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议课课堂实录
栏目:教学案例这是《阁夜》议课课堂实录,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
1.熟悉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分析诗歌多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诗歌,分析诗歌多种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二单元诗歌
二、自读《阁夜》,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三、引导,掌握古诗词翻译技巧
(一)首联
师问:注释当中的“冬季”对应的是诗句中的哪一个词?
生答:岁暮。
师说:春夏秋冬,一年走到头。
师问:如何理解“阴阳”?
生答:白天的时间
师说:完整的一天,24小时。
师问:什么是“催短景(ying3声)”?
生答:白天时间越来越短。
师问:如何理解第二句“天涯霜雪霁寒宵”?
生答:(书中注释)漫天的霜雪在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师问:仔细看,这句诗中有个词没有翻译出来,大家想想应该是哪个词?
生众口不一
师结合注释一一对应找答案
师问:“漫天”与“天涯”含义一样吗?
生不明。只有一两个说不一样。
师说:假如我们在校园里看到天空下着雪,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漫天”?
生说:是。
师说:那么天涯会给我们怎样的概念?
生说:辽阔,范围广。
师说:对。当我们这里下雪时,澳大利亚也在下。(生笑)天涯告诉我们霜雪好像漫延到了无边无际的天边。
(二)颔联
师问:“五更鼓角声悲壮”是什么意思?
生答:天未明时,当地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师问:这句诗点出了——时间(生答)天将亮未亮时,听到了号角声,这号角声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悲壮
师问:“三峡星河影动摇”是什么意思?
生答;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师问:如果不看注释还能准确地翻译出来吗?
生说:不能
师问:为什么?(生沉默)语序,因为这句诗不是正常的表达顺序,它倒装了。所以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就要注意这种类型的诗句,将它还原成正常的语序,那就好理解了。
(三)颈联
师问:“野哭千家闻战伐,”怎么理解?
生答: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师问:“野”指的是什么?
生答:原野,荒野。
师问:“夷歌数处起渔樵”是什么含义?
生答: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师问:“夷”是什么?
生答:少数民族。
师说:对,蛮、夷、胡都是指少数民族。
(四)尾联
师问:“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什么意思?
生答:诸葛亮、公孙述埋入黄土。
后一句不会翻译
师说:“人事”指什么?
生答:交游。
师说:这里的意思是杜甫和朋友们的交往。因为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高适等人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人事”即指友人们的一一离去。那么“音书”呢?
生答:亲朋间的慰藉。
师问:大家还记得我们先前学过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也在表达这个意思?
生答(个别):亲朋无一字。
师说:对,亲朋无一字。没有书信往来,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朋友已逝去,慰藉也没有,所以诗人会感到“漫寂寥”,感到同寂寞。你看,高手就是高手,同样的意思,他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多学习,多积累。
三、赏析
(一)这首诗中能够反映出杜甫内心情感的词语有哪些?
生答得五花八门
师说:叮——铃铃,真烦哪,又该床了。听到铃声是这种反应吧。(生说是)催你起床了,哪个词?
生答:催。引导之下很快又找到了寒、悲壮
师问:“催”蕴含着什么情感?
生答:时光流逝,诗人步入暮年。
师说:完全正确。这个字有浅层含义,也有深层含义。深层含义即大家所说光阴飞逝,岁月将杜甫催促进入暮年,浅层即指光阴催促每一天的日升日落。(作笔记)那它蕴含诗人什么情感呢?(生不语)我宣布明天考试了,你什么感觉?
生说:着急。
师说:对,如果你很看重每一次考试,当它来临时,你会发觉有很多知识还没掌握。这就是紧迫感。杜甫为什么会产生紧迫感?
生答:年纪大了,理想却没实现。
师说:对。因为他一生的理想抱负没有实现,可是如今头发白了,胡须也白了,所以他产生了来日无多的紧迫感。
师说:我们再来看“寒”字,这个字他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不语
师提示:古诗词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情景交融。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他会筛选,他眼前看到了有十件物品,他只会选择那个可以准确表达他内心的情感的东西。他有什么样的心情看到的那些景物就会带有这种主观感情。所以这个“寒”字是指?
生答:天气寒冷,心境凄寒。
师问:完全正确。因为冬天来了,所以天气寒冷,同时战争到来,心境也是寒冷的。那么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答:寒冷
师补充:寒冷孤寂图。白茫茫的大地上只有诗人,是不是很孤寂。
生说:是
师问:颔联中带有情感的词语是“悲壮”,为什么号角会带来悲壮之情?
生答:因为战争。
师问:对,通过声音写战争。
生问:有很多事物可以用来描写战争,如果用马路声、兵器声也可以反映战争啊。
师说:好,我们欣赏完颈联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问:当大家看到“三峡星河影动摇”时,感觉这是怎样的一幅画?
提示:我说几个词你选择看看哪个更符合这个意境。
——摇摆、摇曳
——动荡
——地动山摇
生答:地动山摇
师说:大家有没有发现杜甫在写景时有一个特点,《登岳阳楼》中是怎样写的?
生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师说:什么特点?
生答:广阔
师说:对,可见杜甫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如果一个人比较自私,那么他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大气磅礴。因为杜甫胸怀天下,所以在他笔下可以容纳肉眼容纳不了的东西。
师总结:颔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大伟丽的画卷。同时,这里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
(二)造成诗人这些“催”“寒”“悲壮”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战争
师问:颈联是怎样描写战争的?这叫什么描写?
生答:侧面描写,通过哭声来写。
师说:对,侧面描写。如果正面描写该如何体现战争呢?
生答:刀光剑影。
师补充:两军对峙,互相拼杀,然后血流成河。我们看到的是参加战争的这些人的牺牲。那么杜甫的侧面描写写出了什么?
生答:家人的伤悲。
师问:谁的表现力更好?
生答:侧面描写。
师问:对,那这个侧面描写表现了战争的什么特点?
生答:残酷。
师说:是的,参加战争两败俱伤,活下来的就是幸运儿,但伟大的诗人不展现厮杀场面,不展现血流成河,他只写哭声,这些人失去了父亲、丈夫、儿子,战争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支离破碎,所以这哭声来得更猛烈。
师说:同样下句“夷歌数处起渔樵”,借歌声,只有这些远离战争,处在封闭环境中的人才会唱着动听的歌谣。这份遥远的宁静又是对战争极好的反衬。
师总结:这首诗在艺术方面的一大特点即是用声音写战争。
师问:好,我们解决一下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杜甫会选择号角声?
生答;因为能突出战争。
师说:因为号角是最能代表战争的。我们前边学习过的《扬州慢》也用到了号角——“清角吹寒”。号角可以体现战争的频繁,正因为处在战争状态中,所以这个声音频繁出现。作者选用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声音。而其他的声音不会产生悲壮的效果。
师问:透过这两句,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性格的杜甫?
提示:写哭声不是一家在哭,而是千家,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
总结: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三)尾联中出现的那两位历史人物为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沉默
师说:他们俩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说:都曾建功立业。
师说:他们是伟大的,成就过千秋功业的人。可紧接着诗人来了句“终黄土”,终究要埋入黄土。表达了什么感情?
提示:诸葛亮又出现了,和《蜀相》中的抒发的感情一样吗?
生答:不一样。
师问:《蜀相》里借诸葛亮表达什么感情?
生答:壮志未酬
师问:那么这里呢?成就千秋功业的人终究要死去。我们这些平凡人也终究会死去,大家的结果都一样。这是干什么?
生答:安慰
师说:所以尾联是诗人在自我慰藉。如今已白发苍苍,理想还未实现,大概未来它也只是一个梦罢了。
四、概括主旨,结合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写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客居天涯、老病孤独的凄寒,对连年战争、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感悟。
五、艺术特点
(一)借声音写战争
(二)用典
(三)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写到五鼓,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国家历史写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
六、课后练习三、四