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逐字稿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逐字稿,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逐字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逐字稿第1篇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怀”,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触动情怀机关的古迹和与古迹、情怀密切相关的古人古事;“怀古”,即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二、析词作用典

  结合课前预习,背诵全词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

  上片先后有: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下片先后有: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

  2.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

  明确:成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

  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

  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

  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

  3.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

  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

  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

  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

  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

  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

  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

  4.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

  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突破难点

  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

  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

  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

  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

  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

  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

  三、感词人情怀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背诵全词进一步理解:

  1.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感情?

  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主次分明,因果相关,情理交融

  四、整合

  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重要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语评“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怀古》很好地诠释了王国维的评语

  2.关注本词用典质与量兼备、意与境互动、情与理相合的特点

  五、迁移

  结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诵全词

  1.进一步体会“慷慨愤世的词家当以辛弃疾为代表”(宛敏灏《唐宋词》)的特点

  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学习,在用典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简要比较,从词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逐字稿第2篇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 ,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字易安)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在词人中,辛弃疾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永遇乐: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又名《消息》。

  3.词牌释义:〔题考〕毛氏【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 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万氏【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

  〔作法〕本调一百零四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清”“山”二字均可仄。第三句为平仄平仄,起仄韵。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第一字平仄不拘。第六句五字协韵,与[解语花]第三句同,惟第四字可拗作仄,此其异耳。第七八句又属四字两句,但不需对偶,而两句第一句及下句第三字,平仄均可通用。第九句六字,协韵,第一字可平。第十句七字,上三字豆,第一字可仄。(此豆有作仄平平或平平平者,均非宜)结句六字,第一字可平,第二字不能作仄。(赵师侠作“缓步阆风仙苑”,不足法)后阕起二句,与前阕第七八句同。第三句六字协。第四句至第十句,均与前第四句至第十句同。结句四字作仄平仄仄,上一下三,定格也。

  词牌子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平仄。 *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说明: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二十二句,首起两句,第四、五、七、八句均为四字对,前后阕各四仄韵,上去通押。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 、“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二)

  仰慕英雄 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 讽刺朝廷

  刘义隆 借古讽今 批评告诫 豪迈激越

  佛狸祠 今昔对照 隐忧愤懑 深沉悲壮

  明确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 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逐字稿第3篇

一、导入:什么是“典故”?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280页)即作者用一段故事、寓言、成语等等,来表达一种思想,人生道理等。

典故总是蕴涵着很深沉的文化内容,它的背后,常常牵涉着一股深沉的底蕴——深情的,或者哀惋的,或者壮烈的,或者凄惨的故事。使用典故必然地将唤起读词人与典故蕴涵相应的感情的共鸣,从而更能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人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就用了很多典故,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板书题目、作者)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纠正: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

1.这首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在什么地方(京口),做什么(怀古)!那有几个典故是在京口发生的?作者是怎么把这几个典故和京口联系到一起的呢

一个是孙仲谋,他在京口建立了吴郡,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一个是寄奴,就是刘裕,他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了政权。

2.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几个典故和京口联系到一起的呢?

孙仲谋和寄奴他们两个具有英雄气概,这时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当年出兵失败了,然后又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于是后面三个典故都联系起来了。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联系起来

3.介绍一下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身世经历?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降,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准水,到达建康(南京)。渡江之后,他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后来,宰相韩侂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他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于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这首词。

小结:诗歌具有想象和联想的特点,但必须要注意联想和想象的辐射点,这些典故的辐射点就是京口这个地点。如果脱离了想象的辐射点,那就叫胡思乱想了。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扬州路” 中的路是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概念,“扬州路”就是扬州行省。扬州和京口这两个地点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在京口这个地方望见了扬州,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个“望”字就使作品的意境阔大起来!作者没有局限于这个小小的亭子之上,而是联想到很多的内容;一个“望”字,使作品有了远与近的意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

5、描述诗意总结:

(上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下片)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6、首句、尾句鉴赏情感:

(1)词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你写“江山”用“千古”修饰吗?如果把“千古”换成了“千里”好不好?

“千古江山”是体现怀古之意!而这个“古”字更把时间的延续性给了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江山依旧,时间变化了!也才有了后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凉!这就像“词中之帝”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的词中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有一种时空磅礴之美!起句短短的一句话,既点明了时间的线索,又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即“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凉!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结尾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是一个疑问句,以疑问结尾反映了作者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因为在当时,廉颇已经老了,但赵王还想用他,派人去问他的身体情况。虽然廉颇最后没有被任用,但是辛弃疾的情况是朝廷已经没有再任用他的意思了,借此表现自己比廉颇处境更惨!他把这种悲凉加深了。辛弃疾在写了这首词之后两年就愤然离世了。这样我们才理解,当年他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极为悲愤的!廉颇那么老,不管有没有起用,还有人去问一问,可现在谁能问一问我呢!表现了辛弃疾悲凉的情怀!

小结:作品的起句和尾句理解了作品的情感。一个“望”字用远和近的地点变化引发了他对当世的感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个“古”字点明了时间线索,由孙权到刘裕到刘义隆,并暗指了现在的南宋天下,也是一个由远到近的变化。所以,这首词的主旨应该是怀古伤今之作。它不是简单的咏叹今天,而是伤今!有人曾说:成熟的文学,往往是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的。不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不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陆游都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叹!所以希望同学们学会品味悲剧,读懂悲壮!在悲壮中感受这些人爱国爱民的情感!

相关文章

《大卫科波菲尔主要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目标》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