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物理教案

物体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栏目:物理教案

这是物体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物体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物体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第 1 篇

●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物体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第 2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物体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第 3 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欣赏,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大家知道“龟兔赛跑”的寓言吗?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你是怎样判断的?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裁判员”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百米赛跑中,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思考、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表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思考: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m/s,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km/h,它们哪一个运动得快?

点拨:

思路1:根据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来比较。

1m/s的含义是物体1s内运动的路程为1 m,照这样运动,1小时(1h=3600s)运动的路程为3600×1m=3600 m=3.6 km。即

1m/s=3.6km/h

反过来,1km/h=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m/s

思路2: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统一。

1km/h=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

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分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v乙=18km/h=18×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m/s=5m/s

v丙=450cm/s=450×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4.5m/s

v丁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1200cm/min=1200×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0.2 m/s

所以:v甲>v乙>v丙>v丁

答案:B

学生自学、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

答: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约

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增强对速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巩固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三、匀速直线运动

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怎样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其特点是: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可以用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有关速度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变形,得到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或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v、s、t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

(2)三个量的单位要对应。一般用两套单位:m、s、m/s为一套单位;km、h、km/h为另一套单位。常常在写已知的时候划成统一单位。

(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1)涉及不同的物体,或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标或下角标进行区别。例如题目中涉及两个物体的速度,我们可以分别用v1、v2来分别表示两者的速度,与此对应用s1、s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用t1、t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不要乱用x、y之类的字母。

(2)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运动问题时,要画出表示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3)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学生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规范化地解题意识。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物体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第 4 篇

一、课程标准:

1、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二、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会使用秒表。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

3、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4、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但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二)探究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不会使用秒表。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五、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效 果

一、集中话题

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

学生回答:(这里不需要学生回答的很标准,只要有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就可以了)

二、探索和调查

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学生说,教师倾听。学生很有可能会说速度快,运动的就快,速度慢,运动的就慢。

教师:那么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的速度快呢?

学生回答是兔子。

教师:那么为什么在龟兔赛跑中它没有乌龟早到终点呢?

学生回答:因为兔子睡觉了。

教师:因为睡觉的原因,兔子浪费了什么呢?

学生:时间。

教师:对了,时间在表示运动的快慢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到运动的快慢到底如何表示)。

教师让学生看过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并说说速度的概念。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速度的概念。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吗?

教师,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距离和时间。

教师:你打算如何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

教师这里可以出示秒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个工具来精确的测量时间,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教师让学生说说具体打算如何操作?要注意什么问题?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后汇报。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结束后开始汇报,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某些时候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如(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

学生描述后,进行排序。

教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运动是有方向的。

教师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的手指甲也在运动吗?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呢?你能找到证据来证明吗?

相关文章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案学》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笔记》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