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梁衡青山不老教案

栏目: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这是梁衡青山不老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梁衡青山不老教案

梁衡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梁衡用清新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预设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预设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播放课件,畅谈感受,深情导入课文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导入: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感受故事中的酸甜苦辣。(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由品读,提出质疑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试着画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

(2)反馈交流

预设1:不理解的词语

肆虐——任意残杀和破坏。

盘踞——非法占据。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文中指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奇迹——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预设2:不理解的意思

为什么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质疑过渡: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什么是会老的呢?(人)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1、速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

2、初谈印象(指名回答,随机板书。)

预设: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三、深入课文,重识老人,感受老人壮举

过渡: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过渡: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1.外表:旱烟 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方式:找——体会——归纳(侧重酸楚情感的渲染)

梁衡青山不老教案第2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对比的表达方法。探究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

  3.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的作家梁衡《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理清目标。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理清学习目标。(出示)

  3.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深读课文,探究“奇迹”。

  1.寻找“奇迹”的表象,学习描写绿色的部分。

  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找出“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探寻写法——这一个个数字,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作者用数字来表达,令人信服。

  2.感悟“奇迹”的内涵,学习“大环境”、小环境。

  庆元号称中国生态第一县,区区3700亩绿林真是太小意思了。

  质疑:那么,这区区的一片绿色森林就可以成为奇迹了?

  请同学们再仔细的进入课文,想想,为什么,这个可以称为“奇迹”,老人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个奇迹的。

  请拿起笔,在你所能找出来的所有的理由边注上批注,并标上序号。

  出示——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坠。”

  抓“肆虐”理解课文。

  1)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里的环境——“险恶”

  a 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

  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b 西伯利亚大风常来晋西北肆虐。

  怎么肆虐?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坠。”

  c 在这样的环境中,牛马能被吹的倒行,甚至能吹到天空上去七八米高,

  d 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

  e 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2)这样的环境里,想把一棵树种活?会遇到哪些困难。也许……也许……也许……

  不但成活了,而且长得生机勃勃。

  请同学们找到描写树木的语句,去读一读。

  抽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2)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请你再静静地读读这些简练的文字,如果此刻你就是作家梁衡,面对着对面这个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3)小结:同学们,在这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板书“了不起的奇迹”。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领悟“青山不老”。

  可是,老师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不走呢?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去城里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呢?

  (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1.出示: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读这句话,说说你心目中老人的形象。

  2.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指的是哪一种东西?

  3.总结: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读最后一句话。

梁衡青山不老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相关文章

《让生活更美好教学反思简短》

《让生活更美好教案两课时》

《草原教学反思简短》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