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第三课时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这是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第三课时,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第三课时第1篇
一、导入1、作家作品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人物形象 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二、教学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依次完成)(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语法(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 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郭橐驼------(对比)------“他植者”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舒”、“平”、“故”、“密” “拳”、“易”、“过”、“不及”“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他植者------(类比)------为官者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养树术------ (类比)------养人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其置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运用比较,研讨弊端(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二)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扰民。(三)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三、小结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四、作业1、郭橐驼的种树的根本经验是什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种树郭橐驼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第三课时第2篇
一、导入
从古至今,有很多很多的奇人异事。比如古有无盐,相貌丑陋,却以极高的德行赢得齐宣王的尊重而立为王后;今有文喜得,癖好吃活蛇,越毒越越觉得美味。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今天我们要学习《种树郭橐驼传》。
二、作者柳宗元
题解: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生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柳州或柳河东。传记散文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有《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等名篇。与寻常史传文不同,其传记散文往往借题发挥,指斥时弊,思想深刻,感情厚重,堪称奇文。
三、解惑(投影1):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过好语言关。这篇文章490余字,注解就60多处,应该在预习时能读懂课文。但有十来个同学的预习情况还是令老师崩溃。
解惑1:
1不抑耗其实 P123注释1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P123注释10
3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P123 注释20、21
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P122注释31、32
5驼业种树 P122注释8
6名我固当 P122注释7
7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P123注释23
8 若不过焉则不及 P123注释4
9 不知始何名 P122注释2
这些意思我就不讲了,稍微点一些重要的语法现象。
解惑二 词类活用:
1病偻,隆然伏行。 (病:名次活用作动词,患病)
2故乡人号之驼。(号:名作动,起外号)
3 名我固当。 (名:名作动,给……起名)
4且硕茂,早实以蕃。(实:名作动,结果子;蕃:形作动,多结果)
5 其筑欲密。(筑:名作动,捣土)
6其莳也若子。 (子:名作动,对待孩子)
7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作动,抓破)
8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名作动,管理,统治)
(烦:使动用法,使…繁多)
9 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10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使动用法,使…早结果;使…多结果)
11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动用法,使…繁衍生息)
补充:两个名词并列,前一个作动词用。可根据其在谓语的位置判断其词性。如项羽军霸上。讲解3时插入:乡里的人给他起那么难听的外号,他居然欣然接受,说:甚善,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是不是自暴自弃啊?——豁达、自信。
解惑三: 古今异议
其实:
1、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今义:实际情况是
故乡:
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故:所以 乡:家乡 今义:家乡
既然:(怎么读?)
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解惑四:
1、旦视而暮抚 旦:名作状,在早上
2、不亦善夫!吾问种树,得养人术。
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法术。”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本性
凡植木之性 方法
则其天者全其性者得矣 解释: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
4、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5、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解释: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
6、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怎么读?)
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老师已经板书在白板上,我们将在梳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逐个地解决: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2、为什么即使别人模仿他种树的秘诀也达不到和他一样的效果?
3、为什么放纵比督促的结果好那么多呢?
4、为什么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与本文主题有什么关联,在本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5、文章所用的是什么手法?
四、授业: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真有这个人吗?仅仅写了他种树吗?
写了一个有种树绝技的人,通过揭秘他的种树经,并与他人种树的对比,由此阐明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在最后两段找,找出一个与“种树经”相应的词。
PPT:种树绝技——种树经——养人术
那还是没能说明他写作本文的用意啊。我们回忆一下柳宗元传记散文的特点:其传记散文往往借题发挥,指斥时弊,思想深刻,感情厚重,堪称奇文。
联系背景: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 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烦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第三课时第3篇
一、教学任务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三、教学设想
本文为自读课文,且书下注解也比较详细,所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刚学过他的《师说》,还知道他的《谏迎佛骨表》;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病偻(脊背弯曲)名我固当(本来)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移之官理(治,统治)勖尔植(勉励)
字而幼孩(养育)遂而鸡豚(成,养大)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故病且怠(穷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3)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4)说明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虽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
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连词,即使)
2、因
因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因以为号焉(连词,表示结果,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连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乘机)
3、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连词,而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况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D)
A故乡人号之“驼”B既然已
C不抑耗其实而已D驼业种树
E若不过焉则不及F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G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6)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
A既然已,勿动勿虑B官命促尔耕
C早缫而绪D字而幼孩
(7)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2、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思考一上课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
2、第二节,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
3、第三节: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①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②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③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④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第三课时第4篇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了解封建统治者实行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三、学习运用对比、类比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教学重点
烦令造成扰民的社会弊端。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说理。
教时安排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篇寓言性传记文,借“传”立“说”,用种树之道,说治民之理。人物形象郭橐驼是寓言中的虚构人物。为什么作者将他设计成生理上畸形的驼背人呢?可能受庄子的影响,《庄子·达生》中承蜩的佝偻丈人,就是生理驼背与技艺精巧集中于一身的人物。一个身躯“拳曲”的人对生物自然生长受到扭曲、伤害有切肤之痛,因而更能体会顺应生物自然规律生长的可贵。
二、教学
1、学习文言,疏通文意(可先完成本环节,亦可与分析课文合起来,按自然段依次完成)
(一)掌握课文有关文言实词、虚词的释义
(二)懂得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见附件)
(三)在以上基础上理解文意
2、分析课文,学习比较(对比、类比)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首先,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 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 “拳”、“易”、“过”、“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 (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运用比较,研讨弊端
(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政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二)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兴,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扰民。
(三)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三、小结
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