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板书设计
栏目: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板书设计,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板书设计第1篇
教材分析: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重点难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第一课时诗人导入,整体感知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2)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自在)(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是无限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弄的意思。快乐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1、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
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课前预热1同学们,你在农村生活过吗?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一、导入1、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慢慢回头,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一起读:《清平乐?村居》。2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读) 交流: (词牌名 上下片 押韵 长短句)二、初读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得有感情。2、谁来读一读。(1-2人)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1)学生自由读。(2)交流: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A翁媪: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相媚好:你认为呢?吴音:吴的地方话!醉:知道意思吗? 可能是谁喝醉了?你们认为呢?无赖: 调皮的样子。卧剥:谁知道?(躺、趴)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三、品读。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相媚好”,老师还有更深的思考:词中说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清贫,可为什么他们还这么“相媚好”呢?(一)自由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二)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这个问题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1、学生发言: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他们才相媚好。2、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3、你是怎么理解的?大儿子正在锄草,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体谅父母。(谁来补充的?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二儿子正在织鸡笼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4、小结: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欢吗?(三)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1、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点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为什么喜欢?(小儿子调皮可爱) 3、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儿的调皮可爱?无赖:a 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蛮不讲理 游手好闲) b 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老夫妇对小儿特别喜欢,是对小儿的爱称)卧 (点击图)a“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b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C 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好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4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1) 听老师读一读?(2) 你觉得老师哪些词读得好呢?(好在哪儿)(3) 谁能读出小儿的顽皮?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顺,小儿调皮可爱,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相媚好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四)感悟景美1、生回答: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这儿的景色很美。2、你从哪儿读懂的?3、谁来读读这句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4、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草青 草茂盛 生机勃勃)5、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A自由练说 B指名说6、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7、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五)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1、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2、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讨论讨论,3、交流:(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4、小结:乡村的景色如此优美,农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陶醉呀!5、指导朗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四、感情朗读全文。1、喜欢这首词吗?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把感情读出来。2、老师读上阕,谁来读下阕。3、还有谁愿意读的?你读上阕,老师读下阕。4、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任地方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可是却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1)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饱受了打击,而如今还要面对晚年的凄凉和寂寞。当他看到眼前这一农家的生活时,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向往之情油然而生)(2)羡慕有多深,忧愁就有多深,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在静静地聆听中走进他的忧愁,读懂他的向往。5、配乐吟唱。 五拓展积累1、像这样清新的诗,辛弃疾还写过不少。辛弃疾一生写过600多首词。你读过他的哪些词?2、学生推荐 宋词历来和唐诗并称双绝。每首宋词都
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课后,找来宋词读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板书设计第2篇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二)新课1.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将(jià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教(jià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板书;有韵味自己读,指名读。(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引导学生答出;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让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6)布置自学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不同: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学习《示儿》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⑥小结: 2.学习《题临安邸》(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③朗读古诗(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板书:
示儿
题林安邸
忧国
忧民
北宋 遗民
南宋 权贵
死不瞑目 盼统一
醉生梦死 丢江山
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板书设计第3篇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表达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副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生活;那一幕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以前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正式上课之前也进行了预习,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本课的3首古诗词主要描写古代儿童的有趣生活,探究千年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但对于学习新的古诗词来说,吟诵,是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词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另外,在理解诗意方面,要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体验,轻松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篙”、“棹”、“怪生”、“相媚好”、“亡赖”在古诗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背诵、默写古诗。
3.想象古诗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
难点 发挥想象,感悟诗中所展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一切都是新鲜美好的,你们现在正经历着这样的人生季节。现在的你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你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奇趣的,那么,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小朋友,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吗?
现在,让我们通过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儿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注意发音及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学习“牧”、“蓑”的写法。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自由朗读《牧童》,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结合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精解诗句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指名读,你从诗句中看到了什么景象?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诗中的那些地方感受到的?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绿草,牧童在悠闲地放着牛,晚风中传来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我们可以感受到牧童是那么地怡然自得,自由自在。一个“铺”字,将草的茂盛及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示出了一种情趣,就像微风和笛声在相互逗弄;“六七里”、“三四声”并不是指确切的数字,是虚指,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及乡村傍晚的寂静。)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请同学们继续读诗的后两句,从后两句你又能读出什么不一样的景象呢?你能感受到什么?
(小牧童放牧归来后,吃饱了饭,月亮已经出来了,他也不脱蓑衣,就在月光下休息了。以天为帐以地为床,我们可以感受到牧童的心情是那么地舒畅,无牵无挂,非常惬意。)
1.通过读诗,你脑海中的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形象)
2.诗人想借助这样形象的小牧童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生活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而在牧童的生活中,广阔的草地令人向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沉醉,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灵世界的追求,对远离喧嚣、安逸自得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四、刚刚我们学习的《牧童》描写了一个小孩子的童年生活,而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诗中有两个小孩子,在他们身上又有什么故事呢?
1.(1)请大家自由朗读《舟过安仁》,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2)讲解题目“舟过安仁”,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乘船经过安仁县是看到的一幅场景。
(3)齐读古诗,注意发音及节奏,并边读边想象画面。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学习“篙”、“棹”、“遮”的写法。
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解决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
3.(1)指名读诗,解释“篙”和“桨”,用自己的话说“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的意思,齐读诗句。
(2)指名读诗,解释“怪生”,用自己的话说“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意思,齐读诗句。
4.(1)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的两个小童是什么形象的呢?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与同桌进行交流。
(2)指名回答,有感情读诗。
5.师小结: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作者在乘舟路过安仁的时候,看到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起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啊。可是用撑开的伞能借风使船吗?当然是不能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两个顽皮、淘气、童真、稚气的小朋友。作者看到并记录下了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表现出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6.可以看出两个作者都非常喜爱儿童,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齐读古诗。
五、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牧童》、《舟过安仁》。
六、板书设计
5 古诗三首
《牧童》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快乐美好的童年
《舟过安仁》小童: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复习齐背《牧童》、《舟过安仁》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脱蓑衣、卧草而眠的牧童和张伞使风的小渔童,那我们今天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近他们的童年生活,一起来学习《清平乐·村居》
3.介绍作者
一、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板书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之前两首诗的不同。
(2)讲解题目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二、 初读全词,习字解词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词句,注意节奏,理解大意。
2.全班齐读全词
(1)出示字词(清平乐 茅檐 吴音 相媚好 翁媪 锄豆 亡赖 剥莲蓬)
(2)指名读 认识多音字“乐”“亡”“剥”,组词
解释“相媚好”“翁媪”“亡赖”
讲解“檐”、“媪”等字的结构写法
(3) 全班齐读字词
3.(1)读词的前半部分,注意读音,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那些字词能使你感受到快乐的心情、愉悦的精神?
(2)指名回答,并带感情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我看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小溪边,听到茅草屋中有人用柔媚的吴地方言带着醉意在相互取笑,是谁呢?哦,原来是一对白发的夫妻。可以感受到老人生活的安详温馨。“醉”字体现快乐的心情,“相媚好”体现老人精神的愉悦)
(3)齐读词句
4.老人在喝酒逗乐,那么,他们的孩子在干什么呢?请大家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指名回答
(最大的孩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子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正在编织鸡笼子,最小的孩子呢?他是最调皮的,正趴在溪头,悠闲地剥着莲蓬呢!)
(2)你能体会到这3个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轻松、愉悦、开心、有活力、活泼)
指名回答,并带感情读
(3)齐读词句
5.学到这里,谁能体会到作者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轻松、安乐、愉快)
(词人所描绘的乡村是平和的、安逸的、温馨的)
6.带感情自由读全词,并进行同桌之间交流,用自己的话把全词的景象描述出来
乡村虽然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天真勤劳,生活美满温馨令人陶醉。请大家带着感情,齐读全词。
三、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清平乐·村居》
四、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环境:宁静优美
老夫妇:亲密恩爱 生活:温馨幸福
儿子们:勤劳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