之拉开后可以在桌面上摇动,不会倒下。
  ③用双面胶轻连两边蛋壳(如图七)。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第22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万花筒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自发、主动地参加探索性活动,在活动中了解万花筒的的基本构造,学习拆装万花筒。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人手两个万花筒(一个是完整的万花筒,一个是经过加工的不完整的万花筒,并贴有标记)  
  2、万花筒内的小配件(小花片、泡沫纸片等)若干;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玩万花筒,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万花筒,请你们看看哪个万花筒更好看?”  
  2、幼儿玩万花筒,观察万花筒变化、漂亮的图案。  
  3、集体交流:哪个万花筒更好看?说话理由。  
  4、教师小结:能看到五颜六色、千变万化图案的万花筒好看,贴有标记的万花筒不好看,看不到花纹和图案。  
 
  (二)学习拆、装万花筒,探索万花筒里的奥秘  
  教师:“为什么一个万花筒能看到神奇的图案,而另一个万花筒却看不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1、拆万花筒:鼓励幼儿拆万花筒,要求不能破坏万花筒。  
  2、引导幼儿大胆探索打开万花筒的方法。  
  3、集体交流:万花筒里有些什么?  
  4、小结:万花筒里有一个透明、圆形的小盒子,有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小花片以及三面小镜子,三面镜子是朝里面放的。  
  5、装万花筒:“小朋友拆开了万花筒,发现了许多秘密,请你们把它再变回原来的样子”  
  6、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装好后检查一下,是否和原来的万花筒一样。 
 
  (四)修万花筒,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为什么另一个万花筒看不到千变万化的图案呢?请你们也拆开来看一看”。  
  1、幼儿拆万花筒,说说自己的发现。(没有小花片、没有镜子、盒子被黑布遮住了)  
  2、幼儿修万花筒,教师提醒幼儿可以用所提供的材料组装万花筒。  

  活动延伸:  
  科学区中提供组装万花筒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装配万花筒。 

  活动反思:
  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万花筒里图案的形状和花的特征,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万花筒里的图案由于镜面的原因会产生多个连接在一起的纹样,比较抽象,孩子是很难看出来的,因此帮助孩子进行观让幼儿观察万花筒,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制作万花筒,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第23篇、大班科学活动能变的雪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了解雪, 并学会使用工具来验证。
  2、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幼儿积极猜想,尝试实验,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4、通过实验让幼儿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过程:
  最近几天 ,天气老下雪。幼儿对雪 产生了很高兴趣,,有一些不同年龄差异的幼儿有吃雪的现象行为。教师使用语言提示幼儿:雪不干净,请不要吃雪。和给吃雪幼儿讲道理:雪看着白白的、干净的,但是不能吃,有我们看不到的细菌,所以我们小朋友请不要吃雪! 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开展了生成的科学活动,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证明雪不能吃 ,让幼儿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讨论,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积极的发表自己想法:咪咪:“我觉得雪不能吃,好像脏。”、大虎:“我妈说,脏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过。”……最后小朋友分成了两组: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决定来动手,作实验来看看那组是正确的。教师之前准备了工具杯子,小朋友开始选择一些认为干净地雪放入杯子中。一起来观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净不干净,这样的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过程中,陈西说:“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还不化了啊?”李易洋说:“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说:“你放到暖气上,一会儿就化了。”李思萌说:“我的杯子,放在我的手了,来回搓,一热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纷纷告诉教师实验结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着干净,白白的,不能吃,有细菌。殷乐说:“我的化了,真脏啊!” 董雨期说:“不能吃,是脏的,真脏,我在也不吃了。”……

  活动反思:
  此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人格平等,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商量。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是同一过程,幼儿行为问题同样有实现其他各领域的教育目标的锲机。大班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探究事物,教师能尊重、支持和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大胆尝试研究。
  教师前两个措施,幼儿也相当认真地听取。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进行了科学实验课程讨论活动,幼儿有了明显的变化,几乎吃雪的行为没有了。即使,有个别幼儿有吃雪行为,也会有幼儿及时跟吃雪的幼儿讲做的实验结果,这样吃雪的幼儿就会立即停止吃雪。这充分的表明,课程起到的作用。通过自己动手来证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幼儿就会从心底明白吃雪的行为不好而改正。

第24篇、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方法。  
  2、制作一条腿的纸桌,初步了解纸桌腿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充足的纸、积木;双面胶或胶水、剪刀等辅助材料,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纸站起来  
  1、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纸)  
  2、如果让你来玩一玩这张纸,你会怎样玩呢?(幼儿回答……)  
  3、哦!纸可以有这么多的玩法呢!有人说可以让纸站起来。这么薄的纸(边说边演示纸),要让它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4、要不,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纸站起来。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取。另外,请你把你的方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表一)  
  5、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的?”引导幼儿表述并记录。  
  6、交流:  
  小朋友,你们的纸站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让幼儿结合记录纸介绍:我把纸折成圆筒形,纸就站起来了;把纸折成正方形,让纸站起来……)  
  呀!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朋友离座观察)  
  7、现在,小朋友可以学学别的小朋友的好办法,再让一张纸站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8、小朋友真能干,那谁愿意让你的纸到老师这儿来表演站立给大家看呀?(老师有目的选取高矮、粗细、长短不同的俩俩比较)  
  它们谁站得更稳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吹气)  
  9、小结:看来要想让纸站得更稳,这和它的……(高矮、粗细、形状等)有关。  
 
  二、探索纸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站起来的纸,现在老师在这张纸上又加了一张纸,它变成了什么?(桌子)  
  2、这张纸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一条腿)那这张桌子能不能放东西呢?(幼儿猜测)  
  3、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然后试试你的桌子上能放几块积木,怎样放能放最多,试完后请把你的好方法记录下来。(记录表二)   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张贴记录表,交流  
  鼓励幼儿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请积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说说:我做了什么样的桌腿,积木怎样摆可以摆那么多的。  
  6、带幼儿离座观察小朋友做的纸桌,并看看怎样放积木,可以放得多。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桌腿要站得稳,摆积木时要横竖交叉。)  
 
  三、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不但让纸站了起来,还用纸做了一条腿的纸桌。回去后还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状的纸桌,或者其它好玩的东西。  
   
  四、延伸: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继续探索纸的不同玩法。

  附记录表:       
  让纸站起来      
  桌腿  积木数量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25篇、大班科学活动土壤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土壤的乐趣,养成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神。
  2、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探究土壤里的成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利用各种工具分离土壤中的不同颗粒,寻找土壤中的水与空气等成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掌握了分离不同物质的方法及感受空气存在的经验。
  2、教师准备:干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纸杯制成的筛子(洞眼大小不同)、搅拌棍、纸碟(标明大、中、小)、量杯、卫生纸、透明水杯。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我见过的土壤。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曾经在各种不同的地方采集过各种土壤,你们都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干燥的土壤,发现土壤中颗粒大小不同
  (1)教师提问: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分离开?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么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么用?
  (3)做一做:幼儿在舒缓的音乐中,分成三组,分别用小勺、筛子和水来分离土壤的大小颗粒。
  (4)说一说: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5)比一比: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引导幼儿从操作完成速度及质量方面进行比较。
  4、 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探索土壤中里看不见的东西。
  (1)引导幼儿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看不见的秘密?
  (2)想一想:怎样让土壤里的这些秘密都显示在我们的面前?
  (3)试一试:提供水和纸巾,鼓励幼儿探索土壤中的秘密。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5、 师幼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秘密?怎样发现这些秘密?

  活动反思:
  根据大班幼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植物的家园“土壤”这一课题。意在让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活动,初步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重点了解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一般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培养幼儿观察事物、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第26篇、大班科学活动可爱的竹蜻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活动过程
  1、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2、解决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 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3、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4、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5、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6、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
  ②风车。
  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第27篇、大班科学活动和纸张做游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纸能吸水的特性。        
  2、体验发现的快乐。
  3、懂得爱护书籍、爱惜纸张。                    
  4、渗透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民族科学精神。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纸:蜡光纸、植绒纸、牛皮纸、砂纸、卡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宣纸、瓦楞纸等,并请家长告诉幼儿用途。    
  2、水盆六只,抹布六块。    
  3、已经上过社会四大发明一课,并在主题墙上,布置蔡伦造纸过程的图片、各种纸制艺术品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初步感知纸的不同类型
  1、请幼儿将自己和家长收集的各种纸拿出来,向同伴介绍,它的名称叫什么?有什么用? (蜡光纸、植绒纸、牛皮纸、砂纸、卡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宣纸、瓦楞纸等)
  2、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你的纸和别人的纸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有的薄、有的厚;有的能写字、有的不能;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二)给纸宝宝洗澡
  1、幼儿将所有的纸放在水盆中,分别给纸宝宝洗澡。
  2、集体交流,纸宝宝遇到水后,变成怎样了?。(有的烂了,变成纸浆了;有的纸还好好的,不怕水)
  3、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怕水,有的纸不怕水(观察比较两种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4、小结:我们用的纸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纸就坏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们的书本。

  (三)游戏:船儿飘飘
  1、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自由交流 (纸可以用来写字、画画、折东西、撕纸、包装等)。
  2、幼儿选择多张不一样的纸,将它们分别折成大小不一的小船。
  3、将自己折的小船放在水盆中,四人一组,看谁的小船在水面上飘的时间最长。

  (四)分享交流
  1、交流谁的小船飘的时间长,谁的小船先沉下水?
  2、讨论:所有的小船到水里都一样吗?(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
  3、为什么有的小船先沉下去?(有的纸吸水快,有的纸吸水慢,有的纸不吸水)。

  (五)活动延伸:
  1、游戏:纸的力量、怎样使纸落得快、纸运水、谁的飞机飞得远等。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纸的特性和用途。
  2、通过“报纸的烦恼”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收集各种废旧纸制品,利用废旧纸制品进行纸艺创作的兴趣。

  活动反思 
  此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材料准备方面过于充足,使幼儿无法专注与几种代表性材料的探索。在以后的材料准备中应考虑周全。

第28篇、大班科学活动杠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初步感知杠杆省力的原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木棒、积木、重物、记录卡、水彩笔、浆糊、抹布、用力标志(大小不等的圆片)。

  活动过程
  1、导语:小熊要盖新房子,它买了许多材料,有些材料很重,它搬不动,我们去帮助它吧! 说一说,用什么办法来运材料。
  (1)我用双手抱。
  (2)我用手推。
  (3)我用棒棒撬。
  (4)我用手拉。
  2、试一试,哪种方法用的力气小。
  幼儿使用各种方法,把重物搬到指定地点。
  (1)使劲用双手抱重物。
  (2)弯下腰用手推重物。
  (3)用棒棒撬重物。
  (4)用手拉重物。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抱最费劲,汗都流出来了,拉有一点费劲,推只有一点点费劲,撬很轻松。
  (2)抱要流汗,拉要流一点点汗,推不费力,撬更不费力。
  (3)抱要费力气一些,拉要稍微费力气一些,推费力要稍微好一些,撬不费力气,轻轻一下就行了。
  4、我的实验过程。
  让幼儿用省力的办法帮小熊把材料全部运过去。

  注意事项
  1.使用木棒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给幼儿提供的重物以不超过三名幼儿抬起的重量为宜。
  3.提供作支点的积木高度要适宜。
  4.在用木棒撬重物时,支点应随重物一起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第29篇、大班科学活动当碘酒遇上淀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获得碘酒与淀粉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2、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兴趣,大胆动手操作、实验、记录的能力,检验部分水果蔬菜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米汤、碘酒、白纸、小盆、塑料滴灌、塑料杯、苹果、梨、地瓜、土豆、青瓜、香蕉、观察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无字天书 先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师:“今天,我收到了刘谦哥哥寄来的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信封,白纸一张。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呢?信上没有写字?”

  二、解密
  师:“啊~我有办法啦!”
  教师拿出装有碘酒(稀释)的盆,把信纸放在里面一泡,取出晾干,上面的字就出来了。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诉大家:这盆里装的是稀释的碘酒,这张纸上的字是用米汤写的,米汤里含有淀粉,但米汤干了以后就看不见了,把这写有米汤的纸放在碘酒里,当碘酒遇上了淀粉,就会变成蓝色的字了!”

  三、介绍碘酒
  碘酒可以杀灭许多细菌,在医院医生给大家消毒时会经常用到,它是红棕色的液体,气味有些刺鼻。用时需要稀释。

  四、小实验
  给幼儿发放已稀释的碘酒、各种水果蔬菜、记录表、笔,幼儿动手实验,探索哪些水果蔬菜含有淀粉,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注意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享
  幼儿相互分享实验结果,如有异议,可再进行实验。

  六、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在科常区,供幼儿区域活动时自由探索。

  活动反思: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碘酒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第30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色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发现“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价值,知道有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
  2、通过对保护色的认识,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出主题  
  提问:小灰兔为什么没有被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他身上的颜色跟泥土的颜色很像所以没有被发现

  二、出示图片  
  师:小动物在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看你们找找看,他们是什么小动物? (师逐一出示图片)  
  师:你们在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他们的颜色为什么跟周围环境这么像?有什么用处吗?  
  师:这些颜色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们叫它保护色。  
  师:那你们还知道有什么动物他们有保护色?(幼儿讲述)

  三、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找找,谁使用了保护色  
  师:一些动物只有一种保护色,有些动物有几种保护色,他们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也保护了动物。

  四、出示图片,看看环境的破坏,说说这样对小动物有什么影响?激发幼儿保护环境。

  五、结束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仅要告诉别人保护环境,而且要自己用行动告诉大家保护环境。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第31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动物尾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有趣的尾巴”多媒体课件,“谁的尾巴最好看”音乐磁带、录音机,“动物尾巴作用”录像,与动物有关的图书、图片、毛绒玩具和自制找尾巴转筒玩具,自制动物尾巴、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精神准备:学习歌表演《谁的尾巴最好看》,活动前请幼儿家长帮助幼儿搜集关于动物尾巴的图片、录像、图书等各种资料,鼓励幼儿去观察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激发幼儿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运用资料搜集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   
  难点:能够把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运用启发提问法、课件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带领幼儿做“谁的尾巴最好看”的歌表演,轻松地导入课题。师幼谈话:歌曲里都唱了谁?
  都唱了动物的什么?那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动物的尾巴吧?   

  二、展开:   
  1、引导幼儿与各种关于动物的观察操作材料进行互动,从中初步探索发现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1)幼儿在图片、图书、毛绒玩具、滚筒拼图玩具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去观察、思考、讲述、看看动物的尾巴长得什么样,都有什么本领。
  (2)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结果。提问:你选的动物尾巴长得什么样?有什么本领?     
  (3)教师进行过渡性小结: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像把伞呢!可真有趣啊!咱们就来玩个猜尾巴的游戏吧。   
  2、引导幼儿与课件互动,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激发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1)做课件互动游戏“谁的尾巴”、“尾巴哪去了”、“尾巴错了”,进一步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2)小结(过渡):咱们小朋友可真能干!帮尾巴找到了主人,也帮动物找到了它的尾巴。还知道不能给动物安错尾巴,因为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动物的尾巴到底都有什么作用呢?   
  3、引导幼儿观看动物世界录像,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   
  (1)播放动物尾巴作用录像,请幼儿观看并讲述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2)师小结: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动物的尾巴不仅长得各种各样,而且还有很大的用处。有的动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猎豹等;有的动物的尾巴能驱赶蚊虫、保护自己,就像小马等;有的动物尾巴能支撑身体,就像啄木鸟等;还有的动物尾巴能使它前进,控制方向,就像金鱼等。  
 
  三、结束:请幼儿自选动物的尾巴和相应头饰,扮演小动物,玩“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探索兴趣。

  活动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

第32篇、大班科学活动小动物做早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基础上,学会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培养幼儿的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体验游戏的快乐。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小动物做早操》红丝带,毛绒玩具。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一起玩“照镜子”的游戏。两个人面对面,一个当照镜子的人,另外一个当镜子里面的人。当老师说左手,幼儿就伸出左手,当老师说右耳朵时,幼儿就用手摸右耳朵。

  二、教师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
  1、清晨几点钟小动物们开始做早操?做早操的时候小动物们说了什么?
  熊教练和小动物们伸出的都是那只手?方向一样吗?
  2、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小朋友请把你的左手举起来,老师给孩子系在左手上红丝带。引导幼儿同一个方向战成两排,并指一指好朋友的左右手。
  3、教师引导幼儿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教师请幼儿面对面,引导幼儿认识到正对着他们的好朋友的左右和他们是相反的。引导幼儿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
  4、教师出示毛绒玩具(背对着幼儿)引导幼儿判断其左右脚。并给毛绒玩具的左脚系上红丝带。再将毛绒玩具面对幼儿,引导幼儿判断其左右脚。
  小结:当事物和我们面朝一个方向的时候,他的左边就是我们的左边,当事物和我们面对面的时候,他的左边就是我们的右边。

  三、教师与幼儿一起说儿歌做游戏。
  伸出左右手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
  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
  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活动延伸
  在家吃饭时,引导幼儿观察对面的家长哪只手用筷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拍手游戏。如: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通过各种游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区分左右,对于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对幼儿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特别是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指导。相信只要我们多加练习,孩子慢慢就能正确区分。孩子的空间方位感也会得到提高。

第33篇、大班科学活动泥土里有什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探索发现泥土的奥秘,知道泥土里有很多养分,是许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 知道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
  3. 体验探索的乐趣,并萌发对泥土的感情。
  4.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一把小铲子

  活动过程:
  一 . 谈话引出活动。
  教师:你们见过泥土吗?哪些地方有泥土?你们猜猜泥土里有什么?  

  二 . 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1. 教师:这块泥土地中长了些什么?如果没有泥土。植物会怎样?你们知道泥土里有些什么吗?猜猜看。
  2. 和你们想的是否一样呢?
  3. 幼儿自由观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 . 教师小结。
  教师:为什么泥土里会有这么多的东西呢?因为泥土怎么样?(泥土里有许多养分,植物生长血药养分,所以泥土是植物生长离不开的地方。许多小虫子就喜欢在泥土里生活,所以泥土还是许多小虫子的家)

  四 . 引导幼儿再次探索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泥土里有许多奇怪的小虫,那它们是怎样生活在泥土里呢?我们下次再来寻找、发现。

  活动延伸:
  请家长带孩子到泥土地里找找看,土里有哪些小动物。挖土时需要什么工具?引导幼儿讨论,使用铲子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挖泥的时候,小心泥土中生长的植物,一边挖一边看。同时要注意身边的小朋友,自己的铲子不要碰到他们,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孩子更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做一个生活的热爱者。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应该注重激励、呼唤、鼓舞幼儿去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

第34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脚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脚印与周围事物的变化,合理推理故事情节。   
  2、有根据线索读图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大图片4-6   

  活动过程   
  一、奇怪的脚印(价值分析:出示脚印,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多媒体播放绘本封面   
  1、提问:看了这幅画,你一定感到很奇怪,把你的问题大胆地说出来?   
  2、小结:大家的问题都和脚印有关,这是一本关于脚印的书,仔细地观察脚印,就可以知道故事里说了什么。   
 
  二、有趣的脚印(价值分析: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故事情节)   
  1、多媒体播放绘本第1页   
  提问:1)我们来认识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们是姐姐、哥哥和妹妹。链接故事人物头像   
  2)他们将要做一件什么事?从哪里看出来他们将要去旅行?   
  小结:我们从他们准备的食物、水果、水壶、绳子等知道他们将要去旅行。   
  2、多媒体播放绘本第2页   
  过渡语:要知道他们是否出门,一定先要搞清楚这些脚印分别是故事里的谁。   
  多媒体出现链接故事人物头像与脚印)   
  提问:1)谁第一个出门,从哪里看出来的?出门前哥哥做了什么事?   
  2)姐姐妹妹在哪里?出门前分别在哪里停留?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播放绘本第3页   
  提问:1)和前一幅图比一比,这幅图除了脚印不同外,还少了什么?荧光笔画图   
  2)这些东西(黄外套、橙色外套、黄书包、橙色书包、书)不见了,是被谁带走了? (引发幼儿互相质疑)   
  3)大家都走了,是谁关的门?又是什么告诉你是姐姐关的门?   
  小结:我们可以从脚印的方向和周围事物的变化知道故事的情节。   
 
  三、神秘的脚印(价值分析:交流分享合理的故事情节)   
  1、多媒体播放绘本第4、5页   
  提问:1)从画面上观察讨论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按序交流分享故事情节。   
  3)小帐篷搭好了,他们分别在哪里做什么?是什么告诉我们的?(幼儿介绍,互相补充)   
  4)发生了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情?事情发生后他们三后是怎样做的?   
  2、多媒体播放绘本第6页(共同讲述找到了泰迪熊的过程)   
  提问:1)是谁找到了玩具熊?从哪里看出来?   
  2)哥哥在哪里?那个拉着狗的人又是谁?(引发幼儿互相质疑)   
  小结:故事结束了,这个故事跟我们以前看过的书都不一样,画面上没有字,也没有人物,只有一串一串的脚印,可是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通过看脚印和画面上的内容,是不是看懂了这个故事?有没有兴趣自己看,这本书叫《猜猜看,谁找到了泰迪熊》,就是这只玩具熊。有没有今天有警察一样的感觉?

  活动反思
  通过让小朋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脚丫,得出一些他们所知的关于脚丫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我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基本知道小手与小脚的分别。最后再让小朋友走一下“小脚之路”。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其中,这样幼儿才会通过自己所得的具体的感受而有所领悟。

第35篇、大班科学活动辨别面粉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面粉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物,但这只是孩子与它的间接的接触。我们的幼儿对它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把面粉深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来分享面粉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真假面粉”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心与热爱,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2、在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时,让幼儿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探索实践,让幼儿在四种白色粉状物中辨别出面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活动环境,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运用多用方法辨别出真正的面粉并做出记录。   

  活动准备:   
  百宝箱 、面粉、淀粉、糯米粉、水、盐、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电饭锅、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通过游戏“百宝箱”出示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引起幼儿对活动兴趣。并提问幼儿:馒头、花卷、水饺皮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面粉”   
  教师依次出示面粉、淀粉、糯米粉、盐供幼儿猜想四种白色粉状物品哪一种是真正的面粉。   

  二、 展开:   
  幼儿的操作记录分两部分:   
  1)猜想记录:要求幼儿只用眼观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判断谁是真面粉并做猜想记录(四样猜想物品分别用数字作为各自标志。1、面粉、2、淀粉、3、糯米粉、4、盐)如:
  2)验证真假并做记录(在这里我挑选面粉、淀粉、糯米粉、盐四样食物是因为它们1、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可供幼儿探索2、即使幼儿用品尝的方法来验证真正的面粉也是很安全的。   
  3)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交流)   
  验证后的记录:   

  三、 师幼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出真面粉统计记录总人数36人)
  在交流中幼儿各自说出了验证方法他们有的通过鼻子闻、有的通过嘴巴尝、有的用水来验证面粉的真假方法多多,兴奋无比。通过验证幼儿知道了4号盘的是盐因为它咸是用嘴尝出来的;2号不是因为见到水就不见了,有的幼儿说出了这是淀粉,教师给予了鼓励;1号和3号的识别教师和幼儿做成了饺子皮放入电锅里煮一煮,出锅之后3号变的发粘幼儿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面粉,则判断出真正的面粉是1号。   
  结束:师幼一起归纳总结面粉的特点,对幼儿在活动时的表现做出了评价,并强调安全教育。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允许是不能随便品尝不认识的事物的。   

  活动反思:   
  根据《纲要》精神,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中,展开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尽情探索,而我在活动中早以成为他们活动中的朋友,倾听者的角色。《真假面粉》活动中,幼儿说的多,操作多,精力非常集中,并体会到了成功了快乐。通过操作幼儿也了解到了很多常识如:盐是咸的、淀粉遇见水就会融化、糯米团煮熟后是粘的,真正体现出“玩中学”的思想。

第36篇、大班科学活动我们会造风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风扇一台、扇子、不同材质的纸(如挂历、报纸等)、塑料袋等等。
  2、自制风车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探索风的形成。
  ——听风声,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
  ——可是,为什么会有风呢?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风形成的原因。
  ——介绍原因。
  ——请幼儿用手在脸边扇动。你觉得有风吗?为什么? 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用手扇一扇,空气就流动起来了,这样就感觉有风了。
  3、想办法造风。
  ——出示电风扇,通过电风扇的转动带来风,启发幼儿:自己可以制造风。
  ——一起讨论:用哪些办法可以造出风?
  ——幼儿利用提供的各种物品进行实验。
  ——幼儿介绍自己是用哪些方法造风的,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并说说为什么有时风大、有时风小。
  4、活动延伸:风车转起来。
  ——出示风车,请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
  ——到户外,尝试怎样才能让风车转得快。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既普遍存在而又有无穷奥秘。孩子们是渴望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第37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王国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学习按要求给动物进行分类并在相应的表格中画出动物。
  2、 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学习。
  3、 会分工合作完成学习表。
  4、 能将所获知识经验与同伴及老师分享、交流。
  5、 感受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关于动物的图书、卡片若干,光碟一盘、每个组一张学习表、一盒彩色笔。

  活动过程:
  1、 通过谈话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并引出主题“动物”。
  组织幼儿在准备好的绿草坪上围着老师随意坐下,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跟幼儿聊天。
  提问:(1)你们家里有没有养一些小动物啊?比如:小狗、小猫、小鸡、小鸭什么的?接下来让幼儿自由回答,老师给予鼓励。
  (2)还认识其他的动物吗?让幼儿开动脑筋想想其他动物,并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的动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奇妙的动物吧!好吗?”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2、 通过观看碟片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老师同幼儿一起住址观看光碟。看完后向幼儿提出学习要求:给动物找朋友,把条件一致的放在一块儿。接着,向幼儿讲解学习表,学习表共有三种,具体如下:
  食肉动物食草动物 两条腿的动物四条腿的动物 会飞的动物水生动物
  3、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让幼儿自由分组后利用老师所提供的资料,分工合作完成学习表。
  告诉幼儿在完成表前自由分组。接着,动脑筋完成表格,但如果遇到困难也要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接着,老师介绍一下所准备的资料如查阅的方式。最后强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表。
  4、 让幼儿把自己所获知识经验与同伴分享,老师并给预评价。
  让幼儿把完成的学习表展示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接着,每组上来一个幼儿讲述本组完成的内容、方式以及所获得的经验等与同伴分享。在讲述的同时,老师给予评价,评价以鼓励幼儿、欣赏幼儿为主,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及学习兴趣。
  5、 经验提升:
  增强幼儿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此时响起愉快的音乐,并告诉幼儿动物们找到了自己的朋友,他们高兴游戏起来了。我真为他们高兴!可令我担心的是,有些坏人专门要捕杀小动物,这样动物就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寂寞了,更重要的是还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因为这样,小朋友们一定要开始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使动物们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全,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做保护动物的小天使!好吗?

  活动反思:
  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动物特征,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收集更多的动物图片,讲述动物的“神奇”故事,并在美工角和科学角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和探索,随时丰富主题内容。

第38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人体关节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感兴趣,他们经常对着镜子“点头”、“弯腰”、“挤鼻子弄眼”等等。孩子们这种无意识的行为说明他们有好奇心、有求知欲。针对大班孩子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这节探索学习活动,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身体的主要关节,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体的主要关节,知道关节的名称。
  2、感知关节的运动功能,体验运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欢快的音乐
  2、沙包、拉力器、毽子、皮球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创境激发兴趣
  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跳舞,活动全身。

  二、感官体验探索
  1、问:跳舞时你身体的哪些地方在动?为什么会动?进而引出“关节”概念。
  2、摸:找出关节,学习关节名称。

  三、游戏强化认知
  1、看谁指得又快又准:老师说关节名称幼儿指出自己相应的关节。
  2、看谁说得又快又对:教师活动关节,幼儿说出相应的关节名称。
  3、音乐游戏:动动你的关节。

  四、图片(x线像)呈现模样

  五、活动体验作用
  1、玩中体验: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关节与运动的关系。
  2、看中寻找:让幼儿观察周围老师的活动,发现关节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六、尝试懂得保护
  用纸筒固定关节,让幼儿尝试关节受伤后的不便,初步懂得保护关节的重要性。
 
  七、总结提升经验

  八、舞蹈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我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这次活动让我更加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中领悟知识。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自然的认识了关节,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1.注重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次活动开头以一段舞蹈引起幼儿的兴趣,自然导入课题。首先我让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当这段热身活动结束后我请幼儿想一想我们的身体这么灵活?手指头为什么会弯曲?让幼儿从自身对手指会弯曲这一认识入手,知道我们的手指上有关节。从而让幼儿比较容易进入探究状态,并保持持续的求知欲望。   
  在认识关节这一活动过程中,我着眼于以“活动各个关节”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让幼儿通过想象在关节上画画,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究”。
  2.注重幼儿的亲历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我们身体上的关节后,我又以“如果不弯曲手指关节,能不能拿到我手里的东西?”为游戏,让幼儿亲自体验人体关节的重要性,激发他们认识、探究自己身体的兴趣。通过这样的亲历活动,使幼儿较好的掌握和理解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
  3.注重幼儿对关节这一概念是否准确理解。
  在引出关节这一概念时,我强调了它是骨头与骨头之间可以动的连接部分叫关节。但有一幼儿说我们的舌头上也有关节,他认为舌头能活动就有关节,这无疑是不正确的。于是我就问他:我们的舌头上有骨头吗?(没有),这样就自然地让幼儿明白了我们的舌头上是没有关节的。    
  不过,在这个环节中,我还可以让幼儿发现我们的眼皮、心脏、鼻子、嘴唇等地方都可以活动,但它们都不是关节。从而让幼儿对关节的概念更加准确的理解。

第39篇、大班科学活动自制饮料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碳酸饮料的制作方法,培养幼儿试验操作及观察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及分工合作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认识小苏打,知道其名称及作用。
  2、材料准备:①一次性透明胶杯和小汤匙、吸管、有饮料名称的包装标贴。②小苏打、柠檬酸。③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凉开水、碳酸饮料两瓶。
  3、环境准备:把活动室创设成一个分为“展销厅”、“培训室”和“生产车间”的“米奇饮料厂”。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米奇饮料厂的指导员”的角色,邀请幼儿参观该厂的展销厅。
  (1)这是我厂的饮料产品,用了特别的配料配制而成,色、香、味俱全。
  请幼儿品尝一下我们的饮料新产品吧。
  (2)味道怎么样?好不好喝?你们知不知道这饮料是怎样配制的?
  (3)这是饮料工程师在车间分工合作配制而成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回饮料工程师呀?
  (4)那么,就请小朋友先到培训室集体培训,表现好的幼儿就可以到“生产车间”当饮料工程师。
  2、幼儿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小苏打和柠檬酸混合在水中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现象。
  (1)出示小苏打,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及作用。
  (2)出示柠檬酸,幼儿通过看、摸、尝,认识柠檬酸。
  (3)幼儿操作实验:小苏打、柠檬酸各舀一汤匙放在茶杯里,加凉开水,观察水中发生什么现象。
  (4)组织幼儿讨论:当小苏打、柠檬酸混合在一起时,水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呢?待幼儿充分讨论后,教师可告诉幼儿:水中冒出的一串串气泡叫二氧化碳气体。
  3、认识碳酸饮料。
  (1)出示各种碳酸饮料,让幼儿说出其名称、味道,并摇动饮料瓶,观察瓶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还喝过什么味道的碳酸饮料?喝后有什么样的感觉?让幼儿了解二氧化碳气体的作用。
  4、尝试自己配制饮料。
  (1)自由讨论:配制碳酸饮料需要哪些材料呢?
  (2)出示糖、各种颜色和味道不同的果汁粉,激发幼儿制作的欲望。
  (3)幼儿自己尝试制作可口的饮料,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谈谈自己配制的是什么味道的饮料,怎样配制?
  5、幼儿分工合作配制饮料。
  (1)工厂车间共有三条生产线:桃子饮料生产线、苹果饮料生产线、芒果饮料生产线。
  (2)五个小朋友一条生产线,以流水线生产:凉开水(1人)→小苏打、柠檬酸(1人)→糖、果汁粉(1人)→包装(2人)
  (3)请小朋友把自制的饮料有的送给客人老师喝,有的放到展销厅展销,体会成功的快乐。
  6、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家长指导下,尝试用可可粉、水果汁、蔬菜汁等配料制作不同口味的饮料。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尝试自制饮料的过程中对溶解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了与人交流,丰富了生活经验,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发展不一,在合作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交流各自的做法,学习同样的经验,促进语言交流,合作学习等能力的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还可以将延伸活动作一调整,鼓励幼儿尝试将饮料制作过程制作成说明书,这样不仅可及时帮助幼儿梳理自制饮料的经验,还可引导幼儿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表达。

第40篇、大班科学活动沉浮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玩水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会看到他们把一粒石子、一片树叶等投进水里,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大班《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一书设计了此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第41篇、大班科学活动轻和重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简便的方法区别和记录物体的轻重,初步了解轻重与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证关系。
  2、培养幼儿好探究、敢实践的科学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两、三个小件物体、一张记录单、一张操作单、一支水彩笔。
  2、分组材料:用裤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乐磁带“大桶与小桶”。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表演哑剧“举重”,引出课题:
  1、我在干什么?举了几次?每一次的结果怎样?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2、说明:物体、人都有轻重之分,轻重是相对而言的,需要进行比较。你们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较轻重的方法吗?如果没有秤,你会用别的方法代替吗?如果将“轻重”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怎么表示?怎样表示最简单、最清楚?

  二、 幼儿尝试用各种日常的材料比较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1、介绍操作方法和记录要领:   
  请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里两个物体的轻重,并把结果记在对应方法栏的下面;然后到后面的桌上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试试:用它能不能比较物体的轻重?结果又是怎样的?请你也将结果记在相应的方法栏下面;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你几次比较的结果是否一致?
  2、幼儿尝试用目测和其他各种简便的方法比较盆中物体的轻重并加以记录。
  3、汇报并交流:
  你用了什么材料、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的结果是否一致?你觉得问题在哪里?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操作练习:
  印章宝宝也想玩跷跷板比轻重的游戏,请根据纸上跷跷板的平衡情况在两边敲上一定数量的印章。    

  四、听音乐“大桶与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轻的东西自然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采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成功感。

第42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药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2、能按一定顺序操作,会整齐地摆放学具,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知碘遇淀粉、碘遇大苏打水所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背景相同的图片两张:一张用清水画动物,另一张用米汤画动物。   
  2、学具:碘酒、清水、大苏打水、米汤或淀粉液若干,各装在有标记的小瓶里(每桌一份);棉棒、画纸、抹布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⑴看一看,想一想:出示装有碘酒的瓶子,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用到这种药水?   
  注意教给孩子正确闻化学药品的方法:一只手将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动,以免药品气味过大,刺激幼儿鼻腔粘膜。   
  ⑵出示挂图,引出课题:   
  小熊和伙伴们玩捉迷藏游戏。可小熊找呀找呀,找了房前,找屋后,还是找不到伙伴们,请小朋友帮他找一找。   
  ⑶请个别幼儿用碘酒分别在两张图上涂抹――找动物。   
  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
  引导幼儿观察: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了,而另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没有找到。(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淀粉液绘制,另一张图上的动物用清水绘制)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揭开谜底。   

  二、试一试,讲一讲:幼儿探索,教师参与指导。   
  ⑴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分辨清水、米汤或淀粉液。   
  ⑵指导幼儿分别用清水和淀粉液分别画一幅画。引导幼儿观察:晾干后的画,什么也看不见了。   
  ⑶指导幼儿用棕红色的碘酒涂色,观察两张画的变化,并向同伴讲述。   
  ⑷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知道:用淀粉液画的画遇碘酒后变成蓝色,显示出小动物;清水画的画遇碘酒后没有变色,显示不出小动物。   

  三、启发、鼓励幼儿讲述碘酒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   

  四、引导幼儿观察大苏打水(无色、透明、但有一种气味),启发幼儿用大苏打水将小动物隐形,观察碘酒遇大苏打水后发生的变化,并讨论变化的结果。  
 
  活动延伸   
  演示实验:《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进一步了解碘的应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附知识背景材料:看不见的指纹是怎样被发现的?   
  指纹,就是手指正面末端隆起的汗腺连接成的纹理。每人、每个手指的指纹都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指纹可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标记。指纹显示是一种重要的侦察手段,也是一种有趣的表面化学反应技术。   
  今天,我们已经能使用多种高科技的手段,让看不见得指纹印奇迹般地露出“庐山真面目”。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做一个指纹显影的小实验:用大拇指或食指在一张光洁的白纸上按一下,看上去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另取一个小玻璃管,放两粒米粒大小的碘,把玻璃管置于小火上慢慢加热,当碘受热渐渐变成蒸气升到玻璃管口时,将白纸上按过手印的地方对准玻璃管口的上方,让碘蒸气缓缓飘过留下指纹的纸面,一会儿功夫,白纸上就清晰地显示出你的指纹了。   
  为什么碘蒸气能显示出"看不见"的指纹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手指上总有少量的油脂等分泌物,它们是由人的皮肤表面腺体分泌的。一般人一昼夜可以从皮肤中分泌出约15―40克油脂。有的人属于多脂型皮肤,分泌出的油脂每昼夜可达45克。当你用手指接触白纸时,这些油脂就粘到了纸上,只是由于量很少,所以看不出什么痕迹。   
  油脂与水是不相混合的,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很小。但是,碘与油脂却是“好朋友”,它们的分子结构有相似之处,因此碘能溶解在油脂中。因为碘的颜色很深,即使溶解了微量的碘的蒸气,也能使手指留在纸上的油脂分泌物染上明显的颜色,在白纸上显示棕色的指纹印迹。如果刚用肥皂洗过手,手指表面的分泌物还来不及形成一层油脂时,即使用十个手指按过的纸面,碘蒸气也不能显印出指纹。不过当你用手在脸上或头发上擦几下,让它沾上一些油脂,再做实验,那么在纸上就又能得到很清晰的指纹了。不信,你可以试试。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43篇、大班科学活动插花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科学活动“插花”。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发现花瓶易倒,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矿泉水瓶)。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将花瓶放在花坛上(地面有条线)。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一个倒了,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入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师:我也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师将花茎折短再插在花瓶里),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再去试一试是什么原因。

  活动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又是幼儿游戏活动中需要的材料,于是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对于提供的新材料幼儿们也乐于动手操作,并能结合自己已掌握的技能进行再创造,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充分体现了层次性,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在活动中幼儿能主动与其他幼儿互商互量彼此合作完成作品。

第44篇、大班科学活动花仙子的花园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2、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 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
  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第45篇、大班科学活动梧桐树叶脉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教师:秋天到了,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引导幼儿关注画有叶脉的树叶)这幅画好像和别的有点不一样,这些线条是什么?(引出叶脉)小朋友们画的叶脉是什么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我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叶脉到底是怎样生长的。请每人拿一片树叶观察,你觉得观察哪一面会把叶脉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PPT: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提问:你发现叶脉了吗?有几根非常明显的叶脉?(引出主脉)主脉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一直长到什么地方?除了主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引出侧脉)侧脉是怎样生长的?    
  (3)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  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4)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1)教师:叶脉为什么会长得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2)(观看PPT)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1)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幼儿自己选择不同形态的叶子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它们有叶脉吗?它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梧桐树叶的叶脉一样吗?    
  (2)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  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  用。   
 
  活动延伸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  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活动反思
  秋风吹起,落叶似彩蝶在空中飞舞,它引发孩子去追赶,去摆弄……老师利用幼儿园内随处可见的梧桐树叶,引发幼儿“探索叶脉的秘密”,不仅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好奇心。本次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幼儿知道了一些关于叶脉的初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关注的态度和亲近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幼儿的学习是自身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实施课程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活动经历,使后一个活动成为前面活动的继续。本次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先让幼儿在画板前互相欣赏自己前一天画的梧桐树叶,一方面感受树叶的色彩丰富和美丽,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新话题:××小朋友画的树叶上还有一些线条,为什么会有这些线条?这些线条叫什么?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观察”是本次科学活动的重要方法。应对“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这一目标,教师在这一环节又分为四个步骤层层推进:    
  1.自主观察叶片。先由幼儿独立观察自己手中的一片树叶,自主发现梧桐树叶叶脉是什么样的。教师指导时注意关注幼儿是怎样观察的,是否观察到叶的正面、反面,看到了一些什么。    
  2.交流观察结果。面对PPT放出的大大的叶片,孩子们叙述自己观察到的叶脉的特点,在共同分享中扩大认知经验:梧桐树叶上有主脉,还有从主脉上生出的侧脉。引出继续观察的新话题:梧桐树叶上还有什么秘密?    
  3.深入发现细脉。在放大镜的帮助下孩子进一步发现了叶片上的秘密:有许许多多相互连接的细脉,叶脉像网二样分布在整个叶面。    
  4.表现叶脉。在梧桐树叶轮廓图上记录下自己对叶脉的观察结果,因为这里的“画一画”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表现对叶脉的认识,所以教师事先准备好了梧桐树叶轮廓图,避免幼儿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画树叶,使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紧扣教学目标方面,“画一画”使幼儿的认知经历从感知到表现、表达,易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本次教学活动教师除运用记录表外,还提供了放大镜。这一材料的提供不仅可以让幼儿发现密密麻麻、细细的叶脉,而且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工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的形态、像网一样的细脉,而且在记录叶脉时,有的幼儿还边画边看,边看边画,充分运用放大镜的观察效果进行表现。这些都为幼儿理解工具的作用,理解发明创造的重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媒体技术已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只有用得合适,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两次运用PPT:一次是在幼儿独立观察后,需集中交流初步的观察发现时,教师在屏幕上呈现出一片漂亮的叶脉清晰的梧桐树叶,这样就把小的观察对象放大显示出来,利于集中幼儿注意力,还可以将各人观察发现的现象进行充分的交流,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主脉和侧脉的形态。第二次是在讨论叶脉的作用时,呈现给孩子们一棵有树根、树枝、树叶的完整大树形象,并通过简单的动画将植物吸收、传送养料和水分的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充分地发挥现代媒体能变静为动、变看不见为可视形象的特点,让幼儿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可接受、能理解。

第46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动画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画片的成因。
  2.了解视觉暂留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翻页动画视频2:45分
  2.自制动画卡片(一面是笼子,一面是鳄鱼,中间卡纸做棍子)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么?
  2.你们喜欢看哪部动画片?
  3.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最爱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你们看过么?
  4.我们都爱看动画片,但是你们知道动画片是怎么制作的么?
  5.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神奇的短片(播放视屏)
  6.有没有聪明的小博士告诉老师,刚刚的视频里演了什么?
  7.这个动画是用什么做的?
  8.用纸能做动画片?你们看错了吧?
  9.快速翻动纸片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景象?
  10.我们看过的动画片就是这样子做出来的,只是动画片是由更多的画面组成的,当这些画面被快速翻动的时候,卡片上的宝宝就好像活了一样,动起来了。
  1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卡片(出示自制卡片)
  12.观察正反面
  13.让卡片转起来,幼儿观察画面,看到了社呢吗?(笼子里关着鳄鱼)
  14.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能够将看到的影像暂时保存,在影像消失之后,之前的影像还会暂时停留在眼前。因为老师在转动卡片时笼子的影像会暂时留在我们眼前,所以,老师转到另一面的时候,两个画面就会重叠,看起来鳄鱼就被关在笼子里了。
  15.每一部动画片背后都有许多叔叔阿姨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看动画片时,我们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16.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在上课时才能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孩子在上课时能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能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孩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长期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孩子自然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47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天敌和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  
  2、通过活动、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经验共享,了解动物间朋友和敌人关系的两两对应关系。  
  3、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萌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在父母的帮助下提前寻找动物的朋友和天敌的图片、资料。  
  2、学唱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3、实物投影仪一台。  

  活动过程:  
  一、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鼓励幼儿创编小动物,再创编大动物。

  二、由猫和老鼠,引导幼儿讨论动物间的敌对关系。
  1、你知道老鼠最怕谁?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还是敌人?
  2、羊和狼是好朋友还是敌人呢?为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哪些动物是敌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把收集的图片放在投影仪上供大家欣赏。
  如:蛇和青蛙、壁虎和蚊子、狮子和斑马等等。

  三、向导鱼和鲨鱼,引导幼儿讨论动物间的朋友关系。
  1、动物有的是敌人,有的就是好朋友,如向导鱼和鲨鱼就是一队好朋友,因为鲨鱼的眼睛不好,向导鱼就可以为鲨鱼指路,还能吃到鲨鱼剩下的食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哪些动物是朋友?

  四、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
  动物吃别的动物,或被别的动物吃掉,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果一种动物太多,一种动物消失,都会给大自然带来影响。所以,我们要保护各种各样的动物,使自然平衡。

  活动反思:
  初步培养幼儿对动物的热爱的情感,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但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堂的秩序,气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下次活动过程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并且大班的孩子更多地喜欢说,不能够耐心地去倾听。当然在这种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还是很多的,它们更过地想去认识与了解动物。

第48篇、大班科学活动我和风儿捉迷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兴趣观察风和云等自然现象,注意它们的不同变化。
  2、初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用身体各个不同的部位,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和风的大小,并体验风和人植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有关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有关天气的图片
  1、图片上你看到有哪些风?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2、到户外找一找风在哪里;                                                                                                            (1)用眼睛找风,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如小草在摆动,树叶在摇动,衣服在飘动……
  (2)用自己的身体 找风:如头发飘动起来,脸上有点凉……。用自己的耳朵招风:区别不同的风声。

  二、讨论: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风,害怕什么样的风?

  三、和 “风爷爷”做朋友  
  1、老师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
  2、幼儿开始游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四、延伸活动:
  1、谈话活动:谈谈远足活动后的感受
  2、远足时的安全事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49篇、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燃烧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生成    
  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你们看。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好!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蜡烛宝宝: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    
  师: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这个办法行吗?(行!)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噢!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想!)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    
  幼儿B: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幼儿C: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是)咦!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幼: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活动反思
  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50篇、大班科学活动弹力运动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现象,培养幼儿观察的敏锐性。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皮球、橡筋、气球、弹簧、木块、铁片、弹性球、动物标靶、自制弹弓(每人一个)、纸制子弹等。

  活动过程
  拍一拍,捏一捏,感知不同物体的弹性。
  幼儿自主选择一个皮球跟着音乐拍球,其中有些皮球是没有气的。
  诱导幼儿按一按、捏一捏有气和没有气的皮球,共同找出原因,知道皮球打了气会弹得高,原来空气也有弹性。
  找一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品。
  (1)在一大堆物品中找出有弹性的物品(如拉一拉弹簧、橡筋、捏一捏气球、海绵等)。
  (2)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有弹性的。如弹簧床、海棉枕头、沙发、床垫、吹气救生圈等。
  玩一玩。
  (1)橡筋的一端系在中指上,另一端系一只小球,并用同一只手拿着球向下投,用手掌收回小球。
  (2)橡筋一端系着中指,然后一只手拿着球向前投,随后收回,重复投掷,可投向目标处。
  (3)固定橡筋一端,另一端手拉着小球,拉到一定的距离时放手,让球反弹回去,超过固定物的高度。
  (4)将长橡筋的一端固定在乒乓球拍柄上,然后用球拍向上拍打小球,让小球弹上去又拉回来,反复拍打。
  做游戏。
  (1)看谁射中靶。
  用力投掷玩一玩中的小球,使橡皮筋拉长,让小球能打中相隔一定距离的动物标靶。
  (2)看谁弹得远。
  一手握小弹弓的把柄,另一手用纸制子弹拉紧橡筋,然后放手,让子弹弹出去。拉得越紧,子弹弹得越远。
  在地上按一定距离画三条线,超过最远一条线得3分,超过第二条线得2分,超过第一条线得1分。
  注意事项
  1.小弹弓不要对着别人。
  2.可分别采用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的形式。
  拓展思路
  弹簧纸偶:先把一张大的长方形纸卷成筒状,然后在上面画上眼睛、嘴巴、耳朵及尾巴等。用另一张小纸条来回折叠,折成弹簧状,要求折得整齐。然后把纸筒粘在弹簧状纸条上,用手轻轻一按,它一会儿变矮,一会儿变高。

  活动反思
  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第51篇、大班科学活动眼睛变魔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对错觉现象感兴趣。
  2、乐意探索各种错觉材料,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心理学错觉图三张、玻璃杯、筷子、勺子、自制错觉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
  1. 老师请小朋友们猜个谜语:两只葡萄黑又亮,只能欣赏不能吃,白天陪我看世界,晚上陪我入梦乡。(眼睛)
  2. 眼睛又黑又亮,能帮我们看东西。你们的眼睛看到过哪些东西?(大树…)
  3. 总结:眼睛能看到…能看到我们身边的任何东西,但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对吗?

  二、 出示图片,感知错觉现象
  1. 出示横线图(菲克错觉)
  我带来一张图,请你们看看图上两根横线是一样长还是一根长一根短?(一样长/一根长一根短)哪根长哪根短?(上面的长下面的短)
  大家都认为是上面的横线长,下面的横线短,我们的眼睛有没有说真话呢?(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到底哪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我把下面这一根拿下来,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他们的长短,(放在一起)怎么样?(一样长)
  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这两根横线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这两根横线放的位置不一样,它们垂直放在一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这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错觉。
  2. 出示花朵图(艾宾浩斯错觉)
  看看这张图上的两朵花,它们的花心一样大还是一个大一个小?(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哪个大哪个小?(黄的大,绿的小)
  小朋友们都觉得黄的大绿的小(小朋友们有了两种看法)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比一下,怎么样?(一样大)我们的眼睛又出错了呢,为什么刚才我们感觉它们不一样大呢?(…)
  总结:花瓣不一样大,所以感觉花心不一样大,其实花心是一样大的,只是眼睛在看东西时的什么(错觉)。
  3、出示箭头图(莱尔错觉)
  这幅图上的两组箭头中间的横线一样长吗?(一样长/不一样长)哪根长哪根短?(上面长下面短)到底两根横线一不一样长呢,我们来比一下,(一样长)今天大家的眼睛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刚才大家感觉它们不一样长呢?
  总结:因为箭头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感觉不一样长,其实两根横线是一样长的,只是眼睛看东西时的错觉。

  三、 实验,感知生活中的错觉
  1. 眼睛是我们看东西的好帮手,但是有时候它们也会调皮,就像刚才,变魔术一样。吴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
  2. 看看桌上有什么?从左到右说(筷子、勺子、杯子、水)这两根筷子一样吗?(一样)看看我没有在上面加任何东西(幼儿摸摸)。再来看看这两个勺子一样吗?(一样)先把一个勺子和筷子分别放到杯子里。
  3. 这可是一杯有魔法的水哦,要是把它倒进这个杯子里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变变变变变!(筷子变弯变粗了)这杯水真的有魔法哎!
  4. 要是把这杯有魔法的水在倒进这杯水里,会不会还有神奇的事情发生呢?试一下,变变变变变!(变大变短了)
  5. 这杯水真的挺厉害的,但是勺子和筷子真的变了吗?你们喊“一二三”我拎出来看看,(没有变)和原来一模一样的比一比(没有变)。为什么刚才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一样?
  6. 总结:我们感觉勺子和筷子好像变了,其实是折射现象,是杯子和水给眼睛造成的错觉。

  四、 自由探索错觉材料
  1.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可以变魔术的材料,有什么呢?(陀螺、纸片…)玩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玩的时候注意你们发现了什么? 
  拿上你们的魔法道具,开始你们的魔法吧!
  2.请你们把玩具放到脚前面,告诉我你们发现了什么?(转的快小鸟飞进了鸟笼、黄红陀螺转的时候变成了橙色的…)
  3.总结:刚才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东西本身有没有变?(没有)对,刚才的这些现象只是眼睛造成的(错觉)。

  五、图片欣赏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神奇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幅图里你看到了哪些人?(老爷爷、老奶奶、脸上两个、耳朵上一个)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海、楼)感觉房子好像在哪里(海上)其实房子并没有在海上,只是眼睛再看东西时的错觉。
  这张图里你看到了什么?(花瓶、两个小人)
  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察吧,记得跟自己的家人、老师和好朋友分享哦!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的目标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组成。原教材中活动目标的定位仅是“对科学小实验有兴趣,有观察和探究的习惯”——态度、情感目标,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定位较浅。通过修改活动方案,从活动目标、准备到整个过程,操作性更强。

第52篇、大班科学活动落下来教案反思

   活动思路    
  记得那次去上海马戏城看演出,当精彩的节目演出完毕,所有演员登台谢幕时,舞台顶部飘落下无数雪白的小纸片,犹如满天飞雪,美不胜收。就在仰头惊叹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小时候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纸片竞也能让我们翻出许多花样,玩得不亦乐乎,心中不免泛起温暖和自豪,也有了活动设计的初衷。      
  我拼命地回忆小时候曾经玩纸片的经历,清晰地记得玩“刮片”、斗青蛙、折纸飞机、写“东南西北”、放鞭炮、做降落伞……可到底选择什么内容给我的大班幼儿呢?我不断尝试、不断甄别着每一样“玩具”的难易程度。最终,我想到了童年时每每看到纸片落下来会禁不住欢呼雀跃,会禁不住张开怀抱追逐的情景,我坚信幼儿会喜欢观察各种形状的纸片落下来的不同现象。      
  于是,我找来许多广告纸,旨在将广告纸变成三种“模样”,让幼儿观察不同形态的广告纸落下时的不同现象。首先,将足够多的16K大小的广告纸对折剪开,使之成为大小相等的纸片,并将其中一半的纸片捏成纸球。活动中,教师可让每个幼儿都来观察纸片和纸球落下的不同现象。或许,有许多幼儿在观察中会喊出:“纸球落得快,因为纸球重。”其实打开纸球、抚平纸片会发现它和其他纸片的大小是一样的,因此得出纸球快速落地的原因并不是纸球重,而是形态不同。除了事先准备好纸片和纸球外,我还将一些广告纸裁剪成小纸片,这些小纸片是用来教大班幼儿学做“丫”型小飞机的,对大班幼儿来说,能自己动手制作一架“丫”型小飞机,并且看到它转着圈儿落下来一定会爱不释手。    
  “假如活动中幼儿制作‘丫’型小飞机不成功,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吗?”我也曾在活动中遭遇过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的一个制作着实挑战着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但是,在我看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第一次实验失败实属正常。我们小时侯不也是在一次次反复制作中找到“窍门”,最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吗?只是,今天在活动中,作为教师需要在活动前熟练地掌握制作“丫”型小飞机的技能,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示范演绎,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制作的愿望,关键是教师的熟练掌握最终还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修理”他们的作品,确保更多的“丫”型小飞机能“转着圈儿落下来”。    

  活动目标    
  1.尝试制作小玩具,在与教师、同伴一起探究、共同观察的过程中感知广告纸落下时的不同现象,乐意把观察到的现象告诉大家。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广告纸供幼儿观察讨论,如食品广告纸、家电广告纸、大卖场广告纸、化妆品广告纸等。      
  2.将广告纸裁剪成一些纸片供幼儿游戏时使用。      
  (1)裁剪出约16K纸二分之一大小的纸片,供幼儿观察纸片落下的过程。      
  (2)裁剪出约16K纸二分之一大小的纸片并做成纸球,供幼儿观察纸球落下的过程。      
  (3)裁剪出更小的纸片,供幼儿做成“丫”型小飞机,观察其落下的过程。      
  3.较大的记录纸和记号笔,供师生共同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回忆经验    
  关键提问:    
  1.你见过这些广告纸吗?你在哪里见过广告纸?      
  2.广告纸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生活中为什么要有这些广告纸?      
  3.广告纸上有许多数字,你知道这些数字的意思吗?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重点引导幼儿聚焦广告纸上的数字,除了鼓励幼儿观察广告纸上的数字是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生产日期等信息以外,更应引导幼儿发现很多广告纸会提示顾客各种促销活动的起止日期,从而了解有一些广告纸已经是过期的广告纸。】      
  4.过期的广告纸还有用吗rp你或你的家人会拿它做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帮助幼儿回忆生活中过期的广告纸的用途,并由此引出今天的游戏材料,即过期的广告纸。第一部分简单的谈话旨在和幼儿共同讨论生活中各种广告纸,并感 知广告纸的用途,使活动尽快进入正题。】      

  二、提供材料,比较观察      
  关键提问:      
  1.将过期的广告纸裁剪成纸片,并用其中一些纸片做成纸球,将纸片和纸球高高举起,再轻轻松手,纸片和纸球落下来的过程会一样Ⅱ马?    
  【设计意图: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足够多的纸片和纸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尝试,并作出比较。】      
  2.纸片和纸球落下来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此时幼儿会激动地告诉大家:“纸片是摇摇摆摆地落下来的!…‘纸片是飘到东、飘到西的。…‘纸片落下的过程就像树叶飘落的过程。”幼儿的表述还常常伴随着直观的动作,他们强调:“纸球是笔直地落下来的!”“纸球落下来的速度很快!”这时,教师要充分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发现,有时甚至可以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纸片或纸球落下来的样子,从而让幼儿知道两者的差异。】      
  3.假如在同一个高度、同一个时间放开手里的纸片和纸球,哪一样会先落地呢?    
  【设计意图:毋庸置疑,幼儿会异口同声把自己的试验结果告诉大家:“纸球比纸片先落地。”当然,或许会有幼儿强调:“因为纸球比纸片重,所以纸球会落得更快。”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可以展开纸球,让幼儿知道其实两张纸片一样大小,只是一张纸片形状没有任何改变,而另一张被捏成团,变成了纸球。】    
 
  三、引出挑战,尝试探索      
  关键提问:      
  1.“丫”型小飞机会怎样落下来呢?      
  【设计意图:教师出示一张小小的纸片,一边念儿歌一边当场制作一个—r”型小飞机,并引导幼儿预测它落下的过程。有的幼儿猜它会和纸球一样笔直地落下来,而有的幼儿则猜它会像纸片一样飘下来。】      
  2.真的是这样Ⅱ马?      
  【设计意图:教师将自制的“丫”型小飞机高高举起,再轻轻松手,幼儿发现“丫”型小飞机居然不像纸球那样笔直落下来,也不像纸片那样东飘西飘,而是转着圈儿落下来。】      
  3.你喜欢这样的小飞机吗?你想做这样的小飞机吗?    
  【设计意图:教师的提问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他们都想拥有“丫”型小飞机。于是,教师教幼儿制作…r”型小飞机,可配上简单的儿歌以帮助幼儿理解制作要领。如撕一个小口,关上门(像汽车),撕一个小口,关上门(像冰棒),撕一个大口,弯弯腰(像小草)……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了解了制作过程,并自己尝试制作、玩耍。】      

  四、共同探讨,记录发现      
  关键提问:      
  1.还记得今天我们玩了几样东西,它们都是怎样落下来的?      
  2.谁能把纸片、纸球、“丫”型小飞机落下来的过程画出来?      
  【设计意图:教师和幼儿一起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先示范将纸片落下的过程记录下来,再鼓励幼儿将纸球、“丫”型小飞机落下来的过程记录下来。】      
  3.假如就是一张小小的纸片,落下来的过程中你能看到什么呢?      
  【设计意图: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幼儿可能还会发现小小的纸片会翻着跟头从高处往下落哦!】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放到了首位。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作用。活动延伸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给幼儿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

第53篇、大班科学活动冰中取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冰融化的过程。
  2.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两块大小一样的冰块,托盘,每人一块冰(里面冻有一个小礼物)记录卡每人一张,笔,毛巾,缸子,热水,温水,凉水,棉被,酒精灯,小锤等工具。

  活动过程
  1.引发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1)用什么方法能让冰块慢点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这有一块冰,我不想让这块冰融化,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2)讨论用一种记号,记录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请小朋友们把你想到的方法记到你的纸上。
  幼儿可以展开讨论,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想到的方法。
  2.在操作中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一试,看看哪个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记录下  来。
  幼:老师我用被子盖起来它就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冰箱里他也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了凉水里。 ······
  (2)总结哪种材料使冰化的慢一些。
  请幼儿比一比剩下的冰,讲讲使用的方法,就知道使用哪种操作材料融化的慢了。
  3.提出新问题:用什么方法使冰化的快一点。
  (1)师:老师这又有一块冰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使冰化的快一些?请小朋友们用周围的材料试一试。
  幼:老师我把它放在热水里,冰变小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的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一试,看看哪个小朋友的冰融化的最慢?并把你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老师我用被子盖起来它就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冰箱里他也不化了。
  老师我把它放进了凉水里。 ······
  (2)总结哪种材料使冰化的慢一些。
  请幼儿比一比剩下的冰,讲讲使用的方法,就知道使用哪种操作材料融化的慢了。
  3.提出新问题:用什么方法使冰化的快一点。
  (1)师:老师这又有一块冰请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使冰化的快一些?请小朋友们用周围的材料试一试。
  幼:老师我把它放在热水里,冰变小了。
  老师我把它放在暖气上,冰都化了,变成水了。
  老师我把它砸碎了,放在水里冰不见了,变成了水。 ······
  (2)请幼儿比一比谁的冰最小,讲讲它的融化方法。总结出冰化的快的方法。
  (3)通过比较,让幼儿学会几种使冰融化的快的方法及保存冰块的方法,使幼儿学会探索的方法。
  4.玩游戏:冰中取物。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老师带来了好多的小礼物,藏在冰里了,请小朋友们用你刚才学过的方法,把礼物取出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先拿到礼物。
  好,预备——开始。
  幼儿开始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热水以及操作工具时注意安全,如果水洒了提醒幼儿及时地用抹布清理干净。
  (幼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都想第一个把礼物取出了,有的幼儿就很快想到了刚才使用过的方法,有的小朋友把冰放在暖气上,静静的等待冰的融化过程,一点也不羡慕别人,就在专注自己的融化过程。
  取到小礼物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欣赏一下小礼物,并向小伙伴讲讲自己是怎样取到小礼物的。

  活动延伸
  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请幼儿讲讲在生活中是怎样储藏冰糕及融化冷冻食品的,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的小礼物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第54篇、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火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期是好奇、好动的时期,对科学性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或使用的,火既有知识信息可供幼儿学习,又能锻炼幼儿的思维,从而让幼儿懂得怎样自我保护。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理解火的用途,掌握简单的防火措施,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幼儿亲手做实验了解火的燃烧需要空气,进而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课件、录音磁带、实验器皿、蜡烛、火柴各五套、消防车画面若干。  
 
  活动过程   
  1、律动组织教学。   
  2、引入方法:   
  教师生动讲述谜语,请幼儿猜谜并出示画面,引出话题。   
  3、展开方法:   
  (1)火的发展:钻木取火――打石取火――打火机、火柴――电子打火   
  A、教师提出问题:“最早人们是如何取火的?”   
  出示画面,幼儿了解人们最早采用钻木取火。   
  B、出示第二幅画面,引导幼儿说出后来人们用打石取火。   
  C、出示第三幅画面,打火机、火柴,让幼儿了解现在人们用打火机和火柴取火。   
  D、出示第四幅画面,炉盘灶,让幼儿了解现代科技手段――电子打火。   
  E、提示幼儿还有什么方式来取火?出示第五幅太阳光折射取火。   
  (2)火的用途和危害   
  A、生动讲述故事《火苗弟弟》,引起幼儿对了解火的兴趣。   
  B、提问:“火苗弟弟和火朋友做错什么了?”
  “如果火爷爷不来制止他们,让好朋友玩下去会发生什么事?”   
  观看画面,火的害处。   
  C、提问:“后来火苗弟弟帮妈妈做什么了?”   
  让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完整讲述火还有什么好处。   
  D、教师小结:火能照明、取暖、煮饭、烧水、发电、冶炼等等,但使用不当或疏忽大意会伤人、烧毁房屋和烧毁树林。   
  (3)实验了解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A、提出问题:火的燃烧还需要什么?   
  B、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和幼儿应注意的问题。   
  C、解决问题,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中得出结论。
  引导幼儿说出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教师小结:火的燃烧不光靠易燃物,还需要空气。   
  (4)结合观看防火措施画面,了解火的危害,掌握日常防火方法。   
  A、提问:“小朋友能不能玩火?”鼓励幼儿积极回答。   
  出示画面,平时不能玩火。   
  B、提问:“火烧到你心爱的画书,你会怎么办?”   
  出示画面,起火用水泼灭。   
  C、提问:“自己身上着火怎么办?”   
  出示画面,身上着火在地上滚。   
  D、提问:“房子里很呛怎么办?”   
  出示画面,用湿布掩住鼻子往外冲。   
  E、提问:“房子快被烧掉,想什么办法扑灭?”   
  出示画面,告诉大人或打119电话求救。   
  F、教师小结:教育幼儿平时不能玩火,不能在靠近火炉的地方玩易燃物、放鞭炮;如果不慎烧了东西要 用水泼灭;火势太大应立即打求救电话119或告诉大人,以求得帮助;如果在失火现场应立即离开;如身上着火,就在地上滚动,压灭火焰;如有浓烟就用湿布掩住鼻子,冲向门外;如果房子被大火围困,应尽力呼救并想办法在窗户上系好绳子滑下去。   
  4、结束方法:听到呼喊救火声,组织幼儿用刚学过的防火知识帮助他人救火。   

  活动延伸   
  游戏《救火》。要求幼儿用学过的防火知识实地演习一遍,加深幼儿对防火措施的应用。

  活动反思
  在幼儿都掌握了报火警、逃生方法时,让孩子完全体验,投入于游戏知识氛围中。在教师生动的言语调动,引导下,师生共同学习。让游戏的方式对孩子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这种游戏的形式演练是比较适合孩子年龄的发展特点的,在玩乐中获得了知识的体验。

第55篇、大班科学活动男女有别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但还不能主动关注异性同伴的不同特征,于是我先从观察显而易见的外表开始,再通过讨论、操作、发散思维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异性同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激发了男孩女孩子互相尊重、欣赏的情感,增强了自信心。

  活动目标
  1、建立性别认同,了解男孩、女孩的不同特征以及相同之处。
  2、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性别,欣赏男孩和女孩的不同优秀品质,增强自信心。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课件
  2、声音特效
  3、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提问导入主题:
  1、教师介绍自己姓名和性别。
  2、区分男孩女孩
  3、点数男孩女孩人数

  二、了解男孩女孩的相同和不同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了解男孩和女孩外表的不同。
  (2)引导孩子说出男孩女孩衣着的不同(衣服、鞋子)         
  小结:对,男孩女孩穿的鞋子也不一样。  
  (3)生理 男孩女孩要上的洗手间是不一样。  
  小便姿势也是不一样。
  (4)社会角色 出示幻灯片
  让我们再想想,男孩是爸爸妈妈的——女孩呢?
  —— 等小朋友长大了结婚以后,这时候男孩就变成了?
  ——女孩呢?
  结了婚以后会有了自己的小宝宝,那么男孩成了宝宝的?女孩就成了宝宝的?再后来你的宝宝再有了宝宝,有了自己的孙子以后,男孩会成为——女孩呢——
  小结:男孩女孩真的不一样呢。
  (5)男孩女孩的喜好 幼儿选择玩具 男孩放在左边的桌子上,女孩放在右边的桌子上。
  小结:先看看男孩喜欢的玩具——再看看女孩喜欢的玩具——,
  什么玩具男孩女孩都喜欢?娃娃家、积木、插花、喜羊羊、皮球。
  小结:男孩女孩喜欢的玩具不一样,但有的玩具男孩女孩都喜欢    
 
  三、欣赏音乐舒缓和强劲音乐,动作表现音乐
  讨论:你喜欢那段音乐?你们觉得哪首乐曲更有力量更适合男孩跳舞呢?

  四、引导幼儿说说各自的理想,了解男女合作的工作

  五、合作舞蹈:
  请男孩和女孩合作舞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和定位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各个方面提出,全面具体。活动内容也是选自大班孩子生活,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活动准备能调动幼儿兴趣,给孩子充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活动中提供的课件和玩具便于幼儿观察操作。

第56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石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寻石、观石、玩石等活动,激发幼儿了解石头的兴趣,并在探究中发现各种石头的特点。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有关石头的照片、图片、录像资料,各种石头、石制品、石工艺品、石饰品等。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收集的石头。
  (1)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有的很珍贵。
  (2)石头的颜色有各种各样。
  (3)石头的花纹也都不一样。
  (4)石头的形状很多,这是鹅卵石,是圆圆的、扁扁的。
  (5)有的石头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2、石头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岩石、鹅卵石、大理石、花岗岩可用于铺路、造桥、盖房子等。
  (2)玉石、红蓝宝石、钻石是较为名贵的石头,可以制作装饰品。
  (3)本地盛产的名石――寿山石,特别名贵,可做成工艺品。
  3、试一试。
  (1)把石头、木块、塑料、泥块、混凝土、土块等放人水中,会发现什么。
  ①木块、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头、泥块沉人水底。
  ③石头不论大小都会沉入水中。
  (2)用铁锤敲打石块、木块、塑料、铁块,观察敲打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铁锤敲打石块后看到一丁点火花。
  ②用铁锤敲打木块、塑料、铁块没有火花。
  (3)用石块敲打铁钉、木板、核桃、土块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石头很硬,不会碎,不会变形。
  ②核桃、土块被石块敲打后都碎了。
  4、制作石艺。
  由一块形状特异的石头想到了什么?运用辅助材料做出更多的东西。
  (1)单块石头彩绘。
  (2)多块石头组合彩绘。
  (3巧妙运用粘合剂彩绘。
  (4)各种石头组合,搭建园林小景。
  展示幼儿的作品。
  幼儿自我介绍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称。

  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头的特征活动中,还可以把石头与蔬菜、鱼同时放在火上烧,观察现象,感知石头不能生长也没有死亡。
  2.可以带幼儿外出参观,把未受破坏的自然景观与受到乱开采石料而破坏的景观进行对比,再通过观看一些有关灾害性报道、录像、资料片,让幼儿感知和了解石头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57篇、大班科学活动会飞的塑料袋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幼儿经常把物品放在塑料袋里带到幼儿园。我把塑料袋放在玩具柜里,发现塑料袋有时被孩子拿出来当玩具,有的放在头上当帽子、有的当手帕折,成了孩子的宝贝。捕捉到这个兴趣点后,我开始有目的的观察,发现他们对塑料袋的玩法显得比较局限,兴趣却依旧浓厚。当孩子遇到困难难以跨越障碍或困难时,教师的帮助性介入可以大大促进其发展。根据以上情况,便生成了“会飞的塑料袋”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 利用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进行装饰,让塑料袋飞起来体会游戏活动的乐趣。
  2. 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尝试探索能力。
  3.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 人手一个塑料袋,各类装饰纸:皱纸、彩纸,剪刀,双面胶,透明胶,线,箩筐。
  2. 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来回跑动。

  活动重难点
  重点:装饰塑料袋,探索能让塑料袋飞起来的方法。
  难点: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培养他们探索和尝试的能力。

  活动过程
  1. 故事导入
  师:塑料袋有一个心愿,它想和小鸟一样,穿上漂亮的衣服,飞上蓝天。想请小朋友动动脑筋,帮帮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塑料袋飞起来呢?
  2. 幼儿操作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动手制作漂亮的塑料袋。探索让塑料袋飞起来的方法。要求幼儿自由结合,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观察同伴是怎样完成的或向同伴寻求帮助。
  3. 交流及认识塑料袋的不同玩法。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设计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从幼儿爱好、兴趣人手,在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了幼儿的学习制作活动,通过直观的看录像、谈话,启发幼儿观察、发现、创造。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喜悦,并使幼儿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标。

第58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语言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如下雨前蚂蚁搬家的录像。(如果教师找不到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可以用图片替代,并给幼儿讲述关于"雨天蚂蚁搬家"的故事。)
  2.幼儿活动前做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观察,丰富相关经验。   
  3.纸、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动物能预报天气的兴趣。   
  教师:明天会不会下雨?怎样才能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   
  教师: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还有谁会告诉我们?   
  教师:小动物们知道天气要变化了,会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   
  1.教师播放下雨天蚂蚁上树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蚂蚁在下雨天的表现。   
  2.师:它们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3.教师讲述"蚂蚁搬家"的原因。   
  4.讲述 "蜻蜓""燕子" 低飞的故事。"除了蚂蚁能预报天气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5.请个别幼儿在大家面前介绍,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同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图标记录幼儿讲述的动物。
  
  (三)教师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在集体中介绍本组幼儿讨论的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用展板的形式介绍动物预报天气的情况。   
  2.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知道的能预报天气的动物及它们怎样预报天气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布置成展板。   

  (四)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总结成一首儿歌,并游戏。   
  1.动物世界真奇妙,它能预报天下雨。蚂蚁搬家要下雨,小鱼水上游要下雨,燕子低飞要下雨,蜻蜓低飞要下雨,乌龟冒汗要下雨,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下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呱呱叫。真有趣!哗啦哗啦天下雨。   
  2.小朋友扮演动物玩下雨的游戏。   

  活动延伸:
  事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关于天气与动物的关系。

  活动反思:
  动物和天气的关系是非常抽象的,而且这些小动物孩子非常喜欢,但是在生活中孩子不会将二者联系,本活动也是让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奥秘。所以,借助于录像非常形象,通过儿歌和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对大自然产生兴趣。但更多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在平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形成好的观察习惯。

第59篇、大班科学活动磁铁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自选游戏时,孩子们发现卡片后面有一块黑黑的东西,有经验的孩子说这是吸铁石,我顺势告诉孩子们这叫磁铁。当我追问“磁铁能干什么”时,许多孩子告诉我“能吸铁做的东西”。我决定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寻找“铁制品”,结果孩子们找来了积木、手工纸、卡片、镜子、VCD片等,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产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己准备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
  2.磁铁、记录板、纸、笔人手一份。
  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铁夹子、汤匙、剪刀、各种铁盒、小铁桶等。

  活动过程:
  1.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昨天,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吸起很长一串回形针,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今天,你们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能介绍一下吗?
  幼:我觉得磁铁可以吸住热水袋。
  幼:我准备了喝水杯,它能被磁铁吸住。
  幼:我带来了发夹。
  幼:我准备了VCD片。
  幼:我找来了易拉罐。
  幼:我想镜子能被磁铁吸住。
  (除此以外,孩子们还认为木珠、塑料盒、玩具汽车、花布、手工纸、塑料小圆片、眼药水瓶、乒乓球、木片、小铃等能被磁铁吸住。)
  2.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师:这些东西真的都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一试。我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之后,也可以试试我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都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孩子们的记录方式颇具个性。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有的孩子写上数字“6”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有的孩子在物体上画上小点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
  3.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把全体幼儿认可的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陈列在桌子上。)
  幼:我的易拉罐能被磁铁吸住。
  幼:巧克力盒能被磁铁吸住。
  幼:磁铁把我的小茶杯吸住了。
  幼:我的发夹也被吸住了。(教师请该幼儿演示。)
  幼:小水桶也能被磁铁吸住。
  幼:剪刀能被磁铁吸住。
  幼:剪刀的手柄不能被磁铁吸住。
  4.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
  师:做了那么多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盒子、茶杯、小水桶、发夹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
  幼:电冰箱。
  幼:电风扇。
  幼:电脑外壳。
  幼:门锁。
  幼:家里的窗户。
  师:那好,今天我们回到家也用磁铁做做实验,别忘了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明天带来告诉大家,好吗?

  活动反思:
  虽说孩子们知道“磁铁能吸铁”,但事实上,孩子对“铁制品”并不熟悉,从他们收集的物品中就可以看出。为此,教师从幼儿现实的认知水平出发,让孩子通过实验分辨能被磁铁吸起的物品,了解铁制品的特性。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既齐备又有针对性,没出现“幼儿想得到,教师备不齐;教师准备好,幼儿想不到”的尴尬,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幼儿认识上的“误区”。这个活动还可以延伸,教师可组织幼儿继续通过比较、观察、分析等途径,真正建构有关“铁制品”的概念。

第60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透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61篇、大班科学活动土壤――植物生长的摇篮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活动过程
  1、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2、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3、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4、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5、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6、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7、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拓展思路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壤,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幼儿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第62篇、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弹性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弹性,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有弹性的。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人座位靠背上系一根松紧带。
  2、教室桌面:弹簧、海绵、弹跳熊、高弹棉绒布玩具、橡皮筋、圆珠笔、软橡胶玩具等。
  3、室内:小沙发、高弹棉靠垫等。
  4、室外:蹦蹦床、跳跳球、橡皮筋、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游戏:
  教师交待要求和注意事项:今天带小朋友到活动室玩游戏,桌子上有许多有趣的东西,你们每一个人可以去取一样玩,玩了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
  1、 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认识弹性。
  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发言。(教师)你们按一按、压一压后发现这些东西会弹回来。
  教师小结:一样东西,用了力气压下去和按下去。手松掉后,它又会弹起来,这就叫弹性。
  2、请小朋友回头找找自己椅子背后有什么东西? (松紧带)请你们去拉拉,发现它会怎样?什么道理呢? 小结:对了,有力拉拉,它变长了,放松后,它又弹回来,所以说松紧带也是又弹性的东西。
  3、 现在小朋友用压一压、拉一拉、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那些地方和那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
  (皮肤、头发、毛衣、袜子、松紧袖口等) 辅助提问:你是怎么发现和感觉到的? (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

  (二)启发幼儿发现弹性与自己周围生活的联系。
  刚才,小朋友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许多东西是有弹性的,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弹性的物品,接下来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去发现活动室时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然后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 (去掉遮布,幼儿分散活动寻找,给幼儿一定时间找一找、玩一玩)
  1、老师请小朋友回到座位上组织大家一一讲自己的感受,引导幼儿说出用拉、按、压、捏、坐、跳、踩等动作感受到的弹性物品。
  2、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找到了许多有弹性的东西,有的是拉的、有的是压的、有的是按的、有的是跳的、有的是坐的,不管哪一种方法,都是用了力气,所以说都是用了力后,这些东西才会有弹性。

  (三)最后请大家到外面游戏场上去找一找哪些东西也是有弹性的。
  (带领幼儿到场地上去玩有弹性的运动器具)

   活动延伸
  1、把一些小的有弹性的东西放在科学区,让幼儿进一步探索。
  2、回家后找找还有哪些有弹性的东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第63篇、大班科学活动小朋友们来运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幼儿兴趣,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团结协作能力,体验成功快乐。
  2、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尝试多种方法将生活中不能盛水的物品变为可以运水的工具。   
  4、体验水的特性具有流动性。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塑料膜、大小不同的瓶盖、布各种包装袋、海绵、皮筋、剪刀。  
 
  活动过程:   
  一、科学活动   
  1、开门见山,引出活动:小朋友,老师今天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就是把这边的水运到对面的水桶里去,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自由结合。(幼儿四人一组到材料边)   
  2、师:小朋友看看都有哪些材料?(瓶子、塑料膜、海绵、皮筋、剪刀……)   
  师:下面小朋友想办法用这些材料运水看哪组想的办法多?可以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开始吧。   
  3、幼儿探索运水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A每组小朋友最先想到的方式师找一个大小相当的瓶盖把瓶子盖紧,然后到桶里舀水运到对面的水桶里,然后小心翼翼的倒进去,然后拿彩笔记录到后面的黑板上。(用图画表示)   
  B也有的小朋友直接用吸管吸水,然后挤到瓶子里。   
  C有的小朋友用海绵吸水然后拿到对面去,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海绵太大无法把水挤到瓶子里,第一组有一名小朋友在尝试过程中想出没有底只有盖的瓶口大,把海绵里的水挤到没有底的瓶子里较易然后再把水倒进对面的水桶里。   
  D第2儿组有一个小朋友想出用塑料膜的四个角提起来运水、还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膜垫在没有底的矿泉水瓶底下、还有的小朋友想出用皮筋把塑料膜绑在瓶底更加省力一次又可以运更多的水   
  E一组又个小朋友想出用半圆的球体(下面又个小口)上面口大下面的口小把它放在对面的水桶口上面然后在往里面倒水这样水不容易漏出来。    F有的小朋友想出用贝壳去运水,   
  G有的小朋友想出用针管吸水   
  H有的小朋友在用海绵运水的时候发现在路途中海绵容易把水漏出来,就想出用塑料纸垫在海绵的下面这样水就不容易漏出来了。   
  4、小总结:
  师:小朋友快到老师身边来刚才我们都尝试了自己的想法,看一看我们想出了哪些种方法?先看第一组,   
  A这种方法是谁想出来得?师;好你把你的想法给小朋友说一说。
  (幼儿边拿瓶子演示一边说:我给这个瓶子找了一个合适的盖拧上然后到桶里舀水把水运到对面的桶里去)真不错,(教师列上数字1)   
  B师,这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一样我们把它归为一类就行了   
  C师:这个符号代表什么?(海绵)这是谁想出来得,把你的想法告诉小朋友。(幼儿边演示边说我用海绵到桶里吸了一些水然后把它运到对面的水桶里去)想的真好。(教师列上数字2)   
  D这种方法是谁想出来的?你来说一下(幼儿边演示边说我用这个一半的球到桶里舀水然后把水运到对面去)(教师列上数字3)   
  E师:这是谁想的办法?你来说一下(幼儿边演示边说我用贝壳皮到桶里舀水然后倒到水桶里去)(教师列上数字4)   
  F师:谁来说一下种方法?(幼儿边演示边说我拿这个有小孔的半圆球把它放到对面的水桶口上往里面倒水的时候水就不容易漏出来了)
  师:她想的这个办法可真好我们鼓励鼓励她(幼儿一起鼓掌)
  师:第几种方法了?(幼儿齐声回答第五种)   
  G师:这个圆形代表什么?幼儿齐声回答(瓶子盖)谁想的这种办法?好你来说一下。(我用瓶子盖来舀水然后倒到对面的水桶里)
  师:真不错。教师列上数字6。   
  H师:下面这种方法两个符号画到一块这是水想的办法?你来给小朋友讲一下你是怎样用这两种材料来运水的?我把塑料膜垫在矿泉水瓶子的底下然后水就比容易漏出来在把水倒到对面的水桶里。
  师:她想的这种方法好不好?(好)鼓励鼓励她。(幼儿鼓掌)(教师列上数字7)   
  I这个符号代表的好象是酸奶瓶这是谁想的办法?你来给小朋友讲一讲(这个酸奶瓶没有底也没有盖我把它放在对面的桶上小口朝下大口朝上这样再倒水的时候水就不容易漏出来)你可真聪明想出了这种好办法小朋友鼓励鼓励他幼儿鼓掌。(教师列上数字8)   
  J这种方法是谁想出来的?你来给小朋友讲一下,(我用塑料袋到桶里面兜一些水然后把水倒到对面的桶里)也不错教师列上数字9。   
  K师:这个符号代表什么(针管)这是谁想的办法你来说一下(我用针管到桶里吸了一些水然后把水挤到对面的桶里去)
  师:也很好,好我们一块来数一数一组小朋友一共想出了多少种方法幼儿一起数(1、2、3、4、5、6、7、8、9、10)   
  师:一组小朋友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我们来看看第二组小朋友想出了那些办法?   
  A这是谁记录的?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我用皮筋把塑料膜绑在没有底的矿泉水底部这样在舀水的时候水就不容易漏出来还能一次运很多的水这样非常省力气)师(你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教师列上数字1)   
  B这是谁想的办法,好你来给小朋友讲一下(我用提住塑料膜的四个角然后到桶里面去舀水)
  师:不错真是个好办法。(教师列上数字2)这种方法是谁想出来的?你来给小朋友讲一下(我用塑料膜蘸一下水然后送到对面拿的桶口挤一下也能挤进水去)也是一个办法(教师列上数字3)   
  师:第二组小朋友一共想出了三种方法,下面看一下第三组小朋友都想了哪些方法?(方法同上)   
  师:小朋友我们看一看哪个组想的办法最多(一组)我们鼓励鼓励他们。   
  5、再次尝试。   
  A、师:小朋友你认为那种方法好?那种方法不好?为什么?你愿意尝试一下别的小朋友想出的办法吗?(愿意)师:我们来试一试。   
  B、幼儿进行探索,在尝试的过程中幼儿亲身体验了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   
  6、进行游戏   
  A、师;小朋友到老师这边来,刚才你们都尝试了各种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开展一次运水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运的水最多?   
  B、幼儿进行分组运水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大部分都喜欢用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来运水,因为通过前面的探索他们都在潜意识里知道矿泉水瓶装的水多,这种方法比较好。二组的小朋友在比赛中也运用了别的组想的好办法把有孔的半圆球放到水桶口上这样水就不容易漏出来……。   
  C师:好,时间到,我们来看一看哪个组运的水最多,(把水桶并排放到一起然后进行比较)一组胜利了(一组小朋友进行欢呼)   
  7、结束活动   
  小朋友你们今天表现可真不错把许多废旧材料都变成了运水工具而且还想出了许多又快又省力的办法,你们真实棒极了,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奖品,(幼儿欢呼)过来看一看是什么?老师给你们带上真漂亮。   

  二、艺术活动   
  1、导入部分:   
  A、师:小朋友你们平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运水工具?(水桶、脸盆、水瓢、运水车……)   
  B、师:今天我们玩了运水的游戏,小朋友把许多废旧材料都变成了运水工具,而且还想出了许多又快又省力的办法,现在请小朋友开动你的小脑筋我们来作一次小小设计家,把你认为最省力的运水工具或者方法画下来然后把你的作品送到工厂去制作出来让人们的生活变的更加方便。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作品   
  师:哪个小朋友想起来把你的作品讲一下,(幼儿举手)好你来讲一下(这幅作品是我画的,我画的是一辆洒水车,里面装了满满的水,洒水车可以浇花、浇树、浇小草可以美化环境让人们能够呼吸新鲜得的空气)师:你的想法真好。   
  师:还有谁想起来把你的作品讲一下,好你来说(这是我画的,在平常生活中人们总是用水桶提水很不方便,我在井边设计了一个按扭,一按水就回自动从井里抽出来然后流到家里的水缸里去)师:你想的这个办法可真好,咱们小朋友鼓励鼓励他。   
  ……………………。   
  4、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都是小小设计家,设计的运水工具都很棒,我们把作品送到工厂去好不好。(好)   
  听音乐走出教室。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今年我在大班进行了有关玩水的活动,从最初的自由玩水到幼儿有选择地使用各种工具玩水的过程中发现,幼儿不仅喜欢挑选可以盛水的物品玩水,而且常在倒水过程中把水洒了一地。受此启发,产生了本次活动,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把水装入瓶子里而不洒在地面上。通过此活动,拓展幼儿的思路,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协作能力。

第64篇、大班科学活动轮子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童车、滑板车、旱冰鞋、玩具车、婴儿车等若干。    
  2、课件、自制轮胎车。

  活动过程    
  一、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幼儿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小朋友,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小朋友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小朋友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幼儿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幼儿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 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 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    
  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    
  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 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尽情发言。    
  引导幼儿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幼儿发言。    
  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幼儿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 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 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幼儿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出示自制轮胎车,开拓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废物利用,用各种废旧轮子做成好玩的玩具。

  活动反思
  幼儿通过活动了解了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轮子的演变过程,发挥幼儿的想象更好的开展延伸活动。

第65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网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网状物品的作用及其应用情况,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蜘蛛织网的过程,收集各种网状物品并了解其用途。
  2.绳织蛛网一张,布制蜘蛛若干。
  3.幼儿收集的各类网状物品若干(如窗纱、菜罩、蝇拍、羽毛球拍、乒乓球网、网兜、捕虫网、发网等)。
  4.录像机及有关网的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这是什么?(蜘蛛。)它们在干什么?(织网、捕捉昆虫。)
  2.蜘蛛是怎样用网捉虫的?(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或经验讲述。)  

  二、讨论交流
  1.蜘蛛网的用处真大,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用上了网或像网的东西,你们找到这些东西了吗?在哪里找到的?
  2.请幼儿用比较恰当、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收集的网状物品,并展示给大家看。(如“我发现妈妈的衣服像网”、“我发现装西瓜的袋子是网状的”、“我看到足球门像网、乒乓球桌的中间有网”等等。)
  3.集体讨论网状物品的作用。    
  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网状的?做成网状有什么好处?(有的是为了美观,有的是为了透气,有的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更清楚等。) 
 
  三、观看录像,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1.观看录像,录像内容有:儿童公园的网状跳跳床、电扇上的安全网、空调上的防尘网、洗衣机里的滤网、围墙上的铁丝网以及网状保安窗、纱门、纱窗、各种球网等。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网状物品,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四、设计各种各样的网
  1.如果请你设计,你想做一张怎样的网,用来干什么?
  2.幼儿在纸上自行设计各种用途的网或网状物品。
  3.小组交流所设计的网状物品及其用途,如捕捉动物的网,用作游戏的网,用于日常生活的网等。 
 
  活动延伸:
  学习用绳子织网。  

  活动反思:  
  仿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种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仿生制品,凝聚着人类高超的创造才能。“奇妙的网”巧妙地把众多用不同材料制作的、用途不一的网状物品与蜘蛛结网这一自然现象联系了起来,这不仅使幼儿有可能在经验层面上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感知印象,还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条件。因此就题材而言,此活动设计对我们拓展科学教育的内容是有所启发的。  
  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它可以体现在教育过程的许多方面。在此次活动中至少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提倡的:其一,较多地运用了讨论交流的方法,使幼儿不仅从教师那儿,而且可以更多地从同伴那儿获取信息;其二,让幼儿有机会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只面对眼前的感知对象;其三,以绘画手段进行设计的环节使幼儿有可能不受限制地进行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让创造潜能得以充分表现的机会。 

第66篇、大班科学活动什么时候球滚得快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都很喜欢玩球,在比赛滚球的游戏中,幼儿感觉到每次的输赢结果都不相同,有时他赢、有时我赢,有的幼儿就对其产生了疑问。为了解决他们的疑惑,我们对球滚动的快慢进行了研究。本活动采取小朋友动手操作尝试的方式,力求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自我实验、自我探索的兴趣,并掌握探索滚球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了解同样大的球,用的力量越大,球滚得越快,而用同样的力量,大球滚得快。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同样大的皮球、乒乓球、木板,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2.平坦的场地。

  活动一 轻轻推,慢慢跑;重重推,快快跑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滚球,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发现:轻轻推,球就慢慢跑;重重推,球就快快跑。
  注意:先让幼儿比较球的大小,让他们清楚游戏是在球同样大小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在幼儿自由游戏中,与幼儿个别交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得出结论。
  2.全体幼儿共同讨论。以大部分小朋友的尝试结果为暂时结论,让幼儿根据此结论再次进行实验(自由活动),看一看:是轻轻推,慢慢跑,还是重重推,快快跑。 注意:用正确的方法滚球,不能使球跳起来而影响实验结果;提醒幼儿力量差别越大,实验的结果越明显。
  3.游戏:谁的球最听话。幼儿按教师发出的命令(谁的球最先滚到或谁的球最后滚到)进行滚球,再次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掌握力量和球速的关系。

  活动二 不同大小的球滚动得快与慢
  活动过程
  1.每位幼儿拿一个皮球、一个乒乓球,比较两个球滚动的快慢。
  注意:要求同时滚出去两个球。
  2.全体幼儿讨论,找出意见不统一的原因。(不管球的大小,只要用的力量大,球就滚得快,因此会出现有的是大球快,有的是小球快。)
  (1)讨论为什么有的时候是大球快,有的时候是小球快。
  (2)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比出到底是大球快还是小球快。
  3.幼儿尝试用一块木板同时推动大小两个球,找到用同样的力量时,大球、小球滚动的快慢情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总结试验结果。
  4.全体幼儿共同讨论探索结果,并得出结论。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到户外,在有斜面的大型玩具上继续研究、探讨:
  1.除了球大、用的力量大可以使球滚得快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球滚得更快?
  2.除了球小、用的力量小可以使球滚得慢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球滚得更慢?

  活动反思
  由于幼儿解决自己所发现问题的兴致要比解决老师、家长提出的问题的兴致高,探索的主动性强,所以此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在自由活动中自发产生的问题而设计。同时,教师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和探索环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实验和探索方法,让其在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第一个活动中,在老师提出基本的要求下,幼儿通过自己积极的尝试、反复的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中积累了探索的经验,掌握了实验的方法,为第二个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第二个活动中,幼儿能不断进行实验――结论――再实验,完全投入到自我学习的乐趣中。

第67篇、大班科学活动彩泥顶起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中能发现问题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通过操作和记录,发现、总结“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稳稳地支撑起物体”的科学规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球类有乒乓球、海洋球、丁丁球、玻璃球;线有金丝线、牛筋、毛茛、松紧带等。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幼儿记录用的铅笔和记录纸。
  3.音乐、字卡“三脚架”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 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顶起来
  1.师:“今天叶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两样东西,是什么?”(彩棒和橡皮泥)
  2.教师顶球,激发幼儿兴趣。
  “我想把彩球顶起来,怎么都不行。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
  3.幼儿操作记录,教师指导。
  “请小朋友分别用不同根数彩棒去试一试,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出示记录纸)上面一行是你用了彩棒根数,你觉得可以用1根彩棒可以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你就在上面写上“1",再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可以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可以打“∨”也可以画笑脸。试一次,记一个,这样小朋友就不会漏记了。看看可以用几根彩棒将彩球牢牢的撑在桌子上)(放音乐)
  4.展示记录纸
  5.师:“你是用几根彩棒把橡泥顶起来的?”分别请幼儿试一试。
  ( 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你是怎么橡泥顶起来的?)

  二、寻找最方便最稳固的方法三根彩棒去把球顶起来。
  1.请小朋友观察演示桌上不同将球顶起来的方法,问“小朋友真棒,用了不同的方法把球顶起来。看了这些方法后,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引导幼儿发现用最少根数的是最科学、最方便的)
  2.幼儿一起尝试用三根彩棒顶起球的方法。(放音乐)
  3.小结:都成功了吗?你们都用了又方便又稳固有科学的3根彩棒把橡皮泥牢牢的撑在桌子上。其实我们只要把彩棒围绕一个中心,然后将彩棒下面分分开,围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撑起东西了。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们觉得这样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为这样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丰富,他们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贴切,能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脚架”或“三角架”的,这使得“三脚架”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很自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
  1.“我们生活中还有好多三角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PPT)
  2.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四、做一做三脚架,把各种球顶起来
  1.“这些三脚架真神奇。你们想自己动手做个三脚架吗?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棒子有PPR管、筷子、铅笔、吸管,和金丝线、牛筋、松紧带,想办法做一个三脚架将乒乓球、海洋球、羊角球、丁丁球、玻璃球顶起来。”“有信心吗?”
  2.幼儿操作再次尝试,教师指导。(放音乐)
  “你成功了吗?你在做三角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3.展示三脚架
  小结:“今天小朋友都自己做了三脚架,回家我们再找找用其他材料来做有用的三角架,好吗?”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68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力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西的游戏。”
  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
  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
  3、你发现什么东西落得快什么东西落得慢

  三、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知道物体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那是因为地球具有吸引力。而且还发现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

  四、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他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五、延伸活动。
  观看人在太空的录象。
  尝试改变两张纸下落的速度。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怎样让幼儿去理解吸引力呢?我选择了游戏活动——扔东西,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延伸活动实验,如何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意欲将集体科学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孩子的积极思考引发孩子再次实践探索的兴趣,从而萌发幼儿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在实施中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并能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思路。在预设活动中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使用记录表,但考虑幼儿缺乏基本的经验,而选择了让幼儿自己选取实践中他认为落地速度比较快的物体,可结果和我意料恰恰相反,报纸和塑料袋都被孩子选择了,所以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将快慢的相对性及时的引进教学活动,既丰富了孩子的认知也实现了自己教学活动穿新鞋走老路的突破。 我觉得在实施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材料考虑还不够细致周到还可以丰富一些材料如各种糖纸、包装纸、羽毛、雪花片、手绢、纸杯、吸管、橡皮泥、气球等
  2、在孩子游戏时,很多孩子都会第一时间把他的发现告诉我,可是在集体交流中一些幼儿就不是很积极主动。对于这种现象我想有孩子个性的原因也有我们平时的锻炼引导原因。因为集体活动的弊端之一就是不能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所以以后我可以尝试设一个同伴交流的环节,让他们相互交流,分组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这样既鼓励了幼儿的交流又让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3、虽然在活动中我努力的要求自己做支持者和引导者,相对以往的教学活动我说的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孩子的实验、但在总结的时候我还是出现了急于替代的现象。

第69篇、大班科学活动搭高塔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用限定数量的纸杯垒出尽可能高的塔。
  2.尝试解决在垒塔中出现的平衡、高度等问题,并能主动和同伴分享探索结果。
  3.体验探索、发现和合作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能用纸杯搭建高塔。
  活动难点:利用辅助材料塑造不易倒的高塔。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过东方明珠、艾非尔铁塔等建筑。
  物质准备:纸杯每人10只,纸片、橡皮泥若干,记录表格一张等,各色记录纸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搭高塔,初步探索搭建的方法。
  1、幼儿猜测自己能搭出多高的塔。
  2、教师统计幼儿的猜测。
  3、幼儿搭建高塔并记录自己搭了几层。
  4、请幼儿说说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困难。
 
  (二)第二次搭高塔,再次探索搭高的方法。
  1、两两合作搭高塔,记录搭的层次。
  2、说说成功的经验和存在困难。

  (三)第三次搭高塔,探索又高又不倒的方法。
  1、介绍借助辅助材料搭建。
  2、选用相应的辅助材料进行搭建高塔。
  3、小结成功的经验。

  (四)活动延伸:
  请失败的小朋友到教室里尝试他人成功的经验,成功的小朋友探索搭更高的塔。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第70篇、大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小章鱼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影子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亲手让影子动起来”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十分新奇,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加上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制作、实验等操作能力,这些经验、能力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设计了本次动画游戏形式的科学活动“会跳舞的小章鱼”,让幼儿通过亲历—感悟—实践来发现、获得一些有关影子的感性经验,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小章鱼会跳舞的原因。
  2、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感受让小章鱼跳起舞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手电筒、彩色的小章鱼、《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小章鱼;乌龟、海马等图片若干;胶、小框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小章鱼会跳舞的原因。
  难点: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都玩过踩影子的游戏吗?为什么会有影子?
  小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线,被物体挡住的地方没有了光线的照射,就呈黑色状,也就是影子。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和影子有关的游戏,你们会不会使用手电筒,使用手电筒需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操作。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大胆尝试,让小章鱼跳起舞来。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章鱼、胶、手电筒和一张白纸,请你动动小脑筋让小章鱼跳起舞来吧!
  幼儿尝试操作。
  2、帮助幼儿发现小章鱼“跳舞”的秘密。
  师:你是怎么让它跳舞的?——幼儿上来演示自己的成果。
  讨论:“小章鱼为什么会‘跳舞’呢?”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有光,当光照在小章鱼上就出现了小章鱼的影子,手电筒动了,小章鱼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像小章鱼在‘跳舞’了一样。”
  3、引导幼儿再次讨论:“为什么都用手电筒照了,有的小章鱼会跳舞,有的却不会呢?”。
  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小章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当小章鱼与纸有一定距离时,也就是说,当小章鱼的头、触角都没有粘胶,并且都向上翘时……小章鱼就会‘跳舞’了。”
 
  (二)第二次操作。
  1、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幼儿探索改变光线的方向产生的不同效果,并且尝试模仿小章鱼跳舞的动作。
  师:刚才有几位小朋友没有成功,那么接下来请进行调整,调整过的小朋友可以动动脑筋,看看你的小章鱼还会不会做其他的动作。
  师:你的小章鱼都做了什么动作?你是怎么做的?
  幼儿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结:光线的方向改变了,小章鱼跳出来的舞也是不一样的。当手电筒向上时,小章鱼的影子就向下;当手电筒向下时,小章鱼的影子就向上;当手电筒向左时,小章鱼的影子就向右……

  (三)第三次操作。
  探索不同的材料跳出不同的舞。
  师:看到小章鱼跳舞跳的这么高兴,还有其他的小动物也想动起来呢!请小朋友用刚才我们发现的秘密也让他们也跳起舞来吧。
  师:你们成功了吗?那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吧。

  三、结束部分
  师:原来,海洋动物也可以跳舞,如果跳舞效果不明显该怎么办呀?我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回去继续去探索。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71篇、大班科学活动肚子里的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里的生长情况,懂得妈妈孕育的辛苦,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正在怀孕(6-7月)的孕妇      
  2.胎儿孕育成长的音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介绍孕妇老师,引起幼儿了解胎儿问题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我们看看她是一位怎样的客人呢?(引导幼儿说说孕妇一些体态特点)

  二、教师让幼儿提问的方式了解胎儿在母体里的产生及生长情况
  1.教师:小朋友看到这位怀宝宝的老师,你们一定有许多关于肚子里宝宝的问题吧?
  现在,赵老师就和这位怀孕的老师来帮助你们,好吗?
  2.幼儿提问,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来回答幼儿的不同问题
  幼儿:小宝宝在妈妈肚子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可以运用图片.图片.录像的方式回答,让幼儿边看边听)
  幼儿: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会动吗?
  (教师可以让幼儿用小手摸一摸,听一听感觉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活动)

  三、教师请孕妇讲述怀孕的感受,让幼儿了解孕育的艰辛。教师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妈妈,说说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妈妈。
 
  四、教师引导幼儿把制作好的花环,送给怀孕的张老师以及孕育过宝宝的客人老师,表达自己的妈妈的敬意。

  活动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节科学活动,但充满亲情和感动,孩子们通过真实的接触孕妇,体会到妈妈孕育宝宝的不容易和辛苦,当老师伴随优美的音乐朗诵诗歌时,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句中,课后争先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这节教学活动很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他们了解了,自己在妈妈肚中的成长变化,孩子们很感兴趣。

第72篇、大班科学活动中草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自然界中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初步了解中草药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以及服用的方法。    
  2、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供幼儿参观的中草药。      
  2、多媒体实物图片。    
  3、药茶原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提问:小朋友你们以前生过病吗?生病了该怎么办?吃过些什么药?    
  2、介绍琵琶叶,让幼儿知道琵琶叶可以做药。    

  (二)让幼儿初步认识生活中几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    
  师:除了琵琶叶,还有很多的东西也可以做药。今天老师就带了一些,请我们小朋友看一看,你都认识些什么?    
  1、引导幼儿观察,积极探索。    
  2、组织交流。    
  现在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    
  3、师生共同归纳:这些东西都可以做药,这些都是中草药。  
 
  (三)了解中草药的防病、治病功效。   
  1、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中草药,你们还知道哪些?   
  2、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中草药,你看到谁吃过。他们为什么要吃?   

  (四)让幼儿品尝药茶。   
  1、中草药可以怎么服用?   
  2、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品尝各种药茶,自由交谈。   
  3、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药茶介绍给客人老师。   
  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课题,显得自然而亲切。一个小小的问题,既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又明确了活动的主题。

  活动反思:   
  通过看看、摸摸、找找、说说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自己发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中草药,使整个教学的过程变成幼自主儿操作实践的过程,培养幼儿好奇、好问的探索精神。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引导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探索勇于思考。   
  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品尝,提供一种欢乐、宽松的交流氛围。   
  利用教师资源,让幼儿自己去介绍,提供了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满足了幼儿的愿望。

第73篇、大班科学活动好危险的天然气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天然气的作用和危险性。
  2、学会自救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朋友伤感的图片。
  2、因天然气泄漏而造成的事故录像。
  3、天然气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小朋友伤感的图片,让孩子猜猜这个小朋友怎么了?

  二、观看因天然气泄漏而造成的事故录像,了解天然气的危险性。
  1、观看录像。
  2、教师小结:天然气的用处很多,可是如果不正确的使用天然气,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危害。
  3、展示有关图片或相关的报道,使幼儿初步了解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漏气或爆炸
  4、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谈谈天然气造成的危险性有哪些?

  三、认识天然气灶,了解天然气的用处  
  1、出示天然气灶,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家使用天然气吗?你们家的天然气是从哪里来的?天然气有什么用?  
  2、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我们家用的是管道天然气,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能烧水、烧饭、烧菜┄┄

  四、依次出示三张图片让幼儿评价,知道安全使用天然气的方法以及发生以后的自救方法   
  图片1、怎样安全使用天然气?   
  图片2、怎样知道漏气了?如何辨别呢?   
  图片3、我们人体吸进了这些有毒的会有哪些反应呢?

  五、分组制作安全标志、安全宣传画。

  活动反思:
  以一张伤感小朋友的图片导入,启发孩子们猜想这个小朋友流泪的原因,然后通过录像、图片了解天然气的危险性,从中学会使用天然气的方法,以及多种保护自己的方法。整个活动孩子们都非常专注认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尤其是在看录像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强的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活动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小朋友在用语言表述使用天然气的方法以及自救方法的时候语言很流利,表达很清晰。小朋友制作的安全标志和安全宣传画也充分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倘若让孩子们拿上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和安全宣传画到邻近的班级去宣传,既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增强了孩子的适应性。

第74篇、大班科学活动和报纸玩游戏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童年时期,每个儿童都有许多玩具陪伴左右。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玩具、遥控玩具已比比皆是,家长不惜代价为孩子购买。但我们身边的经常见到的一些材料却被忽视,如:报纸、纸箱、塑料瓶等。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和报纸玩游戏”的教育活动,通过玩游戏,帮助幼儿在探索、实践中了解废旧报纸的多种玩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废旧报纸的多种玩法,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探索欲望。
  2、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平衡协调的能力、跳的能力以及各种运动能力。
  3、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及活动中愉快的情绪体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废旧报纸若干,将每张报纸卷成小棒。
  音乐材料,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激发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跑步进入活动场地,做热身操。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瞧瞧这是什么?(出示用报纸做的小棒)天气真好,我们拿着小棒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引导幼儿跑步进入场地) 老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活动身体,做热身操。(反复两遍)

  二、实践活动,探索报纸的玩法
  教师请幼儿将报纸打开,在场地上自由坐下:“孩子们,刚才大家跳舞跳得真好,我们坐下休息一下吧”。
  1、引导幼儿讨论:“报纸可以怎么玩”?
  教师:“咦,孩子们,刚才我们的小棒怎么不见了”?(幼儿回答)
  教师:“报纸可真有趣啊,我们想想报纸可以怎么玩”?(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小结(幼儿讨论情况):报纸有好多种玩法,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做成球来踢着玩,有的说可以当成小河来跳着玩,孩子们可真聪明,现在我们就比一比,看谁和报纸玩得最高兴。
  2、自由玩报纸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自由玩报纸,刚开始可以探索一个人玩报纸的方法,然后探索两个人玩报纸的方法,最后可以探索许多个人一起玩报纸的方法。
  每当有幼儿想出一种好玩的方法时,教师可以先请这个幼儿示范,然后带领大家跟这个孩子一起玩。

  三、游戏练习
  一个孩子与报纸的游戏:当作小河跳着玩。
  两个孩子与报纸的游戏:做成小路,走着玩。
  多个孩子与报纸的游戏:连成长城走着玩、做成小球踢着玩、做成木桩跳着玩……

  活动延伸:
  谈话:我们和报纸玩了很多游戏,你还能想出和报纸新的玩法吗?表扬幼儿自己创造的玩法,鼓励幼儿互相学习。
  教师:“现在我们应该把报纸怎么办呢”?(幼儿回答)
  教师:“对,我们一起把报纸带回家,再和报纸玩游戏吧!希望孩子们想出更多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玩法”。

  活动反思:
  幼儿对报纸的认识和玩法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兴趣,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敏性,并通过这些游戏活动来增强幼儿自身的平衡能力和手臂的控制力及目测力。

第75篇、大班科学活动水的游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游戏、感知水的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区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观察水的特点。   
  2、游戏材料准备:容器、盐、糖、水车若干、酒精灯。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形式猜“水”   
  2、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水?(启发幼儿描述自己见到水的情形。)   
  3、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和玩具,请小朋友做个实验,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发生的变化,不浪费水。   
  4、分5个小组游戏,幼儿自选一组参加。   
  1》水的三态组:“你们把冰加热后发现什么了?”   
  2》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3》沉浮组:“把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现象?”   
  4》流动组:“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   
  5》冲力组:“为什么把水浇在水车上,它就会转?”   
  5、1》“唉,小朋友,到这组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发现了什么?”请全班小朋友一起观察冰溶化的现象,并请一个小朋友讲述他们的发现:     加热   加热        
  冰------水------水蒸汽   
  提问:a、把水蒸汽变成冰应该怎么办?      
  b、夏天时,下了一场大雨,地上都湿了,为什么太阳出来,地上的水就干了? (启发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并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2》溶解组小朋友讲解:把盐、糖、沙子放在水里,搅拌后,盐和糖溶解在水里了,沙子没有溶解,说明水能溶解某些东西,有的东西不能溶解。   3》沉浮组小朋友讲解:各种东西放在水里后,有的东西沉下去了,有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说明水有浮力。   
  4》流动组的小朋友讲解:用小篮子舀不起水,说明水是流动的。   
  5》水的冲力组:水倒在水车上,水车转了,说明水有冲力,有力量。
  通过以上幼儿亲手实验、观察、讲述培养了幼儿动手实验的兴趣,观察的能力及分析,讲述能力等。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的形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究创新的过程和快乐,活动中利用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多媒体引导、发散思维创新想象,操作实验、创新实验交流、记录总结等活动,引导幼儿创新动脑思维,教师适当的提供了探索材料,把问题抛给幼儿自己尝试着探索创新,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

第76篇、大班科学活动风中的故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大胆试验,感知风力大小与物体移动之间的关系。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夸张地表现有风天气的各种事物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羽毛,树叶,纸,石头,小木棒,回形针等材料每组一份。
  2.扇子、大记录单一份。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积极探索,大胆试验,感知风力大小与物体移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大胆、夸张地表现有风天气的各种事物变化。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风儿在哪里?
  1.师:有时,风儿不知躲到哪里去了?树枝,树叶都不动摇了,我们有什么办法能使风儿快快出现?(幼儿讨论)
  2.师:当风儿出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幼儿操作,感知风儿能使有些物体移动。
  1.出示操作材料,介绍认识:羽毛,树叶,纸,石头,小木棒,回形针等材料每组一份。
  2.出示并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提问:请你猜一猜朝他们吹气时他们是否会移动?请用合适的标记记录在记录单上。
  3.幼儿猜测,并及时记录。
  4.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你动手去实验验证下自己的猜测,再观察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动的,发现它们的运动路线?
  5.幼儿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将物体有序摆放,一次一个孩子逐个向不同的物体吹风,记录吹动后物体移动的路线。
  6.交流。请幼儿说说哪些物体被风吹动了,哪些没有吹动?为什么呢?被吹动的物体移动的路线是怎样的?
  7.出示一个重物,如一块石头,引导幼儿制造风,想办法使其移动。

  三、表演“风来了”情景。
  1.幼儿以组为单位:每位幼儿认领组中的一种实验物品,假设自己就是这一物品,然后其它幼儿对着他吹气,这一“物品”模仿刚才的运动情形,进行相应的表演。
  2.全体幼儿表演 幼儿假设自己是风,教师鼓励他们象风一样的行动,如在高空吹,在地上吹,做一股强风,做一阵轻风,慢慢的安静的下来然后开始刮风。

  四、延伸活动。
  1.尝试用其他方法制造风,使石头动起来。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知识具有科学性,所以科学活动的目标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材料一定要多样性和可操作性,语言一定要简洁性和明确性,环节一定要清晰性和明了性。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更有价值性。

第77篇、大班科学活动我和玉米交朋友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这些日子来,家长们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嬉戏、玩耍,发现了大自然的许多小秘密,并纷纷地把这些小秘密带到幼儿园中与同伴分享。其中,很多孩子对玉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玉米是怎么长出来的?小小玉米粒怎么会那么整齐地排列在玉米上?玉米除了吃,还有什么用处? 在我们对玉米进行了一系列的认识后,大家仍然意犹未尽,还想用自己的小手对玉米进行变身活动,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很快就生成出“我和玉米交朋友”这一主题活动。 活动名称:我和玉米交朋友(大班)

  活动目标:
  1、在认识玉米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发对玉米制作物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玉米棒、玉米包衣、玉米须、玉米梗、玉米粒若干。
  2、胶泥、色纸、胶水、彩笔、去掉尖头的牙签、棉签、剪刀、图钉、颜料、毛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各种不同的玉米部件
  1、这几天,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玉米,现在请你们去看看它们都有些什么?都有哪些特点?
  2、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活动区里各种不同的玉米部件,教师倾听幼儿的交谈。
  3、引导幼儿讨论:
  刚才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摸上去后有什么感觉?

  二、引发联想
  1、这些玉米棒、玉米须、玉米包衣……它们看起来像什么?
  2、如果把玉米包衣和玉米棒或是玉米粒和其他的玉米部件拼起来像什么?

  三、创作玉米作品
  1、幼儿自由结伴讨论创作主题。 你们能用这些玉米部件合作制作出一些东西吗?
  2、制作前议论: 如果遇到……的现象,你会……?
  3、鼓励幼儿合作,并会根据主题选择玉米部件进行创作,教师适时给予帮助。

  四、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与评价
  教师肯定和接纳孩子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创作的快乐。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第78篇、大班科学活动骑“白马”的苍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的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和小组内的同伴协作分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操作卡片,各种长刺的、长有羽毛的、长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植物图片若干。   
  2.DVD:种子的传播。

  活动过程:   
  1. 引发幼儿对种子外部形态的观察兴趣。   
  观察种子的图片,听故事,提问这些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提问:你看到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有长刺的、长有羽毛的、长钩的、长翅膀的、色彩鲜艳的种子……)   
  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小苍耳也迫不及待地骑上了“白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欣赏故事《骑“白马”的苍耳》。   
  2. 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   
  提问:为什么这些种子要长有羽毛、倒钩呢?(幼儿自由讲述已有经验,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是与它的传播、繁殖密切相关的。)   
  那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呢?(自由讲述)   
  观看DVD,了解几种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风传播、动物和人传播、水传播、粪便传播、弹射传播。   
  3. 能根据种子的外形特征进行传播方式的分类。   
  这些图片上的植物是以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呢?请你和同组的小朋友将它们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给图片分类,进一步感知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集体交流分类过程。  
 
  活动建议:   
  1.在散步及户外活动时,可寻找种子,根据它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讨论、探索其传播方式。   
  2.在区域中及时更新图片,引起幼儿更大的兴趣,日常活动中可欣赏散文《顶棉筐的小姑娘》。
  
  活动评价:   
  能根据种子的外部形态判断其传播方式。   

  附故事:骑“白马”的苍耳(张秋生)   
  刺猬先生像一位管理户籍的警察。   
  他每天夹着个小本,调查着这块草地上小花小草的来历。   
  他知道,蒲公英的种子,是撑着小伞,由风婆婆送来的;   
  他知道,凤仙花的妈妈了不起,结的果实像个小炸弹,太阳一晒,果皮爆裂了,会把种子像子弹一样射出去,射得老远老远的。   
  至于那棵小樱桃树,就更有趣了。那是一只贪嘴的小鸟,吞下了樱桃,然后把樱桃核和鸟粪一起拉了出来,掉在草地上,樱桃树苗就这样长出来了。   
  近来,他发现,草地上悄没声儿地长出了两棵苍耳,在苍耳的绿枝上,还结出了好多带刺刺的小苍耳子。小刺猬感到很奇怪:   
  “小苍耳,你们的模样挺像我呢!你们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小苍耳们看看刺猬也都乐了,他们是挺像的。   
  正巧这时一只小白兔跑过,他向小刺猬问好,并请他有空来做客。   
  当小白兔离开时,小刺猬发现,有三个小苍耳子,已经把自己的小刺钩在小白兔的毛上了,并快乐地唱起了歌:   
  “小苍耳,骑‘白马’,   
  没腿也能跑天下,   
  告别妈妈和故乡,快到远处去安家……”   
  小刺猬乐了,他终于懂得了――苍耳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79篇、大班科学活动艾玛捉迷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艾玛的体色和大森林的关系。
  2、获得动物体色是保护色的经验。
  3、萌发对动物的兴趣,乐意亲近小动物。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感受艾玛的体色和大森林的关系。
  获得动物体色是保护色的经验。

  活动准备:
  课件、每人一只大象图片,画纸、油画笔等。

  活动过程:
  一 、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礼物?
  2、艾玛捉迷藏,什么是捉迷藏?
  3、艾玛和谁玩捉迷藏呢?

  二、观看课件,分段理解故事内容。
  1、艾玛可能会躲在哪里?为什么?
  2、我们看看是不是艾玛?是什么?
  3、小鸟找到了艾玛吗?
  4、小鸟一下就发现了谁?它为什么一下就发现了熊猫和七星瓢虫?
  5、小鸟为什么没有发现枯叶蝶、竹节虫呢?
  小结:原来这些小动物就是找一个周围颜色和自己身体很相近的地方躲起来,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小动物就是利用这个本领来保护自己,躲避天敌的。
  6、故事中,艾玛还是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的?    
  7、在我们生活中,艾玛可以去哪些地方躲一躲?

  三、帮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1、出示艾玛的朋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你喜欢哪只大象?为什么?
  2、它们的颜色怎么样?(很相近)。
  3、请你去想办法,让艾玛的朋友躲起来。
  4、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

  四、拓展。
  1、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片中有谁躲起来了?他们躲的好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解放军叔叔也是向动物学来的本领,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也是从动物那里学到的本领,我们一起去发。

  活动反思:
  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人类向动物学习本领,激发幼儿更大的探索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活跃,扩展了他们想象的空间,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第80篇、大班科学活动有弹性的物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难点: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活动准备:  
  1.操场蹦床跳垫
  2.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
  3.无弹性的物品(粉笔、金属饭碗、金属水杯)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教师: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2.教师: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

  二、教师讲解
  1.讲解弹簧回弹现象,并演示弹簧伸缩回弹

  三、幼儿互动
  1.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
  2.教师用身体语言演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跳一跳。
  3.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摆放在课桌上,再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不同。

  四、分辨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物体
  1.弹性的物品(弹簧、皮球)弹起来有没有趣?
  2.小朋友们说说看还有那些东西是有弹性的?
  3.小朋友们再说说看那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

  五、结束部分:
  表扬幼儿们的表现,让幼儿们在鼓励中成长,获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第81篇、大班科学活动青蛙和蝌蚪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很多小朋友都对昆虫很感兴趣,所以特设这个活动让小朋友认识青蛙。

  活动目标
  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吃虫子的好蛙?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为什么?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
  1、自主探索: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茎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
  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是由什么变来的?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游戏: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呱呱呱)。

  活动反思   
  在本节课中,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也知道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的。但是由于活动准备只是图片,有几个孩子不积极参加,如果再添加几个相关动画视频,我觉得会调动起更多孩子的兴趣。本节课少讲了青蛙是好蛙,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第82篇、大班科学活动水中的宝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水中的宝贝”的各种办法,引导幼儿多动脑,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通过实验初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力量。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瓷盘、蜡烛、大号玻璃杯、颜色水、小号弹珠,戒指,耳环、打火机等。
  2.镊子、夹子、小勺、叉子、筷子等若干。
  3.狐狸手偶一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1.用手偶进行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师:“我是狐狸大婶,看我长得多漂亮呀!我是世界上最神气的狐狸,因为我有许多戒指.耳环等首饰、宝贝。唉,可是现在我很伤心。因为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地上到处是水,刚才我走路不小心,把我的许多宝贝都掉到水里去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我找找吗?”
  2.出示盘子,请幼儿观察瓷盘里都有什么(中间有根站着的蜡烛和蓝颜色水)。师:“狐狸大婶的宝贝都在水里面,小朋友想想办法,看怎么帮狐狸大婶把宝贝弄出来?但是(语气加重)手不准碰到水。”幼儿互相讨论,商量解决办法。
  3.出示工具试探解决的办法。师:“小朋友很聪明,想了那么多好办法。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工具,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叉子、小勺。夹子、筷子等。)让幼儿动手试一试,用哪种工具最好(要提醒幼儿别把蜡烛碰倒了)。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幼儿有创意的行为。请几位幼儿将自己探宝的办法表演给大家看,并说说谁的办法最好。
  4.出示大号玻璃杯,引导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奇妙。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很多办法。那么,怎么才能知道宝贝都捞出来了呢?”幼儿讨论片刻。师:“老师也想出了一个办法,你们帮老师来试一试这个办法好不,好?”,老师点燃蜡烛,把玻璃杯轻轻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苗越大,效果越佳),让幼儿仔细看发生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彩色水进入杯子内,盘子里的水逐渐干了。这时,宝贝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很小的“珍珠”也能用手拿出来。请幼儿再操作一遍,要求幼儿仔细观察,火是怎样熄灭的,水是怎样进入杯子的。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实验,要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5.提出疑问,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欲望。师:“真是太奇妙了,水怎么会像变魔术似地一下就钻入杯子里呢?小朋友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幼:想。)老师也想知道。这样吧,今天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找出答案;咱们下次实验课再一起揭开这个谜好吗?”(幼:好。)
  6.做律动“转转、想想”。师:“今天狐狸大婶太高兴了,她丢失的首饰、宝贝都被聪明能干的小朋友找了回来。现在,请小朋友把捞出来的宝贝送给狐狸大婶吧。”然后,随音乐和狐狸大婶一起做律动“转转、想想”,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第83篇、大班科学活动不滚的鸡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寻找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2、会运用材料使物体变稳。   
  3、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寻找材料主动探索,解决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非自然物:鹌鹑蛋、鸡蛋(生的)、卡片、轮胎、胶带、瓶盖、积木等材料。   
  2、自然物:石头、树枝、大树、水等材料。   
  经验准备:事先观察生活中具有稳定性的物体   

  活动过程:   
  提出问题、认真思考   
  1、妈妈在做饭时一不小心经常摔碎鸡蛋,我们怎样帮妈妈解决这个问题让鸡蛋不滚呢?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让鸡蛋不滚到地上摔破,有的小朋友说用盘子装着,有的小朋友说用布垫着......)   
  2、 想一想你设计的漂亮的贺卡怎样能够立起来,让小朋友们都能看到。有多少种办法?   
  3、 出去玩时,一个小朋友从轮胎里钻过去,轮胎差点倒了砸着小朋友,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法能让轮胎变得稳定?   
  寻找材料、探索实践   
  4、分三组同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观察孩子选择、运用材料情况,及时指导。   
  各抒己见、深入讨论   
  6、在过程中讨论增强稳定性的不同方法,教师不给定论。   
  7、找到焦点性问题指导孩子展开讨论。   
  解决问题、再次实践   
  8、延伸:快速寻找我们周围站的稳和站不稳的物体下一次继续探索。   
  (1)找一找我们周围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能站稳?   
  (2)不能站稳的物体都有哪些?怎样让他们能够使他们站稳?   
  9、设想:如果离开地球,这些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把你的设想画在纸上,或大胆讲述出来。

  活动反思:   
  这是一次用脑思维与科学探索的整合活动,选取的都是来源于孩子周围生活的实例,我改变了以往材料的投放方式,实验用的辅助材料全部由孩子自己准备,让孩子通过寻找材料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孩子成为活动中的主人,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一步一步的实施自己的猜想。

第84篇、大班科学活动弯弯绕绕的朋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寻找弯曲物体的朋友。   
  2、对弯曲的物体产生兴趣。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典型的弯曲物体的物品。如:大大卷泡泡糖、香蕉、剥开的桔子、电话线、蚊香、弯柄的雨伞、发卡、弹簧、毛线、铁丝、秤钩、晾衣架等。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与教师收集的物品放在筐中,摆在各组的桌子上,布置成“弯弯乐园”。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利用音乐《去郊游》引入主题。   
  师:“孩子们,春天来到了,我们一起去郊游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边听音乐边把幼儿带入活动室。   
  师:“咦?孩子们,这是什么地方?”“弯弯乐园”!你们到过这样的地方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弯弯乐园里有什么好吗?   

  (二)基本部分   
  1、弯弯绕绕的东西   
  (1)寻找桌面上的用品有什么地方是弯弯绕绕的,有什么作用?   
  如:弯弯的香蕉、弯弯的发夹、弯弯的秤钩、弯弯的桔子、弯弯的伞把、弯弯的晾衣架。   
  (2)幼儿自由介绍,教师随机梳理幼儿的语言。   
  如:弯弯绕绕的大大卷、弯弯绕绕的电话线、弯弯绕绕的蚊香、弯弯绕绕的毛线、弯弯绕绕的弹簧、弯弯绕绕的铁丝。   
  (3)教师利用课件小结,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   
  如: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  是为了让人们与汽车爬起来更省力。   
  弯弯绕绕的铁路是为了避开城市与庄稼。   
  弯弯的月牙、弯弯的彩虹。   
  2、弯弯绕绕的植物   
  (1)除了生活中有许多弯弯绕绕的用品,看看还有哪些弯弯绕绕的植物?   
  (2)幼儿交流看到的植物弯弯绕绕的地方,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小结: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级叶片上的“脚”向上攀援的。牵牛花用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西瓜藤、葡萄藤都是弯弯绕绕的,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这些植物就是利用弯弯绕绕来更好的适应它们的生长。   
  3、弯弯绕绕的动物   
  (1)植物会弯弯绕绕的,你们有没有见过弯弯绕绕的动物呢?哪些动物是弯弯绕绕的。   
  (2)幼儿自由交流。   
  (3)利用课件帮助幼儿小结动物身体上弯弯绕绕的作用。   
  大象用弯弯的长鼻子卷木头、洗澡等。   
  小狗、小猫、牛、公鸡有弯弯的尾巴等。   
  4、弯弯绕绕的身体   
  (1)寻找我们身体上哪些地方是弯弯绕绕的?   
  如  关节、眼睛、眉毛、耳朵、嘴巴、肠子、血管等。   
  (2)幼儿相互寻找、讨论。   
  (3)游戏《去郊游》   
  幼儿边听音乐,边表现身体的弯弯绕绕。  
 
  (三)结束部分   
  幼儿在音乐声中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直观的教具来演示进行对比从而让幼儿了解这些弯曲物体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最后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说说还见过哪些弯弯绕绕的朋友,拓展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索的兴趣。

第85篇、大班科学活动让潜水艇下沉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探索使潜水艇又快又稳地潜入水底的方法。     
  2 在小组活动中,懂得分工合作,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     
  3 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师生共同制作微型潜水艇一艘(在饮料瓶的一面凿一排或两排孔用来进水),打好洞眼的塑料瓶(每组一个)。     
  2 操作材料:螺丝、木块、鹅卵石、橡皮、长磁条、沙子等。     
  3 皮筋、胶带、整理箱装三分之二的水、抹布、记录表。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提问: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潜水艇,谁来试试怎样让它沉下去?     
  2 幼儿演示,大家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教师:潜水艇下沉了吗?下沉的速度怎么样?(幼儿争先恐后表述:潜水艇下沉得太慢了:潜水艇后面先沉下去了,前面没有沉……)     
  3 教师以海军叔叔的身份交给大家一个任务:让潜水艇快速下沉,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并要求幼儿与同伴商讨解决的办法。     
  4 幼儿4人一组展开讨论推测,第一组认为在潜水艇上加上铁块或铁条:第二组确定用石头加重的办法:第三组统一意见是在艇里加沙子,让潜水艇变重;第四组认为再在潜水艇上多钻几个进水孔:第五组讨论的结果是用磁铁捆绑在潜水艇上增加它的重量。     
  5 教师询问究竟哪种办法好,幼儿都争着说自己组的办法好。这时,教师出示相应的操作材料和记录表,让幼儿明确如何记录,提出分组操作要求,鼓励幼儿去实际操作尝试自己的推测能否成功。     
  6 幼儿4人一组开始分工,商讨谁是记录员、取材员、操作员和汇报员,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后,大家开始进入有趣的实验操作过程。     
  7 教师巡视观察各组的操作进程,并有目的地指导帮助。     
  8 小组交流,确定汇报内容。(你们用了什么材料?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吗?)     
  9 集体交流,请操作员展示潜水艇是否下沉,汇报员汇报操作的过程后,本组其他成员可来补充。表扬能始终坚持分工、职责明确的第一、第二、第四小组。     
  10 根据幼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潜水艇不能平稳地下沉),师生共同展开讨论:潜水艇为什么会一头先沉另一头后沉呢?(重心不稳)哪一组有办法让潜水艇的身体同时平稳下沉?引导幼儿思考解决的办法(将加重的物体放在潜水艇底部的某一个地方)。     
  11 鼓励幼儿小组讨论出解决的方法后,再次尝试让潜水艇既快又平稳地下沉。教师分别巡回指导,提供能帮助固定的辅助材料。     
  12 请各组幼儿交流实验的经验、感受。     
  师:你们是怎么取得成功的?(幼儿汇报本组实验的过程,采用的方法及实验的感受。)     
  13 表扬在小组合作中能遵守职责的小组,鼓励没有成功的小组再次尝试,寻找更好的方法。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教师巧妙的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

第86篇、大班科学活动一叶扁舟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一叶扁舟”是大班整合课程《拜访大树》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认识树,和树做朋友,知道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本次教学活动则是让孩子在玩和树、树叶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感知一些科学的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对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经验,也对生活中各种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利用大树材料的一些特性进行科学探索,既是对孩子们生活经验的梳理,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科学探索精神的好途径。    
 
  活动目标     
  1 进一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寻找物体浮起来的原因。     
  2 能在操作活动中大胆提出猜想,并学习实验验证。     
  3 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4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对沉浮现象有一定的感知。有初步实验的经验。     
  2 物质准备:树叶、树果、树枝、花瓣等若干,八只做实验用的脸盆(半盆水),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 师:秋天即将过去,冬天就要来临。树林里的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请你帮小蚂蚁想想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蚂蚁既简单又安全地过河呢?     
  环节分析:以帮助小动物为引题,激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来。帮蚂蚁过河的办法有很多。但有了问题条件:在树林中。既简单又安全的办法,避免了孩子毫无根据地发散思维。     
  2 师:如果坐船。你想小蚂蚁会选择什么做它的小船?     
  环节分析: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但也有约束性。孩子可以根据树林中的物品进行讲述,但同时要能当小船,也就是不会沉到水里的物品
  
  二、预测猜想,第一次操作     
  1 师:刚才小朋友帮小蚂蚁想了很多可以当小船的材料。我们来看看小蚂蚁自己在树林中找到了哪些材料?     
  环节分析:此处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认识实验的物品,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将材料一一贴于记录表中。     
  2 师:对小蚂蚁来说,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小船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它的生命安全。那我们再来帮帮小蚂蚁吧,看看哪些东西是适合做小船的,哪些是不适合的,为什么?     
  环节分析:此问题激发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大胆猜测,对出示的物品根据其在水中能否沉浮进行猜测分类,并请个别幼儿记录。     
  3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还只是你们的猜测,那么有什么办法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呢?     
  环节分析:此问题进一步激发幼儿验证猜测的积极性。     
  4 验证操作。师:我们知道实验是科学家做的。既然我们今天做了小小科学家,就要像科学家那样规范操作。先请你们仔细看看需要验证的材料,并把它画在你的记录纸上,像科学家那样预测一下它们在水中的情况,做好第一次的记录。然后就可以开始实验了,做一样实验记录一样。每一样物品做完后要放回箩筐中。最后我们还要一起来说说我们的实验结果和我们预先的猜测是否一样。实验时注意轻轻地放材料,尽量不要把水弄到桌子上,如果有水出来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环节分析:此处对孩子的实验操作提出了详细而规范的要求,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索的态度。     
  5 交流第一次实验结果。师:请大家收好所有的实验材料,一起来看一下我们的实验结果。你的预测是什么?结果怎样?     
  环节分析:此环节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体验实验过程的快乐,     
  6 小结:今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小蚂蚁找到了合适的做小船的物品,小蚂蚁一定会非常感谢大家的。  
  
  三、进一步尝试实验。感知物体的浮力     
  1 师:既然我们的小科学家这么厉害,我还想问一个问题。     
  环节分析:此衔接语向沉浸在成功中的孩子提出了新的挑战,会更加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2 师:为什么叶子在水里会浮起来呢?     
  环节分析:此提问超越了孩子的已有经验,但也正因为如此更加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3 再次实验,初步感知浮力。师:接下来我还要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你将树叶轻轻地放在水面上,然后用你的食指轻轻地点在中间,慢慢地向下压,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压到水底的时候再放开,树叶怎样了?等下请你们来说一说。     
  环节分析:此处给了孩子实验的步骤,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水的浮力。培养孩子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法和态度。     
  4 交流实验结果。请个别幼儿描述表达实验过程中的感受,初步感知水的浮力。     
  5 小结:(手指演示)原来树叶在水中飘着的时候,如果你用手往下按,水里也有一种力在推着你,让你觉得有些重,等到你把手放开的时候,水的力就一下子把树叶又推到了水面,这种力就叫浮力,原来水是有浮力的。
     
  四、延伸活动,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浮在水上,大家可以再去找一找、做一做实验,看看不同的东西在水中的浮力是不是一样的。我们聪明的人类利用水的浮力发明了很多方便我们生活的东西,我们下一次再来研究研究吧!     
  环节分析:此环节没有让孩子说一说生活中应用浮力的现象,是因为他们对浮力的感知还很肤浅,不能和生活中的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此处提出的要求是为了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

  活动反思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浮力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第87篇、大班科学活动立交桥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立交桥的形态,进一步了解立交桥的功能。      
  2、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交流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儿童经验基础:都见过城市里的一些立交桥。      
  环境准备:城市里常见立交桥的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我知道的立交桥。      
  小朋友,你见过立交桥吗?你看到的立交桥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你们分别是从立交桥的什么地方看的?有什么感觉?这些桥为什么叫“立交桥”呢?   
   
  二、欣赏漂亮的立交桥。      
  师带来了一些立交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说说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为什么?你最喜欢那座立交桥?有几层?有哪些你觉得特别的地方?这么多立交桥,你觉得哪些立交桥是从上面往下看到的?哪些是从下面往上看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小结:      
  立交桥是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让汽车畅通无阻的通过一个个路口,不必在路口慢慢的等红绿灯,免去交叉路口拥堵的烦恼。现在很多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都建起了多座立交桥,城市立交桥越多城市现代文化程度越高。
     
  三、师幼讨论:立交桥的作用。      
  你觉得城市里有立交桥好吗?这是发生什么事了?你遇到过吗?为什么会堵车呢?在城市的什么地方需要立交桥?为什么?      
  附:儿歌《立交桥》      
  立交桥像彩虹,      
  高高架起在空中,      
  沟通东西和南北,      
  秩序井然顺序行,      
  嘉定交通展新容,      
  道路平坦又畅通。   
   
  四、作品介绍参观。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时在学习同伴作品基础上再次创造。      
  2、引导幼儿在建筑区搭建各式立交桥。

  活动反思:      
  课前幼儿对各种立交桥已经有所认识,对立交桥也产生了比较高地兴趣,尤其是双重立交特别感兴趣,通过师幼讨论,我发现幼儿对立交桥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一活动基本上较好的完成了预定目标。

第88篇、大班科学活动连接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园的典型活动,本次活动有两大亮点:第一,选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随手可取、随处可见的材料,通过“连接”让孩子找到一些连接的方法;第二,是探索连接各种方法之外,还明白办法总比问题多,这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信念,这将伴随着孩子经历小学、以后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活动目标:
  1.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根据问题探索连接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根据问题探索连接的方法,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活动准备:
  1.插塑积木、绳子、毛线、吸管、纸、橡皮筋等。
  2.用于板书的纸和笔、问号贴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稳定幼儿情绪:《心手相连》。
  2.游戏:《连连看》,引入连接的探索。

  二、基本部分:
  1.提出问题。
  今天,看你们玩得那么开心。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也想玩“连连看 ”,你能把它们连起来吗?
  2.尝试把准备的各种材料连接起来。(这个环节是让孩子通过尝试积累连接的经验,探索连接的方法)
  (1)幼儿操作的时候观察孩子操作过程,及时用准确地词语概括出孩子连接的方法。
  (2)总结孩子的探索。
  3.出示问号,明白办法总比问题多。
  4.尝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连起来(这个环节是在材料上引发出活动的挑战性)
  (1)教师:你能试试不借助工具,把纸条连起来吗?
  (2)总结孩子的连接方法。

  三、结束部分:
  科学态度的提升。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的安排,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儿观察老师实验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很安静很认真地看着实验过程。给幼儿提供感性经验,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

第89篇、大班科学活动搬新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排列上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发现的规律帮小动物装饰窗帘。
  2.能用比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幼儿人手一份)PPT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可高兴了。它们的新房子造好了,马上就要搬新家了。让我们跟小猴一起去参观它们的新家吧!

  二、参观动物公寓,发现规律
  (一)播放图(一):观察、了解楼房的层与间
  提问:1.这幢楼房有几层?每层有几间?一共有几间?(一起点数)
  2.小猴来到了第几层的第几间?
  3.小猴想去第三层的第三间,谁来帮它找找?

  (二)播放图(二):在帮忙选房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小动物选房的规律
  提问:1.看,还有谁也来选房间了?
  2.还有一个房间没人选,你觉得谁来选?为什么?(每个小动物住三间房)
  3.仔细看有没有什么秘密?每一层住的动物不一样,楼上楼下住的动物一样吗?

  (三)播放图(三):继续帮助小动物选房间,进一步感知小动物选房的规律.
  提问:1.看旁边的楼房里住着谁?
  2.你觉得这两个房间谁来选?为什么? 小结:这些小动物可真有趣,它们选房间还有个规律呢,每一层上要不一样,楼上楼下也要不一样。

  三、运用规律帮助小动物装窗帘
  (一)出示操作材料,交代操作要求
  指导语:看,房子选好了,小动物为它们的房子装上了什么呀?(窗帘) 今天小动物请小朋友来帮它们的新房子装上窗帘,它们要求:每一层上的窗帘不一样,楼上楼下的也不一样。先装第一幢,再装第二幢。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四、展示交流
  (一)幼儿相互交流。
 
  (二)个别幼儿讲述装窗帘的方法。
 
  (三)选个别作品,共同纠正,进一步掌握规律。

  五、活动延伸:给小动物装地板。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翻版一次外出学习听到的一节课,活动的选材源于大班建构式课程,主题:《动物我们的朋友》中的一次科学活动《送小动物回家》。经过执教者大幅度的修改,目标重新定位,环节重新设计,变成了一节全新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活动。

第90篇、大班科学捉泥鳅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活动反思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第91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遥控器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能接触到许多东西都有遥控器,例如电视机、空调、汽车、电控门、玩具车等,小朋友们特别喜爱摆弄上面的按扭,都知道上面的按扭的用处,为了让幼儿对遥控器有一个概念上的提升,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学习。  
 
  活动目标   
  1、探索遥控器上各个标记所表示的意思,了解各个功能键的作用。   
  2、在活动过程中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别人的问题,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体验成功的喜悦。   
  3、体会使用遥控器给生活带来的好处,激发对科技知识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0只不同品牌的电视遥控器;调查表人手一分;记录纸;教师用大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在讲述调查表中了解遥控器的相关知识。   
  1、你们知道什么是遥控器吗?   
  2、前几天我们一起做了一个调查表,请你们说一说你的家中有哪些东西上有遥控器?   
  3、你还见过什么遥控器?   
  4、老师在电脑上收集了一些遥控器的样子,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遥控器你见过吗?(和幼儿一起看折叠式遥控器、触摸式、无线遥控器等)   
  (通过让幼儿说说自己调查的内容、看老师收集的资料,加深幼儿对遥控器的认识,在遥控器种类这一层面上提升幼儿的经验。)   

  二、让幼儿探索遥控器上的秘密。   
  1、遥控器的品种真多,我和小朋友一起收集了几种电视机的遥控器,每一只遥控器都不太一样,那遥控器上到底有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用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找一找它的秘密。   
  2、分组两人合作,通过观察、记录的方式寻找遥控器上的特点。   
  师:两人一组,找好一位同伴,选择一个遥控器,看看遥控器上有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你们的方法记录下来,然后讲一讲有什么用,待会儿一起来告诉大家。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表格,在表格中将你们的发现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第一格把遥控器的样子简单画一下,每一格记一个发现,请你们合作完成这个任务,明白吗?谁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现在提出来。   
  师:找好同伴去完成任务吧。   
  3、幼儿两人合作探索遥控器的特点。   
  指导:   
  (1)商量好谁记录及记录的方法。   
  (2)能说一说表示的意思。   
  4、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老师将幼儿的发现展示在大记录纸上。   
  (1)你和谁一起找的哪一种遥控器,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的什么标记?   
  (2)还有别的发现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3)你能看懂小朋友做的标记是什么意思吗?或者在找的时候你碰到什么困难吗?或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种遥控器的特点。   
  5、老师预设几个问题:   
  (1)—/——表示什么意思?   
  (2)遥控器上都有什么键?   
  (3)除了小朋友发现的功能外,遥控器还有什么功能?(游戏、计算器、日历、时钟等)   
  (在开放的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记记、比比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能对别人的问题作出回应,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遥控器的功能键这一层面上提升幼儿的知识。)
  
  三、探索遥控器怎样工作。   
  1、遥控器上藏着的秘密真不少,你知道遥控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2、看老师收集在电脑中的资料:包括遥控器的构成(外壳、电路板、电池)   
  3、刚才的遥控器里都缺了一样东西,是什么?(电池)在你们的遥控器中有一只是控制我们的电视机的,把电池装上请你们试一试是哪一只?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装电池,看看怎样装电池遥控器才能工作,(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再次验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请边上的老师帮助将电池的盖子装好。试一试是哪一只?   
  4、老师和幼儿同时操作遥控器上的功能键,验证刚才的发现。
  
  四、简述遥控器的功能,说说自己想为什么东西设计遥控器。   
  1、有了遥控器你觉得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2、你想给什么东西也设计一种遥控器呢?为什么要为这样东西设计呢?   
  3、用了遥控器很方便,所以科技人员还设计了电脑遥控器、鼠标遥控器,如果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继续和老师小朋友一起来研究。   
  (通过活动,认识到使用遥控器后对我们的活动会带来很多的方便,从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活动反思   
  遥控器这一活动激发了幼儿对身边事物的兴趣,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幼儿主动和家长一起寻找身边的遥控器,幼儿还把家中的遥控器拿来和小朋友做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幼儿从感知、观察、比较、实践记录中逐步对电视机的遥控器熟悉与了解。通过活动幼儿的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细致观察能力都得到了一系列的提高,感受到科技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方便,能使幼儿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更加好学、好问、好动手。

第92篇、大班科学活动创意无极限教案反思

   教材简解    
  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绘本,虽然在这个故事中没有一个文字,但是两个小木偶变化出生动的各种造型和场景,以及一环扣一环的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让孩子深深爱上这个绘本。大班幼儿已经对图形组合积累了一定经验,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绘本《干变万化》设计了这一活动,希望能引导幼儿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小见大,创意无限    
  一、情境内容——小故事大逻辑    
  《千变万化》这个绘本最主要的特质就是在“千变万化”中体现环环相扣的前后逻辑性,不仅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创造的美术活动素材,还可以作为数学活动素材,让孩子体验在拼搭中如何组合这些图形积木,并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事情境中,每一个画面都是有前后逻辑关系的,活动设计中每一个问题设置的情境都紧紧围绕这“关系”和“逻辑”,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为接下来的创造拓展合理的想象空间。  
 
  二、操作材料——小材料大功用    
  活动的操作材料就是一盒积木,小木偶就是不断地用这盒积木变化拼搭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房子→消防车→轮船→卡车→火车→新房子……积木的灵活运用和反复操作变化,让孩子们有更过的奇思妙想。一盒小小的积木被挖掘出多种功能,不仅成为孩子欣赏的素材,也是孩子乐此不彼、爱不释手的“心爱之物”。

  三、幼儿作品——小照片大创作
  面对一盒可以反复拆卸的积木,如何让孩子们的作品得到呈现呢?我想到了时下流行的数码产品——相机(手机),在幼儿完成创作之后,用相机拍下来,及时传进电脑,利用电视机在屏幕上呈现出来,既清晰又满足孩子展示作品的愿望。通过小游戏,让幼儿用简明概况的短语来说出自己作品的名称,大家一起参评,选出新颖独特的续集新故事内容;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将电脑里的作品打印成照片,为后续的排图讲述的欣赏素材。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图形的组合变化,能创造出新的图像。    
  2.能有目的地进行想象,体验探索图形组合无限创意的“干变万化”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感知不同图形的组合变化,能创造出新的图像。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拼搭积木的经验。    
  2.幻灯片,积木(幼儿每人一份)、米色卡纸、彩色水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红红和蓝蓝    
  师:今天我请来了两位朋友:红红和蓝蓝,他们来自积木王国。在积木王国里,任何东西都是用各种各样的积木变出来的。让我们去看看吧!    
  师(呈现各种形状的积木):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积木?    
  师: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跟它们是很像的?    
  师(小结):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跟这些积木的形状很像。

  二、回忆故事——再现“无限创意”的图片

  三、引发创作——讨论“无限创意”的方法    
  师: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合在一起还能变出更多的东西呢。红红和蓝蓝今天要带着大家一起玩一个名叫“干变万化”的游戏。    
  师:什么叫“千变万化”?    
  师:一种东西能够变化出很多很多样子,数都数不过来,这就叫“千变万化”。    
  1.变房子。    
  师:红红和蓝蓝会把这些积木合在一起变出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表达。)    
  师:原来他们用积木变出了一幢房子。看一看,房子是怎么变出来的。(引导幼儿发现房子的不同部分分别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变”出来的。)    
  师(小结):红红和蓝蓝把各种各样的积木合在一起变出了一栋房子。仔细看一看,三角形积木变成了屋顶,拱形积木变成了门窗……真好看啊!    
  2.变消防车。    
  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房子着火了,怎么办?(鼓励幼儿大胆表述生活经验。)    
  师:红红和蓝蓝会用积木变出什么来灭火呢?   
  师:红红和蓝蓝用积木变出了什么?像不像?哪里像?    
  师(小结):红红和蓝蓝把不同形状的积木合在一起变出了消防车。长方形积木变成梯子,半圆形积木变成车灯和方向盘……哗啦啦,消防车里的水很快就把大火扑灭了。   
  3.变轮船。    
  师:仔细看看,发生什么事情了?    
  师:猜猜红红和蓝蓝又会把积木变成什么呢?    
  师:你知道红红和蓝蓝把积木变成了什么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结):消防车里流出的水越来越多,都涨大水了。红红和蓝蓝立刻用积木变出了大轮船。长方形积木变成桅杆,半圆形积木变成椅子……有了大轮船,水再多也不怕了。    

  四、幼儿拼搭——表现“无限创意”的情景    
  师:开着大轮船到了岸边,红红和蓝蓝还想到更远的地方去,他们需要交通工具,你有办法帮帮他们吗?今天,我也给你们准备了各种各样形状的积木,请你先想一想,可以变什么交通工具,然后看一看哪些形状合在一起可以变出你想要的交通工具。抓紧时间动手试一试,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变的交通工具,好吗?(幼儿操作。)    

  四、交流分享——欣赏“无限创意”的作品    
  师:谁愿意来介绍你用积木变出了什么交通工具?    
  师:大家来说说变得像不像?哪里像?    
  师:这是大家用不同形状的积木组合在一起变成的交通工具,有这么多哦。你们喜欢吗?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能猜出朋友变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结):原来,不同的积木可以干变万化,有的转个方向可以变,有的连在一起可以变,有的换个位置可以变。到底能变出多少东西呢,数也数不清。红红和蓝蓝看到你们变出这么多交通工具,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们说:谢谢小朋友。  
 
  五、延伸活动:    
  师:有了交通工具,红红和蓝蓝又要出发了。他们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些积木还能变出什么来呢?等会儿你们再去区角里试试看好吗?

  活动反思   
  在环节设计上,我力图体现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思路。    
  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我首先向幼儿介绍故事的两位主人公——红红和蓝蓝,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是考虑到幼儿平日游戏所用的积木通常都会有鲜艳的颜色,用红红代表小女孩,蓝蓝代表小男孩,简单且形象,易于记忆。接着,我提出“红红和蓝蓝会用积木做点什么呢”这样开放性的问题,以利于幼儿在了解故事内容前充分发挥想象力。此后,我出示各种形状的积木,引导幼儿将其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建立联系,为幼儿利用积木变出各种东西奠定基础。    
  在活动的第二环节,我首先帮助幼儿理解“千变万化”的含义,使幼儿能在后面的操作活动中利用积木进行各种形式的“变化”“创造”。此后,我主要用图片呈现情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片提供的情境推测故事内容并完整表达,同时通过追问了解幼儿相关的生活经验。在幼儿表达的基础上,我在动画片段的辅助下完整讲述故事内容,以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在活动的第三环节,我在幼儿了解一些积木变换形式的基础上,让幼儿动手操作,借助情境进行想象拼搭,并尝试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93篇、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提出问题并且自己寻求问题答案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4、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类蔬菜和水果的种子,同时了解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类水果、蔬菜若干      
  2、盘子若干     
  3、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蔬菜的种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把自己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的名称相互介绍一下,让幼儿了解各类蔬菜和水果及名称。   

  (二)引导幼儿将蔬菜、水果分类     
  引导幼儿按照豆类、瓜果类、青菜类等进行分类。   

  (三)提出问题,幼儿分组进行找种子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问题:你要给什么蔬菜或水果找种子?它有没有种子?种子在哪里?找到的种子是什么颜色、形状,大小如何?   
  找种子的过程中,提醒幼儿辣椒、葱比较辣,注意别弄到眼睛上,以免辣到眼睛。同时提醒幼儿把找到的种子分别装到盘子里。  
 
  (四)各组一起讨论找种子的情况及结果                     
  1、有的蔬菜带有种子,如:茭瓜、南瓜、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豌豆、菜豆、扁豆等。   
  2、有的蔬菜没带有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   
  3、西瓜、香蕉、葡萄、苹果、梨、橘子、枣、山楂、石榴、柿子等水果都有种子。   
  4、种子的颜色:有白色的、红色的、黑色的、紫色的、黄色的,还有带复色斑纹的。   
  5、种子的形状:豌豆的种子是圆球形的;菜豆的种子是肾形的;而扁豆的种子却像被脚踩扁了似的;西红柿辣椒的种子一粒粒的小、圆而且特别多;茄子、香蕉的种子黑又小不容易发现;茭瓜、南瓜的种子与西瓜种子相似,但颜色不一样;苹果、梨的种子非常相似等。   
  教师小结:有些蔬菜虽然现在找不到种子,如油菜、芹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菜、葱等,但是这些蔬菜是有种子的。当这些蔬菜成熟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慢慢边老直到开花结种)的时候,这些蔬菜也就有了种子。引导幼儿观看、认识这些蔬菜的种子。
  
  (五)延伸活动:   
  借助孩子们吃水果间点这一日常环节,来支持孩子找种子的探索活动。   
  让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活动中逐渐积累相关经验。

  活动反思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使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
  在“分组找种子”这一环节中多数幼儿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但少数孩子分散了注意力,吃开了水果,需教师引导在玩中找,找中学,议中学,想中学结束。

第94篇、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间隙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难点: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若干个:(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沙子、玻璃瓶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郑老师,昨天答应你们要给你们带来好玩的玩具。瞧:看看是什么玩具呢?好,我们现在要上课,我们先把它收起来吧!
  教师:噢,刚刚我们的箱子是盖得紧紧的,而现在盖不紧了,为什么呢?(幼儿说一说)
  教师:好,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请你们做一个实验。

  二、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沙子又细又小,当我们把沙子抓起来时,沙子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三、幼儿探索、尝试把沙子、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还要把盖子盖紧,小朋友,你会装吗?好,那我们现在开始实验吧,看看哪位小朋友最爱动脑筋,能把它们都装进去!”   
  2、教师说明记录表的使用,并让孩子们自己选出记录人,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同时让孩子注意操作规则:
  a、要把一种材料放完,再放第二种材料,而且要把它们都放完哦。
  b、操作时我们要轻拿轻放,不要把沙子撒到外面。

  四、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记录表板书)

  五、引导幼儿把瓶子里的材料放回各自的杯子里,再进一步探索成功的装瓶方法。

  六、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们都成功了吗?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沙子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七、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沙子,这样沙子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八、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见证,成功了吗?(成功)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沙子,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教师:好了,今天的实验做完了,你们还记得老师之前带来的那箱玩具为什么拿出来后又装不进去呢?小朋友想到了吗?(应该是先放大的到中的,最后放小的玩具)

  九、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一开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后,教师便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面吗?在这里,教师不给出假设,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经的验进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操作,在亲自的试装中,探索和讨论如何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并进行记录、观察、比较和交流。本节课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课件展示环节,以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确物体间间隙的特点:在瓶中,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给填上了,所以它们都被装进了瓶子里。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第95篇、大班科学活动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学习看整点与半点,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自制表、连线练习图,幼儿经验准备:认识数字1——12

  活动过程:
  一、倾听表的声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声音,吸引幼儿的兴趣】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二、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直观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1、了解表与钟的不同。                           
  师:你们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见过表?                           
  小结:大的厚的叫钟,(挂钟,座钟)小的,薄的叫表(怀表,手表)                        
  2、认识时钟,分清时针与分针。                           
  (1)播放课件,认识时钟。            
  师;钟与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数字1-12 ,都有表针,都有表盘,它能告诉人们时间。                              
  (2)播放课件,认识时针与分针。【通过观察、比较及语音的提示,分清时针与分针】                                    
  师:这两个表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小结: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                              
  (3)幼儿操作,理解顺时针转。【难点的突破】                              
  师:时针要与小朋友做游戏,它现在在数字1上,你能用你的表告诉我它在哪里吗?                             
  师:时针想旅游去,它的路线是从1依次到12,你能拨出它走过的路线吗? 分针同上。
  小结:时针与分针都是从1-12的顺序旋转的,我们叫顺时针转。【通过操作游戏理解顺时针的方向】  
 
  三、认识整点与半点                          
  1、认识整点【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的地方】                           
  (1)播放课件,请幼儿找出三幅图的相同点。                             
  师:第一幅图的分针指着数字几?时针指着数字几?(依次类推第二幅第三幅)。                          
  师:它们的时间不一样,但分针指着同一个数字,那是几?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                      
  (2)幼儿操作练习。【幼儿动手实践】                        
  2、认识半点,同上。   

  四、幼儿操作,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巩固对整点与半点的掌握。【动手实践、验证、表达的机会】        
  师:几点吃早饭?几点第一节活动?几点做操?几点吃中午饭?几点入睡?几点下午的户外活动,几点妈妈来接?        
  小结:小朋友都知道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的时间了,也都会看表了,我希望每小朋友都能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五、发连线练习图,幼儿连线。【验证学习过程】。

  活动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离不开时间,因为时间对于小朋友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而时间又具有流动性、不可逆性、周期性、和非直观性、它看不见、摸不着、幼儿对认识时间的感知主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所以,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使摸不着,看不见得东西,变成很直观,使幼儿能感受的到,从而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人。

第96篇、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空隙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2、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2、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3、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第97篇、大班科学活动电脑的基本硬件设备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电脑,初步了解电脑的组成部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电脑及相关卡片

  教学过程:
  1.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键盘,小朋友,我们今天请来了电脑家庭的许多成员,请你找一找,有很多按键的东西叫什么名字呢?它叫键盘,我们可以用它来输入命令、文字或图形。
  鼠标,你们猜一猜鼠标是哪一个?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鼠标呢? (因为它长得像老鼠,还拖着长长的尾巴。你们看,它正在鼠标垫上学习溜冰呢!)
  找一找鼠标上有几个按键呢?鼠标有两个或三个按键,左边的按键,我们称为鼠标左键;右边的按键,我们称为鼠标右键。现在有的鼠标上面还带有滑轮,使用滚动的滑轮,会使屏幕快速地上下移动、翻页。你们看,多方便呀!
  显示器,小朋友,看一看这是什么?小朋友要是不认识它,一定会以为它是电视机吧。它可不叫电视机,它叫显示器,可以显示我们用键盘或鼠标输入电脑的各种图形、文字或符号。
  主机,主机就是那个外表看起来像大铁盒一样的东西。主机是电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像我们人脑一样,负责思考、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处理一些声音、图像、文字等。主机里装着许多重要的硬件。因为主机里的东西太重要了,所以平常我们才会用一个大铁盒子把它们罩起来,以保护它们的安全。当然,我们要想使用计算机,还必须打开主机上的电源开关。
  音箱,音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对了,是放出声音的。计算机可神奇了,不仅可以让小朋友看到美丽的图片,还能播送悦耳动听的音乐呢。但是要想让计算机发出美妙的音乐,还需要给计算机加上一片声卡哟。
  打印机,小朋友想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吗?它叫什么名字呢?它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印机。打印机可神奇了,小朋友在计算机上画的作品想把它印到纸上怎么办呢?对了,我们可以找打印机来帮忙。
  2.请小朋友跟计算机交个朋友吧。用你们的小手敲敲键盘、摸摸鼠标,认识电脑大家族的成员们。

  教学延伸: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谈一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设备与电脑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手机、数码录音机等。使幼儿了解,科技日新月异,科技产品、电子产品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活动可以在幼儿园中班或大班中进行。

  教学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第98篇、大班科学活动它们能通过弯管吗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直管玩具,孩子们用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等做实验,发现它们有的能通过直管,有的不能,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为什么”。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探究点,在玩直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哪些材料能穿越弯管,意在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感知到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基本原理。由此初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猜想、操作验证活动中体验探索与分享成功的乐趣。     
  2.能动手操作验证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3.喜欢动手操作,会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乐意将操作结果告诉同伴。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探究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活动难点:想办法让毛线快速通过弯管。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活动前带幼儿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     
  2.物质准备:人手一份记录表、笔、弯管,每组一筐操作材料(铅笔、石子、木棍、毛线、螺丝帽、打气筒等),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了解管子的多样性     
  1.师:刚才我们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小朋友们走得很快,可是老师觉得弯腰在管道里面走很慢,这是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管子?是干什么用的?     

  二、猜想并记录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1.出示弯管,引导幼儿观察、猜测:这个管子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2.引导幼儿认识准备好的各种材料。猜想并记录:你们觉得哪些材料能通过弯管?请把你的猜想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引导幼儿用对错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结果)     
  3.幼儿猜想并记录。     
  4.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想结果,教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觉得螺丝帽(毛线)能(不能)通过弯管?还有谁的猜想结果跟他的不一样?     
  5.小结:有的小朋友认为能通过,有的小朋友认为不能,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通过弯管?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果呢?     

  三、幼儿操作,验证哪些物品能通过弯管,哪些不能,并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种提供的物品都要实验,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2.幼儿利用弯管和各种材料做实验。     
  3.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     
  4.请两三个幼儿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结果引导幼儿小结:螺丝帽、石头为什么能通过去呢?(小、硬)木棍为什么不能通过去?(比管子粗)铅笔为什么不能通过弯管?(又长又直又硬)打气筒打出来的空气看不见,你是怎么知道它通过弯管了呢?毛线为什么不容易通过弯管?     
  5.出示毛线:谁能想办法让毛线快速穿越弯管?幼儿讨论并示范帮助毛线通过弯管的办法。(把毛线系在螺丝帽上;用嘴吹;打气筒打气等)     

  四、引导幼儿明白“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1.提问:我们每个人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吗?要想知道结果究竟怎样。应该怎么做?     
  2.师:一些东西不容易通过管道,容易堵塞,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3.出示手电筒:手电筒发出的光能通过弯管吗?我们到科学区里再去实验探索吧!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手电筒、铁丝、弹簧等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深入探究。

  活动反思
  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强,能够相互合作,也有竞争意识,而且喜欢动手,敢于尝试。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第99篇、大班科学活动玩电珠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常用的导电材料。   
  2.初步培养幼儿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干电池 电珠   
  铜线 铁丝 钢丝 铝线 橡皮管 棉线 塑料管 纸棒   
  手电筒 记录纸 笔

  活动过程   
  1.手电筒的发光原理   
  (1)出示手电筒   
  问题:手电筒怎么会发光?   
  (2)探究手电筒的结构   
  a.幼儿回答手电筒怎么会发光。   
  b.拆卸手电筒   
  电珠 电池 铜片   
  结论:光有电珠和电池手电筒是不会发光的,必须有铜片把电珠和电池连接,电珠才会发光。铜片是可以通电的导线。   
  2.实验:寻找能通电的导线   
  (1)问题:除了铜片,还有哪些是常用的导电材料?   
  幼儿自由讨论   
  (2)教师提供材料,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   
  (3)总结: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思考:在任何情况下金属都是可以导电的吗/非金属都是不可以导电的吗?   
  3.电池与电珠发亮的系列实验   
  (1)现象:相比较一节电池,两节电池能使电珠更亮。   
  a.幼儿实验展示   
  b.第一次结论: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2)第一次验证: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a.三节电池做实验,其中一节放反,电珠反而变暗。   
  b.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   
  幼儿自由讨论   
  c.第二次总结:每节电池必须正负极相连摆放,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3)第二次验证:每节电池必须正负极相连摆放,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a.根据第二次的总结,幼儿自由操作实验。   
  b.实验结果:电池电压超过电珠负荷电压,电珠会烧坏不亮。   
  c.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   
  幼儿自由讨论。   
  4.延续问题:电对人体的伤害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玩手影的区角游戏时,对不同型号手电筒发光程度不一样的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电池大的电量就大。”   
  “你们看,前面的小电珠有大小的。”   
  “这个手电筒装了两节电池,怪不得比较亮。”   
  ……   
  电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所以在活动设计中,幼儿的所有探索都辅助于小电珠这一很好的载体,通过小电珠的发亮情况,来让幼儿感受电的神奇力量。   
  活动主要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试图让幼儿通过自由选材进行电珠发亮实验,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导电材料;第二环节是通过利用电池数量进行电珠发亮实验,初步培养幼儿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从而得出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关系的正确结论。

第100篇、大班科学活动田鼠的天敌—猫头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猫头鹰捉田鼠的本领,知道它是人类的好朋友。
  2.知道猫头鹰是益鸟,我们应该保护它。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猫头鹰捉田鼠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快看看,今天谁来啦?(出示猫头鹰图片)

  二、展开活动
  1.讨论、说议
  师:⑴猫头鹰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谁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眼睛很大、很亮/羽毛是黑色的/爪子很尖的/还有嘴巴也是尖尖的/有点胖。。。。)
  (晚上会站在树上睡觉/还会捉老鼠/帮农民伯伯看好田地。。。)
  ⑵它是怎样在漆黑的夜晚捕捉田鼠的呢?
  (眼睛很亮的,看有没有田鼠出来偷东西,然后很快的飞过去,用爪子/嘴巴捉田鼠)
  ⑶你喜欢猫头鹰吗?说说你的理由!
  (让幼儿大胆地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
  师:猫头鹰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3.游戏
  猫头鹰捉田鼠
  (规则:师扮猫头鹰,幼扮田鼠,师喊:“天黑咯,猫头鹰要出动啦!”)

  三、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猫头鹰在孩子们的心中一直有着一份神秘感,昼伏夜出、身手敏捷。而那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一直吸引着小朋友的眼球,特别是它的眼睛总喜欢一睁一闭,特有趣!孩子们可喜欢猫头鹰啦!还说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亲眼看看猫头鹰呢!整个活动,一直洋溢着孩子们那份纯真、善良、温暖的关爱之情。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章

《中班游戏教案20篇》

《小班体育活动教案及3篇》

《大班美术活动公开课教案40篇》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