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栏目:教学案例这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第一篇。政治上,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击,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饱尝艰辛。但他生性豁达乐观,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他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词人在上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阙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太守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执教后,感慨良多,几多成功,几多遗憾。现将本节课的成功得失反思如下:
一、能将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优化了课堂教学
首先在课前导入新课上下功夫,提前三分钟播放由著名实力派歌手屠洪纲演唱的根据《精忠报国》mv视频资料,因这首歌是根据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名歌。故事家喻户晓,演唱铿锵有力,令受众热血沸腾,学生通过视听感受,迅速进入歌曲演唱所带来的强大情感冲击力和震撼感,达到了预期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课前氛围比较成功。然后趁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一组排比句形式导入本节课,让学生马上进入了文本,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是在诗歌朗诵环节上,先让学生根据大屏幕上出示的朗读正音和节奏,自己大声朗读本词,接着学生试读一遍并评价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再次感受豪放词的气势豪迈,音调铿锵,节奏鲜明,平仄明显的特点。由于朗诵音乐和诗词的特点相吻合,朗诵者倾情朗诵,效果出奇的好,这可以从学生课堂展示朗诵看出;尤其是教师听了这个朗诵之后再次进行示范引领朗诵,学生再次齐声朗诵,基本上将课文大体意思理解的差不多了,为接下来的具体文本解读和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有效地欣赏词的韵味,感受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立功报国的愿望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借助多媒体教学让这个环节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这节课的优点,我认为一则在能通过课前歌曲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诵读情绪,让学生比较合理的揣摩出作者心境,诵读的较为到位。二则这种情感的深入解读一层深似一层,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一种方法,正如“ 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老年读诗如庭中赏月”,让学生明白反复诵读是可以在不断的诵读中产生新的感悟、获得新的知识的。三则进行了配乐诵读,可以让诵读产生美感,让学生加强诵读的专注力。四则教师进行了示范诵读,进行比较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并产生进一步培养能力的欲望。
二、课堂教学采用“三疑三探”,体现了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教学环节步步相扣,充分体现了课标倡导的疑探精神。在朗诵环节完成之后,我迅速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的学习要求和本节课学习内容——设疑自探。学生首先提问,大都紧紧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教师稍加引导和归纳:1.诗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2.词眼是哪个字?体现在哪些地方,请具体分析。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思想感情?4.运用了哪几个典故?有何作用?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结合文本,再次阅读诗词,自探并作批注。充分自探后,并进入第二环节——解疑合探。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小组合作,组长带好本组解决自学中的疑难和困惑;相机出示展示小组的名单,学生根据提示上黑板上演板;然后出示点评小组名单,学生代表及时上台评价打分。教师稍加总结,马上进入第三个环节——质疑再探。学生能根据本节课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尤其提到“酒酣胸胆尚开张”与“鬓微霜又何妨?”这两句是否矛盾?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学生解答后,仍然能穷追猛打,非要弄出个水落石出。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小高潮,非常难得。之后适当延伸了一下——运用拓展。让学生比较苏轼和柳宗元、陶渊明、屈原的不同之处,学生回答的比较令人满意。教师再次对本节课做小结。
二是整个教学环节比较完整,顺畅自如。学生在自探、合探、展示、评价、质疑和拓展等诸环节都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首先——课堂因“放”而活。这堂课开放性很强,学生在充分朗诵基础上质疑,在自主阅读中生成问题,教师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在理解词的主旨和典故这一教学中心环节里,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活而不乱。其次——课堂因“合”而深。侧重于合作学习,即学生带着疑问到小组里进行讨论、研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有效地解决问题。整堂课是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氛围中展开。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师生之间的探讨和谐自然,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说教者。由于“合作 ”,对诗歌的挖掘较有深度,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其三——因“引”而高。诗言志,词言情。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把学生导向重难点,抓住词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领会词的意境。通过背景引导、词眼引导、典故引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从感性的层次到理性的高度认识了苏轼的报国之志,从而落实三个维度目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自我感觉不足和遗憾之处是:
在几个环节处理上时间拿捏不够完美,导致前松后紧。比如在听读明义的环节上,没有留有时间为学生答疑,使得下面环节的描述大意有些困难,这些都是因为前一环节的处理不到位,还没有弄懂词义。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没有因势利导,这也提醒了我,面对不同的学情,老师向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还应当注意教学的评价语言。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个别处嚼得太碎,过分纠缠一些细节,比如质疑再探环节一位女同学的问题纠缠时间太长,重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全词整体感知略显不足。
这一次教学大赛已经结束,但是相信它会是我教师之路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多上好课,让遗憾变少,精彩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