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00字

栏目: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00字,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00字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00字第1篇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重点: 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 型: 新 课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它们节选自哪本书?(《朝花夕拾》)(朝花夕拾的字面意思是早上凋落的花,下午将其拾起,引申含义就是人到中晚年再来回忆曾经的少年岁月。拾就是捡起来的意思。)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对于长妈妈,我们的认识是肤浅的,今天我们要来真正阅读一篇关于长妈妈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在这儿,亲爱的“长妈妈”为何变成了“阿长”的称呼?这是否暗示了本文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变化呢?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 lu )去 震悚( song )惶(huang )急 疮( chuang )疤

  诘( jie )问 惧惮(dan )霹雳{pi li }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 )A 名字 B 说出 C 名誉 D 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 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 ( ) A 分散 B 不亲密 C 粗心 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 极 B 以至 C 到 D 至于

  三、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四、新授:

  1、自读课文,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人”说话。

  提示: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去领会。生思考,回答。

  小结:总之,阿长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身上的缺点甚至多余优点,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人,鲁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速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生自主思考,同桌合作交流,回答。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 ——新的敬意。”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合作、探究、交流)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4、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致,最精彩?请找出来。(提示:长妈妈语言生动传神,很恰当地表现了阿长的性格。 本文写长妈妈的语言,充满了诙谐意味。)

  5、这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 )

  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

  6、感情朗读18—28 自然段

  ①请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要点提示: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方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方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有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他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他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②、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要点提示:文中写到那位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的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③、“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要点提示:文中用了“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

  7、 再看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3-5)→“非常麻烦”(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来”、“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欲扬先抑-----抑扬法技巧的一种。指利用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性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气氛。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小结: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六、作业:(二选一)

  1、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00字第2篇

  教学目标《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及反思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 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 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

  新的敬 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已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过渡]

  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性格?

  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明确: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 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此前,先写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而又为什么

  求之不得,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有了这些铺垫,才能说明

  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

  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

  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结

  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

  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

  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拓展延伸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

  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

  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

  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作业:将自己交流过的短文整理在作业本上。仿照本文的写法用一两件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

  《阿长与山海经》的反思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100字第3篇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

4.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5.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2.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先来看这些零散的句子,是对一个人物的描写片段“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是的,这个人物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长妈妈,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弃医从文,企图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2、作品简介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三、检查预习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骇(hài)孤孀(shuāng)掳(lǔ)悚(sǒng)

惶急(huáng)疮疤(chuāng bā)诘问(jié)渴慕(mù)

疏懒(shū)霹雳(pī lì)孀(shuāng)惧惮(dàn)

玑(jī)懿(yì)矩(jǔ)颈(jǐng)懿(yì)憎恶(zēng)矩(jǔ)

灸(jiǔ)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词语积累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福橘】福建产的橘子;因带有“福”字,为取吉利,旧时江浙民间有在夏历元旦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疏懒】疏散而不惯受拘束。

【元旦】文中指农历正月初一。

【郑重】严肃认真。

【辟头】开头。

【掳】把人抢走。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烦琐】繁杂琐碎。

【空前】前所未有。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粗拙】粗糙低劣。

四、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通读全文,勾画“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

2.依据中心事件以及“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梳理全文结构。

教师明确: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段):简介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的由来.

第二部分(3~29段):回忆阿长的几件事.

·第一层(3~5段):写阿长种种不好的习惯和我的反感.

·第二层(6~12段):写阿长懂得许多繁琐的规矩.

·第三层(13~18段):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第四层(19~29段):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

第三部分(30、31段):补写阿长其他情况,抒发自己悼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1、分节朗读

注意区分叙述语气和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我”对阿长的态度。抓住关键段落、关键局,深入体味叙述人以及文中人物的不同心态,全面把握“阿长”这一人物的不同心态,理解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感情。

(1)朗读1~2段,从身份上体会阿长的身份地位以及“我”对她的态度。(2)朗读3~5段。从原文中找出“我”对阿长的态度,并根据作者对阿长的言行描写,分析“我”的态度缘何而起。

(3)朗读6~12段,勾画体现两人情绪反差的语句。

(4)朗读13~18段,勾画表现“我”对阿长态度发生改变的关键语句。(5)朗读19~31段,勾画变大“我”强烈情感的句子。

2、分角色朗读

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幽默的笔法和对阿长的复杂情感。

二、合作探究

(1)本文的题目有何匠心?

首先,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第二,“阿长”一望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遇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第三,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的更大好奇,这样的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2)如何理解《山海经》对幼年鲁迅的诱惑?

《山海经》是鲁迅渴慕已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之于鲁迅,不是猎奇(有画的《二十四孝图》被他厌恶),不只是知识(他没有成为地理学家或医药学家,或专门研究古典文化的学问家),而是促其精神成长的“宝书”.《山海经》中的英雄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古代英雄们与自然、社会的强大力量抗争的故事.这些故事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补天》和《奔月》.无疑,鲁迅,我们的民族之魂,他从《山海经》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所以,他一生视之为“宝书”。

(3)“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4)“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5)“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第三课时

写法探究

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文章围绕阿长写了:1.长妈妈的名称来历 2.喜欢切切察察以及限制我的行动 3.睡觉摆“大”字 4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5.讲“长毛”的故事,6.谋害我的隐鼠, 7.给我买《山海经》,这7件事。

详写了: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事情,

二、材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阿长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一、欲扬先抑

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情的变化流动。

如:(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3)“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4)“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6)

教师小结: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四、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课堂练习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课外自主积累阅读《朝花夕拾》

七、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优质课》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