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优质课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这是兰亭集序教案优质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兰亭集序教案优质课第1篇
教学目的:
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喜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文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 背诵全文,掌握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重点:
1、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2、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 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把握。
第一节
一、 导入:
杜甫被誉为“诗圣”,司马迁被誉为“史圣”,有一位名士被人们誉为“书圣”,他是谁呢?他的巅峰之作又是什么?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被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今天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 解题:
1、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年轻时有美誉,为人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曾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少师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年长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人评书法“字势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王羲之也长于诗文,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论者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但这些成就均被其书法之名所掩。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3、“序”有关知识:
名称:
即“序言”简称“序”“叙”“引”,也叫“前言”。
位置: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题跋” “跋尾” “书后”“后
记”。
作用: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
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分类:
从创作人角度可分为“自序”“他序”。
从内容角度可分为“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4、本文文体特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
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兰亭集序教案优质课第2篇
1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过程
一、导入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 ②反复阅读 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 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兰亭集序教案优质课第3篇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 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 导入课文
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当年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纷纷记下了各自的千古风流,而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按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幅书画作品。(多媒体展示书法作品)
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
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师: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书法的美,更要欣赏其文章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生:(鼓掌)
师:老师今年都三十多岁了,尚且能够完整地将全文背下来,大家说,同学们应不应该背下来?
生:(齐声)应该。
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
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 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 (精彩片段) 师生互动 疏通文意
1、 学生朗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
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
女生:(鼓掌)
师:非常棒!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提问题,我们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会培养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师难倒的问题,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谁来?
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
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 ,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
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师:同学问完了,老师也有几处处疑问,需要向同学们请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点字词设计的问题)
兰亭集序教案优质课第4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可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成语导入 我们经常用到的成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就出自王羲之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
故事导入 同学们知道“东床快婿”的故事吗?它讲的是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二十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王羲之的叔父王导家选女婿。王导的儿子和侄儿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打扮起来,只有王羲之好像没听到这件事一样,坐在东边的床(古人坐具)上敞开衣襟吃饭。郗鉴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说:“这正是我要的女婿啊!”于是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我们将要学习的散文名篇《兰亭集序》,就出自王羲之之手。
情景导入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气韵。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清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其书法美,还要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1.作家作品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今山东临沂)人。他是古代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了楷书、行书成熟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散文也是简净疏朗、俊美飘逸,显示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因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世人称之为“王右军”。
2.文化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写在书籍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一般是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评价作品等。如《滕王阁序》,又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正文前的小序。赠序则是唐代兴起的文体,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3.写作背景 王羲之生性洒脱,出身名门望族,却以交游名士、吟咏山水为乐。晋穆帝永和九年晚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聚会起因源于“修禊”习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到流水中洗濯以祓不祥,后来发展为暮春时节在水边宴饮嬉游。王羲之等人曲水流觞,即兴赋诗,各抒怀抱。最后得诗37首,编为《兰亭集》。《兰亭集序》则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会诗集作的序,此序一反《兰亭集》“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玄言诗作派,摆脱了追求骈俪的窠臼,是一篇情真语笃、朴素清新的优美散文。
4.基础积累
(1)请积累下列成语及常用语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流觞曲水 情随事迁
游目骋怀 感慨系之 放浪形骸 不知老之将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一觞一咏:喝一杯酒,名词活用作动词。
所以游目骋怀:使……放纵,使动用法。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副词用作动词;视听,视觉、听觉,动词用作名词。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以……为一样,数词意动用法;齐,以……为相同,形容词意动用法。
(3)掌握下列特殊句式:
修禊事也 判断句,“也”为标志。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句,即“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即“(于)一室之内悟言”。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句,即“当其于所遇欣”。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句,即“亦将于斯文有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
信息筛选 本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感情如何? 明确: 全文四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三、四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著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能力提升1.文章第一、二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明确: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明确: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分析鉴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合作探究 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你对此如何理解?
明确: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此文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相间,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词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十六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概括了人生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难怪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赏誉》)
拓展探究《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与老庄思想一致吗?
明确: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情怀。但是,他的人生观不同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在王羲之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课堂小结《兰亭集序》从东晋习俗写起,按照修禊事——游兰亭——观美景——抒幽情的顺序,由己及人,先叙后议。面对兰亭美景、雅集乐事,作者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人生之无情。《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写此序时作者年届五十,本文虽为序言,却表达了重死生、寄意后世的人文情怀。全文情景交融,文简意深,引人深思。
作业设计《兰亭集序》书、文双绝,对照《兰亭集序》字帖(冯承素摹本)学习。利用自己掌握的文字、书法知识,初步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魅力,希望对你的书写也能有所帮助。重点是了解序文写作特点,弄懂文意,品味文中优美的景语、情语及叙事之语。你将获得眼睛与心灵的双重享受。请就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良辰:暮春之初惠风和畅
美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曲水流觞畅叙幽情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悲痛:兴感之由不能喻之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文言知识,分析了文章内容,把握了作者抒发的感情,下面接着学习其他内容。
合作探究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明确:句中“清”字写出兰亭周围水的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的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相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明确: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地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明确: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明确: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明确: 以上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能力提升 找出本文的用典并分析其好处。
明确:文中有两处用典。一是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证明快乐比痛苦好、生比死好的观点,颇有说服力。二是“齐彭殇为妄作”,彭、殇分别代表了长寿和短寿,他们的生命质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典故从反面证明作者的生死观。
分析鉴赏 分析本文结尾的作用。
明确:文章最后说到写序的目的,是要记叙这次盛会,引起后人的感怀。文章收束得直截了当,抒发的情思却绵邈不绝。
拓展探究 有同学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表象生与死、长寿与短寿,而没有看生命的质量,如:是有益于社会还是浑浑噩噩。所以他的观点不足取。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明确:观点一:王羲之的说法有些片面。生命的价值不一定要用寿命的长短来衡量。同为亡国之君,蜀后主刘禅在晋朝乐不思蜀,浑浑噩噩,虽然寿终正寝,却留下千古笑话。南唐后主李煜却敢于表白思念故国之情,虽被宋太宗毒死,却留下了“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的佳句,令人扼腕叹息。所以,王羲之的生死观是不对的。
观点二:王羲之的生死观也有道理。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在王羲之生活的年代,玄说盛行,虚无主义在士大夫阶层中很盛行,这种消极的思想给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王羲之的这篇序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他强调乐比忧好、生比死好,恰好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
课堂小结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飘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作业设计1965年郭沫若撰文指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的,而是后人伪托。他的理由是:《兰亭集序》兴怀太悲,与兰亭会情境不合。王羲之的《兰亭诗》有“俯瞰渌水滨”“寄畅在所因”的句子,大家是在“高高兴兴地饮酒赋诗”,《兰亭集序》却“悲得太没有道理”。你认为郭老的观点合适吗?查查资料,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