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全国一等奖
栏目: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这是促织教案全国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促织教案全国一等奖第1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2、学习作家用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3、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导语激兴:
作为词人,他得到了人间至高无上的美誉,故而,有人说他“作个词人真绝代”;作为国君,他沦落为帝王之列的末流,因此又有人说他“可怜薄命作君王” 。他就是后人既憎且敬,既爱又恶的李煜。
其实他还有鲜为人知的地方,他曾利用手中不可抗拒的皇权,影响了中国的民俗,这就是裹脚。传说,李煜让自己的一个妃子“以帛绕脚,令纤小,……回旋有凌云之态”。女子缠足之习一时风行,就这样上行下效,这一摧残女子肉体与精神的恶俗竟流行千年之久。千年的历史中,一双双畸形的“三寸金莲”演绎着女人被扭曲的身体,昭示着帝王扭曲心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因皇帝的爱好而导致民不聊生,这爱好就是:斗蛐蛐。
板书: 促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找出本文中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⑴食顷,帘动,片纸抛落:食顷,一顿饭功夫
⑵及扑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⑶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少间,一会儿功夫
⑷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过一会
⑸无何,宰以卓异闻:无何,没多久
⑹未几,成归:未几,不久,没多大功夫
⑺俄见小虫跃起:俄,忽然、片刻、一会儿
⑻旋见鸡伸颈摆扑:旋,刹那
⑼成仓猝莫知所救:仓猝,很短的时间
⑽一癞头蟆猝然跃去:猝然,忽然
⑾旬余:十多天
⑿每闻琴瑟之声:每,每逢
⒀既而:不久,随后
⒁既入宫中:以后
⒂翼日:第二天
⒃岁余:一年后
⒄不数岁:不多几年
2、列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年。
2)试使斗而才:才,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
4)辄倾数家之产:倾,使动用法,使……倾,用尽
5)成以其小,劣之: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高,形容词使动用法,抬高,使……高
7)细疏其能:疏,名词作动词,陈述
8)益奇之: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9)成然之:然,意动用法,认为……对
10)高其直:高,形作动,抬高
3、难句翻译:
1)操童子业,久不售。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二、教学过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促织、小虫子、玩物)找线索、理情节、述故事。
尚
开端 结局
征 评
捕 虫 献
发展 失 斗 高潮
又得
2、小说的情节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其中是需要一定要素的,比如悬念、人物矛盾、环境等,请同学们分析本文推动情节的发展的要素是什么,体现在哪里?
(引导:在哪里,你最紧张人物的命运,你最关切故事的发展。)
悬念一、老实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蟋蟀,不仅倾家荡产,而且遍体鳞伤,往后会如何?
悬念二、成名妻子问卜后得到一张画,它灵验吗?
悬念三、蟋蟀死,儿痴呆,成名夫妇会走上绝路吗?
悬念四、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却又那么弱小,会有用吗?
悬念五、成名的小虫斗得过“蟹壳青”吗?
这一连串的悬念,又称甩包袱,如果电视剧演到这里,我们肯定会充满期待等着下一段好戏。
3、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
提示归纳:1)问卜;2)魂化蟋蟀;3)喜剧性的结尾
4、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① 问 卜
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从现在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走投无路。
作用:既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② 魂化蟋蟀
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但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的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了生路。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组巨大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自然便会“舍儿而取蛐蛐者也”。不仅如此,即使舍弃儿子也不足以让成名摆脱那样的悲惨境界,只有让儿子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这是怎么一种没有天理的社会!
作用: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③ 喜剧性的结尾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
有诗为证: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由此自然可以看出,官员的升迁是建立在对老百姓的残酷压榨上的。
那么,既然这样的结果不可能出现,作者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一个虚构的结局呢?这样的结局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先引进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的异同,分析他们各自的好处。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明确: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
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③鸡啄食促织;
④夫亦自经。
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那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隐藏的仍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因此有人把这样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结局比喻为“带笑的泪”。其实,这是作者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来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荒淫无度的君主。
归纳总结:
1)、这些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2)、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
由此可见,作者结尾的虚幻情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入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这样的手法我们以前其实也见过,如《孔雀东南飞》的结尾,还有《梁祝》化蝶的故事。
其实这样“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历史事件又岂止这一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引起诸侯国君共怒,“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导致楚国最终衰灭,宋徽宗专心书画,导致蔡京、童贯等六贼专权,明武宗朱厚照好当皇帝,导致太监刘瑾、江彬专权,明世宗朱厚熜喜欢养猫,导致太监严嵩专权,明熹宗朱由校爱上了当木匠,大权旁落到了超级太监魏忠贤手中。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引起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时代也太漫长了。
三、鉴赏练习
1. 分析鉴赏:
不仅是整篇文章的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即使是行文中各个小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文章第六段成名时悲时喜的变化最为典型,请同学们欣赏:
围绕一只小虫成名感情由悲到喜、由喜到悲、悲喜交加,成名的心理变化极其复杂,真可谓是肠一日而九断,阅读第六段找出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填入下边的括号: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明确:(怒、悲、愁、喜、惊、喜、劣、喜、恐)
西周时,三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杀死一个奴隶只需要赔偿一头牛。所以我们有了“牛马不如的生活”的说法。小说中这只既不能耕田,又不能运货的虫子却可以让一家人忧,一家人喜,让一家人生,让一家人死,这是一种多么荒诞的作法,这是一幕怎样的人间惨剧!
这样形象生动的描绘、曲折离奇的波澜在第七段也十分典型,同学们下去欣赏。
2、拓展练习
期中考试前后,真可谓几家欢喜败家忧,甚至一家既是欢喜又是忧,一会欢喜一会忧,现在请同学们用干练的文字把这一心理曲线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当然选生活中某一典型事件加以刻画描绘也可以,例如,回家、过年)
作业:
一、成语积累
1.向隅而泣:面对着墙角哭泣。语出《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
2.东暖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古代传说,日神驾着六龙驾驭的车。
3.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庄子·达生》篇说,养斗鸡的,要把鸡训练得镇静沉着,仿佛是木头雕的,才能够不动声色,战胜别的斗鸡。
4.一人飞升,他及鸡犬:一个人飞升,连他的鸡犬也成仙。《神仙传》记载: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飞升上天。他服药留下的容器让鸡犬啄撒了,鸡犬也成了仙。这件事全属编造。后来用这个传说来比喻一个人发迹了,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二、文言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P>
有华明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动词,进
进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P>
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责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动词,索取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责,动词,责罚
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P>
死何神益:名词,好处,利益
益 益奇之:副词,更加
/P>
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逼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异常
/P>
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然 俨然类画:副词词尾
成然之:动词,表肯定
/P>
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故 故天子一畦步:连词,所以
/P>
操童子业,久不售:动词,考取
售 亦无售者:动词,买
/P>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名词,年
岁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2.古今异义词
①因资常供:责,古义:责令 今义:责任
②两股间脓血流离:股,古义:大腿 今义:臀部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少年,古义:三十岁以下的人 今义:指十二、三到十五、大的青年期
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游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之人
⑤久不售: 售:古义:考取。 今义:出售。
展台之用打印格式:
/P>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刭焉。
(吕毖《明朝小史》)
练习: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促织教案全国一等奖第2篇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
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
促织教案全国一等奖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认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
2.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安排技巧和善于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特点。
3.尽可能熟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和文言句式,关键掌握好课本中的实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三、教学设想:
1、考虑到本篇课文较长,而且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文言现象基本不了解,所以在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的基础上,还在第一课时里安排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的归纳,为学生疏通文意扫除障碍,为他们以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强调了一下语文的工具性。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的教学程序,便于学生尽快读懂课文,强调了一点工具性。
2、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的《捕蛇者说》与《促织》的写法进行比较,了解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体裁上,引一则跟它相类似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朗诵、小组讨论合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检查预习
(四)疏通课文
(五)布置作业 出示一张蟋蟀的图片,请同学辨认
提问:图片上拍的是什么?它有何别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和一只小小的蟋蟀密切相关的。
1、请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蒲松龄
2、再请学生谈谈他所知道的《聊斋志异》
补充:小说集取材广泛,我们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1、出示生僻字,选几个学生朗读生字
如: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 nè 裨益bì 爇香ruò
翕辟xī 掭 tiàn 不啻chì
厚赍jī 抢呼欲绝 qiāng
惙然chuò蹄躈 qiào龁hé
觇视 chān俾入邑庠bǐ xiáng
1、请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词句
教师纠正补充翻译
2、帮助学生整理文言现象和句式
例如:通假字
(1)昂其直 “直”“值”
(2)手裁举 “裁”通“才”
(3)翼日进宰 “翼”通”“翌”
(4)如披冰霜 “被”通“披”
词类活用(略)
一词多义(略)
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
(3)省略句 又试之(以)鸡
归以(之)示成
(4)介词结构后置句 掭以尖草
既而得尸于井
3、请学生翻译课文重点段落
1、找出表示短暂时间的词语:
2、整理课文的结构提纲
3、抄写课文注释
学生回答
蟋蟀;促织
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可以相互补充)
20岁就开始创作《聊斋》;一生遭遇很不幸运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因此书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故名“志异”。
学生汇报预习工作,并相互纠正
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初译文章
学生交流、相互解答、补充
学生分成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四个小组分工合作,当场整理归纳
小组代表然后交流
学生翻译自己认为最拿手的一节
激发兴趣
掌握促织的概念
掌握创作者的生平事迹,便于理解作品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熟练地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了解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
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分析创作意图,情节构思和表现手法;补充点作业,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
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三)鉴析小说情节
(四)赏析文章心理描写
(五)
理解结尾的处理
(六)概括主题
(七)拓展思路
(八)布置作业 出示王安石的《促织》: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解释:帷幔是丝做的,是耗费了劳动妇女无数心血的产物。可是富贵人家“得此”甚易,并且用来做为遮风挡寒的工具,那些醉生梦死的老爷们年复一年安于这种舒适的处境之中,完全感觉不到秋天寒冷的威胁。偏偏就在这个季节,无情的蟋蟀(即促织)却向贫家鸣叫不已,催促他们赶快劳动,却不想想穷苦人家多少门户连“一絇丝”也没有,让他们拿什么去织呢?诗中,诗人借这样一只小小的虫子却把讽刺矛头指向了豪门贵族,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样题为《促织》的文章,看看蒲松龄笔下的促织是如何牵动主人公一家命运的!
1、引导学生找出线索
问题一: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注意不能表面化)
明线:促织(虫)
暗线:成名的心理变化:悲---喜---悲---喜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主要情节展开复述,要求简述,不必细枝末节
1、问题一:你最喜欢小说哪部分情节,为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2、问题二:同样写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文章《捕蛇者说》,在写法上与本文是否相似?
明确:不相似。《捕蛇者说》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写,“复赋”还比不上捕蛇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而《促织》是借用了怪诞的、奇幻的想像、虚构的情节,使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得以解决,它反映的主题更深刻,它的表现形式更具震撼力。
3、问题三:能否找出小说两处充满了幻想的情节?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情节?
问题一:阅读课文第6、7小节,请问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填上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1、问题一:文中写道:“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2、问题二: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骏马易虫》,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2、问题三: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请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
请学生归纳主题
提问: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把宠物等看得比人的生命还重要的人和事?对此你有何看法?
组织交流
1、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如“奇货可居”、“奄奄欲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并知其由来。
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①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
②“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对天子来说,玩物会害民;对我们青少年来说,玩物会丧志。
请以“玩物丧志”为题,写篇短文。
学生个别朗读这首小诗
交流阅读感受
学生迅速浏览并思考
个别学生口头交流
其余学生为主要情节取个标题
征虫(起因)----捉虫(开端)----卜虫、得虫(发展)----毙虫(再发展)-------化虫、斗
学生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学生回忆并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求神问卜得佳虫” “成子魂化成促织”
速读课文,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然后在空格处说出正确的词。
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
读后讨论交流
学生阅读《骏马易虫》,比较思考
学生圈划、交流
思考本文的主题
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引导学生明确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
了解小说创作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了解作者这样一处理结尾的原因
完整掌握小说主旨
巩固对小说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