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无题古诗李商隐教学

栏目: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这是无题古诗李商隐教学,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无题古诗李商隐教学

无题古诗李商隐教学第1篇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是无题诗中的最经典的一首。首先,我们对于题目要搞懂。

题目叫:无题,那字面意思就是没有题目。用无题来作为题目,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人故意捉摸不透。其实,古今诗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纯粹的艳情之作。有人认为是政治隐含诗。有人认为是一般的言情之作。总之是莫衷一是。作为龙文的看法,可能比较认同是艳情和言情之间的作品,写作者的感情上的波折和相思之情的为多。如果认为是政治隐含诗,则显得相对穿凿一些。

现在,我们开始从诗的本身进行分析:

1.平仄:本诗的平仄完全属于标准的格式了,中规中矩的。没有拗,也没有救,没有孤平。

2.押韵:此诗属于首句入韵,难,残,干,寒,看,五个韵字均属于上平14寒韵。这里说明一下的,是最后一个字看字,读平声。kan平声。这个字可以两读的,看场合可以读成去声,也可以读成平声。现在普通话中,还有读平声的看字。比如,看守所,这个看字就读平声。虽然有两种读法,但是意思上是基本相同的。看字在古诗中读平声的情况比较多的。

3.对仗:本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很是工稳。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当然,要说明一下的,唐诗虽然也追求工稳,但是还没有到达宋代人的追求。

唐人作诗,对仗也很讲究,但是更多的是追求情味均佳,未必完全强调字面上的完全相对。而宋代人讲究诗法,特别是江西诗派的人开始,特别强调字面上的相对,甚至各种讲究。古人评价唐人和宋人的区别是,唐人诗特别讲究情。

4.章法:章法来讲,起联:一开始就直接点明相见之难,别之难。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作者所布置的境界之中。东风一句,则是一个比喻。以物喻人。说东风都没有力气了,百花都凋残了。把作者所处的境界一下子描绘得如此凄清冷落,让人悲伤,让人动容。是不是给人一种失恋的感觉呢?

联系下面的几句,以物喻人,可以总结此诗的一个特点,取无情之物作有情用。这样的写法,更加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东风,春蚕,蜡炬,晓镜,月光等等,都显得如此多情,让作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也让读者深深的被这些无情之物所营造的有情境界而迷醉,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接下来的,三四句承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联,可为是千古名句啊!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写思念之悠长。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写别恨之无穷。

这是承接起联的分别而继续加深描写作者的感情的。

下面的第五第六句,我认为是再承!

继续描写彼此的思念之情。但是换了一个小小的角度。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前一句是写对方,后一句是写自己。这是悬想之词。并未发生的事情,悬想未来的某个瞬间的事情。让读者同样感动。在修辞手法上来讲,这是“示现”的手法。

前一句说女方早晨对着镜子,也许会担心自己的容颜变化了,意思是因思念而变衰老。下一句说自己在晚上思念对方,忍不住要吟诗表达思念之情,在吟诗应该也会感觉到月光的寒冷吧!

每句的最后三个字,很值得玩味。云鬓改,月光寒。写双方的相思之情,不直接写我如何想你啊,你如何想我啊。而是写自己头上的云鬓变化了,写月光会寒冷的。这些都是婉转的写法。

如果写彼此如何想念彼此啊,那就太直接了。不符合诗歌婉转多致的表达方法,这两句通过悬想,示现,更加深入的写出彼此的思念之情。所以是递进式的再承。

最后两句: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句,就是转和结了。

第七句,就是转。前面两句写满了彼此的思念之情,写到骨髓里去了而第七句,说蓬山从这儿去的话,并不远啊,蓬山,就是所谓蓬莱山,借指对方的住所。意思是对方的住所并不远啊。这是一个假设和宽解之词。意思是自我安慰吧。

第七句的转,跳出一层,从极端的思念之中,跳出来,自我宽解,将思念转化为青鸟传书的想法和行动,这又是另外一种角度来深化和加深彼此的思念。因此,本诗是一篇写有情人之间的分别和相思之情的言情杰作。

古人对此诗的激赏,千古不绝。

第八句,青鸟啊,你就辛苦了,为我好好的去探望她吧!青鸟,借指传书的工具。古人的见面也没有今人的容易,古人的通信,也没有今人的容易。女孩躲在深闺之中,男孩被隔离在高墙之外,所以相见之难,通信之难,是今人无法想象的。最后两句,通过一番宽解之词,自我安慰自己吧。意思是对方居处并不遥远,望借着青鸟传书,试为殷勤探望致意。

谢榛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措辞流利,酷似六朝。

陆时雍说:三四句痛快!不得以雅道律之。意思是说,春蚕一联,十分淋漓痛快,不能说它不雅了。用雅不雅观来约束它。

吴乔说:相见时难,怨矣,而未绝望。

叶矫然说,李义山是慧业高人。说他春蚕一联指点情痴处,拈花棒喝,兼而有之。

查慎行说:三四句摹写别亦难,是何等的神韵!

陆次云说,此诗是无题诗之冠。又说,八句之中,真是千回万转!

总的说来,李商隐的无题,这首是最为传颂的。

写情曲折深至,回环缠绵,而又出之自然,如从肺腑中流出。这当然是重要的原因。或许,又因为它纯粹的抒情,不夹杂叙事。高度的概括,而又形象鲜明。比兴象征,而又不流于晦涩,所以,比起其他篇章来说,要更加精纯一些。

李商隐的无题诗,还有很多首。

我们不妨再举几首,一起来欣赏。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綵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

这一首的第二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很是为后人称道。大家应该也比较熟悉。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情致深婉,一唱三叹。

《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齧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的最后一句,也是千古传颂的。一寸相思一寸灰!比喻新奇,缠绵反侧。

《无题》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而另外一首诗,虽然未标明为无题,但实际上还是无题诗。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标题为《锦瑟》,其实是古人取第一句前面两个字为题,这种取法,自从《诗经》,楚辞,就有此种方法。实际上等于没取题目,所以还是无题。

今人写七律,很多时候,也经常取第一句,或者后面句子中间的某两个字来代题目,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的,甚至成为一种风气。这首锦瑟,也是李商隐最经典的无题诗之一了。与前面那首相见时难别亦难,并驾齐驱,同样千古。

当然,李商隐标明《无题》的诗,还有不少,也有绝句体的。读者可以自己网上搜索得之,而细细品读。

无题古诗李商隐教学第2篇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结合学生学习现状,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7.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8.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二.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元好问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2.牛李党争与李商隐: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令狐绹后官居高位,李商隐的仕途短暂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缅邈的爱情诗。由于李商隐生活的不幸,他所吟咏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婉曲含蓄。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三.赏析讨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概括首联内容:

  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惨”的意境。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

  2.概括颔联的内容。

  爱情忠贞。

  3. “丝”与“思”谐音双关,深切而自然。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从“晓镜”“云鬓”看,此联的“转”在内容上有何深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虚写。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散乱也懒得去梳,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理解典故。

  见课后注释。

  2.表意作用。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诗人的感情又回到主旋律上来,虚实变化,风情婉转。

  四.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4.艺术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五.拓展延伸:赏析理论

  1.悲剧定义:

  A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构成了悲剧的冲突”。

  B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死亡”。

  C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悲剧是把人生最崇高和最富于诗意的因素集中起来反映在不幸的人生形式之中。”

  D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裂给人看”(鲁迅语)

  李商隐爱情诗是他的抒情诗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2.无题诗在李商隐爱情诗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充满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

  3.结论

  生活艰辛而又抱持美好理想的李商隐,在很难说是自为还是非自为的苦难中挣扎、沉浮,结果是什么,此时已经失去关注的意义;应受关注的,是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性美。所谓悲剧的美学意义,也就在此。让人感动、获得美的快感的,从来不是功利意义的所谓结局,而是过程。真正的快感,与痛有关;事实上,正是对痛苦的体验和认同,悲剧美才能净化人心。可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我们也在偷偷关注结局,惟其如此,这种美才让人心碎,才更促人深思,也才使情感更为纯净。

  六.课堂小结:

  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我们在最开始提到的那几首诗。

  七.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无题古诗李商隐教学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 欣赏体会本诗的朦胧美。

  2. 了解无题诗的基本特征。

  3.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遭际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4. 思考文学的多义性问题。

  二、教学要点

  1. 含蓄朦胧的诗歌题旨和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

  2. 无题诗体制的基本特点

  3. 诗中的名句

  三、文本详析

  这首《无题》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武宗会昌末年,李商隐居母丧期满,重任秘书省正字时。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别具一格的独创。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所以标以“无题”。另有些诗取首句头两字为题,题目和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也属无题诗。这类诗内容较为复杂。他的无题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辞藻清丽,声调和美,令人读之,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这首无题诗写的是痛苦与欢乐交织的爱情。诗的前四句是在分离时对震撼心灵的爱情的执著回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第一句中的“昨夜”,是指往昔的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这个夜晚,星光灿烂,清风宜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诗人与所爱之人度过了一个令人销魂的夜晚。然而这个温馨旖旎之夜,有如昨夜之星辰,昨夜之清风,一去难以再返,留下的除了记忆中的幸福与欢乐外,只有今时的孤寂与伤痛。这句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往昔与今日,爱情的温馨与别离的伤痛调和成一杯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的醇酒。

  第二联写诗人在他离开时品味这爱情之酒的感受。人为的间阻使诗人与所爱之人不得不分离,往日的爱情的温馨成为昨夜星辰。诗人多么渴望与所爱之人团聚,然而“身无彩凤双飞翼”,不能高飞,去冲破人为间阻,飞到所爱的人的身边。“身无彩凤双飞翼”,写出诗人对与所爱之人团聚的渴望和团聚无因相见无期的痛苦。但一想到昔日的爱情时,又因他与所爱之人心灵契合,情意相通,又使他在分离时感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幸福与欢乐。心灵的契合,情意的相通又战胜了彼此形体的分离,爱情之酒就是这样有苦有甜,苦的回味是甜。这一联将对爱情的复杂感受物化为两个美丽而贴切的比喻。使诗句的内涵复杂而深厚,表现得意深而情远,情致缠绵。故而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描绘受压抑的爱情的名句。

  诗的最后四句,由回忆而转入现实。

  “隔座送钩”两句,写在一次宴席上,诗人与所爱之人在分离后意外相见了。这两句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气势流畅:诗人在与所爱之人和朋友们在一起,于春酒送暖,烛光摇红的酒筵上,时而隔着座位做猜钩之戏,时而分组为射覆之戏。这两句诗中,诗人用绘画的手法,画出有诗人和所爱之人参加的酒宴的欢乐场面。由于前面四句诗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的描绘,读者不难在这热闹的酒宴场面中看到诗人与所爱之人含情脉脉的目光,捕捉到灵犀相通的深情交流。这两句诗形象鲜明而生动。诗意却朦胧,因而取得象外有象,言外有言的艺术效果。

  “隔座”一联极力于虚处写诗人与所爱之人意外重聚的欢乐,还有一个目的是加重后面两句的反跌。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不得不在鼓声的催促下,骑马去秘书省应卯上班。此时身不由己地和所爱之人再次分离,有如随风飘转的蓬草,使今日的重逢,又如昨夜星辰一去不可再返。这里诗人以明确的笔墨写出了这分离之苦是自己的宦身所造成的。在这里诗人把爱情与社会联系起来,写出他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他的爱情不幸是功名利禄造成的。这里有诗人对自己的谴责,也有对功名利禄的诅咒。这杯本应是甜蜜的爱情之酒,由于自己的错误追求才注进了苦涩,所以他才刻骨铭心地难以忘怀了。

  这首诗善于把心灵的波动熔铸于诗的形象之中,构成深邃的意境,极其婉曲含蓄地传达出细腻的感情。这是诗人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的体现。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李嗣做过县令。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年十七,受到曾在宪宗朝做过宰相的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让李在门下,与他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令狐楚长于章奏,李商隐经他亲自指点,遂以四六章奏驰名。李商隐也自认为是令狐楚的传衣弟子。后被署为节度府巡官,专掌章奏。

  从大和六年(832)以后,两次参加进士考试失败。文宗开成二年(837),令狐楚已死,令狐绹任左补阙。这年“高锴知贡举,令狐绹雅善锴,奖誉甚力,故擢进士第”(《新唐书·李商隐传》)。

  开成三年,李商隐赴泾原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之北)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令狐绹父子,属于“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因此令狐绹认为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为妻,是“背恩”,而“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音窄,压也)之”(《新唐书·李商隐传》)。这年应博学鸿词科,落选。

  开成四年应书判拔萃科,及格。授秘书省校书郎,但不久调补宏农(今河南灵宝市)尉。他在开成三年曾有诗:“沈约怜何逊,延年(颜延之)毁谢庄”(《漫成三首》)。说明有爱惜他的人,也有毁损他的人。他由校书郎调任职位低下的县尉,可能也与牛李党争有关。开成五年(840),李商隐辞去县尉职。

  武宗会昌元年(841),李德裕入相,“李党”得势。王茂元调任忠武军节度使(管辖今河南省许昌一带)。会昌二年,李商隐又以书判拔萃,再任秘书省正字。宣宗继位后起用“牛党”,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贬潮州(今广东潮州)司马,李党给事中郑亚出为桂州刺史。李商隐应郑亚聘为掌书记。大中四年卢弘正出镇徐州,奏李商隐为判官。这年,王氏夫人死。大中六年,卢弘正死,李商隐自徐州返京。求令狐绹,补太学博士。这时的“牛李”党争虽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结束,但令狐绹始终不能谅解李商隐的所谓“背恩”而在政治上予以援手。不久,柳仲郢为东川节度使,以商隐为节度书记检校工部郎中。大中十年(856)柳仲郢调回长安,商隐亦返京。十一年在柳仲郢手下任盐铁推官,不久还郑州。大中十二年卒,年四十六。

  李商隐的一生就在牛、李党的磨擦中讨生活。虽然他不是自觉的“牛党”或“李党”,但“牛、李党人视他为“背恩”、“无行”,事实上已把他当作曾是“牛党”和后又属“李党”看待而卷入了党争漩涡。使他不得不在“牛、李党”的官僚手下讨生活,还不得不向庸俗的官僚如令狐绹辈再三陈情,请求谅解。不但青年时期欲回天地的凌云壮志尽成虚幻,而且屡遭排斥,过了一辈子寄人篱下的幕僚生活。这种创伤,使得他带有浓厚的感伤抑郁情调,从而影响了他的诗篇的风格。就他现存的近六百首诗来看,内容还是较广泛的。如《有感》,《重有感》的反对宦官专权;《韩碑》、《寿安公主出降》、《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的反对藩镇割据,《城上》、《漫成五章》(之五)的反对少数民族奴隶主的侵扰;《可叹》、《碧城》的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瑶池》、《华岳下题西王母庙》的讽刺统治者服药求仙的愚昧:《咏史》、《览古》诸篇的对统治者游乐荒怠的警戒;《行次西郊一百韵》对社会动乱与人民苦难的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要方面几乎都涉及了。至于抒发个人遭遇的坎坷、受压抑的悲愤心情的作品那就更多了。

  这些作品,说明了李商隐的诗篇的现实意义。而且“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等诗句也反映了他具有忧世忧国的思想。当然,他究竟是个封建士大夫,他的集子中还有些如《效徐陵体赠更衣》、《又效江南曲》等轻艳怀想的作品。

  李商隐的古体诗,也有写得很成功的作品,但尤长于七言律、绝。他的律诗语言精练,对偶工巧。形成深情绵邈,绮丽清新的独特风格。他的七绝善于造意,精于遣辞,含蕴深厚,形象优美。王安石称赞他的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谓虽老杜亡以过也”(见《蔡宽夫诗话》)。但忧时伤乱的篇章之多,关怀生民苦难的情感之深,与乎气魄的宏伟深健,李商隐是无法与杜甫相比的。至于格律的整严,词语的秾丽流美,以及抒情的细腻深致,那确实不亚于老杜,甚至还有比老杜更动人的句子。他的七绝也不同于李白、王昌龄,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有李、王的情韵,而不及李、王的嘹亮高朗。

  李商隐的诗给人突出的感觉,是语言精美,尤其善于用典。有时他糅和几个典故而又贴切地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但也有些篇章过于追求语言的华美,堆砌僻典,不免有晦涩之感。甚至有时故意隐曲深藏,使人不得其解。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讥诮他:“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尤其北宋“西昆体”的作家,专门学他词句华丽的一面,形式主义倾向更为严重。其实这只是李商隐的部分缺陷,他的诗并不都是晦涩难解的,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不都是明白如话而又情韵深远吗?

  问题倒在他大多数诗篇的感伤情调。诗人都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深于情,而且也都是愤郁中积发而为诗的。但李、杜、白的多数篇章的情感,都高昂愤激雄健深厚。而李商隐的多数篇章却陷于纤巧幽深、哀郁伤感。这与他个人遭遇有关,与晚唐衰颓的时代精神也有关。

无题古诗李商隐教学第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

  2、理解内部结构;

  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腿最多时最无能。千百年来,人们早已认定并认同,这个“谜”已被俄狄浦斯回答:“人”。)

  李商隐的《无题》诗确实堪称一绝。所谓“无题”,是诗人别有寄托而又不愿明说,就用“无题”名篇。此外,也有诗人仿照《诗经》的办法,取诗的起首二字作为标题,而标题又不能概括全诗的主旨,这类诗仍属于“无题”之类。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艰困的青少年时期

  李商隐的高祖、曾祖、祖父与父亲四代,都只做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县尉(掌管一县军事的长官)和州郡太守(州郡的行政长官)的幕僚(参谋书记之类的僚属)一类低级官吏。他三岁时,父亲被罢免嘉县(今河南)县令一职,改任浙江一带幕府的幕僚六年多之久,李商隐跟随父亲在那里度过了他“浙水东西,半纪漂泊” (《祭裴氏姊文》)的童年生活。九岁时,父亲病故,李商隐只得与母亲回荥阳安葬父亲,父丧期满后,全家迁到洛阳。为了维持生计和偿还为营葬父亲所借的债务,李商隐到处替人抄抄写写和做短工,十几岁的孩子承受着莫大的精神压力,相信这种经历,不仅使得李商隐较早地感受了生活的艰苦,为其后来创作关心民苦的诗歌准备了素材;同时也督促他勤奋苦读,走上仕途以振兴家道。幸运的是,他能受教于一位擅长古文与书法的堂叔,并于16岁就著有《才论》、《圣论》。

  可见,青少年时期,李商隐的文学才华已初露锋芒。

  第二阶段: 漫长的10年应举路

  李商隐16岁开始就把文章投递给社会名流,以期得到他们的赏识,为自己应举铺路。17岁得到郓城(今山东)节度使(纵览郓城军政大权的长官)令狐楚的赏识,被聘作幕僚,让其与令狐楚的儿子一起学习骈体文,而后,令狐楚又资助李商隐进京应试,李商隐两次落第后,于836年曾在玉阳山(今河南)学道,唐代尊崇道教,有不少公主与宫女入道观为女冠,李商隐不免要同本是宫女的女道士接触,了解她们单调寂寞的修行之苦,这之中难免发生不足与外人道的恋情。这从其诗句“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中隐约透露出这一信息。公元837年,李商隐经过数次失败后再次上京应举,终于入选,于二十五岁圆了他约十年登进士第的美梦。这在当时“五十少进士”的年代,是十分荣耀无比的。李商隐十分感激令狐楚的帮助,从十七岁开始到二十五岁(829—837年),除了一年左右(833—834年)在表叔手下任职外,一直没离开令狐幕府,直至令狐楚病逝(837年底)。李商隐不得不另寻出路。大约第二年,他应聘于泾原(今山东)节度使王茂元手下,并娶了王茂元之女为妻。李商隐在这个时期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开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书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仕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婉转,风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三阶段: 踏上仕途深陷党派之争

  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而曾经有恩于李商隐的令狐楚则为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商隐与王茂元之女的婚姻自然引起牛党不满,或许李商隐还不知道,看来似乎为金榜题名并娶得美人归而自然得意的李商隐,此时已悄悄堕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遗憾的是,李商隐能够尝到李党的得势(唐武宗840—846年初)不过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他必須遵循慣例(《唐律·名例》中设立不孝将背负罪名的刑罚,成为“不孝法”。),離職回家守孝三年。這意味著年屆而立的李商隱不得不放棄躋身權力階層的最好的機會。這次變故對李商隱政治生涯的打擊是致命的。他閒居在家的三年是李德裕執政最輝煌的時期。于是错过了的历史便在新登基的唐宣宗皇帝处改写了。唐宣宗大黜李党,重用牛党,李商隐备受排挤、职位不保。从此,李商隐在仕途上更加地步履维艰、处处受挫。三十五岁起,就开始了飘零的游宦生活,远走他乡。事业上的不得志加上英年丧妻,沉痛的打击湮没了一切幻想,李商隐万念俱灰,从此虔心事佛。此时的感慨万千都化作无限的乡愁、情愁与国愁,“隐伤”的情感由此基本定型。然而,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停下追逐理想的脚步,更写出了大量吟咏爱情、体恤民苦、悲天悯人的震撼诗句。他那些淒迷縹緲朦朧的詩篇,從宋代起,一直便是炫人心目中的美麗詩謎,引起了許多挖空心思的揣測,直到现在,人们还在苦苦寻觅他所追寻的一切。对于李商隐的人生我们大致可以寻迹些线索,然而,想去深入了解他的无题诗、《锦瑟》等诗作的人无论怎样都无法真正地自圆其说。我们无法肯定,他的爱情生活究竟如何?他的初恋是柳枝还是另有她人?究竟是宋华阳还是宋华阳姐妹抑或是她的原配给了他精神世界无限的灵感?“锦瑟”究竟是谁?荷花呢?凡此种种,都迷幻一般地萦绕在仰慕他的心灵的深处。更为他本人添上了愈加神秘且奇迹般的色彩。

  或许,正是李商隐那种不甘心失败,对美好政治和幸福爱情的火一般的激情,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情与真理的精神,才会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才会根植在人类社会永恒的主旋律之中。李商隐的确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历史的长河,用他一生的奇迹创造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精神产品。他的奇将会被更广大的读者认同,他的诗也将会拥有更广大的读者!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常见的几种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伤。

  四、赏析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

  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

  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

  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

  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翻译出来:明月生于沧海的时候,我的泪水如珠,蓝田玉山之上,那玉烟缕缕升腾,何尝不是从我心中飘出?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五、补:

  1、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是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2、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

  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内涵一致。

  3、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 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关于练习

  一、《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这首诗各部分(联)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第一联以“锦瑟”起兴,思忆青春年华,一种惋惜、伤感和无可名状的情绪涌上心头;第二联,表现出对过去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以及惆怅、迷惘之情;第三联,写才美不外现,或美好事物不能长在,寄寓了悲伤嗟悼之情;最后一联,从“追梦”中醒来,并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

相关文章

《长沙过贾谊宅教案课后反思》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等奖》

《湖心亭看雪教案及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