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长相思教学设计王崧舟

栏目: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这是长相思教学设计王崧舟,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长相思教学设计王崧舟

长相思教学设计王崧舟第1篇

 放飞孩子的想象,可以激起更多的创作火花。这句话,在进行的古诗词教学中我运用了,受益匪浅。

  对于学古诗,学生已经习惯于读读诗句、说说诗意,理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节课下来,按道理说,学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细细想想,学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地、深入钻进古诗句之中,因此学习起来平平淡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古诗词三首时,我进行了尝试。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显。而最后一首诗《长相思》有两个地方让学生进行了想象,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写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的艰难,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呢?我引导学生说“你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行军途中会遇到什么困难?”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他们的鞋磨破了几双,有的说他们的脚磨出了鲜血,有的还想到了在翻山越岭掉到了山崖,有的则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对比……这些想象,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将士们到边关应征的艰辛。

  《长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园无此声”怎样来和将士们在野外露营对比来表现思念家乡呢?此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想想将士们没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寒冷的风雪之夜,儿女熟睡了,妻子在灯光下缝补衣服;有的则说一家老小正围着火盆说着话;有的说妻子和儿女盖着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着好梦……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没有想到,但我给他们提供了机会,那样他们的思维得以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设计的两处想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将士们行军之难,思乡之深,比起干燥无味地讲解诗意,强加给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我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长相思教学设计王崧舟第2篇

 生命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简单得如草木一秋,落花飘零。生命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庄子的笔下,她是鲲鹏展翅搏击长空的自由;在杜甫的笔下,她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迈与忧思;在纳兰性德的笔下,她是戍守边关与思恋故园这层层叠叠的感伤累积成的厚重。

  本课出现在小学语文第九册,五年级的学生情感体验与人生积淀还很单薄,如何让他们走进纳兰性德性德的心里,揣摩词人的情感,这是最为困难,也是最为关键的。如果按照传统教学一字一句地解释,必将此词弄得苍白无力,支离破碎。假如纳兰性德在世,定会感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以我在教学时通过朗读、揣摩、想象,感悟领会词人的情感,倾听他心灵深处的最强音。

  其一,朗读,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重复。从开始的初读、有节奏地读、有韵味地读,到品读、赏读、想象读、教师范读、入情入境的读,在读中升华情感。特别是教师关键时刻深情地诵读,真正地、巧妙地将学生带入一个玄妙的境界。

  其二,调动学生心中的积极因素——当导演,这是他们心中梦寐以求的,最时尚、最喜欢的,哪个不跃跃欲试,撷取词中闪现的最珍贵、最打动人心的场景。那么这些就是孩子们对文本深刻的认识与解读,并通过语言的描述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再造想象。

  其三,再造想象不能算是最为彻底的激发孩子们潜藏心底的情

  感,教学中我让他们经历创造想象的心灵历程:想象故园的亲人思念纳兰性德性德的情景,并且与词人面对面地对话,使纳兰性德性德所做的、所感受的、所呼唤的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纳兰性德性德的生命是短暂的,然而他的生命却是最为厚重的,孩子们领略到了。《长相思》教学反思13

  今天,我在二小多媒体教室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相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长相思教学设计王崧舟第3篇

 一、挑起身心矛盾,走进相思故事

  周一贯先生一再告诫语文教师,提问要有较大的覆盖面、穿透力、挑战性。当教学到达矛盾处时,把问题呈现出来。此时,教师若能趁温点火、开闸放水,火势会更旺,水势会更大。课堂上,王老师引领学生在有板有眼地读,尽可能读出味道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纳兰性德为什么长相思,情感激荡中的教学环节如下。

  师:长相思,长相思,纳兰性德为什么长相思?请大家仔仔细细看一看插图,再仔仔细细读一读后面的注释,再连起来想一想,整首词在告诉我们什么?(学生按教师指点的方法学习。)

  师:我提两个问题,看看你是否读懂了?第一个,身,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在何方?

  (学生思维活跃,分别说:在山海关、在山海关关外、可能在山路上、可能在崇山峻岭的山路上、可能在大河的船上、可能在营帐里。王老师分别叫他们站着,指出这就是纳兰性德经过的六个点。)

  师:读懂了一半。一句话,纳兰性德身在征途。(板书:身在征途)

  师:第二个问题,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

  (学生说:在他的故乡、在他的家乡。)

  师:心在家乡、在故乡,心在故园。(板书:心系故园)

  师:纳兰性德把自己掰成了两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随手画上大圆圈)把他们合在一起,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完全挑起了学生心尖的矛盾。)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课堂怎样做到一江春水向东流?怎样让学生把活的知识学活(魏书生语)?实践证明:一篇篇看似索然无味的课文,只要有一个引爆点、生发点、辐射点,必定会让学生茫然的目光聚焦。我们都知道: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此时,学生看着王老师精心预设的板书,听着王老师说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身、心掰成了两半,把他们合在一起,你又发现了什么的深层启迪,其心中怎能不激起探赜索隐、追本溯源的兴趣?浸润着这样的问题情境的课堂,学生的思考是兴奋的、快乐的、昂扬的。正如教学论所指出的那样: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师生交互对话的过程。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要通过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内部的矛盾斗争,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取得。

  二、膨化冷暖矛盾,融入相思境界

  此时,教师不仅挑起了故事的外部矛盾,学生内心的冲突也已经开始膨胀。怎样顺应学生的这种情绪体验,使学生思维进一步聚集,让情相撞,思相激,心相印,进而融入纳兰性德的相思之境呢?

  师:身离家乡越远,心系家园越深。那一种矛盾,那一种思想,体会到了这一点,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师:短短两句话,但是,这两句话的后面,却有着许许多多的画面,许许多多的情景。请闭上眼睛。(教室里响起背景音乐《怆》。)

  师:伴随着音乐,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像以后说看到了冒着风雪过河、风雪交加、在军营里辗转反侧等画面。)

  师:这就是纳兰性德的身所处的世界。在他的故园,在他的记忆里,可能会有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教室里响起背景音乐《琵琶语》。)

  师:也许春暖花开时,在郊外,同几个兴趣相投的朋友高谈;也许月色下,一家人拉拉家常,说一说;也许还有很多的也许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家,走进纳兰性德的心,用文字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地写。)

  (学生想像交流乡村闲居图、富有诗情画意生活图、流淌温暖幸福图等。)

  师:这就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可是,此时此刻,在这里,却没有孩子的嬉笑声,没有朋友的高谈阔论;(学生读风一程,水一程)没有果园里的果子,没有孩子们围在一起的快乐;(学生读风一程、水一程)没有女人们提水,没有老夫的絮絮关怀,这里只有风一程,水一程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长相思》。

  王老师在《语文是什么》一文中写道:语文教育是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视语文为激发生命活力的教育,视语文为独特的生命现象。他为枯燥难懂的词配上形象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不同的旋律流泻着不同的画面,不同的画面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大大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

  是的,征途的感受是冷的,这种冷不仅是自然气候的表征,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状态。而故园的印记和回想则是充满暖意的,这是一种亲情之暖、天伦之暖、心灵之暖。学生通过对不同画面的创造想像,把这冷、暖逐渐内化为自己独特的心理内容,生成多彩的内心世界。他们用心灵的眼和耳有效地把握了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用诗化的语言描绘着一个个鲜活的画面,课堂顿时成了凄苦的征途、嘶鸣的战场,转眼又成了惬意的乡村、清新的郊外。一冷一暖,先冷后暖,冷暖相间,虚暖实冷。在想像中、在描摹中、在沉浸中,学生直正融入了纳兰性德的相思之境。

长相思教学设计王崧舟第4篇

【教学目标】

《长相思》的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⑵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⑵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⑶ 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读诗词(初步感知诗词的语言)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第5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你能背出来吗?

  (生齐声背诵《泊船瓜洲》与《秋思》)

  师:王安石奉诏进京,泊船瓜洲,见春景引发乡愁;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思念故乡;又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词──《长相思》。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大家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谁能给大家说说关于诗人纳兰性德的情况呢?

  生1:我知道。纳兰性德,清词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儿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当时的人把它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生2:我想补充一下。纳兰性德的词集叫《纳兰词》。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长相思》这首词。我们先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请每位同学找出自己不能把握读音的字、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字、词,在文中标记出来。

  (生独立自学生字和多音字,并标记所遇到的关于字词方面的问题)

  师:老师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小组同学的智慧获得更多知识。小组同学互相帮助,解决你们所遇到的问题。老师将对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测,看哪组的学得最好。

  (出示课件)

  ▲ 能准确读出多音字和生字。

  ▲ 能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师:可以了吗?老师现在想看看,大家合作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呢?

  (课件逐题出示检测题)

  第一题:你能准确地读一读下面的字词吗?

  榆关 那畔

  风一更 聒碎

  (第一题,老师抽一个组回答,其他组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一学生准确读出词语,其他组同学用OK手势表示答对)

  第二题:请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下列词语的?

  榆关 那畔

  风一更 聒碎

  (第二题,老师要在每一个组抽一个学生解答,不正确的话,组内大家可以纠正。)

  1、词中的“榆关”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2、文中“一程” “一更”怎么理解?

  3、请说说“故园”的近义词?

  4、你知道“聒”的意思吗?

  生1(1组1号):我们组认为,“榆关”就是指“山海关”。

  生2(2组4号):我们认为:“一程”指一段路;“一更”是指“ 一阵”。

  (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表示异义)

  师:这位同学有不同想法吗?

  生3:我认为“一更”实际上指两个小时。

  师: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理解成“一阵”呢?

  生2:我认为,诗中是说:在晚上,风吹一阵,雪下一阵,一阵又一阵,不停歇。

  师: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学会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理解意思。

  生3(3组2号):“故园”的近义词是“家乡”。

  生4(4组5号):“聒”是嘈杂的声音,课文中是说风雪交加的声音。

  师:对于读音和字词的理解,你还有问题吗?

  (生表示没有。)

  师:看来,大家合作学习挺有收获的,很好!让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词再读两遍,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你可以边打节奏边读、可以唱读,还可以小组合作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开始。

  (同学们开始饶有兴致地朗读,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在桌上、在手上、腿上敲起了节奏,有的摇头晃脑……两分多钟后,开始有学生用手势示意读好了。)

  师:老师想听听大家读得怎样?谁先来试一试?

  (生一个学生站起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师激励。然后,再随机抽查一个组。)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很想听听:你从这首词中,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纳兰性德是多么的思念自己的家乡!

  生2:军人是非常难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的。

  生3:诗人离开家乡后痛苦万分的心情。

  生4:诗人的家乡是没有风雪交加的嘈杂之声的。

  生5:我读懂了词的意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学习活动二: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一、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用心灵,跟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吧。

  (出示课件范读)

  师: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再听听这首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一字一句地读一读:诗人的身在哪里?而他的心又向何方?

  (板书)

  身、心

  师:请在文中找一找。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你可以文中圈点出来、还可以写下旁注,写下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师:大家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感受在组内交流,由组长将答案写在白板上,派发言人做好准备。

  (生小组合作学习。组长组织组内学生逐个谈自己的体会,其他的孩子认真倾听。有的小组有人举手,欲打断,组长示意先听再谈。每组均有记录员在记录。当有学生情绪高涨,声音较大,有同学示意声音适度)

  二、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师:刚才我发现,同学们对词又有了更深一层理解与感悟。让我们再次走进《长相思》,去倾听诗人的内心世界吧!请每个组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各小组组长在讲台前展示小白板,老师和其余同学认真地浏览)

  师:我看到你们组的内容是最丰富的。请你们这一组说一说讨论结果,好吗?

  生1(本组发言人):我们组认为,从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身”有时在山上跋涉,在船上颠簸;有时在山海关外,在帐篷中;有时在风中、在雪里……而他却心系故园,因为“故园无此声”!

  师:我想知道,你们是从哪些字、词、句中体会到的呢?

  生1:“山一程,水一程”、“榆关”“夜深千帐灯”……

  师:们的想法是不是和你们一样?你可以补充,但不希望重复。

  生2:我补充一点。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心在自己美好的家乡,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一个人想什么,梦中就会出现什么,而“乡心”说明诗人做的是思乡之梦,可见他心系家园。

  (师板书)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师:同学们,我们的诗人正如大家所说,他和众多的将士们一样,一次又一次地跋山涉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霜雨雪,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正如词中所写的那样,起!

  (引读:“山一程,水一程”,又是“水一程,山一程”哪!“风一更,雪一更”,又“雪一更,风一更”哪!)

  〖拓展1

  师:诗人在词中写道:“故园无此声”。 “此声”是指什么声音?

  生1:我认为,是风雪交加的声音。

  生2:我想还有战场上声势浩大的战鼓声,厮杀的声音。

  师:是呀!白天战场上经历的一切都可能进入到诗人的梦中来。

  生3:我想,还有战场上将士们的呐喊声!

  师: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人怎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穿越历史的时空,去感受一下纳兰性德和将士们的处境吧:

  (课件:千军万马出征图,伴寒风溯雪声、战马嘶鸣声,壮观而悲怆)

  师旁白: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而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

  师:“故园无此声”,“故园”指什么?

  生:指诗人的家乡。

  师:故园没有什么声音?

  生:没有风雪的声音,没有战马的声音,更没有战场上冲杀的声音,非常的安宁。

  师:那,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用想象的眼睛仔细看看纳兰的故园吧:

  师(引导学生精心角色体验,来到一位学生面前):纳兰性德,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1:红花绿草,一切生机盎然的样子。

  生2:我想到了以前在河边垂柳下下棋的情景。

  生3:我的母亲鬓角又多了几丝白发;想起了母亲为我缝制战袍的情景。

  生4:我曾和家人一起在自家的院里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我也曾和好友在江边悠闲地垂钓、或吟诗作画……

  生5:我回想到过去,在花香染满的夜晚,人们三三两两地在月光下散步。耳旁仿佛还能听见牧童的短笛声……

  〖拓展2

  师:是呀!故园,在诗人心中,是最美丽的地方;最温暖的地方。他曾写过的词中,就有过这样的诗句(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情绪激动地)──“碎”!

  师:从这一个“碎”字,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诗人那颗被思乡之苦揉碎了的心!谁可以带着心碎的感觉再读全词!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课件:配乐朗诵──生全体齐声朗读)

  学习活动三:提升

  一、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师:词学们,我们读到这儿,我们不禁想问一问诗人:你为什么要抛家别子,远离故土呢?为什么要风餐露宿,不回到自己的家园呢?

  生1: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人民的安宁。如果不保卫好自己的国家,哪有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呢!

  生2:国家国家,先国后家,没有强大的国家,哪儿安宁的家园呢?!

  师:作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虽厌倦战争,渴望和平,但我要保家卫国;故土虽难离,但责任重于山哪!

  学习活动四:积累

  一、拓展延伸

  师:古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征战疆场,既心怀浓烈的思乡之情,又满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表达这种情感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今天,老师收集了几首,我们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配乐诗朗诵《出塞》、《塞下曲》)

  (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诵读起来,现场气氛尤显沧桑与悲壮)

  二、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师:至此,我感觉到同学们已经深深地领会到了纳兰性德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愁以及那浓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已成广为为流传的名篇佳作,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吧!

  (独自背──小组互背──能背的领背──集体起立,背诵全词)

  师: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共同倾诉他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长相思》吧!

  (齐声背诵!)

  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收集这样的一些古诗词,让诗人们的情怀永远回荡在我们的心中吧!

  【板书】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相关文章

《鲸的介绍教案小学信息技术》

《《三味书屋》原文》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公开课》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