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网

展开

首页>教学案例

《论语 为政》四则原文课件及解读

栏目:教学案例

这是《论语 为政》四则原文课件及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导(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导: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纵心所欲不逾矩:纵,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相关文章

《《9、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

《《卫风·氓》说课稿教案》

相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