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一等奖课堂实录
栏目: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鸿门宴教案一等奖课堂实录,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鸿门宴教案一等奖课堂实录第 1 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
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鸿门宴教案一等奖课堂实录第 2 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于历史人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难点】欣赏本文的写人艺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给学生们播放电影《鸿门宴》的视频片段),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觉得过不过瘾,老师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是相当地认真啊!这部影片叫《鸿门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段影片讲述的是什么时候的故事,对,讲的就是楚汉争雄时刘邦与项羽的一个故事,相信大家刚才已经注意到电影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了,那么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和刘邦又是什么样的?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课文《鸿门宴》。【板书标题】
(二)学习新课
分析项羽形象
1、生默读全文,勾画出描写项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项羽的性格特征。【板书:项羽】
明确:
(1)政治上幼稚: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板书:政治上无知】
(2)自大轻敌: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板书:自大轻敌】
(3)不善用人。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板书:不善用人】
2、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评价语。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历代名人对项羽的评价之后,对项羽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读
分析写人手法。
1、《鸿门宴》这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更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无韵之离骚”,说明它在文学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又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时,手法上有何高妙之处?生默读全文,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
明确:
(1)抓住典型细节对人物进行刻画,如曹无伤告密后,项羽的表现是“大怒”,表现了项羽的暴躁易怒。
(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尖锐的冲突中,项羽、刘邦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联系自己看过的小说和电影,思考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有何好处?学生独立思考作答,老师可以给予适当提示。
明确: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面对美味佳肴时,大家的表现是一致的,但在面对危险时,则表现迥异。有人惊慌失措,有人沉着冷静;有人损人利己,有人舍己为人。可见,在矛盾冲突面前,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四)巩固提高
学完了本篇课文,相信大家对项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理解,我们都知道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那么同学们如果当初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放走刘邦,情况又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老师想请同学以项羽失败的原因为主题进行一个辩论,看看项羽究竟是因为放走刘邦导致了自己失败,还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导致了失败?
正方观点: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刘邦是当时唯一可以和项羽匹敌的人,杀掉刘邦,项羽便可一统天下。
反方观点: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难以战胜其他各路豪强,其内部也会四分五裂。
(五)小结作业
本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鸿门宴》这篇课文,认识了真实历史中的项羽,大家对项羽最后为何败于刘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分析刘邦、樊哙的性格特征。
鸿门宴教案一等奖课堂实录第 3 篇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二、教学设想: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有樊哙 目 目眦 按剑而跽
卮酒 彘肩
②试译下列语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③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上的斗争。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鸿门宴教案一等奖课堂实录第 4 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