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采薇教学设计六年级

栏目: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采薇教学设计六年级,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采薇教学设计六年级

采薇教学设计六年级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薇”,“矣”,“霏”并理解字意,读准多音字“雨”,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结合画面和背景资料读懂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合作诵读的方式,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薇”,“矣”,“霏”并理解字意,读准多音字“雨“

2.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结合画面和背景资料读懂诗句,学会根据“物象”读出情感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

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老师想问一下各位同学,你们知道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是那部作品吗?出示—《诗经》简介。介绍诗经的地位和艺术成就

2,师板书“薇”字

师:有谁知道这个“薇”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是一种植物,一种花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因为它是草字头,所以。。

师:嗯!(分析的有理)它是一种植物,一种可食用的野菜,出示“薇菜”图片,导入

2.新课讲授

板书课题《诗经 采薇》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读通)

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划分节奏

小组合作,再读诗句(读出节奏)

板书生字词“薇”,“矣”,“霏”,“雨”分辨字义

3.拓展延伸

读懂诗句,读出内涵

师:既然我们读了诗歌,也学会了生字词的涵义,那么请问有没有同学能根据我们课文下面的注释来猜一猜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呢。

生:回答

师:讲的很好,不过好像还不是特别正确。那么老师来给大家一些小提示吧

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播放幻灯片:一名远征战士回乡的场景,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境与心情

师:那么在看了幻灯片后,我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吧

分段讲述

将上下两句进行对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同学们觉得两句诗里分别有什么物象,又表露出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生:回答

以“杨柳”和“雨雪”两类物象,读出诗人所表露的情绪

通过描写“杨柳”和“雨雪”相反的物象进行情感的对比,引导学生赏析诗句

强调由景入情

学生再次朗诵

4.小结作业

小结:师:那么在本次课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生:回答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在诵读古代诗文时要学会把握诗歌的声调韵律,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诗歌

2,课后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五、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杨柳——依依 不舍

雨雪——霏霏 凄冷

由景入情

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最早的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2.了解《诗经》。(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大声,小声,自读,合作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诗中有两个生字“矣”和“霏”,诗中还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平时我们读“雨”,而这里读yù。)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四言。课件出示诗经语言特点。)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你的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介绍社会背景: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画面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不能。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3.讲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雨雪霏霏)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指名说)

(2)此刻“我”的心情怎样?(归家的喜悦、激动、急切;劫后余生的感慨)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3)他还有可能会想到从那个“杨柳依依”的春天到现在“雨雪霏霏”的冬天所有的经历。(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丢弃的战车,满地的鲜血,累累的尸体,这就是战争。)

(4)他还可能看到的场景有“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再读。

4.讲解: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释义: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采薇》中最后四句,体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情?

5.抽查学生说诗歌大意。(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6.通过师生对读、齐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四、借景抒情,拓展迁移

1.同学们,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幅动人的画面,我们能从中读到诗人复杂的心情以及沧桑的心境。诗中是否出现“悲喜”之词?(没有)那作者把情绪藏在了哪里呢?(都蕴藏在生动的景物里)

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原来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读出情中景,景中情!读!

3.同学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像这种“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课下可以找来读读。(如《静夜思》《泊船瓜洲》)

[教学板书]

1.采薇(节选)

战争之祸 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教学反思]

教学《采薇(节选)》一诗时,我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不足之处是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我讲解得过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今后应该多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采薇教学设计六年级第2篇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意象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如何表现:借景抒情—意象,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采薇教学设计六年级第3篇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意象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如何表现:借景抒情—意象,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相关文章

《七彩课堂表里的生物》

《迢迢牵牛星教案小学》

《马诗的诗眼为什么是踏》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