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初会概括
栏目: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这是宝黛初会概括,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宝黛初会概括第1篇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
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简介:
1、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幺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
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10岁师从贾雨村启蒙。
外祖母贾史氏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
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
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
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
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
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带有奇幻元素的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2、
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爱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
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他所爱的清净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
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宝黛初会概括第2篇
《林黛玉进贾府》讲述的是宝玉黛玉初次见面的故事。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女主人公,相貌如何呢?读者很想知道,但作者并不急于描写,而是透过黛玉的眼睛,先写了贾氏三姊妹之迎春、探春的外貌之美,再写了王熙凤的服饰之美,引出凤姐力赞黛玉之美的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可是到底有多美呢?还是没有写出来。一直到宝玉出场,作者才安排了由宝哥哥的眼睛来看林妹妹,原来竟是个神仙般的人物——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值得注意的是,宝玉并不看林妹妹的服饰,而是重神韵的把握。这里的描写完全用虚笔,说明黛玉的美是脱俗之美,迎春、探春和凤姐的美丽其实都是她的陪衬,是世俗之美罢了。在宝玉眼里,黛玉聪慧灵秀,体弱多病,泪光闪烁。这样一个绝顶美丽、绝顶聪明的林妹妹为什么身体如此娇弱呢?原来她的前身是仙界太虚幻境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本来奄奄一息,幸得神瑛侍者的殷勤灌溉才得以生存,后来修成女体,为报答灌溉之恩才下界来以泪偿灌。草质本弱,因而林妹妹的身体自然不会强健;要将一生的眼泪还他,才算报了恩,所以《红楼梦》里哭得最多的是她,而泪尽而逝就是她的结局。
那么,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怎样的呢?课文写道——
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是唯一一个令作者在描写上做到了形神兼备的人物特例,单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一人物由衷的喜爱。贾宝玉的外表也是美的,在林妹妹眼里的他是个俊逸出尘的贵族少年。宝玉原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被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携入红尘历经凡劫的一块顽石,所以他衔玉而诞就不奇怪了。而在警幻仙姑那里备案的贾宝玉前身就是神瑛侍者,是绛珠仙草的恩人。宝玉其实是石与仙的综合体,而黛玉是草与仙的综合体。所以宝黛初会其实是两个仙质人物、两个美丽的生命在尘世间的重逢聚首,因此作者特意把两人的外貌留给彼此来隆重“推出”,真可谓用心良苦。这两位主人公初次见面就觉得对方似曾相识,说明他们心有灵犀,一见钟情,彼此的感受极有默契,正好应了《红楼梦》里“木石前盟”的仙缘传说。
我们再来看宝黛初会的特殊之处。当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的反应极为激烈——“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贾府上下都把他生而带来的美玉看成是命根子,可是宝玉却因为黛玉没有跟他一样的宝贝而摔了这个命根子,这就说明在宝玉心中黛玉的分量非同一般。作者巧妙地把宝玉与黛玉那种要求共存共亡的意识暗示了出来。同时,两人一见面就出现摔玉的场面,其实也为两人日后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即“宁为玉碎”也不苟全的结局:一个病死了,死在贾府被抄家之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个悟道出家,诀别了“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其实,一开始两人的恋爱就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触及了封建家庭的根本利益,毫无调和余地。
关于贾宝玉命运的警幻判词《终生误》里说得明白:“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贾宝玉的名字其实也暗示了他是假玉真石,可惜冰雪聪明的薛宝钗只看到表面的玉,用自己的金去配他,成就所谓的“金玉良缘”。结果呢,她得不到宝玉的心,她与他的俗世婚姻注定失败。宝玉既然是顽石转世,他身上自然有一股脱俗气质。作者用一首词《西江月》先给读者提了醒,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里揭示了宝玉作为贾府的叛逆者,与其追求功名利禄的父辈们不同,与其奢侈放荡的兄弟们不同,与其所处的封建时代更是格格不入。他爱《西厢记》胜过四书五经,他喜欢戏子蒋玉菡胜过高官贾雨村,他喜欢混在丫鬟堆中自由说笑,他会蹲在池边和鱼儿说话,他会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他反而是尊女卑男。在王熙凤生日那天,他没有在热闹的宴席上奉承凤姐这位贾府的权势者,而是跑到冷清的郊外祭奠冤死的丫鬟金钏。贾宝玉的思想站立在那个时代的前沿,而这只有黛玉理解,故当宝玉为死去的晴雯作《芙蓉女儿诔》时,黛玉能够陪同感伤。
“木石前盟”注定宝黛的爱情体现在两人的志同道合、互为知音上。但是最初两个人总是闹别扭,因为黛玉时刻感到宝钗对她的爱情的威胁,所以心里总是不安。直到有一天,她偷听到宝玉对湘云说“林妹妹从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早和他生分了”,才明白宝玉不喜欢宝钗的热衷功名。作者安排黛玉于无意中知道宝玉果真是她的知音这样的情节,其实是要说明这段情缘的坚定性。
黛玉性情率真不染尘埃,坚守自我不随流俗,因为寄人篱下,无父母兄弟可以依靠,所以多愁善感,在红尘中时常感到冷清寂寞,很容易受到伤害。她在为皇妃省亲建造的大观园的一个角落建了花冢,作了《葬花吟》,这首诗在哀伤凄恻之中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既是悼花,也是自哀,是提前为自己如花般绚烂美丽的生命唱出的挽歌。《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挽歌,其实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挽歌。她们尽管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正是应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警幻谶语。黛玉的哀伤当时只有宝玉略有感应,大观园的群芳尚未自知,还在欢乐嬉戏。这再次证明了木石前盟的灵犀相通。
继《葬花吟》之后,黛玉又作了《桃花行》。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之死不远了。“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宝琴开玩笑地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宝钗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又说明宝玉是深深懂得黛玉的。
书中多次写黛玉以花自喻,她与湘云对诗时曾念出“冷月葬花魂”,这其实也是她对自己命运结局的预言。她就是花魂,是群芳之魂,是世间一切美丽女子的极品,是一切美丽生命的代表。曹雪芹写她的生日在二月十二日,即“花朝日”,也是暗示她是花中之神。所以她死后回到太虚幻境,仍是“潇湘妃子”,是花中神仙。
为了家族利益而被人为促成的“金玉良缘”并没能挽救贾家,在黛玉“魂归离恨天”后,不久元春在宫中突然死去,贾府被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一损俱损,树倒猢狲散。宝玉感悟到时间的无情,体验到人生的虚无,对命运抗争的失败终于使他愤世遁世弃世,唱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回归顽石本真。宝钗的命运也应了“金簪雪里埋”的警幻判词。
一场来自太虚幻境又归回太虚幻境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作者用“木石前盟”这样的神话作为隐喻、象征,抒写出了对人世生命之美的挽歌。它既是人物个性、遭际、结局的诗情概括,又为情之所钟升华出一个优美的境界。
宝黛初会概括第3篇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宝黛初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两人一见如故,心灵相通。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十分好感;问黛玉读书、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况,闻知黛玉无玉,他便摔玉于地,此举惊坏了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