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未选择的路原诗

栏目: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是未选择的路原诗,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未选择的路原诗

未选择的路原诗第1篇

未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未选择的路

The Road Not Taken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一1963)是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斯学院和哈佛大学读过一段时间。获得诗名之前,弗罗斯特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丁语。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年。1916年后,他一直在著名学府任职,通常的身份是“住校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未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反映了他与大自然的贴近。他通过自然来表达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什么田园式的思乡情调。《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英文版:

The Road Not Taken

writen by Robert Lee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

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

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

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

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 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在诗中,诗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稀少、布满荆棘的道路,正如诗人在现实生话中选择了不会带来丰富物质的写诗生活。诗人在作出抉择后,同时又遗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选择一条路,并坚定地走下去,只有在多年以后的回忆中轻叹遗憾。这首诗朴实无华而清新隽永、寓意深刻。诗歌分为四节,每节的第一、三、四行,第二、五行分别 押韵 ,自如的节奏中透着坚定又渗出丝丝遗憾。整首诗韵律优美,读起来传递着优雅的音乐感。 (百度百科)

未选择的路原诗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参考资料: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 涉足(shè) 伫立(zhù) 萋萋(qī) 幽寂(yōu jì) 延绵(yán mián)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停顿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 这首诗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发言。

  例如: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提示:

  1、“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2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3、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五、作业

  1、练笔:请同学分别写出走大路或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200字左右。

  2、阅读:课后搜集并阅读弗罗斯特的诗。

未选择的路原诗第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象征的手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诗歌情感;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读,辩证理解“选择”的艰难。

3.合作讨论,个性解读诗歌内涵,尝试在写诗中提炼感悟。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个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散文《散步》,又印象么?一家人在田野走着走着,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最终做了什么选择?

诗人弗罗斯特也像我们展示了两条路的选择问题,今日,就让我们学习《未选择的路》,看看在这首外国诗歌中,又将面临一番怎样的选择?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本诗,读完谈谈你的初读感受。

2.题目是“未选择的路”,那么,这路是指自然之路么?从哪儿看出?

用自然界中具体的、常见的道路来表现人生这一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这种手法我们叫做象征。齐读象征概念。(屏显:象征: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法。)

三、精读细品

诗歌中写了两条路,作者选择了其中一条。但注意,诗歌的题目叫“未选择的路”。这是为什么?

1.我们先来看看诗人选择前的心情。

①自由朗读诗歌第一节,找找哪些动词能体现作者的心情?

【相机朗读指导】

②同学们在生活中,做选择时有相似的心情么?

总:我们在做小选择时,在面临非错即对的单一选择时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是面临人生这一没有真正对错的巨大选项呢?无怪乎作者会如此纠结、犹豫了。

2.诗人终于做出了选择,那么,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呢?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荒凉、充满危险;诱人、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具有挑战性、值得探索。)

②这是一首外国诗,老师在读此诗时,发现了本节的另一个译本。请同学比较下,这两个译本有什么不同,各侧重强调的是什么?

③你觉得从内容上来讲,哪个版本更适合本诗?

(生答,言之有理即可)

我们在读诗歌时,尤其是外国诗歌时,可以关注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而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而不迷信于课本。

3.作者做出了选择,那么,对于未选择之路,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啊,延绵无尽头,恐怕,难以:对未选择之路的留恋和不舍)

你怎么看待作者的这种态度?

(生答,言之有理即可)

试想:老师是极爱玫瑰之人,我喜欢各色各样的玫瑰,可以说对玫瑰是如痴如醉啊。有一日,我的眼前有两只玫瑰,一只白的,一只红的。你觉得老师做了选择后会怎样想呢?

(生答)

是啊,做了一个选择,对另一个未知的选择,我们也总会念念不忘呢,多么渴望同时拥有两个选择,然而,这却并不可能,这不得不能说是一种遗憾啊。著名当代女作家张爱玲就曾说过这经典的红白玫瑰之选,我们一起看看。(屏显:张爱玲选段)

说说,诗人为何以此为题?

(未选择的更让人遗憾留恋,更值得人去深思。)

4.时隔多年,回首往事,作者又怎么想呢?齐读诗歌最后一节,思考:作者在叹息什么呢?

(同桌讨论,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人生必须面临选择的无奈(人生必须有所取舍的无奈);人生中做出了一种选择就不能体验另一种选择的无奈(人生有限,追求无限的矛盾);)

四、合作朗读

小组合作,挑选喜欢的一节,进行朗读设计,读出情感。

五、拓展练手

我们之所以读书,往往是因为诗歌能引起我们很多共鸣。学会读诗,学会品诗,若能品读后写一到两句诗歌可就更妙了。那么,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悟呢?尝试将你的感悟写成一两句诗歌。

相关文章

《邓稼先优质课一等奖》

《陋室铭教学设计一等奖》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