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等奖教学设计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等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1 篇
1. 导入新课
2.解意
(1) 听范读,闭眼想象词中所写情景——想象画面之美。
(2)自由诵读,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3)教师介绍〔衡阳雁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国境内;勒: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指平定边患、建功立业
〔燕然未勒〕边患未平、壮志未酬
展示“角”和“羌管”
(4)齐读诗词。
3、赏句
(1)、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词语背后的丰富内涵——感受意境之美
“衡阳雁去无留意",(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用秋天的大雁来表现空间的距离遥远。雁去的方向是南方,家园、故国,很遥远,对于这边塞一点没有留恋之意,这一点特别使诗人感慨。雁都没有留恋此地的意思,我却留在这里。"
四面边声连角起",本来似乎应该是:"四面边角连声起",但是,那样一来,第二和第四个字都是仄声,就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了,不协调了。汉语诗歌的语词顺序,可以比较自由的。
要注意"风景异",异者,不同也,就是和其它地方不同和地域特色。首先是与家乡的距离感。这不是随便说说的套话,而是全诗的着眼点。
4 创文————体会感情之浓
想象训练:用第一人称描绘下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
(四) 揣摩读法————准确把握情感
(五) 问题探究
1.秋思中的“思”,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假如你是画家,你将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表达。
(六) 拓展延伸 阅读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比较阅读:
修改稿:结合网友们的建议以及再次研读课文,对此设计做了一些修改,今天上课感觉还不错。
1. 导入新课
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强调范仲淹家乡苏州吴县。
2.解意
(1) 听范读,闭眼想象词中所写情景——想象画面之美。
(2)齐读,掌握生字词。
(3)教师介绍〔衡阳雁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国境内;勒: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指平定边患、建功立业
〔燕然未勒〕边患未平、壮志未酬
展示“角”和“羌管”
(4)齐读诗词。
3、赏句
(1)阅读上阙。思考“塞下秋来风景异” “异”在何处?(要求结合词中诗句,发挥想象回想家乡秋天的特色)
边塞延州 家乡吴县
“衡阳雁去无留意:寒冷 绿树成荫
四面边声连角起:特色声音 莺歌燕舞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戒备森严,战事吃紧 华灯初上
4 创文————体会感情之浓
词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
浊酒一杯家万里 思乡想家
5、拓展延伸 阅读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比较阅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2 篇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3 篇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本作品的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这激昂 豪壮和婉转 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 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 秋思》
二:新课
(一)读 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 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 处理好字音 节奏 感情)
个人表现读 (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呢?
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 )
(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 别愁 )
(人不寐 焦虑 苦闷 悲愤 担忧 )
(白发夫泪 悲怆 苍凉 壮志难酬 痛心 )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 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又有谁能安然的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飞的大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 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结束语:以上就是《渔家傲》的教案了,希望随大家有帮助!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一等奖教学设计第 4 篇
一、揭题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要与大家一起学习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1:一首词怎么会有两个题目?(词牌名题目,真正与内容有关)
2:秋思,在秋天引发的思绪。
公元1040年, 52岁的范仲淹应急召远离风景如画的故土苏州,来到千里之外黄沙漫天的边塞,开始了多年的戍边生涯,在一个夜不成寐的晚上,听着悠悠羌管,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秋思》。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词作。
二、初读感奇景:
1、请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2、学读
读得准确流利,很有诗味,我们扬长避短一起学着读一读。
这首词的味道来自于情,来自于景,词人首先给我们呈现了塞外奇景:塞下秋来风景异,我们用组词法去解?(惊异、奇异)一个异字传递了词人对塞下季节变换的敏感,究竟异在何处呢?我们快速地找一找、说一说。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向南方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 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奇寒:胡天八月即飞雪……风掣红旗冻不番 以诗解诗,将以前学过的诗相映照、比对,可以更快地了解诗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夜不能寐,侧耳远听,寒风呼啸,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 这一切对于身处江南的词人以及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何等神奇。
长烟落日孤城闭: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之下,竟是孤单小城的城门紧锁。充满了萧条肃杀之气。广袤天底下,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孤城了,跟繁华的江南自然有着天地之差。
羌管悠悠霜满地:特有乐器,唐代边塞诗常出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发出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如泣如诉、凄切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听乐音)
千嶂里:凉秋九月,衰草连天,原是儿孙绕膝,饮酒赋诗的日子,如今竟然身处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之中,离家万里、归期遥遥,怎不心生悲凉?
三、细读明情怀。
这些新奇的景象实在是太独特了,我们来把写景的句子联起来读一遍。雄壮、奇异的塞外景色成了边塞诗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评论家说:边塞诗歌的一大特色及价值就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
岑参如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雪绚烂)
王维亦是如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们称颂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的词人,范仲淹也是这样在歌颂着的吗?那他此刻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悲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人早生华发,有人黯然落泪。这是多么凄凉的情景。
除此之外,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他拉悲凉之情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再把词句吟诵一遍,仔细体会体会。呆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敢于挑战的同学,可以发挥想象,描绘场景。比如:老师在刚才的边声里听出了悲凉之意。(示例)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愁更愁,两个数词用得很有意味。一杯万里呈现鲜明的反差。杯杯浊酒家万里。原本想借酒舒解思乡念家之情,然而曲曲一怀怎抵得过千里万里的浓重乡愁。浓得化也化不开。
直抒胸臆
景中含情(见上文)
闭口音
四、深读究缘由:
什么原因让他如此悲苦?(还有一句,非常特殊,被同学们漠视,这里面有没有悲情在里边?)
燕然未勒归无计:
A 明意 典故的.反说 战争没有取得胜利,既便对家乡亲人魂牵梦萦,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B 如果有旨命其归,你看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效法 窦宪 建立功勋 许多边塞将士就是怀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目的而去的。壮志未酬 既便可归不能归也不愿归。
C 有没有可能“燕然有勒”、荣归故里呢?看一则材料:
材料补充:宋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驰。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生念)诗句: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就点出了战事吃紧 ,国家危亡的情景。
你有答案了吗?君王的治国之策如此,既便他有雄心万丈,既便他才华横溢,然而实现抱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眼看着进犯少数民族军队步步进逼,国家危难而又无能为力。壮志难酬,悲怆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范仲淹他很努力,他到任后,一而加强军队训练,一面构筑防御工事,努力使延州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他也很有能力: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
原本他可以坦然,他尽力了,但是仍旧忧国居民,作着家国之思。将军范仲淹岂只白了发,还流着泪,同理,白了发、流着泪的又何只范,还有那些同样离家千里万里的征人们,所以,末句要把它表述完整,应该是:将军征夫白发将军征夫泪,互文的用法(板书)。词人的情怀原来是那么复杂那么深重。现在就让我们感觉自已是那位集万千感慨于一身,作着深重家国之思的词人,和着音乐来演绎一下这首词:
配乐朗读。(跟读: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延读知其人:
自古以来,悲秋之作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学过马致元的曲《秋思》是一首:(会背吗?),我们学过的边塞诗词也不是一首两首:欲……
然而评论家们却说:此词,为一般的边塞思秋之作难以比拟。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说出理由:
小结:除了表现英雄气概、奇丽风景、艰苦生活之外,作为臣子能将矛头直指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所造成的弊端。其气概、其见地非同一般。
从个人的羁旅漂泊情怀、小家儿女情思中跳出来,触及家国百姓的忧思,有担当、具有伟人胸怀。
一切的一切,应了他书定在《岳阳楼记》里的人生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词里的范仲淹让我们严然起敬,史书里真正的范仲淹又如何呢:
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
1043年,痛心于朝政时弊,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不久,因保守派阻挠被贬,于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师:范仲淹喜好弹琴,工于诗词散文,志趣高雅,很有才学
也正因为如此,宋代理学家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师:千载迄今,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范仲淹的诗词,一直被人们深情传唱。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