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李商隐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这是无题李商隐,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无题李商隐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 欣赏体会本诗的朦胧美。
2. 了解无题诗的基本特征。
3. 了解李商隐的生平遭际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4. 思考文学的多义性问题。
二、教学要点
1. 含蓄朦胧的诗歌题旨和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
2. 无题诗体制的基本特点
3. 诗中的名句
三、文本详析
这首《无题》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武宗会昌末年,李商隐居母丧期满,重任秘书省正字时。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别具一格的独创。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所以标以“无题”。另有些诗取首句头两字为题,题目和内容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也属无题诗。这类诗内容较为复杂。他的无题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辞藻清丽,声调和美,令人读之,荡气回肠,不能自已。
这首无题诗写的是痛苦与欢乐交织的爱情。诗的前四句是在分离时对震撼心灵的爱情的执著回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第一句中的“昨夜”,是指往昔的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这个夜晚,星光灿烂,清风宜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诗人与所爱之人度过了一个令人销魂的夜晚。然而这个温馨旖旎之夜,有如昨夜之星辰,昨夜之清风,一去难以再返,留下的除了记忆中的幸福与欢乐外,只有今时的孤寂与伤痛。这句诗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往昔与今日,爱情的温馨与别离的伤痛调和成一杯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的醇酒。
第二联写诗人在他离开时品味这爱情之酒的感受。人为的间阻使诗人与所爱之人不得不分离,往日的爱情的温馨成为昨夜星辰。诗人多么渴望与所爱之人团聚,然而“身无彩凤双飞翼”,不能高飞,去冲破人为间阻,飞到所爱的人的身边。“身无彩凤双飞翼”,写出诗人对与所爱之人团聚的渴望和团聚无因相见无期的痛苦。但一想到昔日的爱情时,又因他与所爱之人心灵契合,情意相通,又使他在分离时感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幸福与欢乐。心灵的契合,情意的相通又战胜了彼此形体的分离,爱情之酒就是这样有苦有甜,苦的回味是甜。这一联将对爱情的复杂感受物化为两个美丽而贴切的比喻。使诗句的内涵复杂而深厚,表现得意深而情远,情致缠绵。故而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描绘受压抑的爱情的名句。
诗的最后四句,由回忆而转入现实。
“隔座送钩”两句,写在一次宴席上,诗人与所爱之人在分离后意外相见了。这两句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气势流畅:诗人在与所爱之人和朋友们在一起,于春酒送暖,烛光摇红的酒筵上,时而隔着座位做猜钩之戏,时而分组为射覆之戏。这两句诗中,诗人用绘画的手法,画出有诗人和所爱之人参加的酒宴的欢乐场面。由于前面四句诗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的描绘,读者不难在这热闹的酒宴场面中看到诗人与所爱之人含情脉脉的目光,捕捉到灵犀相通的深情交流。这两句诗形象鲜明而生动。诗意却朦胧,因而取得象外有象,言外有言的艺术效果。
“隔座”一联极力于虚处写诗人与所爱之人意外重聚的欢乐,还有一个目的是加重后面两句的反跌。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不得不在鼓声的催促下,骑马去秘书省应卯上班。此时身不由己地和所爱之人再次分离,有如随风飘转的蓬草,使今日的重逢,又如昨夜星辰一去不可再返。这里诗人以明确的笔墨写出了这分离之苦是自己的宦身所造成的。在这里诗人把爱情与社会联系起来,写出他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他的爱情不幸是功名利禄造成的。这里有诗人对自己的谴责,也有对功名利禄的诅咒。这杯本应是甜蜜的爱情之酒,由于自己的错误追求才注进了苦涩,所以他才刻骨铭心地难以忘怀了。
这首诗善于把心灵的波动熔铸于诗的形象之中,构成深邃的意境,极其婉曲含蓄地传达出细腻的感情。这是诗人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的体现。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 你认为诗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诗人自己?
供学生独立思考
2. 与《长恨歌》那种内容十分明确的爱情诗相比,这种含混朦胧的作品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哪些?
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 能否再举出几首具有朦胧美的诗作?
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李嗣做过县令。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年十七,受到曾在宪宗朝做过宰相的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让李在门下,与他儿子令狐绹一起学习。令狐楚长于章奏,李商隐经他亲自指点,遂以四六章奏驰名。李商隐也自认为是令狐楚的传衣弟子。后被署为节度府巡官,专掌章奏。
从大和六年(832)以后,两次参加进士考试失败。文宗开成二年(837),令狐楚已死,令狐绹任左补阙。这年“高锴知贡举,令狐绹雅善锴,奖誉甚力,故擢进士第”(《新唐书·李商隐传》)。
开成三年,李商隐赴泾原节度使(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之北)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令狐绹父子,属于“牛党”,王茂元属于“李党”。因此令狐绹认为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为妻,是“背恩”,而“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音窄,压也)之”(《新唐书·李商隐传》)。这年应博学鸿词科,落选。
开成四年应书判拔萃科,及格。授秘书省校书郎,但不久调补宏农(今河南灵宝市)尉。他在开成三年曾有诗:“沈约怜何逊,延年(颜延之)毁谢庄”(《漫成三首》)。说明有爱惜他的人,也有毁损他的人。他由校书郎调任职位低下的县尉,可能也与牛李党争有关。开成五年(840),李商隐辞去县尉职。
武宗会昌元年(841),李德裕入相,“李党”得势。王茂元调任忠武军节度使(管辖今河南省许昌一带)。会昌二年,李商隐又以书判拔萃,再任秘书省正字。宣宗继位后起用“牛党”,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贬潮州(今广东潮州)司马,李党给事中郑亚出为桂州刺史。李商隐应郑亚聘为掌书记。大中四年卢弘正出镇徐州,奏李商隐为判官。这年,王氏夫人死。大中六年,卢弘正死,李商隐自徐州返京。求令狐绹,补太学博士。这时的“牛李”党争虽以李德裕的贬死而告结束,但令狐绹始终不能谅解李商隐的所谓“背恩”而在政治上予以援手。不久,柳仲郢为东川节度使,以商隐为节度书记检校工部郎中。大中十年(856)柳仲郢调回长安,商隐亦返京。十一年在柳仲郢手下任盐铁推官,不久还郑州。大中十二年卒,年四十六。
李商隐的一生就在牛、李党的磨擦中讨生活。虽然他不是自觉的“牛党”或“李党”,但“牛、李党人视他为“背恩”、“无行”,事实上已把他当作曾是“牛党”和后又属“李党”看待而卷入了党争漩涡。使他不得不在“牛、李党”的官僚手下讨生活,还不得不向庸俗的官僚如令狐绹辈再三陈情,请求谅解。不但青年时期欲回天地的凌云壮志尽成虚幻,而且屡遭排斥,过了一辈子寄人篱下的幕僚生活。这种创伤,使得他带有浓厚的感伤抑郁情调,从而影响了他的诗篇的风格。就他现存的近六百首诗来看,内容还是较广泛的。如《有感》,《重有感》的反对宦官专权;《韩碑》、《寿安公主出降》、《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的反对藩镇割据,《城上》、《漫成五章》(之五)的反对少数民族奴隶主的侵扰;《可叹》、《碧城》的讽刺统治集团的荒淫无耻;《瑶池》、《华岳下题西王母庙》的讽刺统治者服药求仙的愚昧:《咏史》、《览古》诸篇的对统治者游乐荒怠的警戒;《行次西郊一百韵》对社会动乱与人民苦难的反映。当时社会上的重要方面几乎都涉及了。至于抒发个人遭遇的坎坷、受压抑的悲愤心情的作品那就更多了。
这些作品,说明了李商隐的诗篇的现实意义。而且“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几时拓土成王道?从古穷兵是祸胎”、“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等诗句也反映了他具有忧世忧国的思想。当然,他究竟是个封建士大夫,他的集子中还有些如《效徐陵体赠更衣》、《又效江南曲》等轻艳怀想的作品。
李商隐的古体诗,也有写得很成功的作品,但尤长于七言律、绝。他的律诗语言精练,对偶工巧。形成深情绵邈,绮丽清新的独特风格。他的七绝善于造意,精于遣辞,含蕴深厚,形象优美。王安石称赞他的诗,“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谓虽老杜亡以过也”(见《蔡宽夫诗话》)。但忧时伤乱的篇章之多,关怀生民苦难的情感之深,与乎气魄的宏伟深健,李商隐是无法与杜甫相比的。至于格律的整严,词语的秾丽流美,以及抒情的细腻深致,那确实不亚于老杜,甚至还有比老杜更动人的句子。他的七绝也不同于李白、王昌龄,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有李、王的情韵,而不及李、王的嘹亮高朗。
李商隐的诗给人突出的感觉,是语言精美,尤其善于用典。有时他糅和几个典故而又贴切地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但也有些篇章过于追求语言的华美,堆砌僻典,不免有晦涩之感。甚至有时故意隐曲深藏,使人不得其解。所以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讥诮他:“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尤其北宋“西昆体”的作家,专门学他词句华丽的一面,形式主义倾向更为严重。其实这只是李商隐的部分缺陷,他的诗并不都是晦涩难解的,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不都是明白如话而又情韵深远吗?
问题倒在他大多数诗篇的感伤情调。诗人都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深于情,而且也都是愤郁中积发而为诗的。但李、杜、白的多数篇章的情感,都高昂愤激雄健深厚。而李商隐的多数篇章却陷于纤巧幽深、哀郁伤感。这与他个人遭遇有关,与晚唐衰颓的时代精神也有关。
有《玉谿生诗集》传世。以冯浩的《玉谿生诗笺注》、朱鹤龄的《李义山诗注》较好。
无题李商隐第2篇
一.教学目标、教法说明
了解李商隐的身世经历,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产生心灵解读。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重、难点,即解读诗的内容,领会诗的意境,感悟李商隐“隐晦曲折,朦胧含蓄”的诗风。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探究互动法。为锻炼学生的师范技能,选取一名同学辅助教师教学。
二.教学过程说明
(一)激趣导入
教师声情并茂简要介绍李商隐的诗歌成就,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在PPT的辅助下,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家世背景,仕途经历,爱情悲剧,使学生对李商隐其人有一个大致轮廓。
(二)无题二首赏析过程
1.读诗文。PPT显示《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配乐朗读,教师点评,师生和乐齐读。这一环节主要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诵读中让诗文凭着自己的语言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
2.赏文意。为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李商隐诗歌寄情深婉的艺术风格,请一名同学走上讲台,担任教师的角色,辅助教师教学,为大家疏通诗意。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尽管学生在讲台上只讲解了几分钟,但课前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搜集资料、做教案、做幻灯片、备课等。这首诗涉及到两个历史典故,即“巫山神女”和“清溪小姑”,怎么将这两个历史典故简明、清晰又生动地介绍给同学们,并自然融入到诗意的疏通中,需要学生课前做好编辑工作,并形成一段短小精悍有文采的教案。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备课、讲课等师范技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锻炼了在台前不怯场的心理素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学期下来,一班的每名同学都会轮到五次左右这样的机会,这为他们将来参加见习、实习或找工作参加面试、试讲都会有所助益。
3.悟诗情。师生在对话中品读《无题重帷深下莫愁堂》。引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方法,产生心灵解读,品味李商隐诗歌的深层次内涵。李商隐的诗歌含有深刻的比d寄托,但是诗面给人的感觉是在描写爱情相思,如果不联系他的身世背景去分析,很容易陷入流俗的解读,所以引导学生在品悟诗意时始终结合着诗人的人生经历,也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这样才能接近诗人所要传达的情绪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李商隐诗歌深邃的内涵。这一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同时这种品读诗词的方法也可以对他们日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有所启发。
4.道感悟。情之所至,教师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全诗感情深挚缠绵,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以华艳词章来反衬自己困顿失意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学生从文学鉴赏的理论角度明确,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极富代表性,是言情之中另有所托的,由此接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5.拓展学生思维,升华心灵情思。从“温李”(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对比,引出对李商隐诗歌创作风格的介绍,PPT显示李商隐诗歌中比兴寄托艺术的两种形式,使学生从诗词鉴赏的理论角度明晰李诗的艺术风格,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素养。
6.趁热打铁,夯实知识点。由上一环节自然引出李商隐诗歌中的典范之作《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师生和乐而诵,师生在对话中品读文意、诗情。为巩固学生这节课学到的“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鉴赏方法,师生共同赏析李商隐诗歌中的典范之作《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以便使学生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寄情深婉有更深的体悟和认识。
(三)课后延伸阅读
安排学生从老师给定的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中选取一首,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鉴赏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真品读,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鉴赏方法;实现情感目标――走进李商隐的情感世界,与诗歌对话,与诗人剖心。
三.教学设计反思
在赏析诗作时,采用“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含蓄,深情绵渺”的艺术风格。在视频、音频等媒体的辅助下,用背景音乐、优美画面营造一种诗情美、音乐美、绘画美,使学生在音画诗意中感受李商隐“楚雨含情皆有托”的诗风,获得文学艺术审美熏陶。在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读的多样性,在读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进一步体会作者,感知诗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教师在授课时,时刻铭记教学的知识性、师范性、示范性,以自己富有热情、激情的讲授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无题李商隐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7.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8.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二.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元好问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2.牛李党争与李商隐: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令狐绹后官居高位,李商隐的仕途短暂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缅邈的爱情诗。由于李商隐生活的不幸,他所吟咏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婉曲含蓄。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三.赏析讨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概括首联内容:
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惨”的意境。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
2.概括颔联的内容。
爱情忠贞。
3. “丝”与“思”谐音双关,深切而自然。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从“晓镜”“云鬓”看,此联的“转”在内容上有何深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虚写。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散乱也懒得去梳,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理解典故。
见课后注释。
2.表意作用。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诗人的感情又回到主旋律上来,虚实变化,风情婉转。
四.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4.艺术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五.拓展延伸:赏析理论
1.悲剧定义:
A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构成了悲剧的冲突”。
B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死亡”。
C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悲剧是把人生最崇高和最富于诗意的因素集中起来反映在不幸的人生形式之中。”
D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撕裂给人看”(鲁迅语)
李商隐爱情诗是他的抒情诗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2.无题诗在李商隐爱情诗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充满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
3.结论
生活艰辛而又抱持美好理想的李商隐,在很难说是自为还是非自为的苦难中挣扎、沉浮,结果是什么,此时已经失去关注的意义;应受关注的,是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性美。所谓悲剧的美学意义,也就在此。让人感动、获得美的快感的,从来不是功利意义的所谓结局,而是过程。真正的快感,与痛有关;事实上,正是对痛苦的体验和认同,悲剧美才能净化人心。可是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我们也在偷偷关注结局,惟其如此,这种美才让人心碎,才更促人深思,也才使情感更为纯净。
六.课堂小结:
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我们在最开始提到的那几首诗。
七.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无题李商隐第4篇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