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简短

栏目: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太空一日教学反思简短,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简短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简短第1篇

《太空一日》讲述了杨利伟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这篇文字选自他的自传《天地九重》,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了14圈,经历了地球上14个昼夜看见怎样的太空奇景,他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与痛苦,经历了那些惊醒动魄的时刻,这些内容都写得十分精妙,详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杨利伟无畏艰险的勇气与对科学的热爱、严谨的态度,他一丝不苟,不怕牺牲,凸显出的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

教学分了两课时。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之后,指导学生根据小标题梳理重要信息,先自己梳理,之后小组为单位讨论信息,然后抽代表交流梳理成果。给各小组加分。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探险精神与科学精神。主要找出课文中的五次“意外”,“振动叠加”“本末倒置的错觉”“神秘的敲击声”“出现裂纹”“抛伞开伞时”,让学生找出相关信息,找到杨利伟当时的心里状态或者具体做法。合作学习,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达成一致的,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全班讨论时,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教师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结果学生花在第二部分的时间比较长,一班有一个小组没有找全面,其他组讨论结果还不错。三班采取的是四人一组讨论,讨论结果展示没有一班的参与度高。

第二课时,从评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以及理解航天精神和写作特点入手。重点品析的句子:1.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2.“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3.“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4.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5.“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接着提问: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的杨利伟,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结合具体语句回答。(航天精神,坚韧仔细,严谨科学,不怕牺牲,敢于拼搏)最后指导写作特点: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3.横向、纵向、对照。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宜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我的学生预习习惯不好,仅仅读一遍课文而已,相关知识介绍学生没有搜集。学生对这一题材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乐于探索细节,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品析文字,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到了航天人的奉献精神。课上组织小组讨论,一班学生参与度高,积极主动,三班学生基础差,参与讨论状态不好,有部分学生滥竽充数。但是一班多媒体坏了,我只能口头说一些课外知识,学生也不能很快通过多媒体获得课外知识,感觉课外知识获得量还不够大。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简短第2篇

 可取之处:

  1、 本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这样有助于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2、文章通俗易懂,但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其所 蕴藏的思想感情。

  3、 适当的图片、视频展示,有助于理解文章,拓展课程资源。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时间关系,忽视了他们对有关太空问题的解答。

  2、课堂过于死板,还应该放手让学生来提问。

太空一日教学反思简短第3篇

 《太空一日》这篇课文是分两课时来完成的。在第一课时的时候主要是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大致内容;第二课时,抓住细节剖析语言,去分析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教育。

  第一课时

  因为之前在自习的时候有给学生放映过《非凡21小时--回顾神舟五号飞天之旅》,太空中的一些场景学生已有所了解,对太空中的情况不至于很陌生,有极强的代沟感。

  在这一课时学习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归置人物档案的方法来认识杨利伟其人,这个可以仿照《老王》那课给人物写档案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认识这位中国航天第一人的英雄事迹以及历史意义。

  其次,《太空一日》是通过杨利伟本人的所见、所感、所闻来展开的,可以让学生浏览课文,在文章中所找到所见、所闻及所感。

  所见:看到了棉絮状的东西,类似于一段弧的

  地球,舷窗的裂痕

  所闻:神秘的敲击声

  所感:共振,感觉到地球上各大洲的位置,本

  末倒置的感觉

  这点找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到文章中去寻找和归纳杨利伟所遇到的意外以及他是如何对待意外的心理变化,在这里面大致能够归纳为五次意外。这个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学生上黑板进行罗列,而后教师引导点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要碎了。心理或举动: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心理或举动:靠意志克服,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心理或举动: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心理或举动: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心理或举动: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那从他所遇到的意外以及他应对的心理可以看出杨利伟是一个什么样品质的人呢?课程分析到这里第一节课就已经结束了,所以这个问题就留在第二课时结合小标题来进行。

  第二课时

  由于上节课抛给了学生一个问题就是“杨利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使得他成为了中国航天第一人?”上节课由杨利伟在太空中遭遇的六次意外及应对心理,可以大致概括出杨利伟的精神特点,学生在讨论表述大概归纳之后,教师通过从课文的结构出发,从四个小标题中归纳杨利伟的精神品质,把握重点进行引导。

  第一小节(升空)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这一节写起飞时的生死考验。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谈,而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即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在“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直到“我”眨眼,地面指挥大厅里欢呼鼓掌、才表明“我”渡过了生死难关。由此可见,航天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进行着太空探险。也可以看出杨利伟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性格特点。

  第二小节(所见) “我看到了什么”

  写了作者进入太空中的真实所见。这时,作者可以比较从容地欣赏天宇之间的美景,欣赏自己居住的地球的美景。由大到小的观察之后,他告诉我们,在太空中,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包括一直以来说能看见的长城也是看不到的。足以看出他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在浩渺的太空中看到了地球,看到了首都北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他对亲人和朋友的想念,以及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第三小节(所闻) “神秘的敲击声”

  写的是飞船上的声音探究。作者遇到了平时训练以及各种预案中没有的情况,一个是“本末倒置”的错觉,一个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面对第一个情况,作者依靠意志力克服了这种错觉;而面对第二个情况,作者却未能发现原因。杨利伟准确的描述了这个敲击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是用木锤敲击铁桶的声音咚咚声,关于这样一个声音的一个具体的描述。杨利伟在近乎一年的时间里面,反复地去收听各种科研人员多次模拟的类似于神秘声音的声音,他都没有签字是因为他没有听到相同的声音,由此也可以体现航天员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小节(落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这节就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进行了具体介绍。仅就标题来看就出人意料,按照常人的理解,毕竟是原路返回,怎么还会“惊心动魄”呢?原来,太空探险的确有很多的未知数,飞船舷窗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裂纹,这就给航天员带来了紧张、压力与恐惧。以及在返回的过程中遇到的反弹,杨利伟最终靠自己的果敢镇静和理智沉着应对了这一切。

  另外,在文章中还有一些有关细节的语句要重点关注。例如文章中所陈述的26秒,这个精准的数字可以看出来他当时所处的处境的一个艰难,和他顽强的意志;有关在太空中是否能够看到长城这个事情,杨利伟他根据自己的所见并没有看到长城吗?或者这些单体建筑,而且他后续的神六的宇航员也没有看到。因此可以看出他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有就是他想自己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经验都无私分享给了他后面的战友们,这与其他国家宇航员是不同的,充分显示出他的严谨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布置作业上,让同学们自己用自己的笔端,为杨利伟撰写一段颁奖词,学习他的事迹,感受他的精神!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会使他们保持相应的关注度。所以在这样的文章中合理引导,学习航天员的这种伟大的精神就显得很水到渠成了。

相关文章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逢入京使备课》

《阿长与山海经公开课优秀教案》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