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设计一等奖

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案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案

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案第 1 篇

课前准备

  在充分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导入新课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ㄊ闱樯⑽模“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深挚感情。

  合作探究

  一、诵读、感悟

  引导学生饱含感情地分段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叔侄情深

  第二部分:(4—9段)

  十二郎意外之死

  第三部分:(10—12段)

  吊慰之情

  二、诵读、赏析

  1、赏析情思:

  提问:本文自始至终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并作简要分析。

  点拨:“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是因情而写,所写皆情。

  A、流露出一种遗憾酸楚之情

  B、透露出一种深沉的痛惜、自责之情

  C、流露出一种悲凉凄楚之情

  2、深析“情”中”“悲”情

  提问:本文主要表达对十二郎之死所产生的悲痛之情,这种痛主要表现于哪些方面?

  点拨: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3、抒情手法学生感知并总结)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寓情于事,通过生活琐事表达自己的感情。

  (3)语言上借助虚词的使用来表达情感。

  提问:体会语气词连词的表达效果(参照课后练习点拨:三个“邪”字、五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之情。此段借助虚词表达了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过程,尤其显得哀婉动人。2)

  课堂小结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拓展延伸

  1、提问:比较本文与一般祭文有什么不同?体会本文自由体写法与边诉边泣的表达形式。

  2、相关链接:诸葛亮吊周瑜

  活动与探究

  活动目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储备,设计一场“亲子”活动,体悟亲情,学会尊重父母,平等对话。

  活动内容:利用双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开展一次对话。话题可以围绕个人的理想、学习、成长及家庭生活、父母工作等。并做好谈话的记录。

  活动步骤:1、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和父母进行交流,整理归纳谈话的记录。

  2、学生根据记录下的谈话,整理成文。

  3、小组交流,选取代表作典型发言。

  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

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案第 2 篇

 【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浓郁文化气质的丰富资源。《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与对待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本课的设计着眼于鉴赏陶冶,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原则,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本单元四篇自主赏析文分别是:《六国论》《伶官传序》属于议论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记叙文。

  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的重点应为深入领会其中的真挚情感。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是一些文言基础知识点,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的理解。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要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情”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还应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加深理解。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或通过讨论理解稍有难度的文言文;同时,他们十七八年的人生体验也为深入领会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这篇祭文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于家庭琐事的叙写中,且文章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况且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有限,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较难理解。在当前学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要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显得十分困难,所以处理教材要做取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与背诵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本文的.内容要点,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邪、也、乎、矣、其、然”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领会本文在叙事中抒情、融情于事的写作特点,培养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这是一篇祭文,诵读时要注意有浓厚的情感,做到口发其声,心念其事,声情并茂。

  2、文言词句的理解要结合语意,做到字句落实,不可眼高手低,凭想当然办事。

  3、充分发挥注释的作用,结合注释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体会作者历经患难后显示的深厚情感。

  【设计思路与步骤】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依照《教学大纲》,加强诵读,故设计使用“四步诵读法”,即音读——意读——情读——美读。每一步,都首先指导学生自学(自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适当点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这四步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下借助网络等多媒体查阅有关韩愈的生平及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有感情地、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导入新课

  1、截取《二泉映月》的曲调带学生进入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

  2、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初中我们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高中我们学习了以孝情动人的《陈情表》。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兄弟友情、骨肉亲情的至情文章《祭十二郎文》。

  推进新课

  检查预习,下面知识由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具体内容略)

  一、作家及作品知识

  二、写作背景知识

  三、祭文文体特征

  整体感知

  1、配乐听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错读的字音。

  2、带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文字,然后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时,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本文采取韵散结合,以散为主的形式表达,运用与亲人对面交谈以叙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诵读时加以体会。

  合作探究

  在诵读中积累,进行知识归纳:

  1、重点实词

  衔哀致诚辍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泽吊慰何尤

  2、词类活用

  成家以致汝业其家长吾女及汝女

  3重要虚词其乎矣

  4通假字时羞之奠零丁早世敛先人之兆

  5特殊句式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第五、十一段。

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案第 3 篇

 【知识目标】《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

  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点难点】

  一、读懂词句,掌握积累文言词句,体会至真至诚的骨肉亲情,是学习的重点。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常识

  1、韩愈

  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十二郎与韩愈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他的去世为什么如此悲痛?

  2、在回忆中死者生前与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让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

  3、作者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结合《导学》“知识盘点”在文本中发现疑难词句,并做相应的.笔记〗

  四、复述第一至第四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语词概括了这些情感?

  五、练习实践

  诵读全文,巩固词句,增强语感,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第五至结尾重点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

  【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1、第五段主要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怎样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还有怎样的情感?

  〖感叹人世无常——悲怨而无奈〗

  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纯明不蒙泽——未可信

  其信然邪,其梦邪少强夭殁, 长衰全存

  梦——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在侧——信然

  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

  2、上段哪个语句与本段相呼应,而下文哪些语段与本段相呼应?

  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了解概括〗

  对死者——祭拜亡灵,吊慰遗孤,力求改葬——抚养子女,以待余年

  对自己——深感负疚,生不能共居,殁不能尽哀,魂不能相接——无意人世

  【小结】无意人世却责任未了,抚养遗孤又觉力不从心,这是何等的哀痛凄绝啊!

  二、诵读指导,品味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诵读提示】

  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确实,读这篇祭文,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作者眼泪纵横的模样,还可 以听到作者痛哭的声音。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读者被它所打动。宋代大作家苏轼曾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 它感人之深。

  〖小结〗

  披文人情、以心相感,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又岂能是一个“哀”字所概括得了的。

  三、迁移练习

  1、完成《导学》基础训练

  1、口头复述全文,发现疑难语句

  第三课时

  一、拓展迁移,探究思考

  作者对亲情、人生际遇变化的感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开放思维,各抒己见)

  二、赏析品味,交流成果

  【通过讨论学习借鉴本文写作特点】

  1、〖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3、〖呼唤对话,如泣如诉,哀怨凄绝〗

  4、〖语句重叠,多用排句,增强语势〗

  三、诵读涵咏,巩固理解

  四、练习与迁移

  1、重点语词的联系比较与归类积累

  2、翻译重点语句

祭十二郎文一等奖教案第 4 篇

一、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女寄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古文观止》选编者茅坤评价说: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各段主要内容

文章的线索: 生离之情 →死别之情 → 痛悼之情

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

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

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

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第六段表明自己老病衰弱。

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

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

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韩家子、孙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当时虽然能记得事了,但也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那以后四年,我才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儿。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汴州、徐州,这些地方还是异乡作客,不能把它作为长久之计:要作长远打算,不如往西边回到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来求得微薄的俸禄。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叔侄深情(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命吗?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我生怕自己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边无际的悲哀啊!”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健康生存吗?我实在不能把这消息当成真的啊!如果这是在做梦,或者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唉!看来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了,你这样纯正聪明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所谓"天",实在难以测透;所谓"神",实在难以弄明啊!所谓"理",真是不能推断;所谓"寿",根本不能预知啊!

虽然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快要变得全白了,动摇的牙齿快要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不能保住,像这样的小孩儿,又能期望他们长大,成人立业吗?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我回信说:"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并不曾把它看成值得担忧的大事。唉!难道竟然因为这种病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有别的重病而造成这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是在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在哪月哪日。或许东野的使者不晓得向家人问明死的具体日期?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的具体日期?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来应付他吗?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揣摩第5自然段“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乳母。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到三年丧满,就等到丧满以后接他们来;如果生活困难而不能守满丧期,那就现在把他们接来。其余的奴婢,都让他们为你守丧。等到我有力量改葬的时候,一定把你的灵柩从宣州迁回,安葬在祖先的坟地,这样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我们不能同住一起,互相照顾,你死后我又不能抚摸你的遗体,尽情痛哭,入殓之时不曾紧靠你的棺材,下葬之时不曾俯视你的墓穴!我的德行有负神灵,因而使你夭亡。我不孝顺、不慈爱,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起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的时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互相依傍,去世以后,你的灵魂不能和我的梦魂亲近,这实在是我自己造成恶果,还能怨谁呢!《诗经》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我该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来打发我剩余的岁月。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待她们出嫁:我想要做的,不过如此罢了。

唉!话有说尽的时候,而悲痛的心情却是没完没了的,你是能够理解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呢?唉!伤心啊!希望你的灵魂能来享用我的祭品啊!

相关文章

《掌声教学设计一等奖两课时》

《出塞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己亥杂诗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