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及教学反思

栏目: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草船借箭教案及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草船借箭教案及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案及教学反思第1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案及教学反思第2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

草船借箭教案及教学反思第3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读)

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笑)

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

相关文章

《我们都来演一演教学反思简短》

《牧场之国导入语设计》

《跳水教学反思简短》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