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栏目: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六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第1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谋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蹇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蹇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①玄: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 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固辞疾笃辞:推辞。B.环堵之中堵:院子。C.月致羊酒致:送给。D.延问得失延:延请。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隐于壶山之阳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乃为英设坛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待以师傅之礼犹不能不以之兴怀D.蹇怪而问之拔剑撞而破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B.樊英曾多次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来,顺帝责令郡县官府把他送进京城。到京后,樊英仍声称有病,不肯拜见顺帝。C.樊英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针锋相对,拒不应命。后来皇帝在生活上关心他,还以师礼相待,他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D.樊英不得已接受皇帝的诏令,既未能坚守自己的名节,又未能提出奇谋远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有人甚至对他进行批评。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2)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3分)
(2)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3分)
小题1:“堵”的意思是“墙”
小题1:A项“于”介词,在/介词,比;B项“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竟然;C项 “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而”均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小题1:“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有误。樊英“隐于壶山之阳”,不愿授业;“州郡前后礼请不应”,这里的“不应”也是指不愿授业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禄译为俸禄、虽不是虽然而是即使、申译为实现,各一分。(2)及译为等到、匡可译为匡时、术译为方略各一分。
【译文】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六个人,樊英等四人都没去。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诏书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京师,推说有病不能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轻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向,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显贵,使臣低贱!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到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数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诏书要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休假。樊英起初接到昭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感到失望。最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于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及至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什么匡时救世的主张,你就进退两难了。”颖川人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答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第2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讫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有韩纪孝者,受徐敬业①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②,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注 释】
①徐敬业:即李敬业,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②持平守正:坚持平等公正。
【习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厉语折抑 后:后来
B.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宥:宽恕、赦免
C.后不许,犹坐免官 坐:因此
D.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 籍:查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B.不可以私害公 皆以美于徐公
C.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D. 与皇甫文备同按狱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有功“持平守正”的一组是
①置总监牧院诸狱②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 ③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 ④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⑤后不许,犹坐免官⑥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佩。武则天当政时,株连钩捕,大开杀戒,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的器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说情不成,反遭周兴弹劾以致最终被免官。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皇甫文备的诬陷。但在皇甫文备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救出了他。
D.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办事。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
5.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A(“后”应该指“武后”,不是“后来”。)
2.B(B组中两个“以”不同,前面一个“以”的意思是“因为”,后面一个“以”的意思是“认为”;A组中两个“则”均是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C组中两个“为”均表被动,相当于“被”;D组中两个“与”均为介词,相当于“跟”。)
3.C(①句是指武后为防止李唐大臣谋害自己而设置的机构;⑤句写武后对徐有功的处理;⑥句写徐有功敢于坚持原则,不畏死,心胸豁达。)
4.D(“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此说法不对,徐敬业不可能给一个死去的人职务,事实上韩纪孝曾在徐敬业的手下任过伪职,他的死当是在徐敬业被武后处以灭族惩罚之后。)
5.①诏令采纳了徐有功的意见,凡属这类情况也都被赦免,因此获得宽恕的有几十上百个家族。②在古代,陈述言辞触犯刑法的要杀头。徐有功有意为反囚开脱,他的罪行应该杀头,请查究治他的罪。
附译文:
时博州的刺史琅邪王李冲,在贵乡放债,派家奴督促收敛债款利息,和官颜余庆一起让他知道,家奴自己买了弓矢回去。正好李冲因为反叛被诛杀,魏州人告状说颜余庆参与了李冲的谋反,武则天武后命令酷吏来俊臣去审问,以谋反上告给武后知道。有司议罪说:“颜余庆更改永昌的赦令,依法应当流放。”侍御史魏元忠说:“颜余庆帮李冲督促债款、通信,他们合谋很明显,并非说他是从犯,请下令诛杀他,并抄他的家。”下诏同意。徐有功说:“永昌的赦令是‘与虺贞一起叛乱的,祸首已经正法诛杀,从犯没有被揭发的原谅赦免他们。’《书》说:‘歼灭敌首,’法律规定以‘主谋为首犯’,根据赦令首犯已经正法,所以首犯没有逃跑的。颜余庆在赦免之后被揭发,这说明他是从犯,现在把从犯当成首犯。这样就把活罪变成了死罪。赦免后又重新治罪,不如不颁发赦令;让他活后又要让他死,不如不要赦免。私下认为朝廷做的不妥当。”武后生气地说:“什么叫做魁首?”回答说:“魁就是首犯;首就是主谋。”武后说:“颜余庆怎么就不是魁首了呢?”回答说:“如果说魁首,虺贞就是。已经被正法诛杀了,颜余庆现在才被定罪,不是从犯又是什么?”武后的怒气消了,就说:“你在考虑一下吧。”随后就免去了死罪。当那个时候,周围大臣以及侍卫在朝廷中的几百个人,都缩着脖子不敢喘大气,而徐有功神闲气定言辞祥尽,巍然屹立不屈不挠。
开始授予左司郎中,后转为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一起审理案件,文备诬陷有功放纵叛党。后来,文备因为犯事入了狱。有功救他出来。有人说:“他曾经陷害你到死,现在你却救他,为什么?”回答说:“你所说的是私仇,我所遵守的是公法,不可以公报私仇。”
二、
知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①曰:“知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②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知伯。知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③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知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知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知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知氏矣。奈何独以吾为知氏质④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知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知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⑤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生之所属也,尹铎⑥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注 释】
① 段规:韩康子的相国。
②彼狃:他贪心。彼:他,这里代指晋国国君知伯。狃:贪,贪婪。音“niǔ”。
③任章:魏桓子的相国,此人忠于国君,善言辞。
④质:椹质,射箭的靶子。这里引申为目标,攻击的对象。
⑤长子:地名。长,音“zhǎng”。
⑥尹铎:赵国官员,此人善于治理,宽以待人,当时治理晋阳。
【习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浚民之膏泽以实之 实:使……充实
B.其谁与我 与:帮助
C.然后可以择交而图知氏矣 图:对付
D.民罢力以完之 罢:罢手不干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知伯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君
B.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 乃走晋阳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 先生之所属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知伯“好利而愎”的一组是
①彼狃于得地 ②奈何独以吾为知氏质乎 ③浚民之膏泽以实之 ④又求地于魏桓子 ⑤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⑥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述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贪婪的知伯索地不得就进攻赵襄子,襄子襟怀磊落、善于听取属下的意见,采纳了合理的建议,最后跑到了晋阳。
B.知伯向韩康子、魏桓子索求土地,这两个国君都本不打算给,但后来在他们各自谋臣的劝说下,终于都给了知伯土地。
C.知伯对赵襄子不给土地大为恼怒,他率领韩、魏等多国军队大举进攻赵襄子,襄子自知不敌,只好出奔。
D.面对魏桓子的“不与”,任章能够审时度势、引经据典,对自己君主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劝说,并且达到了“以言劝人,使之从己”的目的。
5.把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D(“罢”并非“罢手不干”,此处“罢”通“疲”,应该是“精疲力竭”的意思。)
2.C(C组中两个“乃”不同,前“乃”意为“于是”,后“乃”意为“竟然”;A组中两个“于”均为“给”;B组中两个“以”均相当于“而”,可译为“来”;D组中两个“所”都是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地方”。)
3.B(①④⑥句写知伯贪求土地,无缘无故就向人索要土地,如果别人不给他,就一定用武力去侵占,表现了知伯好利而愎;②句是任章劝说魏桓子的话;③句是赵襄子体恤民情的话;⑤句是段规劝说韩康子的话。)
4.A(襄子并非听从下属的意见,而是审时度势,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逃到了晋阳。)
5.①《周书》记载:“如果要打败他,一定暂时听从他;如果要夺取敌人的利益,就必须暂且给他一些好处。” ②襄子说:“所谓存粮充裕,无非是榨取民脂民膏来充实官仓,现在又让他们(为守城)去作战送死,谁又能帮助我们呢!”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第3篇
1. 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
2.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对内容考查就与现代文基本相似。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至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二要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的覆盖面最广的文章,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近两年的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选择故事型的文段。内容比较浅显,考察内容基本与课内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与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相联系,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4.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3)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5)若直译不通,则用意译。须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