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物理教案

物体运动快慢

栏目:物理教案

这是物体运动快慢,是优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物体运动快慢

物体运动快慢第 1 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欣赏,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大家知道“龟兔赛跑”的寓言吗?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你是怎样判断的?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裁判员”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百米赛跑中,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思考、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表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思考: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m/s,另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1km/h,它们哪一个运动得快?

点拨:

思路1:根据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来比较。

1m/s的含义是物体1s内运动的路程为1 m,照这样运动,1小时(1h=3600s)运动的路程为3600×1m=3600 m=3.6 km。即

1m/s=3.6km/h

反过来,1km/h=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m/s

思路2: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统一。

1km/h=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

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是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丁>v丙>v乙>v甲

B.v甲>v乙>v丙>v丁

C.v甲>v乙>v丁>v丙

D.v乙>v甲>v丙>v丁

分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m/s。

v乙=18km/h=18×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m/s=5m/s

v丙=450cm/s=450×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4.5m/s

v丁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1200cm/min=1200×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0.2 m/s

所以:v甲>v乙>v丙>v丁

答案:B

学生自学、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

答: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约

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增强对速度单位的感性认识。

巩固速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三、匀速直线运动

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怎样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其特点是: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可以用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有关速度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变形,得到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或运动的快慢教案及教学反思,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题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v、s、t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

(2)三个量的单位要对应。一般用两套单位:m、s、m/s为一套单位;km、h、km/h为另一套单位。常常在写已知的时候划成统一单位。

(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单位。

例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后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1)涉及不同的物体,或涉及不同的运动过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标或下角标进行区别。例如题目中涉及两个物体的速度,我们可以分别用v1、v2来分别表示两者的速度,与此对应用s1、s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用t1、t2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不要乱用x、y之类的字母。

(2)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运动问题时,要画出表示物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3)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学生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规范化地解题意识。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物体运动快慢第 2 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以及《运动的描述》,对运动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对运动学的物理量如长度、时间等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重点难点

1、重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2、难点: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汽车行驶、猎豹奔跑、蜗牛爬行,流星雨的视频资料,并提出问题:视频中的物体有什么异同点?

由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而且它们运动的快慢不同。

由此,引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2【讲授】速度

视频1:多媒体播放在相同时间内汽车和自行车行驶的动画。

视频2:多媒体播放汽车和自行车行驶相同路程的动画。

提出问题:汽车和自行车哪个行驶得快?如何来判断?

学生1::汽车行驶得快,因为在相同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长。

学生2:汽车行驶得快,因为行驶相同的路程,汽车用的时间短。

【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进一步提出问题:甲跑百米用12s,乙跑万米用28min,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条件下,如何比较物理运动的快慢?

学生经过讨论可得出:用物体在1s或1min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总结】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由此引出单位时间,建立速度的概念。

速度: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

v=st ,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变形公式:(1)

s=vt‍ (2)

t=sv‍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

m/s 或

m·s−1 。常用单位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

km/h 或

km·h−1 。它们的关系是:1

m/s =3.6

km/h ​。

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而通过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小。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物体运动快慢第 3 篇

 ●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物体运动快慢第 4 篇

 紧张激烈的赛课终于结束了,有点儿如释重负的感觉。不过仔细回味从准备这堂课到上完这堂课的过程,收获真的很多。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1、新课的引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个好的引入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个引入至关重要。在引入环节,我思考了好多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过最终还是定格在了赛课使用的这种方式上。首先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这个难点;

  虽然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3、通过“尝试练习——总结方法——巩固练习”这样的流程,有效巩固了速度的计算这个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不过学生刚学完《欧姆定律》,对物理计算题的解法大致了解,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速度的计算,然后及时给予反馈,再引导学生及时总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最后再进行巩固训练。利用这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们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对教学重点的强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开发小实验,有效突破了“频闪摄影”这个难点

  “频闪摄影”虽然是课本“想想议议”的内容,但却向学生讲述了一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所以应当引起重视。查阅了很多资料都对“频闪摄影”做了淡化处理,基本都是只讲述了两张网球运动的频闪照片,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有点略显单薄。所以我在“频闪摄影”这部分自主开发了一个小实验“模拟频闪摄影”——利用初二上学期同学们学过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的内容,通过每相隔一定时间睁开一次眼睛观察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来模拟整个频闪摄影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了频闪摄影这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利用这个简易的小实验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

  速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物理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所以应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开拓学生的思维。

  2、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不到位

  现在的教学设计主张的是三维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执行,教师都能做的比较到位。但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往往会打折扣。对于赛课,专家们在评课的时候其实往往也就着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用以区别赛课的等级。所以,要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彰显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时之功。如果再上一次这堂课,可以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结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恒心+毅力=成功”。

相关文章

《弹性势能生活中例子》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沪科版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