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

栏目: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

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第2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 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 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 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 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消灭敌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占领了阵地;破除错误的观点,正确的观点才能站住脚)

  四、 立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

  (第五、六段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本文在举例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其益处何在?

  (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角度:态度、方法)

  3、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使论证更为严密)

  4、“攻取阵地”(破)难还是“守住阵地”(立)难?谈谈巩固阵地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

  全面思考,弥补逻辑漏洞(不留活力死角)

  五、 思

  1、画出文中表现作者对“不求甚解”态度的语句,体会其中语言的微妙变化。说说其中原因。

  第一段“也不尽然”、“不必提倡”、“没有充分理由”——语气委婉、态度暧昧

  第二段“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语气肯定、态度鲜明

  (先婉转指出似有值得商榷之处,避免形成心理的抵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揣摩第八段,作者的愿望似乎是“求甚解”,岂不是与前文“不求甚解”自相矛盾?说说作者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究竟如何?

  (以“不求甚解”的手段、方法追求“甚解”的目的、境界)

  3、回顾本文论证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如:作者先:---------------再:------------进一步分几点讨论了:--------分别举了:---------------的例子。最后:-----------------

不求甚解教案马南邨第3篇

一、课堂导入

学了培根的《谈读书》之后,我们学习下一篇短文马南邨的《不求甚解》也跟读书有关,仔细阅读,给文章列写作提纲,试比较它的写作思路跟《论读书》有什么不同,并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二、默读全文,提出问题,列写作提纲,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列的写作提纲和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大家一起修改和归纳后再选出代表跟全班同学分享。先提问再交流写作提纲。

(一)学生问题交流。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句话是否矛盾?其含义是什么?

2.课文举了几个例子,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证明什么观点?

3.从课文中看,你认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有哪些好处?是不是读一本书只要了解大致意思就算读懂了呢?

4.文章开头“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其中“尽然”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

生1:不求甚解的好处是不用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可以观其大略,知识就可以获得更广泛,了解问题就可以更全面。

生2:他还可以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能骄傲自负。

生3:我回答第3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原文中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以及第五段“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如果只知道大意是不能理解精神实质的。读一本书不仅要知道大意,还要对作者的目的或者书的深层内涵有所了解,甚至有所升华,才能叫读懂一本书。(师:看来把读懂一本书等同于简单的浏览,这是对“不求甚解”的误解。)

生4:好处是先暂时放下疑问,带着它一直往下读,中间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实际,体会更深刻。

生5:我想说怎样叫读懂一本书,读懂书不仅是要理解它的大致意思,而更要去品析(师:用词很专业!)文章,课文第四段说“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与“品析文字”之间的差别,“咬文嚼字”是存心诘难作者,而不是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品析文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精神实质是指这篇文章透露出的本质,是指很深层的东西。还有第八段“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暂时和永恒是不一样的,(师:落实到一词一句,做学问扎扎实实,正在示范“品析”。)暂时只是在某一个时间段里,永恒是真正理解之后,就永远存在自己心里,所以,这里可以看出读一本书不是要读懂大致意思,而是要从文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生6:我看《傲慢与偏见》时,一开始主人公参加舞会,他是一个富家子弟,是有钱人,看不起别人,给人的感觉很傲慢,我就很讨厌他。看完整本书发现他做了很多好事,对他的看法就有了改变,从整本书看他并不是一个坏人。所以,读书不能死抠一个地方,否则就会误解书中的意思。

……

(二)交流写作提纲。

明确:1.提出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陶渊明 “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读书态度,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3.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得。

(三)比较写作思路:1.《谈读书》以立论的方式谈论读书的问题。《不求甚解》是就一个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以驳论的方式来论证。2.《谈读书》主要是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对性格的影响三方面来谈自己的观点,通篇由观点连缀,没有具体事例,它以独到的见解,精妙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不求甚解》既讲道理又摆事实,循循善诱,让人信服。

三、课后作业

请你也找一个成语,换一个角度给它赋予新意,仿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一篇短文。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门弄斧”等,从《不求甚解》这篇课文可以看出,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常常由于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可盲目偏执一词。辩论时应该首先明白对方的观点,否则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无谓论争。有关这类文章的写法,课文作者曾经谈过自己的观点:

许多朋友来信问我,对这样的专栏杂文应该如何看法?如何写法?应该提出什么要求?我认为这个问题有种种答案,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开门见山。我在别处发表文章讲过这个意见,我认为现时文章的通病,就在于不能开门见山。许多文章的作者,即使有一二可取的见解或新鲜的知识,以及动人的事迹要传达给读者,但是往往不肯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却要写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废话,然后才夹杂着写一点点新东西。如果这一点点新东西却有可取之处,那么,这样的作者未免不智,他好比把珍珠丢进沧海,让泥水冲掉金沙,多么可惜!

相关文章

《蒲柳人家教案及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教案详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入环节》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