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扩写教学设计一等奖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学习扩写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扩写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⑴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⑵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学习扩写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
一、学习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水窖储水一勺水膝盖
(二)我会填
1.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这是我听到的将说成是的话。
2.你是怎样理解母亲的话的?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不写缺水之“苦”却具体描述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之“乐”的写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感恩亲情的思想感情。
【小组合作探究】
1.请大家仔细默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水珍贵的语句。用横线划出,然后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读,你从哪些词眼中读出了水的珍贵?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水给我们村子里的人带来了快乐?读文2——6小节,想想:哪些画面是你从来没有看过的,哪些语句是你从来没有听过的?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节约用水的名言*句。
2.设计两条节约用水的宣传语或是写段小文章谈谈你学了本课的感受。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挑水(tiāotiǎo)期盼(qīqí)储水(xùchǔ)
倾注(qīnqīng)膝盖(qīxī)
(二)句子练习(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吗?是的打“√”,不是就打“×”,请选择。)
1.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2.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3.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
(三)选用给出的词,结合课文内容写2句话。(每句不少于3个词)
干燥炎热骄阳风干
抚摸清凉倾注润湿
期盼盼望渴望
(四)查找关于“水”的资料,了解西南干旱的有关情况,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写一份倡议书吧!
五、课后作业
1.摘抄课文中10个词语抄写两遍。
2.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六、板书设计
缺(苦)
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反衬手法
有(乐)
学习扩写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3 篇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即能在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抓住文中的关键语段或者文本留白处,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扩写,丰富作品的形象。
二、教材分析
《学习扩写》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统编教材写作的特点是尽量与阅读相配合,注重对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从写作的一般要求,到用不同文体进行写作,到有创意的表达,层层深入。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般的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方法,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学生接触过扩写类的文章,如《女娲补天》等,但对如何找准扩写点,如何对不同文体进行扩写的认识不足,需要在写作实践中进一步训练。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扩写,在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找准扩写。
2.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扩写的技巧与方法。
3.按要求扩写,写出内容连贯、合乎逻辑、语言优美的文章。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扩写的技巧与方法。
难点:进行扩写的写作实践。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目的
由学生日常写作实践导入。
明确表明学习扩写使文章更加生动和充实。
(二)知晓定义,理解内涵
定义:扩写就是对本来较为简略、概括的文章或片段加以扩展、补充,使之成为篇幅更长、内容更充实的文章的写作方式。
(三)学习技巧,深入把握
1.扩写的基本要求一:忠于原文,把握中心
要准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遵循原文的体裁,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大胆创造,为原文“添砖加瓦”。记叙性文章要忠于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说明性文章要忠于原文的说明对象;议论性文章要忠于原文的观点。
例: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扩写: 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他毅然成为了“最美逆行者”,在前往武汉疫区高铁的餐车上,疲惫到仰头睡着,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本文的中心:强调钟南山的责任和疲惫。
示例(教师下水文片段):钟南山已经八十四岁了。疫情当前,他的决心与斗志,都与十七年前的自己一样。从广州到武汉,近四个小时的车程,他端坐在前往疫区的高铁上,在苍茫的夜色里、在灯光明亮的餐车间,像一座坚毅的山。他顾不上吃饭,戴着厚重的眼镜,将手边成叠资料翻了又翻,仔细折下了纸角,做了记号。
列车呼啸向前,临危受命、几次奔波,顶着一头银发。他微闭了眼,将座位当成靠枕,双手合拳,抱在胸口,青筋微起,钟老不知是睡着了、还是清醒着,那皱起的眉,在亿万国人的心里泛起涟漪。
2.扩写的基本要求二:重点突出,找扩写点
一篇文章里,并不是每句话、每段文字都需要扩写,不要平均用力,而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确定适合的点,安排好扩写的主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扩写。做到详略分明,重点突出。
注意:不同体裁的文章,扩写的着重点不同。
(1)记叙性文章:
扩写重点:补充情节和细节,增加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
例: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扩写:湖北武汉菜农老秦,从郊区菜园开着电动三轮车,行程四十公里,到达武汉医疗队所在医院,将自家种的、村民送的24箱蔬菜送到医疗队手中,坚持不留姓名,让亿万中国人为之感动。
扩写点:天气的寒冷、一人扛24箱菜上车的艰难与坚决。
示例(教师下水文片段):湖北一月底的风冻得刺骨,老秦卷起袖管,弯下腰,不到一米七的个子,包裹在黑色的棉衣里,在雾气与冷风里若隐若现。他冻得通红的指关节,衬着手臂暴起的青筋,猛地一用力,将满满一箱蔬菜扛上了三轮车后备箱,喘几口粗气。他并不直起腰,保持着躬身的姿势,将手指插入一箱又一箱蔬菜筐中,扛起,放下,喘气……寒冬里的口罩,沾上了鬓角的汗水。直至二十四箱蔬菜“安全入座”,他才直起腰板,舒展了眉,关上驾驶室的门,摇摇晃晃,开始了他四十公里的“征程”。
(2)说明性文章:
扩写重点:补充材料,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丰富对说明对象的介绍。
例: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扩写: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
扩写点: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示例: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3)议论性文章:
扩写重点:进一步补充论据,阐释观点。
例: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扩写: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 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为了改变新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坚韧执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梦想。
扩写点: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示例:自信是对目标执着的追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目标,并脚踏实地 不懈奋斗,他一定会收获辉煌的成功,至少会书写一段无悔的人生。居里夫人曾对友人说,“我们必须要有恒心……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道理论据)为了改变新 中国的贫油面貌,李四光风餐露宿,披荆斩棘,足踏千山,脚涉万水,风尘苦旅30载,相继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多处油田,并成功预见了今天正在开发的新疆大油 田,成为共和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为了解决亿万生命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废寝忘食、潜心钻 研,以稻田为家园,视秧苗为亲人,白首不坠青云之志,浮华难动济世之心,为中国和世界 粮食生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事实论据)所以,若想成功就得坚韧执着,就要忠于自己的梦想。
3.扩写的基本要求三:内容一致,文章连贯
扩写时,人称和语气要保持前后一致,情节的发展或论述的推进要合乎逻辑,要有必要的过渡,增添的细节要和全文相协调,避免枝大于干。
(四) 总结提升,写作实践
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将其扩写成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200字。面对疫情,浙江湖州83岁拾荒大爷,将一辈子拾荒所得的大半积蓄一万元主动捐赠到社区,不顾社区工作人员体贴的“婉拒”,坚持捐赠并坚持不留姓名,只留下三个字“知恩者”。
七、教学反思
扩写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大部分学生的扩写都是简单地增加修饰语,扩写情节。学生的作文存在两大弊病:一是扩写时没有很好地忠于原文,二是扩写的重点没有把握好导致详略不当。所以要完成这一单元的作文目标,要能引导学生找准扩写点。本次写作指导,大部分同学能够深入文本,主动思考如何进行扩写。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无法进行对应的练习,这也是本节微课的遗憾之处。
学习扩写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了解吆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
难点:体验作者在写吆喝中的内在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接头吆喝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学生品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城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4、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5、教师总结归纳共*问题,并演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⑴文章重点是写*街头的吆喝声,为什么要从洋人对*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街头的哪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⑵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
⑶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声调、韵律进行概括归类?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混沌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塔。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板书设计】
吆喝(1~3)引出话题
(5~9)从早到晚
(10)一年四季
(11~14)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