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语文必修教案

永遇乐教案反思

栏目:语文必修教案

这是永遇乐教案反思,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永遇乐教案反思

永遇乐教案反思第1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2.请同学们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找一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

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得出如下结论:

上阙:孙权、刘裕;

下阙: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

1.“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得出下列结论: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

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2.“作者对两者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出?”请学生结合导入时的背景资料进行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得出下列结论: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尊敬和敬仰,感叹南宋当权者昏庸无能。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不仅尊敬和敬仰,还认可刘裕的作战方略,认为自己若是遇到刘裕这样的明君,正确的政治建议就不会被忽视,自己的政治抱负就能够实现。

(此处要结合刘裕建功的历史: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是在做了充分的政权巩固的准备之后,用此反衬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者急功近利,不听劝阻,冒进抗金。)

3.“作者提到刘义隆、佛狸祠,又有何用?”

指名叫学生回答,总结答案如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冒进误国,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

“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

4.“作者提到廉颇,又有何用?”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得出下列结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

5.结合全诗,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如下: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可以使语言更加典雅和形象,深化意境的内涵,是整体表达更加有力,掷地有声。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小组讨论:两者有何异同点?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下列结论: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两者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两者均为以古喻今。

不同点:主题不同:苏词感慨了年华渐去,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感慨时间流逝;辛词感慨了空有政治抱负无从实现而壮志难酬。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忧愤。

(五)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并让同学将上两者比较阅读的结论结合具体词句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历史典故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只设置了预习任务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背景以及讲解的渗透显然是有所欠缺的,这就致使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和情感时可能不会很深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再加入一些典故的渗透环节,可以让学生来发言,互动得出。

永遇乐教案反思第2篇

  一、要充分地诵读文本。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让学生体会作者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我对作者及其生平事迹作了大量的介绍,这样占用时间较多,就显得喧宾夺主了。其实凭学生初中对辛弃疾的了解就够了,课上稍做复习即可。 “文以载道”是语文特点之一,那“道”从何而来?单凭作者经历的介绍与主观想象是不行的,还是应注重学生对“文”的充分诵读。另外,教学设计时我想象能在知识的拓展及迁移中,让学生进入情境,问题的设计也相对侧重于学生纯粹的主观感受。事实证明在文本没有读透之前,任何扩展与迁移都是流于表层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还是要回到“文本”这个源头,培养学生从文本入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怀古词在题目中就点明了怀古地点,应该在充分解题基础上,由文本内容入手指导诵读。词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恢弘,一位久经沙场的老者凭栏远眺,“古来万事东流水”,此时此刻却汹涌在他的心中,在这英雄辈出之地,在这胸怀壮志之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就此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再通过指名朗读来掌握学生对词情感的把握,并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思考,为进行下一步诗词鉴赏做好充分准备。

  二、注重意象的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意象较为集中的诗词,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忽略了对意象的分析。意象是作者为表达自己情感所选取的客观之物,是诗词意境营造的重要部分,鉴赏诗词要通过这些客观之物的自身特征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选取了“舞榭歌台”“寻常巷陌”等平凡、细微之景,这些景中蕴涵的是作者对英雄的叹惋,分析这些意象能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美好事物及英雄之逝的叹息,对英雄遗迹的感怀。同时也可为诗词由细微之景入手表情的艺术特点找到有力的依据。类似于此的意象就好比诗词鉴赏的一个“支点”,只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找到这个“支点”,再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有力的“杠杆”,就能轻松地撬起压在学生身上的诗词鉴赏的“巨石”,经过反复实践,对于课内外诗词学生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了!

  三、抓住关键词。设计课时,我将一些比较关键的词列入分析重点,以其为依据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但还是由于对一些词的忽略,没有让学生掌握古今不同的词语,也没能更深入、全面地体悟到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诗词中有一些词语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音、形、义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烽火扬州路”的“路”是指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此类词语古诗文中较为常见,本应作重点交代给学生,作为知识的积累。另外,词中常见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诗词增添了神韵。有一些较为传神的动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个“觅”字写出了词人仔仔细细寻觅的状态,就是因为如此细致的找寻,才更突出找不到的失落与叹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越过了层层山峰,超越了时空界限,词人“望”到了四十三年前扬州城内生灵涂炭的场景,也“望”出了千里江山,“望”出了词人精忠报国的理想;……此外,还有一些修饰词语的运用,大部分都是形容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之景因形容修饰更体现其平凡、落寞,也因为人们对英雄的传诵而蕴涵了不平常之情。还有一些程度副词,词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道寄奴曾住”两个副词的运用突出了历史风雨的无情打击,诸如此类词语还有很多。课上由于急于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把这些重点词分析到位,如果单就几个词重点分析,其余的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就不会有将刚要走入情境的学生拉回来的遗憾了。

  四、把握每首诗词的独特之处。对于诗词本身的突出特点,教学时应作重点把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突出特点就是用典,这也是辛词的独特之处,在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所用典故并掌握用典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下一次再教这首词时,我会尝试让学生针对此问题讨论,这既有益于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也使学生在了解一些历史故事的同时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诗词中,用典是较为常见的,如果讨论得和谐、透彻,学生还可以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典手法的掌握,来指导课外诗词鉴赏,并应用在自己的诗词创作及其他文体写作当中。

  可以说,就我原来的教学目标来讲,经过以上的反思,再讲效果会有所改善。然而评课时,领导及专家们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短短百余字的词,为什么不当堂背诵呢?这句话对我教学本课甚至以后的诗词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启示,教学诗词必须要当堂背诵,简单的词牌甚至可以让学生当堂创作,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要靠老师不断地去激发,这样也会让学生有了创作的快感及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述以上认识,就是要从文本出发,充分地把握文本,深入研读文本,才不至于“攀无根之木”“寻无水之源”,才不会越走离目标越远,不仅是诗词鉴赏如此,文本的内涵很丰富,所有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内容都是文本,诗词、现代文是文本,应用文也是文本,甚至从一个标点符号中,我们也能揣摩出作者及文中人物情感。所以,教语文,还是要回归文本!

永遇乐教案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辛词用典特点?分析缘何用典?怎样用典?用典作用?以此作为理解词人情感的突破口。

3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二、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三、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四、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往英雄业绩,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五、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六、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七、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抒情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八、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二、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三、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四、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往英雄业绩,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五、中心主旨 全篇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六、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七、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抒情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八、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永遇乐教案反思第4篇

教学目标:

永遇乐教案

  知识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能力目标: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方法:

  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相关文章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板书》

《再别康桥教学口语》

《愚人食盐百喻经》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