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翻译注释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这是种树郭橐驼传翻译注释,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注释第1篇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注释第2篇
重读《种树郭橐驼传》是在琴姐的影响下完成的。昨天晚上,她在办公室备课。而我也在办公室看书。她备的课就是《种树郭橐驼传》。相比于很多人喜欢利用网络备课,我更喜欢用自己看到的直接讲给学生听。总觉得网上的资料乱七八糟的,不符合我的胃口——当然,这也显然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这也是影响我班级管理成效的重要原因。
郭橐驼种树,总结四个字:顺天致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曰其莳若子。其二曰其置若弃。其莳若子具体表现为: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置若弃具体表现为: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按照郭橐驼的说法,其种树无它法,不扰而已。相对应的,“不我若也”。要不然就是在其莳若子阶段不踏实,要不然就是在其置若弃阶段太忧心。最后的结果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将种树的理论运用到“治民、养人”,郭橐驼用反面方法来说,官员名义上不断督促百姓,实际上耗费百姓宝贵的休养和生息的时间和精力来犒劳官吏。也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柳宗元曰: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总结全文,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精心准备,顺天致性。或者“其莳若子,其置若弃”。那么对于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
高二年级(2013级)总共有班级25个。其中以管理严格著称的班级有G405和G502。班规严肃,仿如军营。两个班的`成绩也相当不错。这是通过外在的力量进行约束取得的效果。令行禁止,若动若静。以管理松散著称的班级有G106和G205 。颇有无为而治,随从自然之态。但是成绩却有差别,G106班成绩屡屡前茅。同样是体育生众多,却风平浪静。而G205则是成绩屡次垫底。班级纪律也屡亮红灯。同时,在班级事务的处理上,G106班学生自如洒脱,积极主动;G205班学生则缺少些主动。更有甚者,即使叫了,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
如是看来,柳宗元的理论是否就此破产?非也!养树两部分:其莳若子和其置若弃。在没有做到其莳若子的情况下,也就无从谈得上其置若弃。在其莳若子的基础上,是否真正实现了其置若弃呢?
分析G205的情况,优秀的人才自然不少。田雨、谭亮、曾荣飞、肖锐等等皆是一时之选。但是人皆有惰性。正如“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没有做到“欲”后面的内容,这种惰性就会成为破坏力,影响人才力量的发挥。而笔者一直以来,并未找到真正合适的方法。故此,在其莳若子部分,已然失分。
正因为在其莳若子部分失分,我又贸然力图实行“其置若弃”,于是就容易出现所谓“甩手掌柜”的情况。而班级管理那么琐碎,真正“甩手掌柜”是做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现在这种“四不像”的状态。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必须在源头入手,也就是“其莳若子”部分着手。问题来了,如何做才是“其莳若子”?把所有的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严格说,我确实将所有人都当做弟弟妹妹在对待。至于如何当孩子对待,还真是不知道。毕竟我也只是个未婚人士。如果一定要进行猜想,无非是要“爱护”他们。那么何谓“爱护”呢?会不会过犹不及,成为了“非其置若弃”呢?充满了茫然与无措。
郭橐驼给了我们一个样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方向。但是具体的路径还在摸索之中。柳宗元得到了养人术,我却还没有得到治班术。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注释第3篇
一、教学目标
《种树郭橐驼传》的教案设计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移之官理(治,统治)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遂而鸡豚(成,养大)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故病且怠(穷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4)说明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
2、因
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以为号焉(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3、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D)
A故乡人号之“驼”B既然已
C不抑耗其实而已D驼业种树
E若不过焉则不及F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G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6)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
A既然已,勿动勿虑B官命促尔耕
C早缫而绪D字而幼孩
(7)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2、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思考一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注释第4篇
一、导入: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
2、第二节,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
3、第三节: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① 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② 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③ 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④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在对不良现象的反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
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体裁及文章特点
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学生通读全文,从驼的话语中体会“婉约而多讽”的特点。
六、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七、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自学读本上柳宗元的《传》,看柳宗元又反映了什么现实问题,就内容、写作特点两方面写一篇与本文的比较性文章,2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
现实:官吏繁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