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案例
栏目: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阿长与山海经案例,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案例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2、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4、在阿长身上发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2、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阿长的形象,学会找关键语句。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鲁迅、《山海经》等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思考探究”给课文做批注。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提到了三个人物,一个是长妈妈,一个是最好的朋友闰土的父亲,一个是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长妈妈是鲁迅家的女工,她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在鲁迅笔下反复提及,甚至还专门写文章介绍呢?今天我们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理解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3.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5.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大骇(hài) 孤孀(shuāng) 掳去(lǔ) 震悚(sǒng)
惶急(huáng) 疮疤(chuāng bā) 诘问(jié) 渴慕(mù)
疏懒(shū) 霹雳(pī lì) 孤孀(shuāng) 惧惮(dàn)
6.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疏懒:疏散而不惯受拘束。 霹雳: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烦琐:繁杂琐碎。 粗拙:粗糙低劣。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现在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你理清文章思路,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展开全文阅读
点拨: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阿长的事例。
第三部分(19—29):阿长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我”非常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表达“我”对阿长的怀念。
2、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点拨: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之情。
从文章结尾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之情。
活动二:熟读课文,走近凡人阿长
同学们,请大家熟读课文,给课文做批注,自主探究下面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派代表向全班展示。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对上面问题的看法,集体交流。
教师点拨: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吃福橘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其中详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其他事情进行了略写。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写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和“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说明她出身之低下,身世不幸。“有画儿的‘三哼经’”,说明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识字,没文化。
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说明她好事。
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表现了她热望一生平安。这些絮絮叨叨之中却凝聚着慈母般的细心关爱。
写她的睡相,写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她谋害“我”的隐鼠等表现了她粗俗。
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表现了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活动三:涵咏品味,合作探究作者感情
同学们,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自如。在通篇阅读、 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 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语句,看看二者之间是怎样转换的。
点拨:文章1—2段回忆阿长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时,中间穿插童年的感受“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在回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时,首先描写自己童年的感受“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引出下文的回忆。
回忆她的睡相难看时,最后描写童年的感受“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对上文的回忆进行总结。
回忆元旦吃福橘的古怪仪式时,首先写童年的感受“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引出下文的回忆,最后再一次说童年感受“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突出自己那时的不情愿。
回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时,最后描写童年的感受“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对上文的回忆进行总结。
回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首先描写童年的感受“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引出下文的回忆。最后再描写童年的感受“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占领全床……倒应该我退让。”为下文新的敬意形成对比。
回忆她谋害“我”的隐鼠时,首先写了童年的感受“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引出下文的回忆。
回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时,首先描写童年的感受“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引出对这件事的回忆,最后又重点写童年的感受“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突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巨大,让我记忆深刻,终生难忘。
2. 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点拨:“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长充满尊敬。
“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为自己不知道阿长的名字而遗憾、愧疚。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通过描写看出长妈妈是担心我的安全。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句中“但是”承接上文的睡相难看转折,“大概是我”从我童年的角度说感受,其实包含着对长妈妈教育我的怀念。
“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好像新的一年的运气,全在孩子有没有“恭喜”她,要是不说,可就惶急了,说了,开心得什么似的。表现出阿长但求“顺顺流流”的心理,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描写阿长将福橘塞给我吃的动作,包含阿长对我的爱,充满怀念、感激。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将这些繁琐的规矩说成人生的道理,包含怀念之情。
“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记忆深刻,描写出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的妇女形象,充满温情。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语句中充满怀念、热爱。对于自己不了解阿长遗憾,对于她的身世同情。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深情地祈祷,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感激之情。
3. 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填写下表简要说明。
点拨:
有关阿长的事件 童年感受 作者的印象、态度
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不佩服
睡相难看 “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非常讨厌
元旦吃福橘的古怪仪式 “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不耐烦
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讨厌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空前敬意
谋害了“我”的隐鼠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完全消失……我惧惮她什么呢!” 憎恶怨恨
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课文前半部分,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所以“憎恶”“讨厌”是作者儿时的心理,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有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
布置作业:
课下重点研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部分,探究我的内心活动。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她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她谋害“我”的隐鼠,还重点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文章的写法和写作意图。
二、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局部探究,重点研读
请同学们重点研读19~29段,我们探究给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后,我有怎样的感受?请大家探究下面的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点拨:“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点拨: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确有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含义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是在长妈妈讲完有关“长毛”故事之后。从少年“我”的心理看,“我”向来看不起长妈妈,一个连名字都让人随便编的佣人,一字不识,又难看又唠叨,没见过世面,满肚子麻烦的礼节。不料她却说了这么个吓人又新鲜的“长毛”故事,实在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令“我”将信将疑,诧异万分。此处,“伟大神力”是“调侃”的意思。
第二次是在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活动二:字斟句酌,体会关键词句
同学们,文中有许多关键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深刻含义,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下面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
阿长与山海经案例第2篇
一、温旧导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 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对于长妈妈,我们在这篇文章的认识 是肤浅的,今天我们要来真正阅读一篇关于长妈妈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不过,我想提个疑问,亲爱的“长妈妈”为何变成了“阿长”的称呼????这 是否暗示了本文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变化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旁批,要求
把自己对长妈妈的瞬间感受记录并旁批。提示: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去领会。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人”说话。
如: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并没得到善报的人。她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身份低微,行为粗鲁,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也是一个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一个乃至缺点多于优点。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人,鲁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三、领会情感
1、出示问题: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小黑板)
2、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过渡: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四、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2、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3、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
示例:
语言欣赏:语言生动传神,很恰当地表现了阿长的性格。 本 文写长妈妈的语言生动传神,充满了诙谐意味。如“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表现了她的愚昧。“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又表明 了她的文化程度,暗示了她买此书费尽周折。另外,如“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极其郑重”四个字表明了长妈妈迷信的一面,但也从另一侧面说 明了她虽身世不幸,但却渴望一生一世的平安,同时也想让“哥儿”“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本文写长妈妈语言的地方并不多,大都是叙述的描写。但这不多的 话却传神地写出了长妈妈身上的优缺点,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发出无限的感慨。
4、这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
5、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写作手法
先抑后扬手法;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示 例: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 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 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五、课堂小结,寄语同学
亲爱的同学们,学习完这一课后,老师希望大家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感恩。感谢一直陪伴我们成长的父母,感谢给予我们关爱和教诲的老师,感谢我们身边的人,不要朝花夕拾,留有遗憾啊!
阿长与山海经案例第3篇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文章中传神的描写。教师可精心设置一个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引发对全篇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位长妈妈,她给鲁迅讲的故事使我们对百草园更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其实关于长妈妈还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动的事情呢!同学们想了解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
二、漫谈感受。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决。
2、如对课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学生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点拨,但不宜过于深入)。
3、谈谈自己读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话题)。
同学们的话题可能涉及: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阿长的性格特点;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归纳。
三、讨论形象。
设问: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举出例子)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1、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2、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不说死掉而说老掉了,是避讳修辞;而关于长毛的传说,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平军。
4、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讨论这一点,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经》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此时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后来,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即是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别人不能做,她却能够成功,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四、体会感情。
1、设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讨论、明确:不大佩服产生敬意憎恶感激(新的敬意)怀念这是文章的线索。
2、设问: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课堂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3、读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五、探究写法。
1、详写与略写。
设问:文章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详写与略写的内容略)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传神的描写。
设问:文章对阿长的描写有些什么特色?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第一、善于抓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如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既绘形又绘声。
第二、善用比喻。一个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阿长的睡相。
第三、善用修饰语。如写阿长的叮嘱,用郑重一词,写阿长因我不开口说恭喜的神情,用惶急一词,准确地写出阿长的神态。
小结: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这是在我们的写作中需要学习和加强的。
六、交流体会。
学生自主发言,将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的体会告诉给同学们,交流一下。
教师总结:阿长的形象;作者的感情;详略结合的写法;传神的描写。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