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教案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

这是诗经二首静女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经二首静女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3、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与探究,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3、情感交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含义;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学生各抒己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二首,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首先,我们来学习《静女》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诗经》中的哪些表达爱情的诗歌?我们学习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而热烈的追求我们还学习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感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在学习《静女》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诗经》方面的基础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年代:记载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经》的篇目: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的编排体例:风、雅、颂《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叙述和描写;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起兴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

  《诗经》的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题材: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静女》

  二、诗歌解析:

  1、解题: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邶风》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静女,闲雅安详的女子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2、教师范读,正字音:

  姝 俟 城隅 爱 踟蹰娈 贻 彤 炜 说 怿 女 归 荑 洵 匪

  然后学生齐读

  3、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姝:美丽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城,城墙隅,角落(向隅而泣,负隅顽抗)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爱: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踟蹰:“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贻:赠送彤管:红色的管箫管,有人说是茅草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解: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茂草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4、主题内容: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直接叙述了“我”与热恋中的静女的一次极富生活情趣的约会《静女》为了表现男女的热恋,截取了一次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的画面,每个画面展开细腻的描绘三个诗章,三个场景,类似于三幕话剧

  第一诗章:男子赴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第二诗章:赠送信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第三诗章:采荑赠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三、精华鉴赏:

  1、修辞手法之“双关”: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美:表面上是指草美丽,这里真实的用意是指女子美丽

  双关指的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石三鸟、一箭双雕、指桑骂槐,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2、写作特色之“细节描写”:

  (女孩)爱而不见,(男孩)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女孩: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男孩:急躁而诚挚,憨厚而痴情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静女》,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创新设计》上《静女》这一课的练习

  课后反思:

  邶风·静女,篇幅短小节奏感强,重章叠句,朗朗上口,很好背诵重点是本文含蓄,表达情感方式独特,有耐人寻味,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大家大胆的想象,反复的揣摩,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所以这一堂课是通过交流合作、朗读分析、丰富想象,完成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价值目标

诗经二首静女教案第2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2字形3解释4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诗经二首静女教案第3篇

一、 教材简析

  本篇选于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4课。

  二、 学生分析

  学生为高一同学。对语文学科整体兴趣浓厚,学科基础较扎实。

  三、 设计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基础知识,以互动方法促进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 教时安排:一课时

  五、 教学目标

  1、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

  3、 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

  4、 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六、 重点难点

  1、 理解诗歌含意,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 体会诗歌中主人公甜蜜的爱情

  七、 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

  八、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

  (一)新课导入,引起兴趣

  从古到今,爱情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感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及文学作品,同学们能不能列举出你印象最深的爱情诗句呢?

  列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几千年来的诗歌,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诗歌情感的炽热,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体味诗歌中古老而又年轻的爱情。

  【多媒体出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体制

  1、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又叫《诗三百》或《诗》,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3、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喻他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三)朗读正音,整体感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重音,情感,二二式节奏。如:静女/其姝

  2、矫正读音,归纳通假字,疏通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

  (四) 分析诠释,质疑问难

  1、大家刚刚读了课文,哪位同学说说,这首诗歌写了是什么内容?

  ——青年男女约会

  2、从那里看出他们在约会呢?

  ——静女其姝,俟我于诚隅

  3、那这对青年男女是不是第一次约会阿?为什么呢?

  ——不是;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孩子故意隐藏起来,让男孩子找不到他,可见他们感情应该很深厚。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女孩子放牧时会摘些野草给男孩子,说明他们见面之前就已经是情人了。

  (五)合作研读,探讨分析

  这首诗歌男女主人公形象鲜明,大家讨论一下,你所感受到的静女和男子的形象。

  ——讨论,发言,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反映主人公性格的诗句。

  (六)总结板书

  1、青年之急

  女:美丽、聪明、调皮 男:憨厚、痴情

  2、青年之恋

  3、青年之诚

  (七)课外拓展,走进生活

  1、把《静女》改写为现代诗

  2、背诵课文及通假字

诗经二首静女教案第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二、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

  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三、《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四、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 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3、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 “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探讨男子对女子所送的礼物有何评价?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个比较重要?(按照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4、归纳主题: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

  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五、人物形象分析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1、女主人公: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社会地位很低下,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又要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禁锢。男子婚娶尚且要经过家长包办,媒妁之言等,何况是女子呢。 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细腻、委婉含蓄,但她活泼机灵,富有智慧。为什么女主人公“爱而不见”呢?有这样的可能——第一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观察一下,在当时,有没有异常情况出现,不适合约会,有则不赴约,无则赴约;第二种可能:女主人公想通过隐藏一段时间,看看赴约的男子有没有耐心反过来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约,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种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综合上面三种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锢、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男主人公: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先同学总结,后老师总结。)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

  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六、表现手法

  《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①“赋”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现手法。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的表现手法。诗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欢女主人公的,但他却没有直接说“我喜欢静女”或“我喜欢你”,而是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这里,男主人公先说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就是为了后来表达喜欢静女。

  ④细节描写。(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现在描写女子美丽上,对女子的喜爱等。 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使诗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相关文章

《《静女》板书设计》

《诗经静女教案》

《致云雀》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