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第1篇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周五,马上就是周末了,今天早晨听气象预报说周日是个好天气,无风亦无雨,约上几个好友玩一玩恐怕是不少同学的周日安排,让我们设想一下,你和几位同学(男生、女生)都有,跑到明清街的唱享年华唱卡拉OK去了,晚上九点才回家,你的父亲会怎样?你的母亲又会怎样?(学生回答)……无论父母怎样说、怎样做,我们都深深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热爱。对父爱母爱的感性认识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作为高中生,除了感性,更应该具备理性思维,这节课,就让我们站在理性的高度来审视父母这种人间大爱。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艾·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等。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这部著作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此书畅销至今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四.解题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与《父母对孩子的爱》一字之差,有何区别?

  明确:《父母对孩子的爱》中的爱是单向的,只指父母爱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既包括了“父爱”“母爱”还包括“孩子的爱”,是双向的。

  师:很好,那么,母爱、父爱以及人在各阶段对爱的感受各是怎样的呢?

  四.探究问题:(第一题老师领着分析,第二题学生探究)

  1.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感受各是怎样的呢?(请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2.文中哪些段落写到了母爱?哪些段落写到了父爱? “母爱”“父爱” 的特点各是怎样的?它们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各是什么?

  1.明确: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感受

  刚出生阶段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但不会爱

  8——10岁 主要是“被爱”的意识,但已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懂得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时期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主动爱、创造爱)

  2.明确:

  (1)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2)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遇到的种种困难,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父爱是有条件的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五.理性认识(一)——主要观点(幻灯展示)

  1.成熟的人应该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而不是只懂得接受爱。

  2.母爱是无条件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不需用努力去换取。

  3.父爱是有条件的,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六.我有疑问

  为何我认为母亲有时很严厉,对我的爱有条件?父亲对我很宠爱,伤了他的心,他还是爱我?

  七.理性认识二。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要能达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发展父亲的良知(严厉)和母亲的良知(宽容),在内心建立这两个形象,达到一种综合的状态,这才算拥有成熟而健康的灵魂

  八.幻灯显示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播放歌曲 )并布置作业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

  本周日是什么日子?(母亲节),是的,而且六月份还有父亲节,在这双节即将来临之际,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从而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哪天奉上你们最最真挚的爱。

  这节课就让我们在《感恩的心》这首歌曲中结束,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学会“感受爱、主动爱、创造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第2篇

教材分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审美与应用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在每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父亲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母亲熟悉的话语渐渐淡忘,在你身心疲惫的时候,驻足下来,读一读书中的温情故事,你会有感动的心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父母之爱,其实都在一针一线、一封家书、一件小事之中。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父爱是贴身的背心,刻刻包围着你的心。父爱母爱是你身上的两重衣,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父爱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只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营造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快入文学习)

  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课前发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

  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 )

  四、深入研读,质疑探究。

  1、文章标题为什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 ?

  明确: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即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让学生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通过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了爱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

  2、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3、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共同探究。

  (多媒体展示题目)

  ① 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②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③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

  ④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体会表达。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风雨雨,大家已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这中间,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大家,有来自你们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多媒体播放《感恩的心》)

  2、弗罗姆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或家人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者直接读o他们听。

  附: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爱的能力的发展: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

  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第3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四节课上得让我很辛苦,原因之一是这篇课文本身比较难,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晦涩,让学生难以读懂,课文中所体现的弗罗姆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原因之二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这就让我的教学进程变得比较困难,在课堂上得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去读这篇课文,由于对文本的不熟悉,所以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就有些困难;原因之三是我自己在课堂上的引导度不够,在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所以这也是让课堂出现偶尔冷场的局面。(修改后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有话说,话题更广,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冷场的局面变得热闹起来了!)。在让同学们讨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的'区别时,他们辩论得很激烈,达到了我预设的活跃课堂的目的,但是后来他们的辩论有些偏离主题,我没有及时的把线收回来,以至于这一个环节比较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

  首先介绍《爱的艺术》这部理论专著的主要观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节选自《爱的艺术》,通过对这部著作的介绍,学生知道了这部书主要讨论的就是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与人成熟程度有关的事情,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知道这些,对于学生理解本篇课文有指导意义。

  其次读课文,读课文我昂学生分三个步骤。第一遍粗读,知道课文的大概内容,课文的思路。第二遍精读,第三编结合黑板上板书的问题在去读课文。关于这一课,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爱的能力呈现出怎样的特征?2、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区别在哪里?3、母爱和父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怎样的?有什么区别?4、什么是成熟的人?

  前两个步骤需要一节课的时间,我的课都是两节连排,所以第二节我就趁热打铁展开第三个步骤:

  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发言一直是我两个班上语文课的主要形式,根据学生的座位分布特点,我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人数在4——6人之间,我认为小组人数不宜过多,过多一是不好组织,二是容易流于形式,同桌,前后桌三四或五六个人,讨论起来比较方便,意见也容易集中,。这一节课学生讨论的内容就是我上节课布置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精心设计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节课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了上一节课读和思考的积淀,学生在讨论起来就有话可说。学生讨论气氛很活跃,而且也在切实地讨论,五分钟后讨论结束,一结束就有小组站起来展示他们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爱的能力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同学们对课文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第二位同学回答的不错,但还不全面,接着就有同学补充,这个问题很快就清楚了。接着是第三个问题…………大家发言很踊跃,语言流畅、精炼,而且很有思路。这节课就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和踊跃的发言中结束了,学生们很愉快,我也很愉快。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思第4篇

教学目标

  1.提取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学会质疑探究,力求读出自我;

  4.珍惜父爱母爱,理性成熟地爱。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的方法;

  2.学会在语境中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爱

  师: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可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对妈妈的发音几乎相同,这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惠特曼说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所以这应该是母爱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来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国当代哲学家弗罗姆是如何看待母爱乃至爱的。

  二、速读;感受爱

  1.浏览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任务后交流,教师总结,(PPT显示)

  第一段:婴儿爱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爱;

  第三段;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有爱的能力;

  第四段;爱的对象的由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

  第五段;母爱是无条件的,通过努力获取的爱是往往让人生疑;

  第六段: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七段;父爱是有条件的;

  第八段:母亲、父亲都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

  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十段:综合父母亲是成熟的标志。

  2.加上恰当的词语,把上述内容改造成一段话,就是对本文的内容提要。

  (PPT)答案示例:婴儿是自恋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爱,却没有能力唤起母爱。少年时代的儿童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爱的能力,并试图创造爱。与此同时,他爱的对象由母亲转移到父亲,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而父亲代表思想,父爱是有条件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等他拥有了母亲的良知而想爱,拥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而会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3.温馨提示:提取关键词、关键句,重新组合,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

  三、细读,明确爱

  1.精读。个别朗读课文第四、五、六、七段,余者思考:题目中心语是“爱”,题目明确告诉我们文章写了三类爱,父爱、母爱、孩子对父母的爱,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并小结。

  (PPT显示)孩子从刚开始的只能感受爱、被人爱,到后来的创造爱、爱别人,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则的。从感受母爱到寻找希望得到父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最后孩子在父母之爱完善自我。

  2.思考: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PPT)答案示例: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都在后一句,所以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所以作者认为,“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3.和传统的阐述爱的文字比较起来,本文的观点有何新意?

  (1)教师提供作者的创作心语(PPT显示):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弗罗姆《〈爱的艺术〉前言》

  (2)学生讨论交流: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点拨小结(PPT显示):作者认为,爱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的“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观念有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从爱的绿洲走向爱的荒漠。

  4.对于别人习以为常的爱,作者为何有如此独到而深入的见解?你能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

  (2)教师准备(PPT显示):1900年,弗罗姆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后定居美国。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时,家有一位朋友,25岁的漂亮女子,是个画家,愿意为陪伴老父而终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父亲合葬。那时他才12岁,此事令他非常震惊,无法理解该女子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最终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形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人性观:强调爱,更强调爱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读,辨辨爱

  1.这是一篇哲学随笔,主要是为了阐述作者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一家之言。你同意作者所有的观点吗?或者你认为作者的哪些观点对你很有启发?

  教师准备:(1)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你怎么看?

  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爱是投水于石吗?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

  (2)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那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甚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明确: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针对每个班级都可能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温暖)。

  温馨提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做两脚书橱。

  五、写读,升华爱

  现在,我们长大了,逐渐拥有了表达爱、创造爱的能力,接下来,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饱蘸感请的墨,写下你们对父母的爱。

  (PPT显示)仿句练习:父爱如山,他会将所有的感情却默默的隐藏在他伟岸的脊背上,随着岁月流逝而积淀,偶尔也会像休眠的火山一样喷发一次。

  母爱。

  答案示例:母爱如水,她将所有的爱化作流水,从我心头流过,伴我跋涉人生旅程。当我悲伤忧郁时,有溪水唱着激励的歌;当我欢欣喜悦时,又有湖水冷却我炙热的灵魂。

  温馨提示:读写结合,在表达中升华感情、锤炼思想。同时仿写注意修辞、句式,更要写出真情和自我。

  六、悟读,学会爱

  2007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是“提篮春光看妈妈”。此题一面世,立刻成为当年最受争议的作文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文题的?

  明确:此题意在弘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美德。“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代天下子女说出了共同的心声。对父母的感恩,是儿女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一种回报。有了始于孝心的感恩,才使我们异于禽兽,才使我们真正成了“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爱是一种能力,在感恩中学会爱,回报爱。

  温馨提示:学以致用,让文本和生活互为印证。

  七、小结,表达爱

  小结课文: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

  八、作业布置(二选一)

  1.以“当青春遭遇爱情”为话题写一点感想。

  2.2008年,金秋十月,连续发生的三起“弑师案”震动了中华大地,2011年,上海浦东机场某留日学生下飞机不久,就因为向母亲讨要留学费用未果就立马行凶,原本应该纯真善良的孩子为什么对老师、母亲这个爱他们、对他们呵护有加的人拔刀相向、成为杀人恶魔?请你就这个话题发表感想。

  九、教学反思:给课堂取一个漂亮贴切的名字,用来统领课堂,使课堂浑然一体,这种想法由来已久,今天,我尝试着以文章的关键词“爱”为核心,一线串珠,建构课堂,结果教学流程极为顺畅,大有举重若轻之感。“爱”字,犹如主旋律,回荡在整堂课中,也回荡在面带会心的微笑的师生心间。给课堂取个名字,真好!

相关文章

《一剪梅教学分解动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湘夫人》教学目标》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