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栏目: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第1篇
【目标设计思考:
一直在从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上来研究这篇文章的特点,我想到了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本来,周瑜是要用造箭这件事情加害诸葛亮,但是了解了“经过”,长叹一声,我不如他。为什么这是长叹?是因为这些事情都是诸葛亮一步一步算计好的,使得周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但是,周瑜在此之前,却一点都不知道“诸葛亮关于造箭另外的算计”,自然是“自叹不如”了。
于是,我们得思考:作者这里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诸葛亮的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对比的方式——一个嫉妒他、本来也很聪明本以为可以加害于他的对手的赞叹!一个原本认为自己很聪明可以施妙计害人的大都督的态度转变!(这方法主要是提升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令人敬仰钦佩的程度”)
第二,作者借周瑜的话来对诸葛亮的特点加以概括和赞叹:“神机妙算!”
这个词语的意思。机、算,都是思考判断决策智谋智慧。我们一般都会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但是,“神机妙算”相比而言程度要比“足智多谋”深,深在“神”和“妙”上面,这两个字,都没办法表现具体的程度,是表现“方法策略智谋”高级到了常人难以所及,只有神仙才能想的的出来。
文章当中,周瑜、鲁肃、曹操,都不是平常人物。但是,诸葛亮的计谋、策略、思考,这些不平常的人物都没想到,都是到了事情结束才“恍然大悟感叹不已!”
那么,我们来看看,在作者笔下,周瑜和鲁肃,他们分别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哪些内容是最后才知道的?这就是神妙所在。作者通过“他们开始不知道,后来才知道”的情节,来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第三,他们不知道诸葛亮所知道的,所想的,这是对比,对比突出了诸葛亮的特点;而诸葛亮的神妙所在还不仅如此,更在于作者写“诸葛亮知道对手的任何心思”,而且判断的非常准确,应对策略非常合适,从而令读者由衷佩服诸葛亮。
作者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表现诸葛亮的特点。这个思路是成功的。成功在文章设置了一个有一个我们读者读起来生疑的环节,随着阅读,一问一个有一个得到解决;成功在,作者用一些关键的语句来让我们疑问,又通过那些让我们细细去读去品味的任务行为语言来解答这个疑问。
于是,我想,我们教学这篇课文的表达学习的着眼点,我们进行教学的思路,或许不难确定了。
教学目标设计思考:
思考之一:阅读教学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养育学生的精神、培育智慧,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再赏析语言文字表达精妙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目标设计的指导思想。
就本文的教学来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高段,课程标准做了如下要求:
针对本课教学,课程标准在高段(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有如下几点需要提请注意: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 情 色 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就《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来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三条规定,在本文落实,我细读文本,觉得应该在“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学生不但应该读懂意思,而且应该结合上下文,结合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小说第四十五回内容和第四十六回本选文前面的情节(周瑜要加害诸葛亮及其加害原因),结合本文主旨表达来深刻体会“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从而不但理解这个词语表达表达事物的一般意思特征,而且,借此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态度。
第四条规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要表达的诸葛亮的智慧(神机妙算的特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内心态度倾向——一种赞美、一种敬仰。这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出来的,要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的整体,需要结合文中描写诸葛亮在“涉及本人生命利害”的大事面前,“举重若轻”的表现来体会;“表达顺序”,不简单的是“事情发展顺序”这样一个概念,而是本文的顺序特点——整个事情都是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下,有他自己操纵,没有一点“意外”的向前发展,而别人,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为诸葛亮完成任务”服务,至少没能干扰诸葛亮。这是本文的顺序特点,从“小说表达的角度”,这是作者安排文章结构顺序的一个独特之处。
这是需要引导学生体会的,而体会这个特点,就能够很好地帮助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诸葛亮的“在大利害面前举重若轻的人格、神机妙算的智慧”。
第四条中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中,表达顺序的落实,采用了“处处设悬念,一步一步做交代”的方式,“悬念”的提出,不仅我们读者认为惊讶困惑,文中那么多“高明”人物也蒙在其中,这是悬念与内容的关系,因此,对比的表达方式就很突出了,这是有利于我们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可以算作一条目标吧。
第四条: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交流,这一条落实起来针对性也会很强,因为处处设伏,因为周瑜与诸葛亮的关系,学生都会提出疑问、个性化思考,这当然要针对“生成”来做了。
第五条目标,“了解梗概,简单描述,说出好恶,”等,可以通过“读通文字之后进行概括”,读完之后对文章的任务和表达方法进行评价来完成。这一条目标,我们就将其确定为概括文章主要情节(内容)吧。我个人看法,要让学生能够说清楚如下内容。
周瑜要加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并说只要三天。三天过后,诸葛亮带着二十条插满草把的船只驶向曹营,在哪里叫军士擂鼓呐喊,摆出要攻打曹营的架势。曹操不敢下水出击,命令兵士万箭齐发,射向船上草把。诸葛亮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我以为,学生只要能够概括出本故事中人物做事的如上主要特征,就算了解了梗概,把握了主要情节。
思考之二、识字、释词,朗读怎么办?
识字,到了高年级,更多要求学生自主识字,教师针对存在问题,抓重点给予个别指导;本文的词语,有一些属于比较生僻但是不难懂的,比如“延迟”“嫉妒”、“军令状”,这些词语含义并不深刻,只要读懂了词语的意思就不再影响阅读,因此,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抓住共性的问题指点一下就可以。
关于朗读,我想,这个目标的确定,如果有时间完成的话,可以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诸葛亮”在“大利害面前举重若轻的态度和说话语气”就行。当然,前提是领会了,体验到了,打心眼里佩服了,这个时候,朗读就不再是激发,而是从内心在传递这样的意思和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一、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练习结合全文内容和词语之间的联系,来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机妙算”几个词语并体会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思想感情。
四、体会文章“处处伏笔照应”、“人物对比”“诸事情发展一切由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顺序”的表达方法和思路对表现诸葛亮“计谋神妙”的作用,深入体会“神机妙算”的含义和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认准读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绍古代官职、器物名称的词语,通过询问、揣摩、结合影视剧回忆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思;读课文,尝试着通过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读不懂的词语的字面意思。
2、反复讲课文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
讲课前:教师了解(而不是订正)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他们在认读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过程中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本文跟我们学过的其他课文不一样,除了小说内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语也还带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迹,我们先来认真读懂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词,纠正易错读音。(强调擂鼓助威的“擂”字读音,区分多音字。)
2、让学生介绍自己课下了解到的课文中写古代官职、器物词语的意思。在学生不能介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介绍“丞相、都督”,顺便向学生交代清楚“三国魏蜀吴、曹操的丞相、诸葛亮这个丞相、周瑜这个都督”的官职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介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情况,结合“才干、妒忌”的理解,介绍小说第四十五回周瑜设计杀曹操水军头领被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杀害诸葛亮的缘由,结合理解“神机妙算”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写周瑜要害诸葛亮,最终没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诸葛亮。
4、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分段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汇报自己对课文的了解:草船借箭讲了怎样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节来介绍。
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诸葛亮的应对、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点、结果(包括周瑜长叹)”,用简单但是能明白把主要情节、做法主要特征介绍清楚的话,表述主要内容。
指导要点:看看学生是否把上面的要点介绍清楚;语言是否简练。针对存在问题,让学生跟重复说,一直到说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说清楚)。
(意图,通过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表述,基本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知道了诸葛亮用怎样巧妙的方式来“造出”了十万支箭。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忆神机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推测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在本文,诸葛亮的什么计策是巧妙地?那些机智是惊人的?(回忆课文内容)
好,那么,我们换个词: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我这比不上他。这样换行不行?
(可能有结果。如果有结果,就是:足智多谋,没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机妙算高。如果学生有结果,那就顺着学生的结果往下进行:好,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写出来的。
如果没结果: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机妙算”的特点表达出来的,看看换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读本文相互照应的特点,体会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诸葛亮的计谋的“神妙”所在。
1、教师布置任务:本文写作上很有特点,那就是我们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会产生一些疑惑,一直读下去,疑惑解开,一直读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开。
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笔勾画出那些让我们疑惑的地方,表上序号,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出疑惑解开了的地方,标上上同样的序号,看看我们能够找出多少这样的地方。
2、学生自己读书,做对应性勾画。
3、学生相互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读书,感受文章伏笔照应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笔照应)。
相关要点:(1)周瑜要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并且说只要三天,还立了军令状(——为什么答应人们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军令状?能完成吗?为诸葛亮担忧),结果:草船借箭,借来了十万多支。
(2)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只、草把、军士,能够造箭吗?(——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鲁肃是周瑜的人,诸葛亮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准备船只草把军士的事情。(万一告诉了怎么办?)鲁肃果然“没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没动静。诸葛亮不用做准备(因为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发才明白,诸葛亮要等大雾。
(5)到曹营阵前擂鼓呐喊,(曹兵出来怎么办——才二十条船,六百军士啊,鲁肃替我们提出了担忧),诸葛亮断定曹操不敢出来,(真的吗?)曹操果然没出来,只是射箭。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提出来:为什么不到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
3、讨论,认识诸葛亮对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们不明白的这些事情,鲁肃明白吗?周瑜明白吗?曹操明白吗?他们分别不明白什么?
但是,诸葛亮明白吗?他都明白什么?(对应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条一条的体会)
周瑜肯定不会给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须另想办法(教师总结: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后有大雾,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师总结: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鲁肃这次一定不告诉他借船的事情(教师总结:知鲁肃)。
教师引导思考:这么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诸葛亮的设计,顺利发展、实施,最终成功。你们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谋”怎么样?
神机妙算!
用足智多谋行不行?
不行!
诸葛亮太神奇了,说是什么事情都聊得到——这叫料事如神!
正因为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事情吗,对诸葛亮来讲,可以立军令状吗?既然可以,说明诸葛亮觉得这事情怎么样(提示:他是刘备的丞相,军师,还得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诸葛亮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得非常轻松,用一个词语来讲叫举重若轻。
读课文,看看诸葛亮的言行、语言中,哪些词语突出了诸葛亮的举重若轻。
学生读书,再勾画。
(只要三天!原立军令状。甘愿受罚。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来,只管饮酒作乐!),指导学生朗读有关部分,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4、认识对比写法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回忆第一课时,文中人物的官职:(顺便介绍鲁肃的官职:参军校尉,相当于部队的参谋长),想象:这些人都是傻瓜吗?
但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显得怎么样?(弱智一般)
介绍小说的特点:很多情节为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在《三国志》(介绍《三国志》),其实是没有“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情节是虚构(介绍虚构的概念)出来的。作者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将周瑜、曹操、鲁肃这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写成这个样子呢?(为了表现诸葛亮,诸葛亮做事,这些人都被蒙在鼓里,而诸葛亮却知道他们所思所想,实在太神奇了!)
老师总结:这就叫做对比衬托,是为了更好的突出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开头结尾的特点:首尾照应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文章开头写了周瑜,结尾又写了周瑜。我们看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结合全文来思考,这一叹,叹出了周瑜当时怎样的情感态度?
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无可奈何!朗读这段话!读出周瑜的感叹中的“无奈、佩服、恼怒、心有不甘”来!
二、布置拓展阅读:本次诸葛亮给了要加害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第2篇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造教育渗透点
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
分清前因后果5`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故意迟延不给齐全长叹一声
诸葛亮:才干只要三天立军令状自有妙用管保有箭
(大雾漫天)靠近水寨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放箭如雨)神机妙算
创造教育得失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
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
的是有创新精神。
方法过程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价值观目标:
1. 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 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重点品析:
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