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反思
栏目: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这是《行路难》教学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行路难》教学反思第1篇
想起《行路难》这节课,至今仍历历在目,这节课我先先后后上了11遍,多少同事说我上痴了上傻了——现在想想,要出一节精品课,不经过千锤百炼是不行的。对这节课我一次次的教学设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学设想,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啊!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找准背景介绍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时化的切入点。
学生手中的资料上有林林总总的背景介绍,然而都是三言两语且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我多方查阅资料,力求找到形象化、感情化的背景介绍。最后终于选定了如下介绍“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
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另外,在出示背景时,我采取直接出示法,即没有让学生读自己资料上的背景,直接在大屏幕上打出我找的这段背景,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研读诗歌。后来读到同行在网上的一段话更觉得自己这个环节的处理是正确的。这段话是这样写的:“虽然在上课时我已经尽量简略介绍依然感觉力不从心,冗长的背景导入让学生兴致全无,过大又作用有限的信息在反客为主排挤文本重要性的同时又侵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将之简约化,寥寥数笔交代清楚,相信效果会好很多。”可见背景介绍省时的重要性。而要找准背景介绍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时化的切入点更重要。
二、诗歌教学可从引读入手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对于这个环节我原来的设置是繁琐的讲解,结果占用了学生朗读和赏析的时间。后来我采用引读的方式,设置问题导入想讲的诗句,然后采用追问和感情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如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几个问题“朋友为李白饯行的酒宴是否丰盛,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面对酒宴,李白有何举动,从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闷彷徨之余诗人想起了两个历史故事,哪两句诗引用了这两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李白为什么引用这两个故事?”,教师简洁引读、“乘胜”追问,学生或脱口而出,或短暂思考,或自行商量,课堂呈现出自然、活泼、节奏明快,我似乎听到学生的思维在拔节长高。
《行路难》教学反思第2篇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对于引读环节我原来的设置是繁琐的讲解,结果占用了学生朗读和赏析的时间。后来我采用引读的方式,设置问题导入想讲的诗句,然后采用追问和感情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如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几个问题“朋友为李白饯行的酒宴是否丰盛,从哪两句诗可以看出来?”“面对酒宴,李白有何举动,从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闷彷徨之余诗人想起了两个历史故事,哪两句诗引用了这两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李白为什么引用这两个故事?”教师简洁引读、“乘胜”追问,学生或脱口而出,或短暂思考,或自行商量,课堂呈现出自然、活泼、节奏明快,我似乎听到学生的思维在拔节长高。
《行路难》教学反思第3篇
一、教学阐述:
杜甫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同样一首诗,不同人生阅历和文化生活背景的人去欣赏,往往会烙上鲜明的个性解读特征,何况诗无达诂呢。为此,一般读者对于古诗的解读,首先自然要依据文章追求共通见解,然后再根据自身实际作个性化解读——通过知人论世,感悟诗人的生活世界,进而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阅读境界。因此,我在教学《行路难(其一)》时,设计了以下环节:读人——了解作者;读文——理解作品;读己——反思收获。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让学生吸取诗歌精华,丰富学生的诗歌素养,提高他们对于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水平。
二、主要教学活动
(一)朗读,感受诗歌意境,积累阅读方法
提示:把握节奏、重音、语速、抑扬
方法:听读、仿读(个别读、齐读、轮读)
(二)探究,理解诗歌内涵,体会名句的表达作用
活动一 品读:欣赏诗中的美剧(名句、警句)
感悟:警句,让诗文生辉
联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方法:找警句、品其意、作积累
活动二 说读:理解诗句的言外之意
方法:析典故、说体会,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感悟:用典,使诗歌表意传情含蓄、雅致
联读:《忆东山二首(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旁批:心情郁闷怅惘,表达对谢安的仰慕之情
活动三背读:鉴赏始终的辞格。
方法:以“欲登”二句为例,理解修辞的作用
感悟:修辞,可以美化诗作的语言
联读:《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旁批:诗句如话,意境如画。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四、改进措施
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努力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力争围绕构建和谐课堂、高效课堂去开展教学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更有凝聚力。今后应从以下角度去关注一堂课(一堂好课的“八字方针”):
鱼,知识内容;
渔,过程与方法;
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序,课堂设计的顺序合理、条理清楚;
量,单位时间课堂的有效容量、课堂效率;
度,考虑每一节课的程度、深度与难度;
恕,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学、容许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
变,让课堂丰富多变、让教学方式多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教育语丝
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用孩子的视角看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用慧眼发现教育真谛,让每一个孩子都滋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